先秦时期历史散文总结
先秦历史散文

有的官吏竟援引春秋以决狱讼。
在史学史上,它显示出孔子鲜明的
历史意识,即历史是一个以具体的 人和事构成的动态流程,构建了明 确的按时间顺序记史的原则,创立 了编年体。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
史书。系统的历史大纲,以鲁史为 线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 公十四年(前722-前481),二百 四十二年政治、军事外交宗教等重 大活动,逐年逐月没有间断而且准 确可信。
刘向整理命名
《战国策》作者已不可考。有人认为是秦汉间辩 士蒯通,但没有确切的证据。 战国策所记非一时之事,又非涉及一国,应非一 人所作,可能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纵横策士所 记,也许有些是秦汉时人所作,来源不一,作者 不详。原零散错乱,名称各异,到了西汉末年, 刘向整理宫中图书,编成33篇,他认为主要记载: “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所以定名 为《战国策》。
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主要采取
随事记人的写法。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 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 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 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 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我们以郑 庄公为例来看一下。
鲁隐公8年.郑庄公因周天子久已废弃了对泰山的祭祀,就 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换鲁国的许田。鲁桓公元年为此事又 增加玉璧给鲁国,才换得许田,以便祭祀周公。可见郑庄 公是很重礼仪的。而鲁隐公9年对北戎之战和鲁桓公5年的 对周之战,都是由于采纳了公子突的建议而大获全胜的, 足见郑庄公善于纳谏。发生在鲁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 邸》是为一般人所熟悉的。郑庄公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 意纵容他,让他的罪行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 瑟将他铲除。又反映了郑庄公的阴险狡诈。从不同时间记 载的不同事件中,我们才全面地了解郑庄公这个人物复杂 的性格。
第二讲 先秦散文概说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 式,想象丰富。《庄子》在哲学、 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曾 称赞庄子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 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这里是节录《庄子》内篇第一篇 《逍遥游》的前半篇。逍遥游,即 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绝对自由地 生活在社会上。它是庄子不满黑暗 现实的羁绊而提出来的一种生活方 式与社会理想。
庄子的思想源出老子,他从消极和 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魏晋以后,并称老庄。庄子与老子 一样,否定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把 所谓“道”看成宇宙的本体,又把 “道”与人们的主观精神合而为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庄子· 齐物论》)这显然 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随时随地设譬取喻,如用积水负舟 来喻说大鹏高飞培风,用外出备粮 来喻说智之大小以讥刺二虫等等。 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自然,增强 了文章的说服力。庄子此文虚实相 间,充分表明了其种种譬喻为现实 而设,讽喻世人。
但有现代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学者 依据春秋时期各国史官记录的原始 材料整理编辑而成的。 《国语》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全 书凡二十一卷(篇),分八国(周、 鲁、齐、晋、郑、楚、吴、越)记 事,记事时间,起自西周中期,下 迄春秋战国之交,前后约五百年。
相较《左传》,《国语》所记前后 事件大多不相连属,且偏重记言, 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名篇如《召 公谏厉王弭谤》、《勾践灭吴》等。 【《战国策》】: 又名《国策》、《国事》、《长书》 等,约成书于秦代,其文章大都出 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 各国有关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 的史实。
【《老子》】语录体,全书共八十 一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 为《德经》,合称《道德经》。现 代学者大都认为,此书并非老子手 定,而是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 成,大体代表了老子的思想。
先秦散文——精选推荐

1 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
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
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
《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
《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
《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先秦散文》知识点归纳总结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
本文将对先秦散文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一时期的文学形式。
一、先秦散文的定义与特点先秦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与诗歌和楚辞等其他文学形式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散文以散乱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没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
它通常以散文的方式叙述、描写和讨论各种话题,包括哲学、政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
先秦散文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反对礼教束缚:先秦散文倡导真实自然的生活和表达方式,反对过分拘泥于礼教的规范和束缚。
2. 表达思想自由:先秦散文重视思想的表达和辩论,鼓励个体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3. 多样的题材和形式:先秦散文的题材广泛,既有政治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以及爱情、友谊等各种主题。
形式上多样化,有随笔、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二、代表作品及作者1. 《论语》:作者为孔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散文著作之一。
该书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以及他们对道德、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讨论。
2. 《庄子》:作者为庄子,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也属于散文范畴。
该书以寓言和议论的方式,探讨了人生、自由、自然等深刻哲学问题。
3. 《吕氏春秋》:作者为吕不韦及其门人,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政治文献,同时也是一部很好的散文作品。
该书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角度讨论国家治理和社会道德等问题。
三、先秦散文的意义和影响先秦散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开创了散文的先河:先秦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散文形式,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思想与文学的融合:先秦散文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哲学思想的表达和倡导。
它促进了文学和思想的相互渗透,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
3. 彰显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先秦散文主张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表达,对个体意识的觉醒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中国古代历史意识的萌发要早于其他民族,上古时期即有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区分。
先秦历史散文是先秦史官制度的产物,除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以外,历史散文的搜集成书大多是在口传历史的基础上经史官整理加工而成。
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早期的《尚书》完全是史官所著录的三代时期的王室的诰命、誓言和其它大事,就其文体而言,有誓、命、训、诰、歌、典等体,多为当时言辞的记录,是记言之史的开端。
之后的《春秋》则以编年体的形式纲目式地记录历史大事件,从文体上观察,具有书面语的简明与谨严特征,显然保持着史官笔录的体式,可以说是记事之史的开端。
战国初年成书的《左传》、《国语》也是在大量口传历史及史官记录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而成,但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官方著作。
至于《战国策》,则主要是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或书信的汇编,属于私人著作的范畴。
从历史散文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其文本的官方色彩逐渐减弱,私家著述的特征逐渐加强。
先秦历史散文有以下几个特点:1 、越往后,作品所表的官方意识形态特征越谈。
2 、古史“记言”、“记事”的区别,在《尚书》、《春秋》还十分明显,而后就逐渐不分了。
3 、越后的作品文学色彩越浓,史学的严格性相对减弱。
第一节《尚书》《逸周书》与《春秋》一、《尚书》(一)、释名《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春秋战国时称《书》,到汉代改称为《尚书》。
儒家尊之为经典,故又称为《书经》。
(二)、《尚书》的流传《尚书》的是夏商周时期原始的历史文献的汇编,其编辑流传过程比较复杂,《周易》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墨子》一书多次征引《夏书》。
《尚书·多士》云:“殷先人有典有册。
”可知在殷商时期已经辑成了《尚书》的初本。
起初其中各部分可能是单独流传的,今传本《尚书》的结集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其最终形成可能在西周后期。
《左传》、《国语》所记春秋时期人物屡屡称引《尚书》以为说理之据,已经目之为经典。
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响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 个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 孔孟的文章,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必修的课程, 思想和文风影响深远这,旧时文人无不受到 《论语》、《孟子》的熏陶。
汉初的政治家贾谊、晁错深受孔、孟、荀、 韩以及纵横家的影响;魏晋以后,老庄思想盛 行,阮籍、嵇康的散文深受庄子文章的影响。 唐宋古文大家,以恢复古道为旗帜,以先秦诸 子文章为典范:韩愈推崇孟子,苏轼博采众长, 尤其倾心于庄子汪洋恣肆的文风。因此可以说, 先秦诸子散文的流风余韵,一直影响到现在。
《庄子》的艺术特色为:
1、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 寓言故事,作为论证的根据;因此想象奇幻, 说理生动形象,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2、善用譬喻。它不但譬喻多,而且运用灵 活。
3、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 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 歌语言的特点。
总之,《庄子》一书,特别是内篇, 有时象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充满了天 簌般的诗意;有时象万斛源泉,随地涌 出,汪洋恣肆,妙趣横生,具有浪漫主 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在先秦的说理文 中,即使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罕有伦 比。
于众体之中,韩非特擅驳论。
《韩非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寓言荟 萃。据统计,书中共有寓言故事三百多则,居 先秦各家著作之首。先秦本是寓言文学繁荣的 时代。先秦寓言数量之众,思想之深,艺术之 出色,均为后世寓言望尘莫及。然而它们大多 是先秦著作中说理的手段或叙事的有机组成部 分,尚未独立成体。到了韩非手中,则发生很 大变化。韩非对散见各书和流传民间的众多寓 言故事作了系统的收集整理,再加上自己的创 作,然后分门别类加以编排,第一次推出蔚为 大观的寓言专辑,载于《韩非子》中《说林》 及内、外《储说》篇里。
先秦历史散文概述

从文学上看,《左传》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 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 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 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 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 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 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 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 文学因素。
宋刻本《春秋经传集解》
四、《国语》
(一)《国语》的内容作者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事年代起自
第四段
子玉派宛春到晋军中报告说:“请恢复卫侯的君位,同时把 土地交还曹国,我也取消对宋国的包围。”子犯说:“子玉 无理啊!给君王的,只是解除对宋国的包围一项,而要求君 王给出的,却是复卫封曾两项。这次打仗的机会不可失掉 了。”先轸说:“君王答应他,使别人安定叫做礼,楚国一 句话而安定三国,我们一句话而使他们灭亡,我们就无礼, 拿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请求,这是抛弃宋国;救援 了又抛弃他,将对诸侯说什么?楚国有三项恩惠,我们有三 项仇怨。怨仇已经多了,准备拿什么作战?不如私下里答应 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他们,逮了宛春来激怒楚国,等打起 仗再说。”晋文公很高兴。于是把宛春囚禁在卫国,同时私 下里允诺恢复曹、卫。曹、卫就与楚国断交。
(二)《左传》的思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 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 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但 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 如桓公六年文引季梁语:“夫民神之主也。是以 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文引史 嚚语:“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此类 议论,都是作者所赞同的。诸子散文(尤其《孟 子》)也有类似的议论,可以看出这是春秋战国时 代一种重要的思想进步。
三、《左传》
(一)《左传》的名称及作者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 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 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纯 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 立撰写的史书。只是后人将它与《春秋》配合后, 可能做过相应的处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先秦文学-先秦散文1、谈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
参考答案: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总的趋势是,由简到繁,由质而文,由片断的文辞到较详细生动的记言、记事、写人。
现存先秦的几部重要史籍看,主要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都带有极强的文学特色,大都注意将神话、传说渗入史籍,使历史事件故事化,注重描写与人物特征刻划,使历史人物形象化,对事件进行褒贬评价,记事记言声情并茂。
2、简述《春秋》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参考答案:《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
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其事,很少修饰,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举例:1 诛、杀、弑的含义杀有罪者为诛杀无罪者为杀下杀上曰弑,如“杼弑其君”2 “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如二君,故曰克。
称伯,讥失教也2 春秋三传是指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历史著作《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的合称,简称《三传》。
其中《左传》成就最高,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偏重说理,略于记事,而且空言说经,穿凿附会之处很多,其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春秋左氏传》以《春秋》所记大事为大纲,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250多年的历史。
善于在叙事中写人,同时又从人物活动中展现历史。
❖《左传》继承了《春秋》“惩恶劝善”的精神,但抛弃了《春秋》“微”和“晦”的色彩,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历史的真实性、思想倾向的鲜明性、语言的形象性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左传》的重要成就。
❖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春秋时代的周、鲁、齐、晋、、楚、吴、越等国贵族的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偏重记言。
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晋语》记骊姬害申生与重耳出走事件和《吴语》、《越语》记吴越争霸事件,都是精彩的部分。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战国时代的历史,尤其是战国纵横家的言行。
❖与《左传》、《国语》相比,《战国策》叙事更连贯、更集中、更富有情节性,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富有个性,如仪、、鲁仲连、触龙等写得栩栩如生。
❖《战国策》长于铺,流畅恣肆,气势激昂,标志着先叙事散文语❖5《晏子春秋》❖一部春秋时代齐相晏婴言行轶事的汇编。
❖《晏子春秋》体现了历史著作从一国之史转变到一人之史的新趋向。
❖❖用的新水平。
❖从《春秋》到《战国策》可以看到:历史散文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广泛而具体的叙述,由单纯的记事发展到记事又写人,由概念性的表述发展到形象生动的刻画。
❖尤其是《左传》、《战国策》的作者,能够在基本符合史实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甚至运用合理的夸、虚构,把历史画面和历史人物的面貌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第一节《左传》概述❖一、《左传》的作者❖ 1 《史记》、《汉书》都说作者是鲁太史左丘明。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2 唐以后多有怀疑。
现代一般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国史官所著。
❖二《左传》的名称原名为《左氏春秋》,或称《春秋古文》,汉哀帝时歆引传文解《春秋》经,改称《春秋左氏传》。
在汉代,《左传》与《春秋》是别本单行,到了晋朝,杜预把它分散附在《春秋》经文每年之后,成为《春秋经传集解》,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本子。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左传》不是解经之作,而是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其理由是:❖1《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容2《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原则3《左氏春秋》有自己的编写体例4《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左传》采用《春秋》的编年体,而且大体上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的世次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
❖但是《左传》不是解经而作,其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继承的基础上有巨大的创造。
三、《左传》的思想倾向《左传》基本的思想倾向是儒家的,但更重要的是贯穿全书的民本思想。
首先,明确表达民重于天、民为神之主、民重君轻、民为邦本的观点。
如:❖“夫民,神之主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其次,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第三,重视民意和舆论如子产不毁乡校:“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第二节《左传》作品赏析、伯克段于鄢p72❖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集中写庄公母子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而勾心斗角、骨肉相残的事情,暴露了统治集团的自私虚伪和贪婪奸诈,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3、思考·讨论❖(1) 历来论者都说庄公“奸狠”、“养成弟恶”、“唯恐其不行不义”、“至于用兵,母子兄弟自相残贼”。
你认同这些说法吗?为什么?❖(2) 结合作品,分析庄公、共叔段、武的性格特点。
庄公:虚伪狠毒,老谋深算共叔段:利令智昏、恃宠作恶、狂妄愚蠢武:自私狭隘、昏聩、助子为虐❖ 4 艺术特点A 刻画人物性格颇为成功。
作者围绕庄公与共叔段争权这一中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其不同的性格。
如从“姑待之”“将自及”“厚将崩”“可矣”等简洁的对话中,刻画出工于心计的庄公纵恶导叛、引人入祸的险恶用心。
2 善于剪裁史料。
作者略写庄公“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详写这场战争的起因及矛盾不断激化的过程,以集中笔墨刻画人物,揭示其心世界,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 3 成功的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颖考叔“食舍肉”、氏和庄公“隧而相见”等细节,对表现人物性格、深化主题,起了重要作用。
二、宫之奇谏假道p78❖ 1 写作背景鲁僖公二年,晋献公用名马美玉向虞国借道,攻打虞国的邻邦虢国,虞国国君虞公贪图财宝,答应了晋国的要求。
僖公五年,晋国再次向虞国借道,宫之奇极力劝阻,虞公不听,这次借道晋国灭掉虢国,回兵时又灭了虞国。
本文是写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
2、讲读作品3、思考·讨论(1)宫之奇进谏虞公的主要论点是什么?(2)虞公提出哪两条理由作为借道给晋国的依据?宫之奇对此又如何进行分析和反驳?(3)文章末尾记载晋灭虢后,又灭掉虞国,其作用主要是什么?(4)由这篇文章可以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4 思想容本文记载的是晋国第二次借道虞国的经过,反映了虞国国君的昏聩愚昧和宫之奇分析问题的清晰与敏锐,揭示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集团尔虞我诈、以强凌弱的尖锐矛盾,指出小国必须互相支援,才能免遭大国的侵略和并吞。
❖ 5 艺术特点深刻透辟的剖析、有条不紊的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宫之奇三番谏诤,前段论势、中段论情、后段论理,层次井然,激昂精辟,可惜国君不听,终致亡国,令人感叹不已。
在表现方式上,本文是叙事和议论并用,但重点是以事记言,言详而事略。
❖《谷梁传》解说“虞师晋师灭夏阳”的一段文字:❖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
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
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
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宫之奇)挈其妻子以奔。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晋国两次向虞国借道进攻虢国,灭虢之后复灭虞,这是春秋史上一件大事。
❖《左传》重点突出宫之奇的谏说,《国语》所记不过寥寥数语,最为简略。
《谷梁传》记言写人颇有特色,荀息知己知彼,老谋深算;晋献公顾虑重重、优柔寡断;宫之奇见识过人而明哲保身,虞君贪婪愚蠢、顽固拒绝,都是性格鲜明。
❖附录:❖ 1 姓和氏的区别❖“姓”主要起“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如姬、、、姒等。
最大的原姓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图腾或居住地。
如黄帝亦号有熊氏。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
如傈傈族有一个熊氏族,后来有三个女儿氏族,就有狗熊、猪熊和大熊三个图腾。
❖进入阶级社会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贵族女子则称姓,它是外婚的标志。
❖命氏之法: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夏氏、周氏。
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如卢氏、项氏以职官为氏,如司马氏、司空氏。
以居处为氏,如东郭氏、柳下氏。
贵族女子的名字:待嫁的女子:在姓前冠之以序,如孟、叔隗、季隗出嫁后的女子:1 在姓前冠以国名,如姬,齐2 嫁与卿大夫,在姓前冠以大夫之氏,如姬贵族女子死后:姓前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如武、怀嬴(文嬴)❖ 2 名、字、号:❖名和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岳飞,字鹏举;云,字子龙;有的“字”和“名”是互为反义,如朱熹,字元晦。
❖在周代,“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取,表示他们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
❖另有小字,即乳名,如操称为阿瞒,禅称为阿斗。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由本人所起,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志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