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运动案例解读
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分析与思考

近些年来,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在风起云涌、此起彼伏。
我们有必要以理性的目光审视这一全球化中的逆动现象。
就像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一样,反全球化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无可回避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是形影不离、相伴而生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开始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在全球化过程中获得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须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威胁。
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回顾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举行。
这一形式的特点是反全球化运动的人士与对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发生正面冲突,而且往往出现暴力冲突。
1999年11月底12月初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
1999年1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届部长会议在西雅图开幕。
与此同时,世界反全球化人士云集西雅图,对全球化进行抗议。
有4万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者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被视为全球化象征的麦当劳快餐店被捣毁。
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被迫推迟5个小时开幕,不少代表团无法出席第一天的会议。
警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实行宵禁。
到12月1日,警察逮捕抗议者310人,另有多人受伤。
在西雅图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游行之后,世界各地随后发生的所有反全球化示威游行都被称为“西雅图风暴”。
据统计,较大规模的反全球化活动,全世界2000年发生了7次,2001年发生了6次,全部属于这一类型,几乎每一次重大的国际经济、贸易或金融会议,会场外都会有此类抗议活动,并且时有抗议群众与警察发生冲突;到了2002年,情况有所变化,只有两次反全球化运动属于此类型,反全球化人士的行动更趋于理性。
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会议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
此类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是双方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但不会发生正面冲突,更不会出现暴力冲突。
第二章案例解析:反经济全球化浪潮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章案例解析:反经济全球化浪潮评析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群众性示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在西方国家,凡举办国际会议的地方,总有一批存心闹事的反全球化斗士,他们簇拥在任何一个世界大会的会议厅前,用身体筑成人墙打起示威的标语,在大厦外喷漆、涂鸦。
这些人并非散兵游勇,他们来自一些有组织的大小团体,以示威游行的方式向国际组织施压,甚至不惜以流血和暴力来唤起全世界对反全球化运动的关注。
1999年11月,世界贸易组织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部长会议,约10万名示威者爆发骚乱。
经历此次暴乱冲击,西雅图已成为惊弓之鸟,不但拒绝主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还放弃了申办2012年奥运会;2001年5月,英国伦敦市中心金融区1万多人集会,打出“我要全球生态保护,不要全球自由经济”、“全球化,当心点,我们不会放过你!”等巨幅标语。
示威者认为,大国推动的全球化政策造成大量失业、贫富悬殊和生态破坏,摧毁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幸福和希望。
在抗议过程中,警方与反全球化示威群众发生混战,有50人受伤,多家店铺被洗劫,其经济损失超过1亿美元;2001年7月,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
在大会开幕的前一天,有近10万名抗议者从世界各地云集该地,与近2万名会议治安警察形成两军对垒之势。
会议召开当天,抗议者向警察投掷燃烧弹,一个青年被警察当场开枪打死,另有200多人受伤。
一些银行、商店、邮局被砸,一些汽车被烧。
八国会议落幕之后,意大利花费1.2亿美元修缮被破坏的城市设施。
在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召开之际,又遭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反全球化斗士的示威抗议,其中一位韩国农民甚至自焚身亡。
有一位美国演员曾经说过:“比遭受议论更糟糕的是根本不被议论。
”迫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敞开国门的国家也可能说同样的话:“比开放本国经济更糟糕的是根本就不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在全球化过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居于主导地位,由于现行国际机构和国际规则由发达国家主导制定,因此,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和有利地位,获益最大;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将会加快其工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进程。
反全球化的例子

反全球化的例子以下是 7 条关于反全球化的例子:1. 你看现在很多企业把工厂都转移到国外,美其名曰降低成本,那国内的工人怎么办?这难道不是反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吗?就像原本一起生活的家人,突然有一方跑到很远的地方去了,留下这边的人不知所措。
例子就是一些制造业外流,导致本地就业机会减少。
2. 现在各国的贸易壁垒变多了,各种关税提高,这不是在阻碍商品的自由流动吗?这不就像给交流的道路设了很多关卡,让大家都难以通行啊。
比如某些国家突然对特定商品大幅增加关税。
3. 你没发现很多技术都被封锁,不让外流,这不是违背了全球化知识共享的初衷吗?这就好比捂着自己的宝贝不让别人看一眼,多自私呀。
像一些核心技术禁止对其他国家出口就是典型例子。
4. 文化方面也有反全球化的迹象呀,自己的文化拼命保护,对其他文化的进入却诸多限制,这不是把文化的交流之门给关上了吗?这不类似于只允许自己家门里的声音传出来,却不让外面的声音传进去嘛。
比如某些国家限制外国文化产品的进入。
5. 再看看现在一些国家对移民政策的收紧,不就是不想让其他人随便进来嘛,这是不是对全球化人口流动的一种抵制呢?就好像家里不想接纳新的成员一样。
像某些发达国家提高移民门槛就是明显的例子。
6. 旅游也受到影响啦,签证越来越难办,这不是在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吗?这和在朋友之间竖起一道墙有啥区别。
比如某些热门旅游目的地对签证的要求突然变得很苛刻。
7. 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也变得没那么顺畅了,各种限制条件增多,这不是对知识无国界的一种挑战吗?这简直就像学校只让自己校内的学生交流,不让外面的学生进来一样。
像一些国家对留学生的限制变多就是例子。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反全球化的这些表现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多多推动全球化,而不是相反。
逆全球化典型事例

逆全球化是指国家或地区采取措施,以限制或减少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逆全球化的典型事例:1. 英国脱欧:英国于2016年举行公投,决定退出欧洲联盟(EU)。
这一决定意味着英国将重新获得控制国内事务的权力,包括移民、贸易和立法。
英国脱欧被视为逆全球化的一例,因为它意味着英国将独立于欧盟,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贸易和法律框架。
2.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包括对钢铁和铝等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以保护国内产业。
此外,美国还与中国展开了一场贸易争端,相互征收高额关税。
这些措施旨在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机会,被视为逆全球化的表现。
3. 反全球化示威运动:全球范围内发生了一系列反全球化示威运动,例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和反全球化抗议活动。
这些运动抨击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主张更多的经济和政治自主权。
示威者通常反对全球化带来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稳定,并要求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4. 国内市场保护:一些国家采取措施限制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的进入,以保护本国产业。
这包括设立贸易壁垒、采取限制性投资政策和实施本土优先政策等。
这种市场保护措施旨在提升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但也可能导致国际贸易的减少和经济闭塞。
这些事例只是逆全球化现象的一部分,反映了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对或限制的趋势。
然而,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
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

反思全球化I热点专题逆全球化:思潮、原因与反思文/盛斌黎峰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同时全球不平 等问题也日益突出,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民悴主义右 翼势力利用民众不满情绪乘势掀起新一轮逆全球化思潮。
这股逆全球化的浪潮让我们思考一直以来的全球化“倡导 者”因何转变为“搅局者”?究竟什么因素导致发达国家 社会与民众萌发了如此强烈的逆全球化情绪?作为经济 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中国应当如何有效应对逆全球化 思潮?逆全球化思潮及其主要原因第一次全球化发生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之后,它的驱 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蒸汽机、汽船、铁路等新技 术革命大大降低了贸易成本;二是斯密和李嘉图等自由贸 易思想的影响不断扩大,主要西方国家政府均显著放松了 对贸易的限制;三是金本位制降低了汇率波动的不稳定性 与风险,从而更有利于贸易与资本流动。
在此背景下,全 球贸易和对外资本流动激增,大量人口在各国间和大陆间 流动。
然而,第一次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突出的利益 分配问题,利益受损阶层开始通过选举、投票等形式公开 表达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进而直接影响了各国的贸易政 策和移民政策。
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间出现“离心”现象。
之后,在经济大危机的冲 击下,各国为应对衰退、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的矛盾,纷 纷采取“以邻为壑”的贸易战、货币战等超级保护主义政 策。
经济“大萧条”与贸易保护成为互为因果的恶性循 环,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起重塑全球治理的“布雷 顿森林体系”,西欧国家则联合起来共同面对战后的经济 社会发展问题,这些都导致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加速发展,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20世纪90年代 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交通和通信成本的不断下 降,国际分工呈现出贸易投资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的显 著特征,巨大的商业力量在各国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迎合下 使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进程加 快,加上国际组织与区域经济组织的经济协调作用日益凸显,使第二次全球化进入高潮期。
反全球化

反全球化理解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因为它的成员来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拥有不同的政治观点,没有全球化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如交通、信息传递等,这些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说,离开了全球化,“反全球化”也就不复存在。
全球化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000年4月发表《千年报告》该报告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及全球化问题。
他认为:“很少有人、团体或政府反对全球化本身,他们反对的是全球化的悬殊差异。
第一,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布也不平衡。
第二,最近几十年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现象:成功地制定了促进全球市场扩张的有力规则,并予以良好实施,而对同样正确的社会目标无论是劳工标准,还是环境、人权或者减少贫穷的支持却落在后面。
更广义地说,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的伤害,这些力量有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人们日益焦虑的是文化完整性和国家主权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甚至在最强大的国家,人们不知道谁是主宰,为自己的工作担忧并担心他们的呼声被全球化的声浪淹没。
反全球化的深层原因在世界范围看,新的全球矛盾仍然是穷者与富者的对立。
但它通过新的各种形式,诸如社会抗议、贸易争端、民族冲突、宗教对立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全球化加速的情况下,未来世界的危险性是资本的统治、技术的统治与少数集团、少数国家统治,即全球民主丧失下的全球治理。
因而新的世界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
未来世界不是没有冲突与战争,而是将面对新形式的冲突与战争,包括世界范围的冲突与战争。
如果全球化最后导致的是全球大多数人们没有得到利益,甚而失去家园、失去基本生存保障,那么全球化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全球化使得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问题空前突出,许多国内冲突与民族文化认同关系极大。
那些无法在全球经济中支配自己命运的人更需要民族认同与民族国家。
多元文化、认同、文明如何与单一经济共存是世界性挑战。
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的利弊(2)

逆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全球化的利弊(2)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与评价反全球化运动敲响了全球化的警钟,它揭示的问题应该引起国内、国际和全球层面的高度重视,它提醒政府在推动全球化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和矫正其他方面的失衡和偏差。
反全球化运动至少让人们对今天的制度和政策进行反省,去努力解决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种种矛盾和冲突,探索新的、更好的发展模式。
全球化同全球化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作用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1.反全球化运动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全球化负面影响的理性思考。
反全球化者揭露的世界性问题是严重的,如人类共同的生态与资源危机;资本高速、超大规模、自由无界地流动对世界生产体系构成的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大量社会群体实在难以参与全球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反全球化并不是“庸人自扰”。
“我们全都生活在全球化中,形容我们为反全球化,难免有些过分简单化。
既然全球化已成为难以逆转的世界潮流,解决全球化争论的关键是要在全球化的前提下,减轻或者消除该潮流所带来的负面代价”。
2.反全球化不会阻碍全球化发展这一反映当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趋势。
从根本上看,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导、科技促进、政府扶持的一种客观经济活动,有其发展的必然性。
绝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均不否认这一趋势,并不试图阻挡或逆转全球化潮流,其根本目的在于争取自身的利益。
3.反全球化提出了建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迫切性。
大部分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并非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些社会、经济的不良后果,反对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反对现存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资本主义。
他们反对的往往不是某个国家,而是反对全球化背景下不合理、不公正、不透明的国际权力结构。
《面对经济全球化》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综合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目标意识。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家发展负责的情感,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认识到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心态。
3.教育学生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学会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4.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追求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要求和重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讲授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背景和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全球化对
3.教师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和策略,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面对经济全球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经济全球化,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面对经济全球化》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全球化的背景、特点以及对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