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用典整理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典故】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

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典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折柳”是“折摘杨柳”的意思,据传旧时长安之东有一桥名曰灞桥,当时的人们常常会折摘柳枝送给朋友,“柳”谐音“留”,委婉表达对朋友的挽留和惜别之情,所以人们就会用“折柳”来表达离别之意。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九年级语文古诗用典
古诗用典是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即通过借用古代的故事、传说或人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或讽刺现实社会中的某些人和事。

以下是九年级语文课本中一些古诗用典的例子:
1. 《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2.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运用曹操建造铜雀台的典故,暗示机遇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3.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借用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4.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借用雎鸠鸟的和鸣声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5. 《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借用自然景物蒹葭和白露来象征爱情的纯洁和美好。

6. 《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借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7.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用陶渊明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

8.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借用王勃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乐观态度。

这些古诗用典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提高我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

初中语文古诗用典总结归纳古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既具有历史熏陶的意义,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古诗的学习和欣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而古诗中的用典更是其独特之处,用典的技巧不仅可以提升古诗的艺术性,还能增加古人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古诗用典的定义、分类以及常见的用典进行总结归纳。

一、古诗用典的定义古诗用典是指古人在写作时,引用、借鉴或参照古籍、古文献、历史事件等来丰富作品内容和意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诗用典的目的在于通过典故的运用,达到推陈出新、表达深刻思想的效果。

二、古诗用典的分类古诗用典可以分为文化用典、历史典故和传说典故三大类。

1.文化用典:古人通过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运用,常常采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比如《江雪》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这句话通过引用“罗床帏”这一古代文化,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赞美之情。

2.历史典故:古人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引用,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或历史命运的思考。

比如《长恨歌》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话通过引用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和人事沧桑的感慨。

3.传说典故:古人通过对神话传说的运用,来渲染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比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话通过引用“地上霜”这一传说,来表达作者对寂静夜晚的感触。

三、古诗用典常见的例子1.李白的《将进酒》中出现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用典,比如“胡马大宛名”,引用了古代胡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豪情万丈的心境。

2.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出现了文化用典和历史典故,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引用自然景观的变化来表达人生境遇的无常。

3.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出现了文化用典,比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通过对自然景观中蝴蝶和黄莺行为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情感。

通过对这些常见古诗用典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运用用典的技巧,不仅丰富了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更展示了古人丰富的学识和对各种题材的熟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备考:“用典”知识点梳理一、用典艺术用典,也叫用事,使事,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它指的是对前人语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

六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也就是说,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铸自己的思想,既有“类义”的比喻作用,又能够“以古证今”。

古典诗词中的“用典”,是古典诗词固有的一种特色,这是由诗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诗词贵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浅露,用语要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经得起反复吟咏。

显然,不用典,就很难抵达这样的境地,因此,诗人常常借助于用典来塑造形象、烘托气氛、创设意境,在最为经济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汇深邃曲折的内涵。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有“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刘勰语),前者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类比现实,或引发联想,使语意更丰盈、更深厚;后者为“用辞”,即引用现成的辞语,借此明证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语更清幽、更委婉。

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见《语文》课本第三册第67页)其中“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被乐声感动来形容弹奏技艺,又用“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进一步渲染,最后用“误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写出月中吴刚被乐声所吸引,来表现弹奏的效果。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

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统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用典归纳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鸣声凄苦,啼声如“不如归去”。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摘自七年级上册)【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①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摘自七年级上册课外)【典故】①送酒:此处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南朝梁箫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

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情。

(摘自七年级下册课外)【典故】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语文课文用典整理

语文课文用典整理

语文课文用典整理高一上1.心无旁骛:心思集中,目标专一2.宋玉:战国楚辞作家,屈原徒弟,有《九辩》3.斯托夫人:美国女作家,慈善家,有《汤姆叔叔的小屋》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6.洛阳纸贵:西晋左思写《三都赋》,众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十三.地球,我的母亲7.妄执无明:佛家用语。

佛教认为一切现实如梦幻泡影,认为事由出于人的“妄执”,而“妄执”出于人的痴味。

8.太阴:月亮9. 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

:金张两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

10.冯公岂不伟:冯唐,才能出众,老年仍屈居地位的郎属。

11.兰若:寺庙,梵语12.向隅:对着墙角哭泣。

《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

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13.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

古代传说,太阳神乘坐六条龙驾的车。

14.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

《庄子》—把斗鸡训练得沉着冷静,仿佛是木头做的,才能不动声色,战胜其他的斗鸡。

15.裘马过世家:穿的皮衣和驾的车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16.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仙,连他的鸡犬都成仙17.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凸聚墨多:--出自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18.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19.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辋川闲居赠被秀才迪》20.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田园居》21.鳏鳏:形容不能入眠。

鳏:一种大鱼,独行而不眠22.一片砧敲千里白:--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3.师旷之聪: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善辨乐音高一下1.方孝孺:明朝人,因不肯给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

2.人心惟危:人的心地险恶难测--《尚书》3.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说岳全传》镇江金山寺有个高僧,差役何立去抓他,他念了个偈子就坐化升仙了。

用典归纳

用典归纳

语文选修一用典归纳1.积雨辋川庄作——《王维诗四首》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客人们再也不让座与他,而是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不再有隔膜了。

海鸥相疑,《列子.黄帝》载,某人常在海边和海鸥一起玩耍,后来他父亲知道了,要他把海鸥捉回来。

第二天他到海边去,海鸥见了他,就只在空中飞而不下来。

一正用,一反用,共同抒写诗人澹泊宁静的心境。

2.观猎——《王维诗四首》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兵之处。

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诗四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谢公屐,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

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在汉唐古典舞《谢公屐》里,藏着一个有意思的器物形象——鞋子。

所谓鞋子,特指“谢公屐”,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谢公)登山时为了保持人体平衡所穿的一种鞋子。

李白曾有诗曰,“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 “谢公屐”并非是要展示古代的服饰文化或者古代文人们的生活情趣,而是要借这双鞋子表达一种知识分子的生命境界:放浪不羁、孤高自傲、落拓自然、任性使情。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天鸡,南朝梁任昉《述异志》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

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

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鸡,天下之鸡皆随之鸣。

”次指天鸡的叫声。

4.丁都护歌——《李白诗四首》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吴牛怕热,而江淮高温,牛间月而疑为日,所以见月则喘。

把纤夫生活放在这商业网点稠密的背景上,与巨商富贾们的生活形成对照,造境便很典型。

“南土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文典故汇总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文典故汇总

课文典故搜理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

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

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相传衡山有回雁峰,雁至此就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文章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庄子•外物》记载了处在涸辙里的鲋鱼求救的故事。

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传说鲤鱼跳过龙门,就可以变为飞龙.作者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皇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

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7、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记载:牛、斗二星之间常现紫气,张华请南昌人雷焕来看,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光芒上通于天。

后来果然在南昌的丰城地下掘出了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

宝剑出土后,星间紫气也消失了。

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8、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名稚,字孺子,南昌人,东汉时名士,家贫,常亲自耕种,德行为世人景仰,时陈蕃为豫章太守,平素不接宾客,只待徐孺来访时,放下榻,平日将榻挂起。

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9、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日下,指京都,云间,指江苏松江.《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张华)坐.张令共语。

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口:‘日下荀鸣鹤。

’”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10、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

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1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文用典整理高一上1.心无旁骛:心思集中,目标专一2.宋玉:战国楚辞作家,屈原徒弟,有《九辩》3.斯托夫人:美国女作家,慈善家,有《汤姆叔叔的小屋》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5.大音希声: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6.洛阳纸贵:西晋左思写《三都赋》,众人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十三.地球,我的母亲7.妄执无明:佛家用语。

佛教认为一切现实如梦幻泡影,认为事由出于人的“妄执”,而“妄执”出于人的痴味。

8.太阴:月亮9. 金张籍旧业,七世珥汉貂。

:金张两家子孙凭借祖先的功业,世代都做大官。

10.冯公岂不伟:冯唐,才能出众,老年仍屈居地位的郎属。

11.兰若:寺庙,梵语12.向隅:对着墙角哭泣。

《说苑》,“今有满堂饮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

”。

后人用“向隅”,含有哭泣的意思。

13.东曦既驾: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

古代传说,太阳神乘坐六条龙驾的车。

14.蠢若木鸡:形容神貌呆笨。

《庄子》—把斗鸡训练得沉着冷静,仿佛是木头做的,才能不动声色,战胜其他的斗鸡。

15.裘马过世家:穿的皮衣和驾的车马都超过世代做官的人家16.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个人升仙,连他的鸡犬都成仙17.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凸聚墨多:--出自陆游《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18.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19.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王维《辋川闲居赠被秀才迪》20.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田园居》21.鳏鳏:形容不能入眠。

鳏:一种大鱼,独行而不眠22.一片砧敲千里白:--化用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23.师旷之聪: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善辨乐音高一下1.方孝孺:明朝人,因不肯给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杀。

2.人心惟危:人的心地险恶难测--《尚书》3.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说岳全传》镇江金山寺有个高僧,差役何立去抓他,他念了个偈子就坐化升仙了。

4.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彼得斐诗集》5.向子期《思旧赋》:向秀,字子期,“竹林七贤”之一。

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悲痛而作《思旧赋》。

6.未云何龙:--《易经》“云从龙”7.楚人一炬:项羽入咸阳焚阿房,大火三月不灭8.此独大王雄风耳:--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9.吴钩:泛指利剑,相传吴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的两子,以血涂钩,献于吴王。

10.季鹰: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美味的鲈鱼,遂弃官而归。

11.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许汜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他在国家危难时只知置地买房,说“如我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

”12.忧愁风雨:--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3.树犹如此:--《世说新语》桓温北伐经过金城,看见从前种下的柳树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慨然道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14.朱弦已为佳人绝:--《吕氏春秋》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是其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断线破琴。

15.青眼聊因美酒横:--《晋书》阮籍对不喜欢的人做白眼,遇到喜欢的人才见青眼。

16.谢公屐:《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寻险处,有一种自制的木屐,便于游玩。

17.天鸡:古代传说每当太阳初升,天鸡先鸣,然后天下的鸡都一起打鸣。

18.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的安固19.梁甫吟:葬歌,相传诸葛亮躬耕陇亩时爱唱这首歌20.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道济大怒说“乃坏汝万里长城!“21.金仆姑:箭名--《左传》“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高二上1.凡著诸竹帛者皆为文学:凡是写在书上的都是文章--《汉书》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会言语,但其花艳动人,果实甘甜,众人争赴,树下成路。

比喻为人真诚,自能感动他人。

4.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5.道是无理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6.天长地久有时尽:--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归,过沛,留。

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土兮守四方!’”8.陶然亭:取名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时,共君一醉一陶然”9.伯夷之义:商代诸侯孤竹君的嫡子,武王伐纣时,伯夷和其弟叔齐因不满“臣之弑君”,隐居于首阳山,不食周栗而死。

10.夏虫不可以语冰:夏虫,生活在夏天的昆虫,夏生夏死。

1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1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曹操面对大江斟酒吟诗(吟的是《短歌行》)13.蜉蝣:小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朝生而暮死,比喻人生短促14.都门帐饮无绪:--南朝·梁江淹《别赋》“畅饮东都,送客金谷”15.杜鹃:鸟,另名杜宇、布谷。

其鸣似“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归隐之情。

16.驿寄梅花:--南朝·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7.鱼传尺素:--《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18.苌弘化碧:苌弘是周朝贤臣,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传说他无罪被杀,蜀人把他的血收藏起来,三年化作碧色。

19.望帝啼鹃:望帝,蜀王杜宇,因水灾让位臣子,隐居深山,死后化为杜鹃,日夜啼血。

20.邹衍:战国时人。

对燕惠王很忠心,但燕惠王听信谗言把他囚禁。

他入狱时仰天大哭,夏日飘雪。

21.素车白马:东汉时范式和张昭交好,张昭死后,范式不辞千里乘白车白马赶来吊丧。

22.东海曾经孝妇冤:--《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

姑欲嫁之,终不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

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23.山河表里潼关路:潼关一带,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互为表里。

--《左传》“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24.十里长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25.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26.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端饭时,总是把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

比喻夫妻相敬。

27.望夫石:古代传说,有个妇人天天到山上望夫归来,最后成了石头,人称“望夫石”28.蝇头微利:--苏轼《满庭芳》“蜗牛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29.红泪:--晋王嘉《拾遗记》魏文帝时,少女薛灵芸被选入宫,辞泪血红而凝结。

比喻女子眼泪。

30.比司马青衫更湿:自己的泪比听白居易听琵琶时更多。

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山湿。

”31.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

《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32.一春鱼雁无消息:很久没有音讯。

秦观《鹧鸪天》“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33.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

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高二下1.钓鱼台:“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2.潭柘寺:“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3.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太平御览》“一叶落而知秋”4.廿四桥的明月: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5.涸辙之鱼,相濡以沫:《庄子》“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泉水干涸,鱼吐沫相互湿润。

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以微薄的力量互相救助。

6.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杂曲歌辞·杨柳枝》7.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比喻贤才不得重用,庸才显赫。

8.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9.今宵剩把银红照,犹恐相逢在梦中:晏几道《鹧鸪天》10.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11.乔獐作智:装模作样12.飞焰欲横天:郭明章《荔枝》13.红云几万重:邓肃《看荔枝》14.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宣和殿荔枝》15.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石,雕琢成璧,以其名命之。

16.居域中之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17.载舟覆舟:--《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8.见可欲:--《老子》“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19.宏兹九德:--《尚书》“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20.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险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21.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2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23.公孙布被之讥:--《汉书》“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24.检,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左传》25.少从众:--《论语》26.直道而行:--《论语·卫灵公》27.谨身节用:--《孝经·庶人章》“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28.正考父饘粥糊口:正考父用糊粥维持生活,孟僖子推知其后代必出显达的人29.孔子鄙其小器:--《论语》“子曰:‘管仲之器小也”30.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左传》31.何曾日食万钱,至孙则骄溢倾家:--《晋书》32.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晋书》33.近时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宋史》“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燃炬烛”34.陶朱猗顿之富:都是有钱人。

35.七庙隳:--《礼记》“天子七庙”36.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37.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8.六艺经传: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39.周景王之无射也:--《国语》周景王铸无射钟40.魏庄子之歌钟:--《左传》郑人献歌钟于诸侯,晋侯分一半给魏庄子高三上1.三径:汉朝蒋诩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出三条小径,只与少数人来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