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阳关曲·中秋月》)
辛弃疾《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 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比喻畏惧金兵 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 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 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 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比拟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清平乐(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 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李清照,出生官宦之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 18岁时与21岁的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搜集金石书画,踏雪 寻梅,生活高雅而和谐。25岁时因政治灾祸避难浙东一带, 生活颠沛流离。大量图书文物散失。46岁时丈夫染疾病逝。 后经历再嫁匪人、离异系狱、南宋偏安、国土沦丧的灾难, 李清照于73岁在凄风苦雨中逝于绍兴。 挼,读ruó,“揉搓”之意。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的《春日》)

鉴赏古代诗歌之修辞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之修辞手法

•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简要分析。 (步骤一:修辞名称)
• 答:①、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 ②、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 并使主客移位; (步骤二:修辞诗句) • ③、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 的依恋之情。 (步骤三:修辞抒发的情感)
小结古诗词“修辞”答题步 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步骤一:修辞名称)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突出了什么特征。 (步骤二:修辞诗句)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 传达出诗人感情。 (步骤三:抒发情感及效 果)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课堂示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课堂示例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①、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修辞名称)
②、将潭面比作未磨之镜,将湖中的君山作比 皓月银辉下银盘里的一颗青螺; (步骤二:修辞诗句) ③、两个比喻的运用,使得本诗的景物描写生 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之情。
(步骤三:修辞抒发的情感)
课堂示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yù (中唐)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步骤三:修辞抒发的情感)
课堂练习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南宋)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 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 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 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张、比拟、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完整版)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反问, 向那东流的江水询 指诗人自己。不行:
问,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不走的人,即送行
强调金陵子弟对自己的情深意重。
的人,指金陵子弟。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唐·李贺《马诗》)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浣溪沙》)
• 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望江南》)
1.拟人。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 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 想感情。 2.拟物。拟物又包括两类:一是 把人当做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 动作或情态;二是把甲事物当做 乙事物来写。
• 比拟的作用: • 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
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 的情味,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晚春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李煜《虞美人》)
设问
• 先提出问题,然后 自己回答;或者故作 疑问,自己不答,让 读者去思索体会。 • 作用:问题引入, 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蟾宫曲·咏史 (元·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 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 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 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 蜀,一分江东。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诗人运用反问, 向那东流的江水询问,离情别意与它相比 究竟谁短谁长?强调金陵子弟对自己的情深意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云。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设问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 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刘禹锡
山水映衬,精美绝伦。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第一步:明确修辞
遥望洞庭山水色, 第二步:如何运用拟人
拟人能促使读 者产生联想;赋 予事物以人的特 征、灵性,给人 以亲切之感;使 所描绘的事物更 加形象、生动。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 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李白 《将进酒》)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燕歌行》)
一丛深色 花 ,十 户中人 赋 !( 白居易 《 买 花》)
1.“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出关① 徐兰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措手足。
采桑子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 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巴山夜雨”重复使 用,构成了音调和章法 的回环往复之妙,也含 蓄曲折的表达了作者的 寂寞相思之苦。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学会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表达效果;(3)能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代诗歌,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3)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心;(3)引导学生感受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美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代诗歌中常见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理解;(2)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2)创作中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

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课堂讲解:(1)讲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2)举例分析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例子;(2)每组选取一个例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3)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实践,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2.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情况和表达效果;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古代诗歌文本;2. 相关修辞手法的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投影仪和投影屏幕。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诗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修辞手法的运用;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 创作实践法:学生通过诗歌创作,将所学修辞手法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见修辞手法

明修辞1.比喻: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在古诗词里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比拟(移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运用比拟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把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放大”后突现出来,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对偶:即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语言整齐对称,语义集中凝练。

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5、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尽可以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感情内容,所以说“新”与“旧”的对比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一〕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双关、夸大、比较、对偶、反复、互文、反问、设问、通感等。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把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送暖、杨柳垂绿的美景;作者又暗喻自己是识拔人才的春风,把万柳绿丝绦比作人才,表达作者识人用人之乐。

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

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

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

如:“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丝竹〞代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绝句〕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

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谐“情〞〔刘禹锡竹枝词〕;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

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杨柳"外表上指的是杨花、柳絮,实际上指的是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

4﹒夸大。

夸大就是把事物夸大或缩小,它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如: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比较。

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物当作人来写,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

例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例: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张孝祥西江月·阻风三峰下〕6﹒对偶。

用构造一样、字数一样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令人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7﹒反复。

指某些词句屡次出现,到达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

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陆游钗头凤〕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心古〕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8﹒互文。

就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江上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孔雀东南飞〕这里左右、东西都种上了松柏、梧桐,枝枝、叶叶都相互覆盖、交通。

例: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9﹒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10﹒设问。

就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开篇设问,可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可以承上启下;结尾设问,可以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11﹒通感。

就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如“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衬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

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二〕例题1﹒阅读下面的曲词,答复下列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答案:〔1〕借代、反问。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8分〕[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案】〔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大,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大的方法。

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6分)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荣。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荣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4﹒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以下问题〔6分〕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5﹒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干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傲慢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6﹒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复下列问题。

〔8分〕清明①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问题:〔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运用拟人、比照的修辞,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三〕答题模式1﹒命题方式1〕本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试分析这首诗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结合炼字来考。

四〕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试分析这首诗主要艺术手法。

答:采用了拟人和主客移位的手法。

不直言自己的感情,而是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感情,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答: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大,正是这些夸大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