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研究成果
王娟民俗学概论摘抄笔记(3篇)

第1篇一、引言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间文化现象的学科,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王娟的《民俗学概论》一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以下是我对书中部分内容的摘抄笔记。
二、民俗学的基本概念1. 民俗:民俗是指在特定社会、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民众集体创造、传承、共享的文化现象。
民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
2. 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包括民俗的产生、发展、传承、变迁、变异等。
3. 民俗学的学科特点: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三、民俗学的研究对象1. 民俗事项:民俗事项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包括节日、庆典、礼仪、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传说等。
2. 民俗传承:民俗传承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民俗的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实物传承等。
3. 民俗变迁:民俗变迁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探讨民俗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规律。
四、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民俗学相关文献,揭示民俗现象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发展趋势。
2.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收集民俗资料,了解民俗现象的实际情况。
3.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民俗现象,揭示民俗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4. 实验研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民俗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迁规律。
五、民俗学的实践应用1. 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文化。
2. 文化产业发展:民俗学研究成果可以为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 社会治理:民俗学有助于揭示社会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参考。
4. 教育教学:民俗学研究成果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六、民俗学的理论价值1. 增强民族凝聚力:民俗学有助于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

学术研究中的民俗学研究方法民俗学是一种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它涵盖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仪式、信仰、习惯、艺术等。
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决定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
本文将介绍民俗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则、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展示和评估。
一、基本原则1.田野调查法:民俗学研究的基础是田野调查,即实地考察和研究当地的文化现象。
田野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语言、信仰、习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民俗现象的本质。
2.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观察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亲自参与其中,观察并记录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民俗现象,发现一些被忽视或隐藏的信息。
3.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民俗现象的方法,要求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1.访谈:访谈是收集民俗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可以了解他们的信仰、习惯、传统等。
访谈可以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进行。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收集数据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向当地人发放问卷并收集答案,可以了解当地人的信仰、习惯、文化认同等。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3.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民俗现象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地方志、民间传说等。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为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
4.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是民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可以发现民俗现象的特点和规律。
可视化技术包括图表、地图等,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呈现和分析数据。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民俗学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以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六.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理念❖(一)民俗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背景:(1)文艺复兴(14C-16C)和启蒙运动(18C)(2)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18世纪至19世纪)❖催生了知识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浪漫主义运动是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
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 2.德国——民俗学的摇篮先驱: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故事集》(1812年)渊源:赫德尔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沦为拿破仑帝国统治之下拿破仑执政(1799—1804 )拿破仑帝国(1804—1814,1815 )宗旨:唤醒民族意识内容:展开对民间口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评价:重视民间文学而忽略民俗的社会文化功能,发展较缓慢。
❖ 3.英国——民俗学的故乡诞生标志: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代替“民间古俗”。
主要代表人物:缪勒、安德鲁·朗、泰勒、高谟、柯克斯、弗雷泽等。
评价:以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为理论武器。
❖ 4.法国——摇摆于英德两大传统之间(1)19世纪初中期受德国民俗学影响将民间诗歌当作民族精神的体现。
福瑞尔《现代希腊民歌》(1824)《法国民歌》(1858-1859 )(2)19世纪末期,受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影响范吉纳普:《通过礼仪》❖ 5.北欧诸国——与民族主义相伴民俗学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民俗学特点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作为许多大学专业课程;致力于民俗档案馆和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的建设。
被称为“国学”的芬兰民俗学孕育于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
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出版芬兰史诗:《卡勒瓦拉》杰出代表科隆父子的贡献:执教于赫尔辛基大学66年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开创了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使田野作业方法在民俗学中制度化。
芬兰的民俗档案馆、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拥有世界一流水平。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1920年

中国民俗学的产生1920年,顾颉刚、刘半农、周作人、容肇祖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歌谣研究会,1922年创办《歌谣》周刊,是中国民俗学的发端。
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民俗》周刊,“民俗”便成为固定的学术名词。
在五四前后,中国的民俗学研究达到了它的第一个高潮,它配合新文化运动研究民谣,反映百姓心声,重要反映妇女生活与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是:1. 区别于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受过文明教育的知识阶层的文化,是被视为“无文化”的人们的文化。
2. 是各民族的习俗都有各民族的特点,如汉族的春节和婚丧、白族的泼水节、苗族的跳月、鄂伦春族的拜熊……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性。
3. 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从劳动人民的饮食起居到内心活动,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4. 许多民间习俗,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5. 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多样。
民俗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传统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包括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间文化,民间工艺、民间语言、民间娱乐、民间组织等。
应抓两个重点:一是劳动人民的世界观。
在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上的许多东西都近于荒诞、迷信,离奇古怪,实际上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
二是劳动人民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上创造的业绩,特别是民间文学艺术的光辉成果、民间文艺、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语言以至民间工艺等,都形象地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情调、思想、风格、特别是表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领域中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今天再次检验这些成果时,我们看到,当时的中国民俗学研究,不仅出现过一个对民俗文化的考察和研究高峰,而且它的发展是和世界民俗学的发展同步进行的。
但到了50年代之后,在将近3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广大民众的民俗生活竟然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联系在一起。
民俗学在中国,被视为资产阶级的学问而遭批判,待遇是极不公正的。
民俗学中创新论文

浅析民俗学中的创新研究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我国民俗学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创新。
这些创新包括从民俗志书的书写创新到民俗记录和研究形式的变化和作用,从拓宽了民俗学的实证性研究到民俗学的理论创新不断涌现。
关键词民俗学创新民俗志书理论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俗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体现出了诸多创新性的内容和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其中的部分创新内容。
一、民俗志书写创新将民俗志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另外方面也是对其产生的新的要求。
书写是唯一形成民俗志的条件,因此必须从书写上对其进行根本性改变。
民俗志文字的表达并不要求严格参照于民俗兴起时的文字风格,并且要求较少固定式填充资料的书写方式,这需要书写者在工作时能够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塑造,如书写的表达意境、文章风格等。
在民俗志的研究地位与日俱增的现今社会,刘铁梁通过不懈研究,为民俗志树立的准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进积极的倡导,使其更好的在民俗学研究中发挥范式的主导作用。
在2004年时,由北京师范大学所参与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工程中,刘铁梁教授作为首要的负责人与其他师生对试点展开研究,作为试点的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通过学者及学生们的调查和研究,为该区的民俗文化保护提供极具实践意义的方案,同时在其中逐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书写形式,进而随着研究深入而最终形成具有标识意义的书写理念。
该理念也逐步成为了保护和研究民俗文化主要书写方式,而后的民俗文化遗产传承工程深化进行,为东城区、怀柔区、西城区、昌平区等地研究均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在实践的过程中,刘教授及其他学者所提出的书写理念获得了不断补充和升华,最终成为了中国民俗志书写的统一制式。
二、民俗记录和研究形式的变化和独特作用北师大教授刘铁梁在研究时发现了民俗记录和研究形式的变化,以此基础上对“记录民俗学”进行重新的等位。
刘教授认为“民俗志并不能单纯的作为记录载体,而是应帮助科学的研究为整个民俗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从目前民俗学的研究方式上来看,作为研究资料的民俗志不仅是在研究中被提取的资料,其本质上已然具备着一定的认知。
江绍原学术研究综述

江绍原学术研究综述江绍原(1898-1983),五四时期重要人物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民俗学家,江绍原作为民俗学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他在《晨报副刊》、《语丝》、《贡献》等报刊上发表数百篇有关民俗学文章对我国民俗学的发展做出的开拓性的贡献。
此外他对哲学,宗教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学识渊博,他的进步思想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有为青年。
现如今学术界关于江绍原的学术研究依然处在不断发展时期,具体成果如下:一、国内研究成果综述总体而言,学术界的研究多集中于江绍原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宗教学研究,以及后期江绍原有关古典文献的研究,本人拟以时间顺序,简要的概括有关江绍原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江绍原的研究成果比较匮乏,零星有关其书信佚稿问世,此处不做详细描述。
(二)20世纪90年代以后—2000年在这期间,有关江绍原的研究论文逐渐丰富以来,其相关著述也相继整理出版。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史》(四川:巴蜀出版社 1995年出版)此书主要有关于中国民俗学发展历程,第330页—第335页是对江绍原生平做了较为具体而全面的介绍,重点介绍其学术著作出版情况。
江小蕙,王文宝编《古俗今说》(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7年)收集了有关江绍原大部分民俗学文章,为后人研究江绍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江小蕙,王文宝编《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相当于是对《古俗今说》的一个补充。
赵世瑜《江绍原与中国现代民俗学》(民俗研究第一期 1998年)较为详细的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初到30年代初,江绍原参与民俗学研究的过程。
与此同时,指出江绍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推动民俗学理论的探讨中,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翻译的《现代英吉利谣俗与谣俗学》一书将民俗学的理论问题的探讨推到高潮。
他关于民俗学见解独到,思维敏捷,使他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民俗学家之一。
蒋明智《略论江绍原的迷信研究》(民间文化 2000年第11-12期)在王文宝,江小蕙的《江绍原民俗学论集》基础上系统介绍了江绍原迷信理论的几大方向,同时提出江绍原开研究迷信、宗教之先河,他抱着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符合当时的五四反封建,提倡科学的精神实质,以科学的解释破除迷信虽在当时还具有很大局限性,但已属当时为数不多的进步思想之一。
中国民俗学论文

安康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英语论文题目陕西省陕北的地方民俗性特征学生姓名张玉洁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班级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摘要经过对中国民俗学课程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到了汇报学习成果的阶段。
本文以陕西省陕北为例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民众的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但本文主要从关中婚俗、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陕南工艺三方面进行论述。
才疏学浅,加之文章篇幅限制,本文论述内容可能较为浅显,望批评指正。
关键词:陕西,民俗,地方性目录一、引言 (3)二、关中婚俗…………………………………………………………………………………………3、4三、陕北男女结婚的讲究……………………………………………………4、5、6(一)陕北迎新娘…………………………………………………………………………………4、5 (二)戏姐夫…………………………………………………………………………………5、6四、陕南工艺……………………………………………………6、7、8(一)亮针线.............................................................................................6、7 (二)认大小 (8)一、引言这个学期的公选课,我选择了学习中国民俗学的课程。
一学期的学习,虽然时间不多,很多东西只能有所涉猎,并不能深入了解,但我仍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仅仅是民俗这一个小小的板块就囊括了许许多多的内容。
民俗有其传承性,也有其创新性。
不同时代有各自的风俗,不同地区也有不一样的习惯。
我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广州人,自然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有着极大的热爱。
因此选择了以广州为例来论述民俗的地方性特征。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陶立璠民俗研究的国际视野及学术交流的开拓——以创办和操持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为例

陶立皤民俗研究的国际视野及学术交流的开拓—以创折斓寺国际皿田叭谷学会为例—邹明华[摘要]陶立皤自20世纪80年代投身民俗学研究以来,就积极参与中国民俗学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合作调查、举办国际会议,尤其是1996年与日本、韩国等国学者一起发起创办了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长期担任学会领导。
该学会虽然是一个松散型的学术组织,但顺应了合作研究的潮流,轮流在亚洲各国举办各种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培养了一批中青年学者,推动了比较民俗学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体现了陶立蹒宽广的国际视野和独到的学术眼光。
[关键词]陶立蹒;国际视野;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6-0114-05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民俗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与世界民俗学特别是东亚民俗学的交流和对话逐渐展开。
对中国民俗学的研究来说,开展更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必要的,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成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时应运而生,学会的所有学术活动和历次研讨活动都是各国学者特别是东亚各国的民俗学者同心协力的结果。
从与众多学者一起发起倡议到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会,再到带动青年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陶立皤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陶立蹒创办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的多年实践体现了他锐意进取、兼容并包的学术交流理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水平,也为学术界后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一、国际学术交流理念陶立躅自1965年起就在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转到民族民间文化的研究领域。
他先是进行少数民族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研究,担任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少数民族文学分支的副主编,后来进入民俗学领域,再进入到更广泛的民间文化研究领域。
正如白庚胜所说:“陶老师有一种永不停息的进取精神。
(他)从民族文学进入到民间文学,再进入到民俗学领域,进入到更广泛的民间文化的整个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学研究成果:多方面的民间文化探索
引言
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文化、社会风俗、人类传统及信仰的学科。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社区的历史、文化、信仰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民俗学研究成果,涵盖了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民间信仰与仪式、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民间音乐与舞蹈、民俗节庆与节日活动、社会风俗与风尚、家族文化与乡土风俗、民间故事与传说、民俗文献与口述历史等方面。
民俗文化与民间生活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社区中广泛流传的习俗、传统和风尚。
这些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民俗文化的研究包括对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语言和衣食住行的研究。
民间信仰与仪式
民间信仰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涵盖了对神祇、精灵和神秘力量的信仰。
仪式作为表达和传承信仰的方式,也是民俗学关注的重点。
对民间信仰和仪式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
传统手工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区的创造力、技艺和社会经济状况。
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包括对
手工艺品、工具、建筑风格和服饰的研究。
同时,对民间艺术如绘画、雕塑和舞蹈的研究也在这个范畴内。
民间音乐与舞蹈
民间音乐和舞蹈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庆祝重要场合的重要方式。
对民间音乐和舞蹈的研究包括对歌曲类型、乐器、舞蹈步法和表演风格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情感表达、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
民俗节庆与节日活动
节庆和节日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社区的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社会组织。
对节庆和节日活动的研究包括对特定节日的历史背景、庆祝方式、食物和游戏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历史传承和社会动态。
社会风俗与风尚
社会风俗和风尚是反映社区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交习惯的重要指标。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人际关系、商业实践和社会行为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
家族文化与乡土风俗
家族文化和乡土风俗是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地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对地方语言、建筑风格、食物和生活方式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连续性。
民间故事与传说
民间故事和传说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通过故事和传说,人们能够传递道德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传承社区习俗。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对故事类型、主题和叙事技巧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历史观和文化价值观。
民俗文献与口述历史
民俗文献和口述历史是记录和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
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包括对书籍、日记、信件和口述传统的研究。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区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
同时,对口述历史的研究也涉及到对口头传统和传承人的研究,这些传统和人物在维护社区记忆和文化认同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结论
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间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上述九个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社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为保护和发展民间文化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