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节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规划结构的研究、调整与确定是一项包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在结构形态上也可归纳为若干模式。

1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内容虽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商业服务、文教体育、游憩健身、医疗卫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活动,但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可划归为用地、设施、交通、景观、空间五个部分。在考虑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构思过程的第一步往往是对规划结构进行组建的过程。构成要素被划归为上述五个部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相互重叠交叉的一个半网络的结构关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对居住区规划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1.1用地规模

为了使居住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规定: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规定。

而居住区内各项用地的配置应在分级配置建议的基础上,考虑居住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应符合下表规定。

当然,由于所处区位不同,不同居住对象对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需求、居住密度(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量化控制指标不同等等,可能导致居住区用地配置的比重有所差异,由此产生对居住环境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布局形态的影响。如老年性社区、开发地下空间和对地面进行分层开发利用的立体化及复合化的综合性社区、在城市中心区或周围已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供使用的居住区等,都会对居住环境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布局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1.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50项,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它是构成社区中心的核心因素,应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并与住宅、道路、绿化同步建设,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层次需要。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成套分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相制约,因此对于规划结构的影响比较重要,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因素。而在公共服务设施诸要素中,教育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由于直接涉及居民日常生活,往往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

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及商业服务设施组成,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有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等方式),以形成居住区中心。而医院由于本身功能的要求,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干扰。

因此,在其规划结构布局中,可以看出明显的居住区中心,其空间位置往往由居住区级的文化及商业服务设施的最小服务半径控制。

(2)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既要便于居民的使用,又要考虑资源的合理及有效利用。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宏观条件下,城市型居住小区的商业及教育服务设施布局出现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化的明显趋势(图),而部分郊区化居住小区则恰恰相反(图)。

因此,在其规划结构布局中,可以看出商业中心与教育中心往往并不重合,其空间位置由各自的服务半径控制,有时甚至会有单向服务的布置形式。

3)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幼托是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占地面积最大的项目,因此也影响着居住组团的规划布局;其布局原则是独立设置,环境安静,接送方便。而组团级商业设施面积小,布点灵活,面广,一般设在组团路口,还可与其他设施联合布置。

因此,在传统的组团规划结构布局中,可以看出托幼设施的中心地位。而现今由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组团级式公共服务设施已逐渐为小区级设施所替代。

1.3道路系统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在规划结构中作用极为重要。既是住区的空间骨架,支撑起住区中的各个功能区;同时它又是居民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通道,有着其最基本的交通功能。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周边环境条件、城市交通系统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等,道路系统的组织有人车混流和人车分流等形式,路网布置有环通式、半环式、尽端式以及以上三种基本形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自由式等多种形式。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满足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道路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通行的前提下,道路系统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也影响到了规划结构的形式多样化,使得规划结构有可能在功能布局(主要是公共设施布局)的同一性下,形式上有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也使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争鸣场面。1.4绿地系统

居住区绿地是指居住区中的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其中还应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化。居住区绿地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使用功能是指具有可活动性,如游戏、运动、散步、健身、休闲等;生态功能是指具有生态平衡、气候调节的作用,如居住区小气候的形成、环境污染的防治与居住质量的改善、水土保持、动植物生长与繁殖等;景观功能包括可观赏性与环境美化作用。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在充分利用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规划结构与布局形态的要求,保留和利用规划范围内已有树木和绿地,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形成具有特色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其规划布局与形态应该考虑区内、区外的联系,特别是区内宜形成一个相互贯通或联系的、以设置相应的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游园或组团绿地)为中心的、空间上有层次性、景观与功能上有多样性的绿地系统。

1.5空间与景观系统

居住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公共空间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在居住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一般来说,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同时应该特别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

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重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

居住区规划设计也应力求塑造出具有可识别性的、具有特色空间景观的居住区形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传统文脉的延续。居住区是城市组成的有机体,应充分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居住环境文脉、城市景观等因素。也就是说,居住区空间景观的塑造应注重城市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作用,关注在此影响下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对居民生活的意义,努力赋予住宅区的空间景观与形象,以文化和传统的含义。

(2)整体性的规划原则。居住区空间景观的规划结构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周边和整个城市现状的空间景观情况,以及规划的空间景观框架结构,并将住宅区的空间景观系统纳入到整个城市或地区之中,形成一个整体;应充分考虑住宅区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在充分保持与合理利用的原则下适度改造住宅区内的自然景观,并将住宅区内外的自然景观纳入住宅区空间景观的构筑框架。

(3)居住区的空间景观可以从建筑层数的选择与分布,各层次外部空间(入口和广场)的衔接、布局、形态、用途、尺度、街道的格局与形式和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方面,综合考虑空间景观的组织,特别应该考虑沿住宅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行进时的景观变化与特征表现。

2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2.1基本形式

居住区规划结构有各种形式,基本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不仅能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而且还有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公共服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以一个小学的最小服务人口规模为人口规模的下限,而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居住小区的直接组成单元为住宅院落。通常情况下,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l5000人、3000~5000户,用地面积10~65公顷(人均用地10~43m2/人)。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是指被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一定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这种组织方式一般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

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小区的形式。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人、300~1000户,用地面积0.8~9公顷(人均用地8~30m2/人)。组团内一般设有居委会、卫生站、青少年和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或代销店)、托儿所、儿童或成年人活动休息场地、小块公共绿地、停车场库等,这些公共设施的项目和内容基本上都是为本组团居民服务的。其他的一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则根据不同的特点按服务半径在居住区范围内统一考虑,均衡、灵活布置。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即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30000~50000人、10000~16000户,用地面积5l~235公顷(人均用地17~47m2/人)。

2.2结构等级

由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继而可以演化出居住区的一般等级结构:

(1)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以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3)独立组团结构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由于城市规模的各异、城市用地布局的不同形式、居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地域性经济发展的差异等,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导入,市场的多元性造成了规划上的多元性,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也生成了一些新特点。

三级结构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形式和二级结构中的“居住区——居住小区”形式,依托多年来国家推行的“城市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小康住宅示范小区”等策略,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使开发型居住小区的规划与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制,也出现了一些常见模式。

中心式”的规划结构形态,由于小区道路将用地均衡划分成多个组团(或住宅院落),组团(或院落)规模均匀,共同围合一个公共绿地,成为较多运用的规划设计手法(见下图);

二级结构中的“居住区——居住组团”形式和独立式组团(院落)型,通常是目前一些城市向外拓展中“超级大盘”、“新城”、“新镇”等居住区概念的载体和具体实施形式。由于当前住宅建设由福利型分配转向货币化分配,商品住宅面积的调剂使组团划分已失去原来确定规模的含义。同时,由于小区管理走向现代化与科学化,小区内社区活动、安全保卫、环境卫生、设施维修、绿化管理等业务已逐步由物业管理公司承担,管理模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到小区规划结构。居住区基本组成单位趋向于如何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而居住组团的层次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做法也利于房地产开发资金的尽快回笼及再开发。

3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

布局形态是规划结构的具体表现,但它决非凭空而产生。规划的核心是人,是为满足人的使用需求而制定的实施计划,规划的布局形态应以人为本,符合居民生活习俗和居住行为轨迹,以及管理制度的规律性、方便性和艺术性。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布局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中心式”布局形态

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中心式”布局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脉)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居住区中心。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以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该布局可以按居住分区逐步实施,一部分实施过程中不影响其他居民的生活活动,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中心式”布局是目前规划设计方案中比较常见的布局形态。

3.2 “围合式”布局形态

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主入口按环境条件可设于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布局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展的空间,日照、通风和视觉环境相对较好,可以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但由于围合式布局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较大,宜注意控制适当的建筑层数和建筑间距,同时次要空间尺度应适中,避免喧宾夺主。

3.3“轴线式”布局形态

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法,不仅适用于城市中心、广场等公共空间,而且也适用于居住区。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通过空间轴线的引导,轴线两侧的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的几个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整个居住区呈现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的均衡特色。

“轴线式”布局中,应注意空间的收放、长短、宽窄、急缓等对比,并仔细刻画空间节点。当轴线长度过长时,可以通过转折、曲化等设计手法,并结合建筑物及环境小品、绿化树种的处理,减少单调感。

3.4“隐喻式”布局形态

“隐喻式”布局是将某种事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里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从而增强环境的感染力,构成“意在像外”的升华境界。

“隐喻式”布局注重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要紧密联系相关理论,做到形、神、意融合。

3.5“片块式”布局形态

这是传统居住区规划最为常用的布局形态。住宅建筑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态。

“片块式”布局应控制相同组合方式的住宅数量及空间位置,尽量采取按区域变化的方法,以强调可识别性。同时,片块之问应有绿地或水体、公共设施、道路等分隔,保证居住空间的舒适性。

3.6“集约式”布局形态

“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依靠科技进步,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室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布局空间。

“集约式”布局由于节约用地,可以同时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区改建和用地较为紧张的地区。

第四节 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第四节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形态 规划结构的研究、调整与确定是一项包含有创造性活动的工作过程,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在结构形态上也可归纳为若干模式。 1 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要求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要,因此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决定因素。居民在居住区内活动的内容虽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经济、商业服务、文教体育、游憩健身、医疗卫生、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活动,但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和特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力求不断实现规划目标的过程,其间决定是否能够或有效地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因素是规划结构。一般情况下,居住区的构成要素可划归为用地、设施、交通、景观、空间五个部分。在考虑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构思过程的第一步往往是对规划结构进行组建的过程。构成要素被划归为上述五个部分,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相互重叠交叉的一个半网络的结构关系。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包括公共交通的组织)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居住区规划结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制、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对居住区规划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1.1用地规模 为了使居住区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一般要求住宅区的人口或用地达到一定的规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规定: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级,各级标准控制规模应符合规定。 而居住区内各项用地的配置应在分级配置建议的基础上,考虑居住区的职能侧重、居住密度、土地利用方式和效益、社区生活、户外环境质量和地方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应符合下表规定。 当然,由于所处区位不同,不同居住对象对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需求、居住密度(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量化控制指标不同等等,可能导致居住区用地配置的比重有所差异,由此产生对居住环境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布局形态的影响。如老年性社区、开发地下空间和对地面进行分层开发利用的立体化及复合化的综合性社区、在城市中心区或周围已有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供使用的居住区等,都会对居住环境品质,以及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与布局形态产生不同的影响。 1.2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与布局 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共八大类50项,以居住人口规模进行配建。它是构成社区中心的核心因素,应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功能布局紧密结合,并与住宅、道路、绿化同步建设,以满足居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多层次需要。 由于公共服务设施采用成套分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置方式,并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相制约,因此对于规划结构的影响比较重要,有时甚至会成为决定因素。而在公共服务设施诸要素中,教育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由于直接涉及居民日常生活,往往会成为主要影响因素。(1)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影响 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及商业服务设施组成,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有沿街线状布置、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等方式),以形成居住区中心。而医院由于本身功能的要求,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干扰。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第二章 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

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六种形式 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讲,居住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层次与节点,上通城市下达小区、组团直到住宅内外空间,各空间层次有不同尺度和形态。根据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实态可概括以下主要形式,大力提昌节约、集约式布局: 一、片块式布局 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一些居住区常采取与体制结构的行政区划相一致的布局形式,按体制规模划分地块,各地块配以相应的公共设施,并遵循日照间距布置建筑,因而自然地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如北京五路居居住区,规整地将基地划分了四个居住小区片块,分别在各地块内配以小区中心,四个小区又配置一个共同的居住区中心,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吉林市通潭大路居住区,则将基地细分出20个居住组团地块,每个组团用地2.5~5hm2,分别在每个组团配置相应的活动中心,20个居住组团共同的居住区中心沿干道布置,形成“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上海曲阳新居住区,则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体制结构划分用地分别设置各级中心,形

成三级体制结构的片块式布局。 二、轴线式布局 空间轴线或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带、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起着支配全局的作用。如上海三林苑小区,以一步行水街为中心构成“水”轴线布局形式。百米长形水池,配以不锈钢群鱼雕塑、小天使喷泉、天然巨石、植草砖、架空层、孤形长廊,并以大片草坪(7500m2)衬托,具有显明的欧陆风格。广州东辉广场居住区,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纵横两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不利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布。局手法,将公共服务设施绕两干道交叉口布置,形成聚合强大的居住区中心,同时用纵贯南北的步行绿带——绿轴,将基地南北边界滨河绿地连成一气,绿带内布置小学、托幼等日常性公共设施,成为有生气的信息传递纽带,各组团与绿带相通。此外还设一环形道路连通南北,以疏解纵横干道交通对居住区的干扰与分割。如此,被两条城市干道分割的基地便组成了有机整体。广东中山翠享槟榔小区,则采用多轴线的平行和交叉布局,将绿化景观、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尤其使一个个亲切的院落小空间统合成整体,不求宏伟场景但求温馨和谐。北京大吉城小区,以小区西北角的康有为故居广场为起点的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课程讲义(给学生)

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 基本概念 (一)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和内容 1.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 ●居住区: (1) 泛指不同规模的人类居住生活聚居地; (2)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30000~50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8577户~14280户。 ●居住小区: 一般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所围合的,配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7000~15000人的生活聚居地,按平均每户3.5人计算约2000户~4280户。 ●居住组团: 一般指被居住小区级道路分隔的,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人口约为1000~3000人的生活聚居地,约280户~850户。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1)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二级结构居住区:

(2)居住区-居住组团的二级结构居住区: (3)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三级结构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任务: 为居民经济合理地设计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居住生活环境。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确定改建、拆迁范围。 (2) 确定居住区规模,即确定居住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依据人口数量确定用地大小,如新建厂矿的居住区; ——依据用地大小确定合理居住人口数量,如发展中的城市的新居住区开发或

旧城改造。 (3) 拟定住宅类型、层数、数量和布置方式。 (4) 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一定数量的允许建造的生产性建筑) 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包括其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 (5) 拟定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和布置方式。 (6) 拟定公共绿地和体育、休息、游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7) 拟定有关公共配套设施的供给数量、方式、等级和管网布置方案等。 公共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电气、通讯、煤气、环卫、集中供热等。 (8) 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并进行造价估算。 3. 规划设计的工作阶段 规划设计按其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不同,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等阶段。 ●总体规划:一般是指城市总体规划,其主要任务是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各项建设布局、环境面貌、对外交通联系等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目的是使居住、工作(生产)、游憩、交通等四大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总体规划一般是对城市而言,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地块,如大学,大型生产、研究基地,开发区等,也有总体规划设计阶段。 ●分区规划:大中型城市规划、大型厂矿区规划设计中,当总体规划确定之后,还需分区作较为细致的分区规划,即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一步对城市用地、人口分布、城市基础设施配置做出规划安排。 中小型用地范围的总体规划后可不再做分区规划。 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0~1/100000,其说明的详尽程度应达到能作为详细规划和工程规划的设计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对城市近期建设范围内的房屋工程、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进行具体的布置,确定各项建设用地的范围,提供控制坐标和标高。详细规划的深度应达到作为各项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的要求。 详细规划分控制性规划和建设性规划,常用制图比例为1/500~1/2000。 ●工程规划:即对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是与详细规划同时进行的,一般是有多种专业协调配合完成。工程规划同样是各项建设工程编制初步设计的依据。 居住区规划属于详细规划范畴。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 调研报告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调 研报告

指导老师:黎昌伦,周坚,杨跃华 调研时间:2016年11月5-6日。 调研方式:主要为实地考察、局部网上查询、资料收集本次方案为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它涉及使用、卫生、经济、安全、施工、美观等几方面的要求。综合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为居民创造一个适用、经济、美观的生活居住用地条件。 调研地点:保利溪湖,美的国宾府,溪山御景,山水黔城 调研目的:通过对居住区内部的调研,了解其总平规划图,布局结构,景观绿化分布,功能分析,交通组织。同时收集户型图,评价其优劣点。为即将的设计奠定知识储备。 调研知准备:①要为居民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要选择合适的住宅类型;住宅布置上要满足当地日照、通风,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不受污染等要求;要为不同年龄的居民提供休息、活动的场地;要考虑防火、防震、防空、防盗等安全上的要求。 ②设置一套齐全、方便的生活服务设施。一些大型文化、商业服务设施一般采取集中布置,形成居住区中心;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副食、早点等服务网点要分散布置;占地较大的中小学、锅炉房等布置在居住区内的独立地段。

保利溪湖位于花溪区南部新城区,紧邻明珠大道。项目环抱洛平水库,包含别墅、洋房、高层、商业的居住区。低层住宅和电梯洋房高端产品临水库而建,项目塑造小高层洋房产品,形成丰富的内部及外部空间层次轮廓。沿明珠大道布置的高层产品,使其景观视野良好。让建筑融入环境,以显山露水作为景观设计的理念,更能显示建筑与环境共生。在总体设计中,由于该项目地处坡地丘陵,所以建筑及步道依山就势,形成安逸且层次丰富的园内景观系统。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线,形成显山露水的视觉感受。

居住区绿地的类型和各类绿地的布置

一、居住区绿地的类型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居住区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用建筑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而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乐场和其他块状、带状的公共绿地。 根据我国一些城市的居住区规划建设实际,居住区公园用地在10000㎡以上就可建成具有较明确的功能划分、较完善的游憩设施和容纳相应规模的出游人数的公共绿地;用地4000㎡以上的小游园,可以满足有一定的功能划分、一定的游憩活动设施和容纳相应的出游人数的基本要求。所以居住区公园的面积一般不小于1 hm2,小区级小游园不小于0.4hm2。我国各地居住区绿地由于条件不同,差别较大,总的来说标准比较低。各类公共绿地的设置内容应符合表6-2的要求 。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体规划紧密结合,要做到统一规划,合理组织布局,采用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以中心公共绿地为核心,道路绿地为网络,庭院与空间绿化为基础,集点、线、面为一体的绿地系统。 二、居住区公共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是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其功能同城市公园不完全相同,主要服务于小区居民的休息、交往和娱乐等,有利于居民心理、生理的健康。居住区公共绿地集中反映了小区绿地质量水平,一般要求有较高的设计水平和一定的艺术效果,是居住区绿化的重点地带。公共绿地以植物材料为主,与自然地形、山水和建筑小品等构成不同功能、变化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各种特色的空间。居住区公共绿地应位置适中,靠近小区主路,适宜于各年龄组的居民前去使用;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布置,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相结合。 公共绿地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式分为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 (一)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于全居住区的居民,面积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公园内的设施比较丰富,有各年龄组休息、活动用地(图6-1)。 此类公园面积不宜过大,位置设计适中,服务半径500~1000m。该类绿地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方便居民使用,常常规划在居住区中心地段,居民步行约10分钟可以到达。可与居住区的公共建筑、社会服务设施结合布置,形成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利于提高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浅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及其发展趋势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有各种组织形式,有居住区—小区—组团、居住区—组团、小区—组团、独立式组团等多种类型。基本的形式有: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的组成要素也是居住区的规划因素,主要有住宅、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居住区规划布局的目的是要求将规划构思及规划因素,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安排、落实到规划范围内的恰当位置,使居住区成为有机整体,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一)居住区住宅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多面广,而且在体现城市面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住宅应布置在居住区内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在不同的气候区,住宅布置应考虑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于住宅的影响,如日照、通风、保温、除湿、防风沙等。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居住区按住宅层数可分为低层居住区、多层居住区、高层居住区或各种层数混合的居住区。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综合经济效益,确定经济的住宅层数与合理的层数结构。 (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配套建设的。所配套建设的项目多少、面积大小及空间布局等,决定着居住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质量。公共服务设施应合理设置,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干扰。 (三)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是居住空间和环境的一部分,它既是交通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16修订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Code for urban Residential Areas Planning&Design (2016年版) 修订说明 本次局部修订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请组织开展城市排水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函》(建标标函2013 [46]号)的要求,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2年版)进行修订而成。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增补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对地下空间使用、绿地与绿化设计、道路设计、竖向设计等内容进行了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完善道路规划和停车场库配置要求。 本规范中下划线表示修改的内容;用黑体字表示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1 总则 1.0.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0.5.1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1.0.5.2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1.0.5.3 符合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气候特点与环境条件; 1.0.5.3a符合低影响开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河湖水域,促进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条文说明】 1.0.5 本条是编制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2、术语、代号 2.0.32 绿地率 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区内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其它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4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4.0.1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地下空间、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4.0.1.1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4.0.1.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4.0.1.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4.0.1.4 适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不透水面积,留足雨水自然渗透、净化所需的生态空间。

城市住宅区设计规范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1、在一个城市中,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到城市建设总用地40%-50%。 2、住宅区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 第一节类型、规模、分级及其相关设施 3、居住区规模:人口30000—50000人,户数10000—16000户,用地50—100公顷。 4、居住小区规模:人口10000—15000人,户数3000—5000户,用地10—35公顷。 5、居住组团规模:人口1000—3000人,户数300—1000户,用地4—6公顷。 第二节社区 6、社区概念: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7、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8、邻里关系是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它不同于亲缘或血缘关系。邻里关系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自觉帮助型第二层次:愿意帮助型第三层次:应该帮助型 9、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0、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控制居住区内部车辆交通,保障居民安全和环境安宁是邻里单位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11、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12、社区系统可分为:生活保障系统育才就业系统交流参与系统运营系统 13、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社区发展原则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 14、满足人的需求应该考虑的因素 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1)适居性 卫生: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环境卫生,如垃圾收集、转运及处理等; 二是生理健康卫生,如日照、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噪声与空气污染防治等。 安全: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人身安全,如交通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 二是治安安全,如防盗、防破坏等犯罪防治。方便:主要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如购物、教育(上学、入学等)、交往、户内户外公共活动(儿童游戏、青少年运动、老人健身、社区活动等)、娱乐、出行等,包括各类各项设施的项目设置与布局。舒适:物质与非物质 15、识别与归属: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重要要素场所与居住环境的心理归属感具有密切的关系,而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性直接联系。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及现状分析 第二章设计理念 第三章总体规划 一、总平面布局 二、功能、结构形式 三、交通组织 四、建筑布局 五、绿化景观规划 第一章项目概述及现状分状 居住区属较高档类别,周围风景优美。其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通过 合理的设想,完善的规划理念进行统一规划、实施。如何能合理利用周围的环境,体现 其地方特点,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本设计以现代居住水准为目标,积极采用新方法和 新观念,在兼顾居住环境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的同时,以“地方性居住环境”为主题力 求创造舒适优美、方便的居住环境,促进该地区住宅建设和新型住宅产业的形成和发 展。 第二章设计理念 人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组成居住小区,居住小区构成了我们的环境,环境是构成自然的主体, 然而人又是自然的产物。因此,在本规划设计中主要考虑“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 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在规划的同时,辅以景观设计,最大 限度的体现居住区本身的底蕴,设计中尽量保留居住区原有的积极元素,加上合谐亲切 的人工造景,使居民乐居其中。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建筑规划理念,并却尽可能的解决和完善了人们观赏、娱乐、休闲、集会、居住、健康、工作、交流等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这一永恒的主题。 居住环境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生存空间。居住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世人皆知在本规划设计中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在内部环境中强调生活、文化、景观间的连接,以达到美化环境、方便生活之目的。因此,处理好“自然—住宅—人”的关系,就是小区规划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总体规划 1.总平面布局: 在本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周边式布局方式,住宅构成主要围绕着中心广场区和中心水景区四周布置,以及南向沿街布置对外商业组团。小区四周分散设置了出入口,其中,主入口有最佳的朝向和风景,小区内组团之间由循环双车道相贯通,组团内侧有单车道和尽端道路相连。小区主景观为中心广场区,优越的位置构成了小区内的主体环境,依水达到了良好的景观效果。 2 功能、结构形式: 结构分析 一轴两中心——以南北向干道为轴;以发展方向为重心;以服务规划区为中心。将住宅区与中心有机的结合,体现了发展与服务共存的原则。 一带一片——西向东为沿河绿化带;南北为规划绿地片区。做为两个生态区域,它丰富了规划区范围内的自然环境,是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在本规划设计中得以的充分利用,更体现了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两界——以纵向条道路为界。 规划区以中心主干道为界分为几个居住组团,各自配有相应规模的公共设施,主干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任务书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适用年级:2015建筑学(4年级)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基本理念和设计特点。 2.学习现代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3.掌握现代住区规划设计方法,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现代居住文化” 等观念。 4.了解住区规划设计有关规范、指标,初步掌握住区内用地结构、功能布局、流线组 织、建筑单体、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设计方法。 5.了解外部空间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室外空间形态塑造。 二.项目概况及规划要求: 1.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位于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七星村,美林湖中心社区范围内,东临广清高速,距高速出入口4公里,距嘉福工业园4公里,距广清合作园9公里,距长隆国际森林旅游度假区10公里。 规划用地位于清远市清城区南部,属石角镇管辖,用地北侧有省道253经过,用地中部有规划太石路穿过,规划中用地面积约49.83公顷。现状为农林用地、水域。用地北边为新联村、新民小学,西边为美林湖,南边为碧桂园,东边为500KV高压走廊。 项目用地主要作为居住功能,配置相应的商业、文化、教育、运动、休闲、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并结合城市道路交通布置区内道路系统与绿化系统。 2.规划要求: 根据所给任务书的技术经济指标,通过调研、资料收集、分析、提出对本基地的分析与思考;重视不同层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考虑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与现实的社会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最终完成住区规划方案设计。 三.设计内容规划建筑设计指标: 1、住宅类型及户型配比自定

2、公建配套指标(详见附表) 公共服务设施按三级配套标准进行,即片区级及以上,中心社区级,社区级。 1)片区级及以上配套设施包括:1处客运站、1处垃圾中转站、1个加油站等; 2)中心社区级配套设施包括:1所36班初中、1处社区服务中心、1处综合肉菜市场等; 3)社区级配套设施包括:1所36班小学、2所18幼儿园、2处卫生站、2处文化室、3处垃圾收集点、2处公厕等。 4)停车:住宅1.5车位/户(可建地下停车位) (注:客运站和中小学不算在总用地范围内,可不做设计) 3、技术经济指标 1)容积率:居住用地≤2.75,商业用地≤3.0,中小学用地≤1.0 2)建筑密度≤40% 3)绿地率>30% 4)规划路红线宽度及建筑退缩要求:建筑物退缩7≤W<15米宽规划路边线不少于3米,退缩15≤W<24米宽规划路边线不少于5米,退缩24≤W<36米宽 规划路边线不少于10米,退缩36≤W≤60米宽以上规划路边线不少于13米。 (道路红线参考宽度W(m)) 5)建筑间距要求:建筑物南北主要朝向间距不少于1H(H为建筑物室外地坪以上总高度),其他间距应符合城市规划管理的有关要求。 6)建筑高度要求,高度≤100米。 四.设计内容及过程: 1、调研及构思阶段(2周) 7)实地勘察基地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8)自选楼盘参观,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 9)对本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10)设计方向及初步的设计理念意向 2、概念性草图阶段(2周) 11)开发理念(设计主题、观点) 12)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 13)总平面构思

居住区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日照间距: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住宅能在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竖向设计:只为了满足规划区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和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方等进行的规划设计,包括道路竖向设计与场地竖向设计。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并实施。 城市居住区: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由若干居住小区或若干居住组团组成。 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其中包括儿童游戏场地、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和休息场地。 道路红线: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建筑面积毛密度:又称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居住组团: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二.单选题 1.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 A.R B.C2 C.R2 D.R3 2.关于高层住宅的描述不正确的事(B) A.可提高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 B.每层户数超过3户时,要设2部电梯 C.高层住宅的高度参考防火云梯高度而定 D.高层住宅与周围建筑的间距是根据其高度和耐火等级而定的 3.在我国炎热地区的建筑适宜朝向依次是(C) A.南向、东向、西向、北向 B.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南向、北向、东向、西向 C.南向、南偏东30°或南偏西15°以内、东向、北向、西向 D.东偏南45°与南偏西15°以内、南向、东向、北向、西向 4.以下选项中,应是坡地住宅规划设计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条件是(D) A.朝向 B.通风 C.采光 D.地形 5.根据居住用地性质、功能、结合自然地形,可将地面规划为三种形式,分别是(D) A.平坡、台地、台阶 B.台地、台阶、混合 C.混合、平坡、台地 D.台阶、平坡、混合 6.为了便于场地排水,场地最小坡度和最大坡度分别为(D) A.3%、8% B.0.5%,8% C.0.3%,15% D.0.3%,8% 7.当工程管线交叉敷设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宜为(B) A.电力、给水、热力、煤气、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B.电力、热力、燃气、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C.电力、燃气、热力、给水、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 D.污水排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电力、热力、燃气、给水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常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态 中心式 集约式 围合式 规划布局 常见形态 牛块式 隐喻式 轴线式 1、“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流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往往选择有特征的自然地理地貌(水体、山体)为构图中心,同时结合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形式居住区中心。 〃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分布,既可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构局也可以允许不同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2、“隐喻性”布局形态:〃将其一种食物作为原型,经过概括,提炼、抽象成为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上某种联想与领悟,增强环境的感染力。 〃注意对形态的概括,讲求形态的简洁、明了、易懂,同时,做到行、神、意的融合。 3、“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供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 〃主入口按照环境条件可设任一方位,中央主导空间一般尺度较大,统领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 〃围合式可形成宽敞的绿地和舒适空间,日照、通风、视觉环境较好,可更好地组织和丰富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内容。 4、“轴线式”布局形态:〃空间轴线常为线性道路,绿地、水体等,有强烈的聚集性、导向性。 〃通过空间轴线引导,轴线两侧空间对称或不对称布局,通过轴线上主、次节点控制节奏和尺度,居住区城县出层次递进,起落有致由均衡特色。 〃当轴线过长时,可转折,曲化等手法并结合建筑,水品、绿化处理丰富环境。 5、“先块式”布局形成:〃住宅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遵循一定规律排列组合,形成紧密联系的群体,不强调主次等,成民、块、组、团布置。 〃尽量采用按区域变化的方法,强调可识别性,在居间有绿地、水体、公共设施分隔,保证居住空间舒适性。 6、“集约式”:〃将住宅,公建紧凑布置,尽力开发地下空间,地下、上贯通,室内外参透,形成居住功能完善,空间流通的布局空间。 〃省地,有利组织邻里交往。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居住区规划设计重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章1.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用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人口规模为主要指标)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一般情况下。我国所在地区纬度越低的南方城市,或选用住宅层数越高,在同等的人口规模下,其用地规模越小。 2.居住区用地分类构成 ①住宅用地 1.居住区用地②公建用地 ③道路用地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④公共绿地 2.其他用地非本区配套设施用地 保留用地 不可建用地 3.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熟悉内容) ①符合城市总体规则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风貌等地方特点和区位环境条件,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资源、现状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 ②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③适应居民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施和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④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⑤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⑥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4.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与要求 安全、卫生、方便、舒适、优美 5.基础资料依据:(P32页) ①政策法规资料项目(城市规划法规、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道路交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绿化以及工程管线等有关规范;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本居住区的规划要求等) ②人文地理资料项目(基地环境特点:建筑形式、环境景观、近邻关系;人文环境:文物古迹、历史传闻、地方习俗、民族文化;居民、政府、开发、建设等各方要求,各类建筑工程造价、群众经济承受能力等) ③自然地理资料项目(地形图、气象、工程地质、水源) ④工程技术资料项目(城市给水管网供水、排水、防洪、道路交通、供电等) 6.现状、区位分析(P34页) 7.什么是区位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第二章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本次课重点:1.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2.居住区规划结构 的基本形式;3.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本次课难点:居住区规划结构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 第一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概念 是指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地解决住宅、公共 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 二、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主要有三种: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小区:又称小区,是指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 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 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 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见下图。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有利于保 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有利于城市道 路的分工和交通的组织,并减少城市道路密度。 居住小区的规模:居住小区的规模主要根据基层公 服 务设施成套配置的经济合理性、居民使用的安全和方便、城市道路交通以及自然地形条件、住宅层数和人口密度等综合考虑。具体地说: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而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居住小区的人口规模为:10000-15000人,用地规模

为 10-35hm 。 2. 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组团:又称组团,是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 并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 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这种组织方式一般不划分 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居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也可以说是一种扩大的小区形式。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组团,见下图。 居住组团的人口规模为:1000-3000 人,用地规模为 1-9hm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 3. 以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其规划结构的方式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 团,见下图。 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 2-3 个 居住组团组成。 三、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等级 依据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类型,居住区分成三个 等级结构: 1.二级结构 居住区二级结构由居住区——居住小区组成(以居 2 2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

居住区规划实例分析(期末考试试题)

1.某房地产开发商拟在滨河地段规划建设一居住小区,用地规模50hm2,提出了一个用地布局初步设想,如图所示。试指出该用地设想中主要用地功能及布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不必作图)。 (1)低层、多层住宅与高层住宅的位置不合适。低层、多层住宅布置在用地东侧、南侧滨河地段,高层住宅应布置在用地西侧、北侧。 (2)高层住宅布置在用地南侧对低层住宅有日照遮挡,应布置在次干道以北。 (3)小区商服位置不合适,应调整用地西侧的城市次干道两侧。 (4)小学设在城市次干道交叉口,安全性不好,同时位置偏西北,服务半径过大,应布置在城市次干道以南中心位置。(5)托幼位置不好,服务半径过大,应布置2处托幼,城市次干道南北各一处,位置居中。 (6)小区出入口过多,不便管理,应集中于支路上设置。 (7)缺少集中绿地。 2.图为我国南方近郊的一块多边形用地,面积约80hm2,周边为已建成城市主次干路,按照分区规划的要求,应将其规划为一个可容纳4万人左右,分设为3个居住小区的居住区,并附设城市公共加油站一处(用地面积1200m2). 规划设计人员据此结合居住区配套公建的分布,小区公建和住宅组团、绿地系统、道路系统等的综合布置进行研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居住区和小区主路的路网结构规划方案及城市公共加油站的选址。 试评析该规划及选址方案的主要优缺点。(提示:不涉及道路宽度、断面形式和转弯半径。)

1.居住区道路和小区主路结构清晰,主要走向顺应了城市主导风向,成为居住区良好的通风走廊。 2.小区主路沟通了3个小区,联系方便。 3.Ⅱ号小区的两条主路不宜直接向城市主干路开口,且开口间距过近。 4.小区主路不宜采用近端式道路,且长度超过规定要求。 5.城市公共加油站不宜沿城市主干路及交叉口布置。 3.某居住组团已建成入住(详见现状示意图)。 请你指出该居住组团规划在环境、交通及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学在城市主干道另一侧,学生上学不方便 2、组团出入口开在主干道上,影响交通和安全 3、组团出入口距两侧道路交叉口太近且仅有一个出入口 4、变电所位置不合理,对环境有影响 5、没有停车场地 6、商业及公司的机动车出入口不应开在宅前小路上(或小区路) 4.图示某房地产开发公司通过土地拍卖,购得一宗商住开发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总用地面积4.5hm2,规划条件为:建筑密度0.3,限高18m,北侧退道路30m,绿地率大于30%,容积率2.0。请对图示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存在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