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怎样记住格律诗的格律表?
说实话,背格律表是最笨的办法!我刚学写诗时嫌平仄两字写起来麻烦,不好标记,自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练熟,不只是写诗,练词牌时也可以用。
现在拿来分享一下。
其实很简单,把平仄改成加减号。
平为减号,仄为加号,可平可仄的就在加减号外面画个圈。
这样很好标记。
1、先把第一句的平仄写出来,就那么几种格式,百度就有。
平尾的必须押韵,仄尾的不能押韵。
2、第二句2.4.6字平仄和第一句相反,为“替”,尾字为平。
(如果上句平尾,这句尾字和第一句要押韵。
)
3、第三句2.4.6字平仄和第二句相同,为“粘”,尾字为仄,不能押韵。
4、第四句2.4.6字平仄和第三句相反,尾字平,押韵。
5、每一句的2.4.6字平仄要交替。
6、写诗要注意起承转合,这个百度有详细说明。
没事拿加减号多试几次,练熟了格律,再写诗就简单了。
格律熟悉后,一定要甩掉加减号,在心里默想,再练几天就可以了。
先练新韵,练的很熟练了,再学旧韵,否则会顾此失彼,做成夹生饭。
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诗词,学会写诗词,诗词会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喜欢我的观点或是喜欢诗词对联的朋友,可以关注@雕月堂有佳点,让我们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诗(一)五言绝句(1)平起顺黏格: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顺黏格: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偏格: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偏格: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绝句(1)平起顺黏格: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顺黏格: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偏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4)仄起偏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一)五言律诗(1)平起偏格: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2)仄起偏格: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3)平起正格: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正格: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句,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句,仄仄仄平平韵。
(二)七言律诗(1)平起偏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仄起偏格: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3)平起正格: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词格律顺口溜

诗词格律顺口溜《平仄用韵歌》一三五虽通融,句中防孤平。
一三五虽不论,当防连三平。
①二四六要分明,末字更当清。
平韵奇句仄,仄韵奇句平。
首句若押韵,一联末字同。
若是偶字句,两字换仄平。
奇字适掌握,偶字必分明。
排律小律对,规则一般同。
若用仄声韵,诗谱莫大动。
每句倒一三,换换仄与平。
再按这歌诀,处理仄与平。
《五言绝句律谱歌》首句双仄双平仄,二句双平双仄平。
三句三平又两仄,四句三仄又两平。
倘若想写平起式,两联颠倒成自然。
两体首句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其他体式诗谱歌》要得七绝谱简单,五绝句头两字添。
平添仄来仄添平,五绝既把七绝边。
五律七律谱不难,绝句诗谱重一变。
首句不韵平仄起,各自重复诗谱现。
两体句首若押韵,倒一倒三换平仄。
倘若要押仄声韵,倒一倒三位置颠。
《押仄韵律谱歌》绝句若把平仄押,四三二一倒排法。
原来一二三四序,四三二一来变化。
首句若把仄韵押,倒一倒三换换也。
律诗若把仄韵押,仍然可按排序法。
八一呼唤二变三,四五六七字交叉。
若嫌上法不好记,末字倒三换位置。
*注:以上歌诀中的数字,皆为每字在诗句中的位置数。
倒一倒三:倒数第一字和倒数第三字的平仄补充:①当防连三平,这里颇有争议,在标准诗谱中,有连三平现象是存在的,连三平应是指在句末不得出现,称三平尾,并尽可能避免出现三仄尾。
格律诗的产生,是为了使得音韵更美,是因美而生,并非因律生诗,因此可以不因律而害意。
律诗入门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
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

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绝句格律并不难,三个口诀就学会上一章我们认识了五言绝句的四个基本格式:平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入韵,仄起不入韵。
学会了一个简单方法:根据首句的第二字和第五字判断五绝的基本格式。
这一章我们继续学习五言绝句的格律,只需三个口诀就够了哦。
一、句中格律诀:一三字不论,二四字分明,五字根据韵来定。
句中格律,就是指一个句子内部的格律。
一个五言绝句只有五个字,但是它们的地位各不相同。
其中第二字、第四字是律的关键,所以必须写分明;第五字是韵的关键,所以必须要合乎用韵规则;一和三字则处于次要的地位,它们的平仄原则上可以忽略不论。
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先关注每个句子的第二字和第四字,要求平仄分明。
如第一句:日是仄,那么山就是平。
河是平,那么海就是仄;穷是平,那么里就是仄;上是仄,那么层就是平。
由此可见,所谓的“二四字分明”指的就是一句诗中的第二字和第四字的平仄必须是明明白白相对的。
前者平,后者必须仄;前者仄,后者必须平。
其次关注每个句子的第五字,必须符合绝句的用韵规则:二四押韵或者一二四押韵。
如第一句的“尽”和第三句的“目”都是仄声,第二句的“流”和第四句的“楼”是平声,且全部都是十一尤部,所以我们称它为二四押韵。
如果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平声十一尤部,那么它就是一二四押韵了。
所以我们说第五字根据入韵或不入韵来判断。
值得提出的是,无论是一二四押韵,还是二四押韵,第三句的尾字都必须是仄声不押韵。
最后了解每个句子的第一字和第三字。
对于它们的平仄要求相对自由,也就是说在不违反特殊规则的前提下,它们是可平可仄的。
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剖李商隐的《歌舞》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
只要君流眄,君倾国自倾。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二四字分明。
云响,平仄;雪腰:仄平;要流:仄平;倾自:平仄2、五字根据韵来定。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让你成为写诗的高手诗词,很多人都喜欢写上几笔,博客上、微博上就有不少。
然后,真正懂得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多数人只是字数对了,其他的,如平仄押韵等,一概不对。
很多人也不愿看书,或者看了半天也不明所以,觉得书上讲得太复杂。
那么,这里是一个以前的讲座,现稍加整理重发,目的在于针对零起点人群,以最简明的方法,教会大家诗词写作的基本格律。
诗词的格律看似很难,实际上很简单,只要坚持把这篇文章看完,不出十分钟你就能搞定它,哪怕你以前没有任何基础。
一平仄:从成语开始什么是平仄?我们都学过汉语拼音,这个貌似小学一年级就学的。
汉语拼音有四声: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那么,粗略地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
也就是说,将四声简化为平仄两声。
为什么说这只是个粗略地划分呢,后面我们会说到,实际上诗词里每个字的平仄,不是按现代汉语的阴阳上去四声来划分平仄的,而是按一种特殊的韵书叫平水韵的来划分四声,划分的方法与现代汉语有一些区别。
这个我们可以先不管它,我们现在先按现代的四声来吧。
现在我们先来看成语。
曾经在某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要求在场的学生随口说出一个四个字的成语,也就是最先想到哪个成语就说哪个。
学生说了很多,比如虎背熊腰、赤胆忠心、一马平川、疾风劲草、井井有条、峰回路转等等。
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我们来看它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就会发现,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相反的:虎背(仄)熊腰(平)、赤胆(仄)忠心(平)、一马(仄)平川(平)、疾风(平)劲草(仄)、井井(仄)有条(平)、峰回(平)路转(仄)。
当时学生报上来20多个成语,除了两个不符合这个规律之外,其他的都符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大多数成语符合这么一条规律:二四分明,也就是第二和第四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我们如果翻开一本成语词典,就会发现,大多数成语符合“二四分明”这一规律,比例有多高我未做过统计,但凭感觉来说,应该有70%到80%,而那天学生报出来的比例要更高些,当时有20多个学生报了成语,只有两个人的不符合这一规律,符合的比例在90%以上。
掌握窍门 快速弄通古诗格律

掌握窍门快速弄通古诗格律宝鸡杨斌格律诗就是唐以后之“近体诗”。
它相对于唐以前各种形式的古体诗,讲究比较严格的格式和声律,比如“定句、定字、定韵、定律、对仗”等等。
诗句讲平仄是格律诗格式和声律的部分内容。
这种平仄格式比较固定和有一定规律,量也比较大,死记硬背困难多,学起来确实不很容易。
自己曾于80年代初就看拜读过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对其中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十六种虽没少看,但眼花缭乱,不入脑。
此后还接触过一些其它类似的书,但是死记十六种格式总欠恒心,觉得不如学写些古风之类随意性较大。
再后来学得多了,才逐渐感到学诗不通格律,终究还是门外汉!于是钻平仄。
有所了解后,发现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其实不用死记硬背!关键是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基本东西弄通了,一通百通。
这里就谈一点心得,不揣浅陋,交流而已。
一、五绝诗平仄推演自己的学习体会,格律五绝是五律、七绝和七律的基础。
从平仄讲,五绝平仄也是组成其它格律诗平仄的基本零件。
五绝平仄有了,其它就不言而喻。
诗的平仄,是千百年来诗歌发展中质量致臻和经验累积的成果。
古代的诗,始于唱诵,唱诵就有个顺口或拗口、阴阳顿挫或平淡无味的语言构成问题,而凡顺口的、阴阳顿挫感强的,都与诗句平仄声律的合理搭配有绝大关系。
古人在摸索中看到,诗句中一般是两字组成一个音节,相邻两个音节的声律相反,一般就阴阳和谐,就顺口有起伏。
于是就产生了规则。
五绝五个字,音节的声调相反就是“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一般把头两字称“头节”,中两字称“腹节”,后一字称“尾节”。
这个规则就是“句内节间声相反”。
如果第一句是“仄起头”,为“仄仄|平平|仄”,第二句要是声调一样,那就缺乏宛转起伏了,所以第二句必须与第一句声调相对立,这样的两句才听起来顺口。
五绝是四句,以这种声调相对的两句为一联,一首绝句就是两联。
一联中,以奇句为“出句”,偶句为“对句”。
格律诗规定凡偶句必须以平为韵,奇句除首句外必须以仄为脚。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格律诗词简介1.定义与特点2.发展历程二、格律诗词的分类1.古体诗2.近体诗3.词三、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1.韵律2.平仄3.对仗四、格律诗词的创作方法1.选择题材2.构思与立意3.结构与布局4.修辞手法五、格律诗词的鉴赏技巧1.理解主题2.品味语言3.分析结构4.欣赏艺术特色六、学习格律诗词的意义1.丰富文化底蕴2.提高审美能力3.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正文: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
它以优美的韵律、和谐的音韵、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汉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本文将简要介绍格律诗词的相关知识,并探讨如何学习和鉴赏格律诗词。
格律诗词是指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严谨规律的诗歌,它要求在字数、韵脚、平仄、对仗等方面做到严谨、和谐。
格律诗词的发展历程悠久,从先秦诗歌到唐宋时期的诗词高峰,再到明清时期的词作,格律诗词不断演变、创新,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形式。
格律诗词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词三类。
古体诗主要包括《诗经》、《楚辞》等先秦诗歌,以及汉魏六朝诗歌,其形式较为自由,字数、句式、押韵等无严格要求。
近体诗则主要指唐代形成的五言、七言律诗和绝句,其格律严谨,音韵和谐。
词则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具有鲜明的音乐性。
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包括韵律、平仄和对仗。
韵律是指诗词中字的音韵搭配,包括押韵、平仄等。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二者相互搭配,形成和谐的音韵。
对仗是指诗词中字与字、句与句之间的对应关系,要求字义、词性、句式等方面相互呼应。
创作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题材,然后构思和立意,明确表达的主题。
在结构与布局方面,要注意起承转合,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修辞手法则是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段,包括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鉴赏格律诗词时,首先要理解诗词的主题,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品味诗词的语言,体会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

10分钟学会格律诗词摘要: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1.诗词的定义与分类2.我国格律诗词的历史与发展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1.韵律2.平仄3.声调4.字数与句式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1.选择合适的韵脚2.掌握平仄搭配规律3.注意声调的运用4.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1.从韵律入手2.分析平仄与声调的搭配3.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4.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正文:格律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底蕴。
诗词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和意境。
格律诗词则在此基础上,遵循一定的韵律、平仄、声调等规律,使得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一、格律诗词的概念与历史诗词的定义并不单一,广义上可以涵盖所有具有韵律的文学作品。
然而,在我们国家,诗词通常分为诗与词两大类。
诗主要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形式;词则有单调、双调等多种形式。
从先秦诗经到唐宋诗词的繁荣,再到元明清的继承与发展,格律诗词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
二、格律诗词的基本要素要了解格律诗词,首先要掌握其基本要素。
韵律是指诗词中字的音韵规律,通常分为平韵与仄韵。
平仄是指字音的高低起伏,二者相互搭配,形成了丰富的音韵美感。
声调则是汉语特有的音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它们在诗词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字数与句式也是格律诗词的重要特点,如五言、七言等。
三、格律诗词的创作技巧要想创作出优美的格律诗词,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选择合适的韵脚,使之与诗词的主题相契合。
其次,熟练掌握平仄搭配规律,使作品音韵和谐。
同时,注意声调的运用,为诗词增色添彩。
最后,学会创造优美的意境,将情感、观点、景物等元素融为一体,展现作品的深度与广度。
四、格律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格律诗词时,可以从韵律、平仄、声调等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特点。
同时,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与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观点。
此外,联系作者与创作背景,了解其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与理解格律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分钟搞定诗词的格律高效学习古诗九十堂课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一下子读诗、吟诗,似乎成为了当下时尚潮人的新爱好。
最敏感的当然是媒体人,于是“朗读者”、“见字如面”的诗文诵读节目也应运而生了。
事实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个无法改变的趋势了。
如今能够沉下心来,啃一本大部头书籍,或者耐心读完一部长篇小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几乎快成为了稀有动物。
但事实上,网络时代人们的总体阅读量并没有减少,而是增加了许多。
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可能都在阅读,读微信,读新闻,读娱乐八卦。
总之,是在利用各种时间来阅读。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在非睡眠时间内,英国人平均每四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
其中花在社交软件(如推特,脸书)上的时间更是占总时间的24%。
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机竟达253次。
这就意味着人们每天有2个多小时时间花在手机上,相当于他们一天清醒时间的10/1。
虽然说的是英国人,我猜测我们中国人看手机的时间很可能要远超过他们。
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网络信号覆盖程度普遍不如我们。
因此,我们的地铁中,只有极个别人不看手机;而老外乘地铁中却是个别人看手机。
在中国时下的网络阅读中,读诗甚至做诗的人越来越多起来了。
这完全符合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的潮流,毕竟诗歌都是以短章居多。
这实在是令我欣喜的一件大好事——这是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诗歌爱好者。
在读传统纸质图书人数不断锐减的情形下,如何还可以做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是不愿意放弃曾经的理想。
于是我想到了诗歌——那可是自己青春时代便追寻的梦。
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中国梦。
而我的中国梦是诗歌女神。
第一课:古典诗词起步学作借句诗学作古典诗词三步曲中讲了集句诗,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
借句有明借、暗借两种。
明借,即把古人诗句直接引来,或者稍稍改变用在自己的诗里。
例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上句是直接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中的下句的。
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变而成的。
《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句。
《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句。
暗借,即把古人诗句拆成零件,组装成部件,用到自己的诗中。
这种暗借,一眼很难看明。
别人的作品,不敢胡猜,这里不避自荐之嫌,说说自己的。
我写诗是从零部件组装起步的。
直到现在还保持老习惯——每当构思立意之后,就在自己记忆库中翻箱倒柜,搜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句、词语,然后加以改作、组装,尤其是那些应酬诗,基本上是组装品。
这里试举两例:有位同志作了一幅写意画:筐筐、篮子里里外外画了许多萝卜、白菜之类的蔬果。
她要我题一首诗,表达对“双拥”五十周年的纪念。
这是急就篇,来不及立意构思,就直接到记忆库里寻找零配件搞组装。
首先想到的是“双拥”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起的,要从李白、杜甫那里是很难找到适当的零配件的,所以先从老一辈革命家抗战诗词中搜寻,当然排在第一位的是毛主席的诗词,记得毛主席在1943年写过一首《五律·挽戴安澜将军》:开头两句是“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采薇”是《诗·小雅》中的篇名,其诗描写戍边抗击外族入侵的兵士久历艰苦,在回乡的路上又饱受饥寒。
取得“采薇”这一零件,就很快得了第一句:“块根白菜采薇吟”。
有了第一句,第二句就好办了。
看到画面上的筐筐、篮子,想起《孟子》上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就写下了“箪食壶浆鱼水情”。
人家请你题诗,总得对此画表示点恭维之意,而且写诗是"“感情用事”,总该有点艺术夸张。
所以第三句写了“泼墨素笺笺瑟瑟”。
一搞艺术夸张,自然会想起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于是又从他的《战城南》中搜寻到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其中“洗兵”出自《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伐纣时,天雨为之洗兵器,后以此喻有道伐无道的胜利进军。
于是第四句就出来了:“似闻天雨洗兵声”。
这算不算“意识流”?我也说不清!半似吟诗半打油,当场交差:块根白菜采薇吟,箪食壶浆鱼水情。
泼墨素笺笺瑟瑟,似闻天雨洗兵声。
另一例也是为他人题画。
老同志送来一幅山水画,配上一首七绝,要我修改这诗。
那画可谓气势磅礴:云海、群峰、瀑布之下,一湍急流,岸边几株苍松,悠然自若,似听急流欢唱。
于是,借他杯里酒,浇我心头块,诌了首五绝:云海漫千峰,飞流下九重。
逝川滔不绝,兴废语苍松。
拙作中的“逝川”是从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温庭筠《苏武庙》:“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和毛主席《七律·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中借来的。
用在这里,既反映画境——急流滔滔不绝逝去,又比喻时光老人滔滔不绝地叙述历史教训。
“兴废”是从刘禹锡《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和叶帅《八十抒怀》:“八十无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中借来的。
由于“兴废由人事"”与“兴亡在吏治”意思相似,暗喻着时光老人向苍松滔滔不绝讲的历史教训的内容。
用这种方法起步比较容易上路,采用“急起步"”和“依样画葫芦”方法开始的,也得通过“零部件组装"”阶段,才能步入门槛。
用这方法起步,须备一个重要条件,即读过相当数量的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
现代人写旧体诗,是把古典诗词作为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意,这不仅要仿其框架结构,而且还要选用其建筑材料,就是说,要选用古典诗词语汇。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对酒》)可以入诗;“鸡蛋一斤三块八”则不像诗句。
“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
”(白居易《登城夜宴》)是诗句;“卡啦OK先生唱,高级香槟小蜜陪。
”虽然平仄合辙,对仗也凑合,但不能算诗句,只能是打油。
诗与打油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合乎格律,主要看有没有艺术美感和深广的意境。
据说唐朝有个姓张的,以榨油为业,人称张打油,能诗,曾作咏雪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爱新鲜的心理,古已有之,就像象前几年扯开嗓子唱电影《红高梁》插曲似的,这诗一下子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颦,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以始作俑者之名名之,称为打油诗。
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
开始学写诗,难免打油味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运用口头活的言语。
二是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
古人诗中不乏其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
宋朝大诗人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
又如鲁迅的《学生和玉佛》: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1933年初,日军占领山海关,北平危急,国民党政府抢运故宫文物和团城玉佛;同时对大学提前放假、学生逃考之事予以训斥:“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
鲁迅写了上面那首诗予以鞭挞。
打油还能以诙谐反映乐主义的人生态度。
聂绀弩,这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对生活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
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士,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
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白雪阳春”: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妙趣横生。
“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
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
聂绀弩认为,作诗有娱乐性,完全不打油,等于“自讨苦吃”。
我以为,这是对旧体诗已经有一定的功底的人来说的。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打油是高级打油,和那种不讲比、兴,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
所以,学诗词起步之后,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积累古典诗词语汇,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是很难上路的。
待到功夫深,自会典雅、打油恰到好处,挥洒自如。
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
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
譬如,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个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集。
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
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不得不应酬一下。
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生的。
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放言五首》等都是和作。
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
学诗词,起步之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上路的。
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第一条,有真情实感。
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
真情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
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知识,所谓“一分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
真知灼见,就是说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