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

合集下载

从一个“说法”开始——《秋菊打官司》

从一个“说法”开始——《秋菊打官司》

作者: 徐梅[1]
作者机构: [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114-11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9期
主题词: 秋菊;说法;农耕文化;社会公约
摘要:何为"说法"?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电影《秋菊打官司》中,巩俐所饰演的秋菊,一直想要讨个"说法",她所追求的"说法"不过是向村长讨个道歉。

而对于这个道歉,村长却不予理会,于是秋菊一次又一次地踏上这条漫长而崎岖的诉讼之路。

从一个小山沟到县城、到市区,从县派出所到市法院,她只求一个"说法"。

这一路上,秋菊的艰辛和无助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淳朴的表象,而与之对立的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家长势力的体现。

村长不愿为打了秋菊的丈夫而道歉,认为秋菊就是想让他难堪。

而秋菊则说:"俺只想要一个说法,不要你的钱",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大家知道,这是十几年前,著名导演张艺谋、著名影星巩俐,他们合作完成的一部电影作品。

当时一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的、高度的评价,它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很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在社会意义上,也是有非常大的价值的。

就从后面一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十几年前能够问世,它起来了一个唤醒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这样一个很大的作用,这种唤醒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它唤醒了我们普通老百姓、普通公民,认识到通过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这种唤醒,通过这个影片告诫我们的干部,不管是农村的干部,还是城市的干部,不管是基层的干部,还是上级机关的,政府机关的干部,都要有一个基本的观念和认识,就是说我们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依法为民、依法行政,而不能违反法律、违背法律,更不能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益。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影片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巩俐在张艺谋这部纪实风格的作品中,将秋菊这位性格执拗的农妇演绎得十分到位。

影片借一个“民告官”的故事,赞颂了农村女性的自尊、自强、自信以及法制观念的觉醒。

电影用光自然真实,很有生活气息,片子里有些镜头是偷拍。

非职业演员的朴实为片子增色不少。

另外片子里秋菊的大红色衣服与她家院子里红色的大片辣子的颜色隐隐映照着,绿色的头巾,很有冲击力。

片子里有不少暗喻。

1992中国经典剧情][秋菊打官司][BD-RMVB

1992中国经典剧情][秋菊打官司][BD-RMVB

1992中国经典剧情][秋菊打官司][BD-RMVB◎译名秋菊打官司◎片名The Story of Qiu Ju◎年代1992◎国家中国/中国香港◎类别喜剧/剧情◎语言国语中字◎IMDB评分 7.4/10 (2,976 votes)◎片长100 min◎导演张艺谋Yimou Zhang◎主演巩俐Li Gong ....Qiu Ju雷恪生Kesheng Lei ....Wang Shantang, village chief刘佩琦Liu Peiqi ....Wan Qinglai, chili farmer戈治均Zhijun Ge ....Officer Li崔络文Luowen Cui林子Zi Lin叶军Jun YeLiuchun Yang ....Meizi, Qinglai's sisterWanqing ZhuHuiqin YangJianfa Wang◎简介故事发生在中国西北一个小山村。

秋菊的丈夫王庆来为了自家的承包地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后被村长一怒之下踢中了要害后,王庆来整日躺在床上干不了活。

秋菊是个善良有主见的女人,此时已有6个月的身孕。

丈夫被踢伤,她便去找村长说理。

村长不肯认错,秋菊认为这样的事一定得找个说理的地方。

于是,便挺着大肚子去乡政府告状。

经过乡政府李公安的调解,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但当秋菊来拿钱时,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幕后制作《秋菊打官司》是一部关于现实农村生活的影片,围绕农妇秋菊想要讨一个说法而展开,着重刻画了她不断的奔波的过程,对农村生活状态和人物关系以及伦理进行了真实的表现,简单直接的表达了人对自我权益的觉醒。

影片拍摄手法朴实,并有一些偷拍的实际生活场景,给予影片无比强烈的真实感,并且把秋菊坚强、朴实的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花絮·该片被评论为张艺谋电影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获1992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特别荣誉奖。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

《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和言论自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几个典型案例:《秋菊打官司》案、邱氏鼠药案以及言论自由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法治实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言论自由在其中的角色和限制。

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法律与社会、道德与伦理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秋菊打官司》案是一起涉及农村妇女权益保护的行政诉讼案件,通过该案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对法治的依赖和信任。

邱氏鼠药案则是一起涉及公共安全和市场监管的刑事案件,它凸显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

而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在这些案例中也有所体现,它既是公民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渠道,也是监督政府行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及言论自由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案例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和改进法治实践的契机,以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二、《秋菊打官司》案与言论自由《秋菊打官司》是一部深入人心的电影,不仅因为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故事情节,更因为它巧妙地折射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个体在面对不公时如何寻求正义的过程。

电影中的“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畏艰难,层层上诉,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诉求。

然而,这一案件也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与司法公正的深入讨论。

在电影中,秋菊的诉求并非简单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争取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她坚信,只有通过法律途径,才能真正实现公正。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遭遇了各种困难和阻碍,包括来自官方的压力和社会的误解。

这些困难和阻碍,实际上都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个体在追求司法公正时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

与邱氏鼠药案相比,《秋菊打官司》案更多地涉及到言论自由和司法公正的问题。

在电影中,秋菊的诉求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也使得案件本身成为了一个公众事件。

王村长怎么被抓走了?——评《秋菊打官司》的结局

王村长怎么被抓走了?——评《秋菊打官司》的结局

王村长怎么被抓走了?——评《秋菊打官司》的结局
覃思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3(000)002
【摘要】当影片《秋菊打官司》在推出秋菊异常惊疑和迷惘的特写镜头前定格结束时,面对秋菊无法言喻的神态和刺耳揪心的警车鸣叫,确实让观众比秋菊更加感到疑惑和震惊。

中级法院审理秋菊代理丈夫上诉的治安行政案件,是因为公安局只对王善堂踢伤万庆来,按照民事调解作出赔偿250元的投决,并没有也不等于给了王善堂行政处罚。

所以,在万庆来到医院拍出一根肋骨
【总页数】1页(P11-11)
【作者】覃思
【作者单位】北京市职工中心影评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秋菊的"气"与村长的"面子"——《秋菊打官司》再解读 [J], 陈柏峰
2.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另议《秋菊打官司》 [J], 张晓磊;李国新
3.律师与秋菊或村长与秋菊 [J], 麦道
4.自然朴实的美——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音乐特点 [J], 李智建;初美华
5.非纯正意味的荒谬喜剧——评电影《秋菊打官司》的艺术性 [J], 崔春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一、引言《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经典中国电影,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农村妇女秋菊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与当地政府和官员展开的官司故事。

影片在表达法治观念的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复杂而多面的人文景象。

本文将对电影进行再解读,探讨其中一些要命的地方。

二、人物与剧情影片的主角秋菊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面对当地官员的粗暴行为,她决定挺身而出维护自己的权益。

整个故事围绕着一场官司展开,展示了秋菊从村民到上诉人的角色转变过程。

秋菊这一角色的刻画让人深思中国社会普通百姓的法治意识以及如何在遭遇不公时为自己维权。

三、社会文化背景电影中反映的农村社会文化背景不容忽视。

影片展现了农村的贫困、落后以及官民之间的矛盾。

这些社会问题在秋菊的官司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影片还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地区法治意识的缺失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危机。

四、要命的地方:法治与道德的冲突《秋菊打官司》中,最要命的地方莫过于法治与道德的冲突。

秋菊在追求正义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法律程序的不完善,还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压力和误解。

影片通过这一冲突,让我们思考在法治社会中如何平衡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在维护个人权益的同时尊重社会公德。

五、秋菊的胜利与反思尽管秋菊在官司中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背后却让人深感悲凉。

这不仅是对政府部门的讽刺和批判,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反思。

秋菊的成功告诉我们,尽管存在制度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等问题,但普通百姓依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我们也要反思如何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

六、总结《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妇女为维护自己权益而展开的官司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复杂而多面的人文景象。

影片中法治与道德的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展现都让人深思。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

《秋菊打官司》“哎~~~走喂~~桃花依旧~~~...”配上板胡,一曲浓郁的西北风味,大红袄子绿头巾,满墙的红辣子,都是很典型的张艺谋style。

秋菊说:“怎么把人给抓了,我只是要个说法”。

看着远去的警车,满脸的迷惑不解,她怎么也理解不了,法律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1992年上映的经典作品,我都看了好几遍了,一部好的影片是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一部关于农村写实题材的影片,围绕秋菊丈夫万庆来和村长王善堂发生争执被踢,秋菊为讨个说法,不顾身怀六甲踏上“民告官”的艰辛历程。

都是一个村里过日子的人,谁和谁不会偶尔闹点小矛盾,本来可以三两句话解决的事,可偏偏是一个死要面子的村长碰到一个认死理的村妇,秋菊是凭着屡败屡战的固执本性去打官司讨说法,同时也表现了那个时期农村人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觉醒。

但是在她的人权与尊严受到伤害,法律给了秋菊两个答案,一个是可以得到被村长甩在地上的两百元钱,另一个是让村长坐进警车被铐走,法律在执行和量刑上都始终没有给秋菊一个正确和想要的“说法”,也就是一声道歉而已。

这就是在中国改革前期的一些套用和摸索出来的制度与法律,与人文习性所产生的一些分歧和距离。

说到距离,在文化素质、信息交通相对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这个距离是越走越大,那时期的秋菊还总算得到两个答案,可如今的民告官,哼哼,你看着办,即便羸了官司你也是输了未来,自古就有“饿死不作贼,冤死不告状”的说法。

为什么说距离是越走越大呢?秋菊能羸并且一路碰到的都是好人(包括那个30块钱蹬三轮的也不是什么大坏人),改革初期80年代,中国刚刚从激情的社会主义集体大锅饭中走出来,不光是思想纯朴,关键是那时期权利还没有直接被钱所影响,随着GDP在狂热发展,一切都在变,唯一没变的就是正如影片中一样,没有什么所谓正派和反派之分,都是好人,任何社会任何时期都可以这样说,剧中吴律师说:“被告也不一定就是坏人”。

真看电影的人,未必就非得随着故事的中心思想来感悟,像这类写实电影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记录片来欣赏,影片中的场景,剧中的人物,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现代改革历史时期一个重要的时代,由农村走向城市历史时期,值得我们怀念,灰色的北京牌大包、乡派出所里朴素的办公室、被发哥华仔明星贴画占满街道的县城,马路隔离护栏和国营商场让乡下人陌生的城市、牛仔裤踩脚裤、高额爆炸拉丝发型,被西方文化冲击并且融合得让人别溜的时代背景,如非专业人士,没人会想到要记录这些身边的事和物。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2024年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范文

《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篇一要命的地方_《秋菊打官司》再解读要命的地方:《秋菊打官司》再解读《秋菊打官司》是著名导演张艺谋于1992年执导的一部经典电影,它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艰难与坚韧。

影片凭借其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入的社会探讨,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

本文旨在从电影的主题、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再解读。

一、主题解读《秋菊打官司》的主题是农村女性在司法系统中的挣扎与抗争。

影片通过秋菊这一角色,展现了农村女性在面对不公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气。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司法系统在农村地区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和社会意义。

二、人物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女主角秋菊。

秋菊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女性,她有着朴实、坚韧、勇敢的性格。

在面对不公时,她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她的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如村长、律师等,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现实。

三、情节设置电影的情节设置非常紧凑,每个情节都紧扣主题,为整个故事增色添彩。

影片从秋菊为丈夫讨回公道开始,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而在这个过程中,秋菊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种紧凑而富有张力的情节设置,使得电影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四、社会意义《秋菊打官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农村地区司法系统的局限性和复杂性,以及农民在面对法律时所面临的困难。

这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农村司法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电影中的秋菊等角色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激发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公平的渴望。

这种精神力量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电影还通过秋菊的故事,展示了农村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声,为农村女性争取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何以深入乡村——从观看《秋菊打官司》说起摘要:从《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出发,剖析农村中不成熟的法制思想,由此引发对法制与人性接轨,法制环境创建的条件的感想。

在农村中,应使村民明白法理与法律的不同,发挥司法部门的作用,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得法律思想能在农村中深入发展。

关键字:送法下乡法制与人性理与法律一.从《秋菊打官司》谈农村法律现状(一)故事梗概《秋菊打官司》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女人为寻求心中的公道而不断上诉的故事。

秋菊的丈夫万庆来与村长王善堂发生了争执,被村长踢中要害。

秋菊怀着身孕去向村长讨个说法,村长不肯认错。

秋菊又到乡政府告状,村长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

村长把钱扔在地上,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又一次踏上了漫漫的告状路途。

秋菊先后到了县公安局和市里,但是都败诉了,秋菊不服,最后决定向人民法院起诉。

除夕之夜,秋菊难产。

在村长和村民的帮助下,连夜踏雪冒寒送秋菊上医院。

秋菊顺利地产下了一个男婴,秋菊与家人对村长感激万分,官司也不再提了。

可当秋菊家庆贺孩子满月时,传来市法院的判决,村长被拘留。

望着远处警车扬起的烟尘,秋菊感到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故事感悟首先,这部影片反映出农村的法制建设并不成熟,村民们乃至一些下层的政府工作人员很大程度上并不懂法。

虽然秋菊有上诉的请求,这说明她知道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她还是不懂法的。

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他们家要在自己的承包地建辣子楼,村长不同意,他们就认为是村长从中作梗,跑去跟村长争吵,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旧社会,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可以随意使用。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秋菊混淆了理与法律的观念。

整个影片以秋菊讨说法作为主线,经过了重重部门,结果秋菊想要的说法只是村长的道歉,她并没有意识到,当案件到了法定程序时,就必须按照法律程序来执行。

当村长在秋菊难产挺身而出时,秋菊已没有了讨说法的想法,但在她已经差不多要忘记这场纠纷时法律给的结果却来了,村长被拘留了,秋菊感到茫然与失落,这不是她想要的结果。

法律自然没有错,凡是有法可依的,就应该依法行使,不容许有人情世故掺杂。

可是在农村,这个人情世故占大部分的地方,法律的冰与人性的暖,法律的硬性与人性的弹性就有着尖锐的矛盾,如果依法行使,利用强制手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纠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

这是法律与人性的矛盾,在我们送法入乡的过程中,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引起的必然也是法律在农村中普及的失败。

在这个事件中,法律的介入除了指引、强制、评价、保护外并没有给这个村子带来和谐与温暖,秋菊一家势必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遭到村民们的冷眼。

人们看到了法律的力量,但是可能没有人再敢利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因为法律带来的副作用不是每一个人都承受得住的。

其次,我觉得这部电影反映了法律在中国农村的失败,因为法律并没有解决秋菊的问题,也没有满足秋菊的意愿,它留给秋菊的是一个模糊的背影,是深深的茫然和失落。

二.法律何以深入乡村(一)从秋菊角度出发影片的最后,村长被公安抓走了,但这却不是秋菊所希望的,这就是法律与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也是法律与人性的矛盾,更是法治的无奈。

法治不是完美无缺的,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

而在中国的农村,有着自己的一套秩序规则,这是经过五千年锤炼出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它更贴近人性,能更灵活的解决问题。

而法律的现代化则过分强调了与国际接轨,在运作中压制了民间法以及除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道德观念。

因此,以秋菊为代表的想讨说法的村民们应该意识到,当你顾及道德伦理,考虑人情时,就应该想到这不是靠法律能解决的事情,或许你可以私下处理,找个可靠的人协调协商,一旦你上升到法定程序上来,那就必须得依法办事,考虑人情,罔顾法律,这样法律就成了一纸空文,就失去了让人遵守的基础,就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会给社会治安带来极大的困恼。

然而,在农村中,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农民维权意识不强,对法律存在陌生感和不认同感,村民们脑海中虽然有了法律的萌芽,但是植根并不深,法治观念都并不成熟,还有很大一部分有旧社会的影子。

因此,我们应该向广大农民群众宣扬法律知识,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也懂得用法。

当然,我们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样才能形成学法用法的热潮。

因此,必须强调普法宣传的群众性。

镇里可以专门开展以县、镇文艺团体为主体,深入乡村的法制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发挥民间山歌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由司法所将身边发生的案例编成山歌下发到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如关于土地管理法规方面内容的,可以编成“地权所有要认识,属于国家和集体。

承包只有经营权,莫把一切归自己。

”这种以事喻法、以案释法、以艺示法的普法山歌,[1]这样一来,就能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当每个人都有了学法的自觉性以后,依法办事便成为一种共识。

此时,法制观念已深入民心,学法守法自然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事。

(二)从李公安角度出发由于法律思维的人总是无法忽视程序问题,因此,在法律的普及活动中就会产生问题。

正如影片中的李公安一样,在接到秋菊报案时,他的第一反映不是调查伤情的严重状况,因为公安部门是否立案的标准是看伤残等级,达到轻微伤以上就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的立案标准。

在这里,李公安并没有这样做而仅仅是前去调解。

殊不知犯罪和民事纠纷是两码事,犯罪并不像民事纠纷那样可以用来调解的。

李公安之所以犯错误在于他没有严格的遵守程序,轻信这仅仅是一起一般的民事纠纷。

另外,李公安还违反法定程序,没有将市里的裁定书送到不服调解的当事人秋菊的手中,直接助长了村长的气焰再一次导致秋菊的上告。

这反映我国民众法治意识和程序正义的淡薄。

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律深入乡村的初期更需要农村中能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咨询制度。

这样,村民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需要的法律,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上。

(三)从社会实际出发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人们要么因为畏惧权势而忍气吞声,要么置法律于不顾,以暴制暴。

又或者,因为家境贫困,支付不起一系列的官司费用。

这都造成了农村中的法律无法普及的原因。

因此,法律在农村中的普及,不能照搬城市中的一套方案,应依据不同的乡土民情,采取不同的普法方法,在营造乡村法治环境的同时,不破坏乡村的和谐。

海南乡村禁碑与乡村民约文化便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禁约能被村民认同并得到较好的遵循,其中原因对今天的“乡村法治”建设当不无启迪。

首先,禁约通常是由村老、士绅起草,村民会议通过,是维护村民利益的,村民把遵守自己参加制订的禁约,当作做人的信条,便会自觉严格遵守;其次,禁约既然是自己参与制订的,自己有约在先,有禁在先,若有违禁,受罚亦安然,毫无怨言;再次,禁约由村众约定,由村众监督执行,违禁者受罚,即使不心悦诚服,也众责难辩;最后,禁约一般都有“送官究治”的表述,对村民而言,国家威权的殿后仍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2]通过村民自己制定的与国家法律相符的禁约,既能培养起村民的法律意识,又能营造法治的环境。

这对于农村实现法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从政府部门角度出发“法律进乡村”是指村组的干部和有接受教育能力的村民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

然而,作为熟人社会的乡村,与日益陌生人化的城市在对法治的接纳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与水土不服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送法下乡”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输送一大堆对乡村社会无甚意义的“法律”下乡。

在政府大力倡行“送法下乡”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根据每个乡村的特点,送适合的法下乡,而不是那些在乡村中压根用不着的法律。

“法治”之于乡村,更应看作是“规则之治”,而非与城市无分别的“法律之治”。

我国在数次组织大学生下乡普法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村民们对大学生们向他们宣读的法律知识毫无兴趣,而村民们急欲知悉的法律规则大学生们又知之甚少。

任何无视城市与乡村区别的“送法”都注定了只会是一厢情愿,但这并不表示乡村无法实现“法治”,也并不表示村民缺乏规则意识——决定乡村法治的其实是规则的内容。

在不少学者看来,国家法律对乡村社会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教授可谓这一论点的代表人物。

的确,国家法律在乡村社会的运行面临着种种难题,但这决非意味着国家法律在乡民社会中无效。

在传统的中国治理模式下,就不乏通过各种方式接纳作用于乡民社会的乡规民约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

即便在今天,乡村自治也是经宪法和法律认可的国家制度。

当然,实现乡村法治与乡村自治的前提是村中的干部们必须都熟知法律。

因此,我们应该多开展普法运动,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推进依法治区”为主题,认真落实“六五”普法规划、纲要和决议,大力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教育村干部和群众自觉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进一步增强宪法和法律意识,引导村干部群众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不断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为此,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知识培训工作。

要对村“两委”干部普遍进行学习法律知识轮训,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自学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法制宣讲能力。

其次,利用农闲、工休时段,组织村民参与集中学法,观看普法电影、电视法治节目、法制文艺演出,听普法大鼓书,组织农民到普法夜校学习。

接着,建立法律知识宣传服务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选几名有威信、有文化、有法律知识和宣传能力的村民担任法制宣传员(俗称“法律明白人”),具体负责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咨询与解答工作。

村干部和村民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物权法》、《继承法》、《合同法》和《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

最后,还应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对外出打工的农民在他们出村前要组织他们集中学习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外出打工遇到问题时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如何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

[3]法治不是完美无缺的,但是,无情的法治只能使人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法治的终极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人性化的法治才更有威信。

因此,在法律深入乡村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弘扬人性化的法律,才能在农村中得到更好更有效的回应。

参考文献:[1] 中国教育资源网《法律进乡村经验材料》[2] 王琳,《乡村法治何以实现(213)》[3] 卜范慧,《镇“法律进乡村”活动的实施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