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变态心理学第五章心境障碍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言与历史回顾心理障碍:是在个体身体内部出现的导致了个体痛苦或功能受损,不是个体在其文化背景下对某一事件特定的反应,主要不是与社会偏离或冲突的结果。

心理障碍的特征:个体痛苦,功能受损,偏离社会规范,功能障碍心理学方法的历史演变:早期鬼神学、早期生物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心假设是精神病是由于个体体内无意识冲突造成的。

心理结构理论的要点:弗洛伊德将心理或心灵分成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基本部分。

本我一出生就存在,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出生后的六个月开始,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出来的,存在在意识层面。

防御机制理论的要点:自我在保护自己免受焦虑折磨时使用的一种策略。

常见的有压抑、否认、投射、替代、反向形成、退行、合理化、升华。

精神分析疗法的要点:自由联想,患者不加思考地直接说出出现在他头脑里的任何东西。

解析,分析师给患者指出他某些行为的意义。

移情分析,患者对分析师的反应,反映了患者之前对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分析师帮助患者理解和解释这些反应。

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童年经历塑造成人期人格,当代临床医生和研究者仍然赞同这个观点。

无意识影响着行为,这是当下认知神经科学与神经病理学中的焦点。

人类行为的起因与目的有时是不明显的,这使后来的研究者们意识到人类行为的起因与目的并非总是显而易见的,看待事物不要停留在表面。

行为主义:代表人物,约翰·华生。

经典条件反射:肉食可以自动的引起狗的唾液分泌,不需要事先的学习,喂给狗的食物就被称为非条件刺激,狗受到食物的刺激而分泌唾液的反应被称为非条件反射。

在给狗喂食前多次给中性刺激的铃声,之后铃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条件反射)。

而当食物不再随着铃声出现,狗就逐渐不再分泌唾液,最终消失。

经典条件反射可以用于解释恐惧症。

操作性条件反射:正强化是指借助事后的愉快事件增强做出某种行为反应的倾向。

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不愉快事件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可以用于解释持续的攻击行为,而这种攻击行为正是品行障碍的关键特征。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概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精神分裂症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焦虑障碍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进食障碍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物质滥用与依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心身疾病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人格障碍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性和性别认同障碍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儿童心理障碍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心理异常与社会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抑郁发作
• 临床基本特征——“三低”
– 情绪低落 – 思维迟钝 – 动作减少
抑郁发作
• 情绪低落——不愉快、悲伤、无望
– 愁眉苦脸、忧心忡忡 – 对各种事物失去往日的热情和兴趣 – 对愉快的情景“快乐不起来” – 常常郁郁寡欢、被动、默默无语 – 少年儿童的抑郁也可以表现为易激惹
抑郁发作
• 思维迟钝
– 常常有感染性
– 人际关系十分热心或热情
– 自我评价过高,甚至产生夸大妄想
– 有些病人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愉快
躁狂发作
• 思维敏捷——联想非常快,记忆特别好
– 语量多,内容可诙谐、幽默
– 语速快,而且响亮,常有音联、意联
– 说话很难打断
– 常表现为意念飘忽和随境转移 – 熟悉人物环境快
– 如为易激惹,言语常是抱怨、讽刺、指责甚至怒骂
农村较城市更普遍西方比东方多见病因和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分子遗传学研究神经生物学因素神经传递异常神经生理异常睡眠神经内分泌异常素质和躯体因素体质体型学说早年经历和人格特点躯体状况和疾病心理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生活状况社会支持综合模型综合模型13生理易感性心理易感性生活压力事件心境障碍应激激素作用于广泛的神经递质系统消极的归因绝望感机能失调的观点消极的认知图示人际关系的问题和缺乏社会支持临床表现恶劣心境躁狂发作动作增多躁狂发作有些病人表现为易激惹而不是愉快躁狂发作如为易激惹言语常是抱怨讽刺指责甚至怒骂躁狂发作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制订各种计划做事不切实际虎头蛇尾因而一事无成忙个不停不感疲劳躁狂发作幻觉主要是幻听躁狂发作性欲常亢进躁狂发作症状较轻没有妄想幻觉对正常社会生活无明显影响者称为轻躁狂轻躁狂病程可较长非常活跃和外向的性格称为轻躁狂性格事业上有较好成就是正常性格的组成成分病例一女28岁某单位业务科长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05626)

《变态心理学》(代码5626)第一章诸论名词解释(P2)心理障碍: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定义心理障碍有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10)标准化: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这组标准可以用于测量、计分和统计分析的全过程。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的样本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职业常模、性别常模等。

第一节变态心理的定义及其历史(名词识记p2 )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

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7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的、其他人感到不适、违背标准。

(识记P3)定义心理障碍的3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和损伤;非典型性反应.对于理解和治疗心理障碍来说,有必要考虑个体的种族和文化上的差异。

(P3) 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对变态心理的认识:早期的认识中包含超自然的解释,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现在的观点则强调的是系统综合;2.对变态心理的治疗:从对精神病病人的隔离到人本治疗的发展。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领会p6-9)经典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得不好或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它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的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五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抑郁
社会因素的作用
消极生活事件的作用; 文化差异的影响。
双相心境障碍心理学理论
躁狂 对虚弱心理状态的防御?
心境障碍的治疗
医学的治疗
à 电抽搐治疗 à 药物治疗 à 光疗法 à 维持治疗
心理学的治疗
à 心理动力学治疗 à 认知治疗 à 行为治疗 à 人本主义治疗 à 团体治疗
国外自杀率: 10-25/10万
我国自杀率:
à 男14.7/10万, 女19.6/10万,
平均17.07/10万(1989)
à 自杀为全人口死因第五位,15-34岁第一位( 费立鹏,2003)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
自杀的心理表现
冲动性自杀
à 更年轻,居住在乡村的比例更高,有较多的急性 诱发生活事件。
消退
à 适应性行为得不到充分的强化,从而产生的消 退或退缩(withdraw)。
à Lewinsohn的观点
强化物的数量和范围 环境中这些强化物的可利用性 人获得这些强化的能力
à 证据支持
如果抑郁者和正常人一样学会了降低不愉快事件 的频率,他们的心境也会得到改变。
回避型社会行为
·不是每一个想法都能实现的, 所以某些想法就叫想法,有些 想法就叫理想,还有些想法叫 空想,还有些想法叫妄想。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总要回 到日常的状态……
发信人: xiaocongz (茏), 信区: COES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8年04月11日22:03:18 星期五) , 站内信件
纪念我的学生樊铧 韩茂莉
清明节那天,我的学生樊铧走了。 也许因为我没有孩子,也许因为我渐渐老去, 也许因为我没有社交的生活,在我心中 学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的对象,他们真正 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明天是送樊铧的日子,我想起陶渊明的《挽歌》: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 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 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 ,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 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 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 同山阿。”这片萧杀悲凉原本不应该出现在青春的生命中,“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 复朝”与他那欢乐的青春更成为巨大的反差,我知道眼泪不能挽回他 那青春的生 命,但当我面对校园里一张张青春的笑容,却无处寻找他的痕迹时,眼泪再也 无 法忍住。 樊铧选择了明媚的春天,他为大家留下了永久的欢笑。 我相信,某一 天,在生命之河的对岸,一定能够找到他。 樊铧,我永远的孩子。 2008年4月11 日于北大新地学楼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FROM: 162.105.32.103]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 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复习重点一、概念1、变态心理: 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3、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4、性心理障碍:是指性心理和性行为明显偏离正常形式,并将这种偏离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获得性兴奋、性满足的方式。

5、强制性思维: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观点,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内容杂乱多变毫无意义。

6、思维中断:表现为思维进程可以被突然打断。

患者会体验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旁观者会发现患者在谈话进行时突然中断。

7、刻板动作:患者持久地重复某一单调动作,常与刻板言语同时出现。

8、机能性幻听:是指患者在出现客观听觉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幻听。

9、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化声,是指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被声音重复或在头脑中回响。

即思想变成了清晰可辨的言语声。

10、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

11、强迫意向:患者怀有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它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动。

12、癔症性漫游:在觉醒状态做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

二、辨析1、原发性: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的,且突然出现。

继发性: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

2、原发性获益:本我从此得到满足是因为疾病本身。

继发性获益:症状可以让患者免于承担责任,得到更多照顾。

3、器质性:症状由已知器官状况所引起的障碍,能够找到生理解剖上的证据功能性:找不到生理解剖方面的证据,但表现为正常功能受到影响4、真性幻觉:患者的幻觉形象清晰,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样,并引发相应情感假性幻觉:患者的幻觉想想不清晰,位置不精确,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间,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感觉到主要区别体现在患者所体验到的映像的定位差异:假性幻觉的映像只是出现在患者的心灵中或“脑内”,而真性幻觉的映像出现在患者的外部空间。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

3.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

4.希波克利特对于心理异常现象的观察相当细致,说明古希腊学者对行为异常已有初步的认识,看到了心理异常现象与人脑的关系,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克雷丕林把变态心理学和现代医学及现代心理学联系了起来,其最大贡献是在实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之间搭起了桥梁(创始人),提出了许多变态心理学研究课题。

第三章:1.(选)一旦过分运用货运用失效就容易导致心理障碍表现的几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退行、抵消、投射2.埃利斯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贝克创立了认知转变疗法。

第五章(重):1.(名解)不识症:患者不能把客观物体作为整体来感知,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含义,不能说出物体的名称,这种感知异常现象称为不识症。

2.(名解)错觉:错觉是一种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着的某种事物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

3.(名解)幻觉:是一种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受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即外界环境并不存在某种事物而主体却坚持认为感知到该事物的存在。

4.内感性不适和内脏性幻觉(定义、区别)内感性不适又名体感异常。

躯体内部产生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

如牵拉、挤压、游党虫爬、扭转等感觉。

多见于具有疑病症状的各种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脑外伤后综合症或更年期精神障碍。

内脏性幻觉:是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的异常感觉。

如感到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感到昆虫在器官内爬行等等。

第05章_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05章_心境障碍与自杀


(1)哀伤(grief) 哀伤( 失去所爱的人,以及其他形式的丧失,如地位的丧失、分 居或离婚、经济的损失、失恋、退休、第一次离家、失去 友谊,甚至宠物的走失也会使人产生类似哀伤的情绪。 哀伤期,当事人会对外界事情失去兴趣,沉浸于对美好过 去的回忆中。但回忆不断重复后,会渐渐失去引发痛苦的 能力——一种反应消除的历程。 弗洛伊德对哀伤和抑郁的区分——他认为前者是对丧失的 正常的和有意识的反应;后者则被假定是由于把对所失去 的人的无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感转向自己的结果。经过几 周或几个月不定的时期后,个体对外界的反应能力逐渐恢 复,哀伤减退,重新恢复对生活的乐趣。 一般认为居丧反应在半年到一年内可以完成。如果哀伤的 症状持续超过一年,则应寻求专业治疗。
Company Logo

抑郁症在我国的特点: 抑郁症在我国的特点: 知晓率低: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重视,约30%的患 者从未诊治。 识别率低:漏诊者高达60%。 治疗率低:综合医院就诊中,接受合理治疗者仅10%。
Company Logo

5.双相(心境)障碍( 5.双相(心境)障碍(P147) 双相 )
Company Logo

躁狂症主要表现为“三高”症状: “三高” 第一是情绪高 情绪高。患者会持续地兴奋、高兴,心情洋溢 情绪高 着节日般的色彩,世界在他(她的眼中是那么美好,好像没 有任何事情可以令他(她)烦心。 第二是言语“高”。患者往往夸夸其谈,口若悬河, 言语“ 言语 即使见到陌生人,也大肆吹嘘炫耀自己,例如说自己多么 有钱、事业飞黄腾达、有多少人追求、办任何事都难不倒 自己等,轻的时候好像是一个说单口相声的天才,重的时 候则可能前言不搭后语。 第三是动作“高”。患者往往精力充沛,不知疲乏,每 动作“ 动作 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白天都毫无倦意,性需要和行为增多, 或者突然不停地逛街,乱花钱,买一大堆没用的东西送给 别人。但是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久性,给人以浮躁、不踏 实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亲属的发病率为一般人群的1.5-3倍;双相心境障碍为10倍。Slater(1944)发现,躁 郁病人的直系亲属中有15%也出现相同的病症;而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 0.5%(Alloy,1双生子的双相心境障碍共病率为72%,而异卵双生子的 共病率为14%。对单相心境障碍来说,同卵双生子的共病率为40%,异卵双生子的共 病率为11%。
在全世界范围内,有3.4亿抑郁症患者,这个数字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7~8倍。 每年有一千 万到两千万人有自杀企图,而有自杀行为者中大约70%患有抑郁症。终身患病率0.083%。 世界十种致残或使人失去劳动能力的疾病中,有五种是精神疾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 相情感障碍、酗酒和强迫症。
当前世界十大疾病中,抑郁症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已经超过了人们认为很常见的咽颊炎和 冠心病。而且预计到2020年将跃升到第二位,约13%~20%的人一生中曾有过一次抑郁体 验。
不洗澡、不换衣服、不吃东西、睡得很早…整日躺在她钟爱的摇椅上荡来荡…身体逐日 消瘦,面容焦悴。无奈,小女儿向已成家的哥哥姐姐打电话。
住进医院后,她很沉默,话语简单缓慢。在面谈的时候总是一阵一阵的哭泣。医生让她 把内心的感受和想法说出来时,她总是使劲的摇头。
抑郁发作的特征性表现
①抑郁心境。无助与无望─本质症状。 ②兴趣丧失 和无乐感。意志丧失。 ③食欲紊乱。 ④睡眠紊乱。 ⑤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激越。 ⑥精力减退,动机缺乏。 ⑦无价值感和内疚感。 ⑧思维困难。 ⑨自杀意念。 ⑩其他的抑郁发作症状。如妄想、幻觉及与文化相一致的主诉。
抑郁的正向功能: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但是它有正向的功能,对人类的生存与 适应有正向的意义—接受和面对我们不愿接受和面对的生活事件!
面对丧失任何人都会痛苦。但这种感受会推动我们去做一件事:不断回忆与丧失对象在 一起的经历。
不断回忆会使丧失对象失去引发痛苦的能力-脱敏(习惯化)。
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长时间的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并不指向某一特定的刺激或事物; 而情绪与情感却有特定的指向物。
心境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心理背景,心境状态的好坏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
情绪反映的剌激对象与主体的关系性质, 心境反映的是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性质。
感情、情绪、情感和心境之间的关系
感情
轻躁狂和抑郁交替,症状较轻微;轻躁狂期,不知疲倦工作直至进入正常期或抑郁期。 DSM-IV诊断标准:2年内,多次轻躁狂和抑郁交替出现;无重性症状;没有2个月持
续无症状。
抑郁发作的高发人群
1.丧失性(包括预期丧失)的社会心理事件人群。通常被患者解释为无能改变、负性结果 一定会发生。
2.人际关系破裂的人群。分居或离婚是诱发抑郁的高危险因素。 3.性别:女性-原因可能是遗传风险、消极的归因方式、倾向于对抑郁进行沉思、无助、
躁狂发作DSM-IV诊断标准 A.持续至少一周并表现出异常的心境高涨,夸大或激惹 B.在此心境障碍时期内,持续表现出下列症状中的3项以上,并有较显著的程度: (1)自我估价过高或夸大 (2)睡眠需要减少(e.g.只需3小时睡眠就感到足够) (3)比平时更健谈或感到一直想要讲话的紧迫感 (4)意念飘忽,或主观上体验到思想在赛跑 (5)随情境转移,容易分心(即注意易转移到无关紧要的外界刺激) (6)有目的活动增多(不论社交,工作或学习,或者性活动都是如此)或精神运动性激越 (7)过分参与某些有乐趣的活动,而这种运动有潜在或可能会乐极生悲地造成痛苦的后果
抑郁发作的诊断
ICD-10 -典型症状 1.几乎整天心境抑郁,几乎天天如此 2.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或愉快感 3.精力减退、易疲劳(劳累感增加,活动减少,精力降低)
ICD-10 -附加症状 1.缺乏自信心或自尊(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2.不合情理的自责(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便轻度发作中也有) 3.反复出现自杀或想死的念头(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4.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注意和注意能力降低) 5.精神运动性改变,激越或迟滞(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6.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 7.食欲改变(食欲下降)
诊断: 重性抑郁:典型症状3+附加症状 5; 中性抑郁:典型症状2+附加症状 4; 轻性抑郁:典型症状2+附加症状 2; 病程标准:2周以上
重症抑郁发作DSM-V
可能伴有精神妄想→自责自罪;幻觉→听幻觉:指责;嗅幻觉,抑郁性木僵 。 在2周时期内 (1)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心境抑郁,或主观经验或他人观察。儿童或者青少年可能
在住院之前一个月,赵某,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购买了一辆名贵的面包车,并向朋友 借了大量的钱去购买摊贩上的“古玩”。他要建一个移动的“古玩”陈列室。并声称自 己一定能发大财。
他整天要么大街小卷乱窜,搜寻“古玩”;要么在家里不断用电话进行“交易”。他很 少睡觉,整天在歌厅、酒吧“拓展业务”,经常烂醉如泥。其间其母被其行为气死,难 过了两天,又一往如故,觉的自己“站在世界之颠”。
躁狂发作的特征性表现
①情感高涨与易激惹 ②自尊的膨胀 ③睡眠需要减少 ④言语增多 ⑤思维奔逸 ⑥注意力分散 ⑦精力充沛 ⑧行为鲁莽
让 我 一 次 唱 个 够 !
躁狂发作的诊断
案例
赵某,39岁,单身,是某运输部门的职员。他不断做出反常的、古怪的行为和恐吓家 人,被送进医院。到医院后不断喧称自己不需要治疗,并威胁家人要到法院控告他们。
心境激惹 (2)精神运动性激越或迟缓 (3)疲倦乏力或缺乏精力 (4)自罪妄想 (5)思考或集中思想的能力降低 (6)反复想到死
功能标准: 轻度患者通常为症状困扰,继续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社会有一定困难 中度患者有相当困难 重度患者除极有限范围内,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日常工作社交活动。
对同盟关系的需要和对应激的生物反应性。 4.年龄:青年人(女性15-19;男性25-29)
抑郁障碍特殊类型 季节性抑郁:周期性秋冬季抑郁发作,也称冬季抑郁症。发作时,食量 ,体重 ,疲劳,
焦虑,易激惹。女性、青少年多发 产后抑郁: 产后4周内起病 更年期抑郁:更年期发生的精神疾病,女性多发(45-55岁),男性(55-65岁) 快速循环性双相障碍:间歇期很短或没有的情况。 混合性焦虑抑郁综合症:焦虑和抑郁共病。 阈下抑郁症。
A.至少两年内,多数日子或一天内大多数时间抑郁心境,或主观体验或他人观察。 B.抑郁时,至少呈现下列两项以上: 食欲、睡眠、精力不足和疲劳乏力,自我估计过低,注意集中差和难以作出决断,感到
绝望。 C.两年病期中,没有一次A或B消失长达二月以上。 D.两年病期中,从无重性抑郁出现
环性心境障碍
(如无节制狂欢狂饮,轻率性行为,愚蠢投资)
C.不符合混合型发作的标准 D.此心境障碍已严重到会产生职业和日常社会活动的明显缺损,或严重到必须予以住院
以防止伤人或自杀,或者具有精神病性表现。 E.这些症状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滥用某种药物;)或由于一般躯体性情况(例如甲亢)
所致的直接生理效应. 躁狂发作类型:
第二节: 心境障碍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诊断
心境障碍的分类 单相抑郁情感障碍:经历了一次或多次的抑郁发作,期间没有躁狂发作,被称之为抑郁
症,也被称之为单相障碍。 单相躁狂情感障碍:单次或反复的躁狂(mania)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单次或反复的躁狂-抑郁发作 。
单相和双相图示 单相 双相
躁狂相 情感 高涨 欣快
大学变态心理学第五章心境障碍
第一节:概述
从DSM-III-R(1987),ICD-10(1992)CCMD-3(2001)始,才称心境障碍。在此 以前称之为情感障碍或情感性精神障碍。
疾病诊断名称的更改意味着对疾病认识上的飞跃。为此我们需要对感情、情绪、情感和 心境几个概念作进一步的厘清。
感情、情绪、情感和心境 的区别与联系
Kendler认为同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在共病率上的差异,基因的贡献率应占40%45%。
2.生物因素
①.神经生理学研究 Ⅰ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周期的脑电图有异常,造成适应性睡眠改变的相对缺乏。 Ⅱ心境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季节性特点。冬季日照时间减短,导致松果体分泌褪黑激
案例
陈×,是一位57岁的妇女,丧失,是4个孩子的母亲。被孩子们送进了医院。原因是她 不吃东西,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陈×是一位令人愉快、友好的人,一直为这个家负出。住院前两个月与母亲住在一起的 小女儿发现母亲变了,并找不到明显的原因。首先她感觉到母亲容易变的疲乏,不像以 前高兴了,爱整洁的母亲对家务不再感兴趣,房子连续几周也不清扫,就连邻居约她去 搓麻将-她最喜欢的活动也不去,有时还莫名其妙的流泪。
抑郁症的处理: 经济方面
1990年美国抑郁症的开支 437亿美元
直接开支占28%, 间接开支72%
直接开支 (US$124 亿 )
间接开支 (US$313 亿 )
女性患病率比男性高约为1.5-3倍。
女性患病的高发期是15-19岁;男性高发期是25-30岁。人生每 一阶段都会发生抑郁症,甚至包括婴儿期。
感情:区别于认识活动的心理现象或过程。是对能满足个体特定需要的对象的感情性反 应,同时包含情绪和情感两过方面。
情绪:是个体与环境刺激关系性质的反映,强调的是反应的生理、心理过程,属生物现 象。
情感:是对情绪反应的生理、心理过程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过程现象,而情感则 是稳定而深刻的心理现象,属社会意义的高级心理现象。
情感 情绪
按形式 按性质
心境 激情
正性 负性
正常抑郁与异常抑郁
正常抑郁:每一个人面对丧失经历(如地位、名誉丧失,分居或离婚,失恋,生理机能 丧,社会支持丧失等)的时候,都会感到悲哀,且持续时间在1年之内我们都认为是正常 的。这种悲哀最终导到我们接受和面对丧失事实。
异常抑郁:丧失导致我们否定自我。这是由于把对所失去的人的无意识的矛盾和敌对情 感转向自己的结果(ALLOY,1996)。
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伴精神病性(夸大、被害妄想) 躁狂与轻躁狂——轻躁狂诊断不排除对工作和社会活动的相当妨碍,但若达到严重完全破坏 的程度就要诊断为躁狂 双相 混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