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山早行(赏析精华版2016年中考)

合集下载

羁旅诗《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羁旅诗《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赏析

羁旅诗《商山早行》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商山早行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阅读。

《商山早行》原文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1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商山早行》古诗简介《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商山早行》翻译/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汉族,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译文|鉴赏《商山早行》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及注释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商山早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的足迹依稀可见。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2.主旨、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3.请自选角度赏析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的表达作用。

答:①以动衬静,马铃的响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冷寂静,引起了作者内心“天涯游子”的荒寒孤寂的思乡之情。

②“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③交代了时间、所发生的事情,紧扣“商山早行”的题目,“悲故乡”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4.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了白描手法(也是实写),“意象具足”。

这两句十个名词,代表了十种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合起来又形成各种景象,意蕴无穷,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早行的情景,表达了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地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含蓄地表露出游子在外的辛苦、孤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5.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表达效果。

答: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旅途早行的景色描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②“明”,这里用作动词,是“照亮”的意思,衬托出佛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表现路途辛苦,羁旅愁思。

6. 请自选角度赏析颔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的表达效果。

答:①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或愈发衬托出思乡的心切和悲凉)。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名称:《商山早行》2、作者:温庭筠3、诗词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诗词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四、赏析11 意境营造此诗描绘了一幅旅人早行图,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样独特的组合,将六种景物罗列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寂寞。

111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茅店月”“板桥霜”,又有动态的“鸡声”“人迹”,动静相间,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112 情感表达诗人借早行之景,抒发了自己的羁旅愁思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客行悲故乡”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而后面的景色描写则进一步烘托了这种悲伤的情绪。

12 意象选取诗中的意象,如“槲叶”“枳花”“杜陵梦”“凫雁”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槲叶的飘落、枳花的开放,暗示着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杜陵梦和凫雁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

121 对比手法诗人将旅途的艰辛与梦中故乡的美好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他内心的愁苦和无奈。

13 语言特色温庭筠的语言简练而含蓄,用简洁的文字描绘出丰富的景象和深沉的情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仅用十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早行画面,堪称千古名句。

131 韵律和谐全诗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五、总结《商山早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地展现了旅人的心境和旅途的景象,成为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其细腻的情感表达、精妙的意象运用和优美的语言风格,都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

《商山早行》诗词赏析及译文唐朝: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古诗简介《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商山早行》翻译/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温庭筠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为晚唐著名诗人、我国词史上的重要人物,温庭筠诗文集的亡佚,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实在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大损失。

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一起来看看吧。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野鸭。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极为凝练地勾画出了一幅山野早行图,道出了一个人生苦旅者的心音。

首联点题,直写悲情。

颔联绘景,冷寂凄清:三四句扣住“早”字,五六句点明早春时令。

尾联借梦发感,思乡心切,通过景物托寓对长安的思念。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汇评】[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宋]周弼等《碛砂唐诗》:“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

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

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赏析与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山早行》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又名楚山,在今陕西商州市东南。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来往北飞,秋天往南飞。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译诗、诗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噹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或五律、近体诗)。

本诗在写法上虚实结合,如“人迹板桥6、这首诗的题目是“商山早行”,从诗中看,“早行”的原因是什么?诗中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什么?(4分)早行的原因是思乡(或悲乡),(2分)最能体现“早”的内容是:在鸡鸣之时,天上还挂着月亮,行人已经将足迹印在板桥的白霜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亦可)(2分)7、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8、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9、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10、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12、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分)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

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

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1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14、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对颔联有如此评价:“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

”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此联绘早行景象,诗人只用了十个字,不仅没有一个虚词,就连一个动词也没有,只用了六个名词,选择了六个颇具典型性的意象叠加组合在一起,有视觉形象,有听觉形象,也暗含人物的内心感受,意象具体丰富,意境深邃渺远,烘托出早行的典型环境与浓厚氛围。

形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意对即可)15、这首诗善于通过特征性景物,表现出“早行”之“早”的特点。

请结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试作简要分析。

(4分)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月色,看见天上有月光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2分)“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一一原来更有早行人。

(1分)对早行的情景可谓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1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它的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它集中表现了什么内容?怎么表现的?①纯用名词组合成句。

②早行辛苦。

③用富于特征性的景物来暗示。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17、“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凫雁满回塘”分别是何处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写两种景色的作用是什么?①“槲叶”“枳花”是旅途上景色;回塘凫雁是梦中故乡景色。

②旅途荒山凄凉,故乡回塘水暖。

③两种景色鲜明对照,表现羁旅愁情和思乡悲情。

解答时注意,“枳花明驿墙”指残月把花影映在驿站墙上,此景衬托荒山早行之苦,不是乐景;还要注意“悲故乡”是情语,点明全诗旨趣,据此可知“杜陵梦”含意。

18、说明“枳花明驿墙”一句的含意。

用白色的枳花映(照)亮驿墙表现出行之早(或:点出“早行”二字)(意对即可)19、“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雪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20、“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21、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2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分)早行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想起昨夜梦中出现的故乡杜陵的春景,抒发了思乡念亲之情;梦中故乡春天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之景与眼前旅途早行之景的鲜明对照,暗含旅途奔波劳累之苦、人生孤独飘零失意之感。

(意对即可)24、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

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25、宋代诗人梅尧臣评价“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10分)我赞同梅尧臣的评价(点明观点)。

[角度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旅外早行,所见之景很多,所以难写[一层];作者选取代表典型景物的五个名词性短语,不着一个动词,却简洁而又合面地描摹出旅途见闻,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二层]。

[角度二]这两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表面上写旅途景色,实际上既含有“早行”的条件,又含有旅途的艰辛和羁旅的愁思[一层],作者固然是“早行”,但板桥上的“人迹”,分明表示“更有早行人”,作者似乎在惊佩,似乎在懊恼,但都表达出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二层],寥寥十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总结][10分,表明观点,1分;分角度分析,6分,两个角度各3分;语言表述, 3分;结构层次,1分。

]答案示例一:(“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名胜。

(分析句意,1分),含蓄而又强烈(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答案示例二:(“凫雁满回塘”)这一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点明手法,1分),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与旅途中的孤寂凄清形成鲜明的对照(分析句意,1分),强烈而又含蓄(表达效果,1分)地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主旨情感,1分)[4分。

表现手法,1分;分析句意,1分;表达效果,1分;主旨情感,1分。

]26、下列能准确表现深秋特征的一组词语是(B)(2分)A.鸡鸣枳花开凫雁B.霜槲叶落凫雁C.霜槲叶落枳花开D.晨起鸡鸣杜陵梦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2分)A.全诗紧扣“早行”二字,托物言志,表达了羁旅中无限的愁思和人生的失意。

B.颔联描写了凄清、寂寞的环境,有力地烘托出出行的艰辛,衬托出思乡的深切。

C.“落”、“明”二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

D.尾联中的梦境与前面所写的现实相映,以乐景反衬哀情。

同时,“思杜陵”又巧妙地同首联的“悲故乡”相应,首尾圆合。

1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句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境。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巧妙点题,毫无斧凿之痕。

B.“客行”句点明早行的原因。

这里“悲”字含有怀念故乡而欲归未归的意思,表情达意十分传神,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C.“榆叶”句仍紧扣“早行”。

“叶落”反衬出路寂静;而“明”字则准确写出因为天色未亮,驿墙边鲜红的枳花格外耀眼。

D.“杜陵梦”与“悲故乡”遥相呼应,与中间写景相辅相成,使“早行”所见之景与“早行”所发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比较阅读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商山早行温庭筠(略)[注]①细柳营:现泛指军营。

②射雕:这里指将军武艺高强。

③征铎:装在车马上的铃。

④枳花明驿墙:枳树的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

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从两首诗的思想内容看,《观猎》描绘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语言有何特点?遒劲有力。

而《商山早行》则描绘了远离故乡的羁旅情怀,抒发的是羁旅在外的愁思,远离故乡的悲苦。

2、清人沈德潜评《观猎》“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

”从章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句法上看有什么特点?从字法上看有什么特点?(1)全诗起得突兀,结得深远,中间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首尾回环映带。

(2)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传情,第三、四句穷极物理,又意见于外。

(3)“枯”“尽”“疾”“轻”“忽过”“还归”准确形象,绘形传神。

3、沈德潜评《商山早行》“各行各句尽此一联”,是指哪一联?为什么?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每一字一种物象,合在一起又意蕴无穷,真正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