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政治的稳定
拜占庭帝国的崛起反思宗教和权力的关系

拜占庭帝国的崛起反思宗教和权力的关系拜占庭帝国,又称为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在4世纪末东部分裂而成的后继政权。
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帝国,它的崛起与宗教和权力的关系密不可分。
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中,基督教成为国教,并且政治和宗教权力相互交织,影响了帝国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演变。
一、基督教成为国教拜占庭帝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督教的兴起和扩散。
随着皇帝康士坦丁大帝的信仰改变,基督教逐渐在帝国中获得承认和推广。
康士坦丁大帝于313年颁布了《米兰诏令》,宣布基督教合法,保护基督教徒的权益。
之后,拜占庭帝国逐渐转变为一个基督教国家,基督教成为国教。
基督教在拜占庭帝国的崛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基督教的思想和价值观,与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相契合,为帝国构建了一种稳定的意识形态基础。
基督教的道德规范和信仰理念,塑造了帝国人民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秩序,促进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宗教与权力的相互影响在拜占庭帝国中,宗教和权力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首先,皇帝作为政治和宗教的领袖,既是国家的最高政治统治者,又是基督教教会的最高权威。
皇帝的权威和合法性来自于上帝的神圣授权,他们被视为天命之下的统治者。
同时,皇帝对教会事务有重要的执掌和干预权力,对教义的制定和教会的组织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在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体制中,官僚机构和教会组织互为补充。
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强大的官僚体系,包括宫廷和行政人员,负责帝国的行政和决策工作。
而教会对信仰的传播和教义的领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僚体制和教会组织相互结合,共同维护了帝国的稳定和权力的巩固。
三、教皇与皇帝的关系在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中,教皇与皇帝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皇作为基督教的最高精神领袖,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而皇帝则是政治和军事的最高统帅。
两者之间的合作和争斗直接影响着帝国的政治稳定和宗教发展。
教皇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时而密切,时而紧张。
双方共同致力于维护基督教的权威和影响力。
黎巴嫩的宗教与政治历史

黎巴嫩的宗教与政治历史黎巴嫩是一个充满了宗教与政治历史的国家。
从中东地区来看,黎巴嫩的政治体制相对较开放,不同宗教团体之间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平衡。
但是,这一切也是建立在较为微妙的政治与宗教关系之上的。
一、黎巴嫩的宗教历史在黎巴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两大主要宗教。
在基督教中,天主教和东正教是占主导地位的两个分支,而在伊斯兰教中,什叶派和逊尼派同样是互相竞争的两个势力。
此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宗教团体,如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等。
在古代,黎巴嫩地区是众多文明交融的重要区域。
在古代,部分黎巴嫩地区的人们信奉腓尼基神话中的诸神,其中的巴力神崇拜体现了当时的主流宗教信仰。
公元前64年,罗马共和国摧毁了腓尼基,把黎巴嫩并入到罗马的版图之中。
罗马的统治为黎巴嫩带来了基督教,这也是黎巴嫩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天主教及东正教信仰的原因之一。
在后来的历史中,波斯和伊斯兰帝国曾相继占领黎巴嫩地区。
在这段历史中,伊斯兰教开始流行于黎巴嫩地区。
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他们既互相支持也互相排斥。
穆斯林和基督徒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黎巴嫩地区持续至今日。
二、黎巴嫩的政治历史黎巴嫩是中东地区较为民主开放的国家之一。
尽管在黎巴嫩的历史中存在过多次战争与政治动荡,但是黎巴嫩从未停止着朝向民主发展的步伐。
黎巴嫩的政治体制基于民主制度,根据黎巴嫩宪法的规定,政治权力主要由总统、总理和议会组成。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宗教团体互相交错的一个地区。
在黎巴嫩的宗教历史中,各个宗教团体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微妙。
由于黎巴嫩地区有着众多且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政治体制也必须在各个宗教团体之间保持平衡。
黎巴嫩政治体系采用了宗派制度,各宗教团体之间分配政治职位及权利的比例也以此来规定。
例如,在议会中,天主教、东正教、逊尼派、什叶派等各大宗教团体都有着自己的議席分配标准。
这种分配系统能够更好地保护个体宗教团体之间的利益,也能够减少不同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
三、黎巴嫩的未来发展尽管黎巴嫩仍然存在着政治上的分歧和宗教上的分化,但是在国际的帮助下,黎巴嫩正在逐渐走向和平与繁荣。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加强宗教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宗教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宗教事务管理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缺失。
这些都制约着宗教工作的正常开展,甚至影响到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和政治安全。
宗教管理的不完善,不仅使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应对宗教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也使得信教群众的合法宗教权益也频频遭受侵害。
因此,高度重视宗教工作,更新宗教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推进宗教工作依法行政,发挥宗教界的积极作用,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热点难点之一。
一、分析宗教事务管理现状,排查重点难点问题我区是泉州市宗教工作重点县区之一,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区域内均有众多信徒。
现有佛教协会、道教协会、基督教“两会”(即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三个宗教团体,正式登记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共计164处,其中佛教场所89处,道教场所55处,基督教场所19处,天主教场所1处,另有民间信仰场所431处。
在所有登记场所中现有教职人员共计175人,其中佛教134人(含清修女24人)、道教12人、天主教1人、基督教28人。
建区以来,全区宗教领域基本稳定,四大宗教和睦团结,总体情况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宗教事务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一)教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信教动机具有盲目性.信教群众的人员构成呈现出老年人口多、女性人口多、身患疾病的教徒多、文盲半文盲人口多的“四多”特点。
由于科学普及工作的欠缺,使教徒的信教动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造成正常的宗教活动与迷信活动时常混杂在一起。
就是教职人员也是良莠不齐,基督教会有许多未经过专业培训、未取得相关部门认定备案、政策、法律知识欠缺的“义工",佛教方面还有大量闽南地区普遍存在的“清修女",道教方面也存在教职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及思想觉悟偏低、宗教修养不高等普遍情况。
(二)宗教活动场所较为分散,不利于实行统一管理。
我国关于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实行的是登记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第2条明确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必须进行登记。
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在中国的历史上,宗教一直对政治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与政治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宗教对我国政治的影响,分析其作用和影响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宗教对政治的影响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政治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中国,宗教对政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的道德作用宗教的核心是信仰和道德。
在中国,宗教的道德作用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和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这些观念和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社会秩序、宽容和谐等价值观念,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宗教信仰不仅是个人信仰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因此,宗教的社会作用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佛教的“慈悲为怀”思想和道教的“无为而治”思想都强调了对于弱者的关注和帮助,这些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公正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宗教的经济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在中国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宗教场所不仅是精神寄托的场所,还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例如,佛教寺庙中的香烛、道观中的符咒等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商品,这些商品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
因此,宗教的经济作用对于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建议和对策为了更好地发挥宗教对我国政治的积极作用,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1.加强宗教教育和管理加强宗教教育和管理是发挥宗教对我国政治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防止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和渗透。
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相适应,促进宗教与政治的和谐发展。
宗教如何影响世界政治

宗教如何影响世界政治当代世界充斥着各种地区冲突与国际争端,从宗教的角度看,许多冲突与争端的背后,都有宗教因素。
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快来学习学习吧!宗教战争趋势及对影响在这里,主要是讲缅甸与泰国内部的另一种战争形式----宗教战争。
众所周知,缅甸与泰国,是两个主要的佛教国家,佛教在这两个国家里,可以说,有着很崇高的地位,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一些重要决策。
但摊开东南亚到南亚的地图,可以看到,这两个佛教深厚的国家,实际上一直在面临被伊斯兰宗教逐步蚕食的困境。
在缅甸西北部的若开邦,宗教冲突已经愈演愈烈,特别是在2011年之后,重大的冲突已经发生多次,并快速向南和中缅边境蔓延,密铁拉、曼德勒、腊戌等地的宗教冲突所引发的焚城损失,远远超过了十多年的民族武装冲突所造成的损失之和。
而泰国南部的北大年府、也拉府、陶公府三个府,也是已经存在长达几十年的宗教冲突,在2011年之后,原本只是在这南部三个府范围内的宗教冲突,也在开始向北和向泰老边境地区蔓延的趋势。
从这两个方向的宗教冲突的蔓延路线就可以看出,伊斯兰宗教正在一路南下,一路北上,然后转向东北向中缅边境、中老边境蔓延,到达云南,与云南目前正在日益壮大的伊斯兰宗教汇合,从而彻底吞噬两个古老的佛教之国。
这个目标可能会演变很长时间,几十年,上百年。
但这种已经非常明确的。
而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伊斯兰宗教扩张的步伐就会加速,目前,正是处在扩张加速期中。
以往,只有泰国南部存在几个有组织的伊斯兰武装,而在缅甸,由于长期的军政府高压统治,加上缅甸还存在着极端佛教组织,所以,缅甸的伊斯兰扩张一直没能成为气候。
2011年之后,中方加大了对疆独的打击力度,大量的疆独分子开始借道泰国前往土耳其,而许多未能离开泰国的疆独分子,开始加入到泰南的几个伊斯兰武装组织中。
泰国近年来的政局持续动荡,在清剿泰南分离武装组织(伊斯兰)中,也受到美国的干扰和施压而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使得泰南伊斯兰武装在快速崛起,原有的多个组织,也在开始向统一的一个组织整合,形成武装扩张的合力,近几年,在泰老边界、泰国北部、泰国首都已经制造了多起恐怖活动,就在前不久,泰国首都已经再次出现伊斯兰恐怖袭击的高级别预警,在这多事之秋,泰国国王的驾崩,全国进入一年的哀悼期,相信这种恐怖袭击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宗教对我国当前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当前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影响宗教对我国当前的政治和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宗教信仰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
同时,宗教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可以促进不同信仰群体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冲突和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宗教在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不同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发展可以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宗教信仰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支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
此外,宗教作为一种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象征,也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
宗教信仰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然而,宗教信仰也可能对政治和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一些极端宗教思想可能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也可能会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多元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注意防范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
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
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
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
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
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
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
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在当今世界上,宗教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复杂而多样化。
宗教可以对政治生活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带来一些负面后果。
本文将探讨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息息相关。
在许多国家,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宗教价值观和信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某些国家的宪法赋予宗教以特殊地位,在立法和司法程序中保护宗教自由。
政治家在制定政策时也要考虑到宗教信仰对公众的影响,以确保决策符合社会价值观。
然而,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冲突。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可能导致政治争夺和冲突。
不同的宗教团体可能对政府政策产生不同的看法,并试图通过政治手段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冲突可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阻碍国家的发展。
二、宗教对政治的影响1. 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宗教信仰为政治生活提供了道德约束和社会规范。
许多宗教教义强调慈善、正义和公平,这些价值观可以通过政府政策来促进。
例如,在制定法律和法规时,政府可以参考宗教道德准则,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2. 政治动员和社会行动:宗教组织可以成为政治动员和社会行动的力量。
宗教团体通常具有广泛的社区影响力,他们可以通过组织民众参与政治活动来推动特定的政治议程。
此外,宗教团体也可以关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通过服务社区来发挥积极的政治作用。
3. 社会凝聚与和谐:宗教信仰可以在政治生活中促进社会凝聚与和谐。
宗教仪式和庆典可以成为社区团结的纽带,促进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合作与理解。
政府可以通过支持各种宗教活动和跨宗教对话,推动社会和谐与多元共存。
三、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挑战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宗教团体可能与政府权力产生冲突,尤其是当宗教价值观与政府政策相冲突时。
此外,宗教在政治生活中的过度干预也可能损害社会的多元性和个人的宗教自由。
此外,某些极端宗教组织可能滥用宗教信仰,实施恐怖主义和暴力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与政治的稳定宗教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人类的诞生,原始人类对图腾的膜拜课看做宗教的雏形,即便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宗教不仅没有消亡,反而生机勃勃,已经与人类生活融合在一起。
一、宗教与政治关系的演变宗教与政治分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虽有各自的使命与领域,但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涉及人的心灵诉求的信仰问题从来没有单纯地局限在人的精神领域,而是与社会政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表明,原始宗教的起源与原始社会公共权力的形成密不可分。
那个时代,人们是以宗教的方式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的命运和人生的目标,都是在宗教神学的框架内得到理解的。
社会是以宗教的方式组织的,每一个部落和氏族,都同时是一个宗教团体。
调解社会共同体的准则和共同体的公共权力,都具有宗教性的权威。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更为紧密,一方面,任何一个统治集团都会要求社会的宗教结构与政治结构相适合,总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宗教的巩固、保持和发展也都离不开政治力量的支持,尤其是统治集团的政治支持。
但是,宗教与政治毕竟是具有不同价值追求的两个领域。
就本质而言,政治的核心是权力,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
”而宗教是与超然界( transcenfence)、神圣界(the sacred)及与终极( ultimacy)有关的信仰、仪式和组织体系,宗教是人类用来淦释自己与世界的一种神圣理论,一套主导人生各方面的终极价值,通常是以天启、圣谕或绝对真理的面貌来支配人类日常生活的超自然力量。
由宗教与政治的本质可见,宗教与政治对人的要求都具有绝对的倾向,即宗教,特别是强调超自然的启示和超越国界的宗教,都自认拥有绝对的、普遍的真理,要求其信徒绝对服从;而作为一个独立体系的政治,特别是作为政治实体的代表—国家,更追求和强调统治其国民的至高主权。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过程使政治逐渐脱离了宗教的约束,国家政治运作的逻辑、活动的目标,均不再以宗教的原则为依据,政治完全成为了一个独立运作的体系,由此亦导致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张力与冲突。
在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那种政教合一的人类生活形态虽然在历史上曾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在两者冲突与斗争的过程中,政教分离的政治形态逐渐取代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
所谓的政教分离,包涵两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建制宗教与国家统治权力的分离;其二是建制宗教与公共生活秩序的治权的分离。
建制宗教与国家统治权力的分离是政治威权与宗教威权在结构上的分化,它准确的内涵是指建制宗教不受国家权力的支持,而建制宗教亦没有义务为国家政权的正当性提供支持。
建制宗教与公共生活秩序的治权的分离,其根源则在于现代社会的结构分化。
社会的结构分化是现代社会演化的重要标志,亦是现代性社会实在的基本结构,现代社会的演进与社会领域的分化是同步的。
按照社会学家卢曼(N. Luhmann)的观点,分化使离心倾向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中心特征,即社会制度中不存在任何无可争辩的优势,这种情形导致不同于传统的秩序结构的形成。
传统社会的秩序有一个制度化的中心,而现代社会的秩序是无中心的。
就宗教与社会的互动而言,在传统社会,宗教承担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道德功能、教育功能等等。
而在现代社会,传统宗教丧失了对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的社会法权,宗教组织和语义不再是提供社会整合的惟一基础,而只是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次属制度系统和语义,与其他社会次属系统和语义共同构成社会整合的基础。
这也就是政教分离的第二个原则的核心内涵,即宗教只是公共生活秩序中的一个子系统,且并不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
二、现代社会宗教参与政治的形式与路径就历史的整个进程而言,政教分离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但从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宗教虽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却从未脱离政治和公共生活的领域。
特别是二战以来,世界各大宗教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一方面,在国家这一制度秩序层面,宗教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修辞。
正如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所言,世俗化使“社会与文化的各个部门从宗教的制度与象征的支配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不再为‘神圣的天蓬,所笼罩,人们不再以宗教的淦释架构看待他们的世界和日常生活。
”政教分离使宗教日益被挤出国家政权领域之外,而只是作为一个信仰或社会团体存在。
而另一方面,当宗教作为一个社会团体而存在时,宗教是透过不同的民间团体和作为公民的宗教徒对社会的其他部分乃至于政府施加影响。
特别是为回应世俗化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冲击,各种宗教在处世哲学和行为策略上开始随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在具体行为上更加重视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其根本目的在于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致因衰败而被彻底边缘化,期望继续维持在信众中的地位而不丧失其权威。
宗教自我的发展,不管它是教民的自觉行动、还是教界的作为,不管它是国家的引导、还是信仰群体尤其是政治反对派活跃的结果,人们看到的则是宗教团体日益重视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并由此而带来宗教在现代社会的活跃和复兴。
总体上看,现代社会宗教参与政治的形式和路径可以概括为:第一,形而上的也就是宗教理念层面的参与。
即宗教以其教旨吸引民众,以其教法整合民众,使教徒以教义教法为基本原则和最根本的目标参与社会的政治活动。
这里,以美国社会为例进行分析。
美国被认为是第一个按照基督教理念建立的现代国家,基督教的理念和价值对美国的政治活动具有重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1)基督教的理念与价值提供了政府的合法性。
合法性包括对任何社会制度与实践的解释,其中最为重要的事项是在群体中建立权威。
“如果没有合法性,一个统治者,一个政权或者政府体系就很难得到处理冲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长期的稳定和良好的统治是至关重要的。
”宗教对美国政府的合法性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由于宗教的合法性论证,将经验社会的不稳定的实在结构与一种终极性的实在联系在一起,它便使前者获得了神圣的源头与根基。
”按照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观点:“17世纪来美利坚的定居者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社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自己的宗教信仰。
18世纪的美利坚人及其领导者是从宗教角度,主要是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待他们争取独立的革命。
……进入19世纪以后的很长时间内,最高法院和众议院都在星期日举行礼拜仪式。
《独立宣言》呼吁‘自然之神’、‘造物主’、‘世界的最高裁判’和‘上帝’赐予恩允,使他们得到合法性和保护。
”纵观美国历届总统的就职仪式,他们都将手按在《圣经》上宣誓,并都以“上帝保佑”为结束。
难怪艾森豪威尔说:“我们的制度如果不是建立在一种深刻的宗教信念之上的话,它就失去了意义,至于是哪一种信念我倒不在乎。
”所以,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指出,宗教在美国“应该看作是他们政治体制的第一项”。
特别是在2000年的总统选举中,宗教的影响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任何其他一次选举。
这次选举出的总统及其司法部长和整个行政班子突出地强调了宗教在美国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大力加强政府对宗教组织为有益社会目的而开展的活动的支持。
宗教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成为联邦政府职能的一个合法因素。
(2)宗教信仰影响公民的态度和立场,进而导致不同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并由此作用于美国的政治选举。
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指出:“宗教在美国不直接参与社会政治,但它却被看成是国家政治机构最主要的部分。
”在美国,教会不仅仅是宣传教义、培养人们宗教感情的场所,而且,由于人们不同的宗教归属和对宗教的不同信仰取向,导致了不同的政治认同和政治行为。
如社会学家约翰斯通在《社会中的宗教》一书中指出:美国的天主教徒倾向于支持民主党,而新教徒则更多支持共和党。
而“20世纪末美国生活中最惊人和出乎意料之外的特点之一,就是宗教情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一重大力量的出现。
”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一些可以说明道德败坏的问题……在这些挑战的面前,美国人日益转向宗教和宗教理念”,因为,“人民相信宗教有助于阻止道德的衰落,因此,宗教观点和立场自然影响到他们如何投票”。
而且,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民主党与共和党在宗教和文化问题上的区别日益增大,“民主党积极分子宗教虔诚程度一直较低,而共和党积极分子在这20年内有明显提高……主要基督教教派,尤其是福音教派中的宗教保守派,倾向于支持保守党,而民主党则在太大程度上依靠各大教派中的宗教自由派以及不信教的人士的支持。
”2000年的选举还证明,竞选全国公职的候选人对宗教信念的谈论增至一个全新的水平…各位总统候选人都以空前热情的方式大谈自己的宗教信念,以迎合公众对宗教的关心和重视。
第二,形而下的或曰宗教的世俗参与。
即宗教组织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为了维护和扩展自己的利益,以集团身份运用各种手段影响政策的制定和运行,从而达到参与政治的目的。
宗教的世俗参与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宗教政党及其政治组织的大量出现及形成与发展。
所谓宗教政党,即政党本身就是由特殊的宗教群体组成,这种政党同时追求宗教与政治的双重目的。
宗教政党的出现,其背景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并通过自己的力量对社会发展的政策和走向施加影响。
就其本质而言,宗教政党首先是一种政党,它不是以宣教为主,而是以参政、议政为主,企图利用宗教的社会力量达到分享政治权力的目的,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宗教属性,它将宗教教义结合到政治纲领之中。
宗教政党一般出现在有着政教合一传统或政教关系比较密切的国家里。
就世界范围而言,在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穆斯林国家里,除少数几个政党外,大部分政党都与伊斯兰教有关。
这些政党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穆斯林,且以复兴伊斯兰教为目标,号召力很强。
在穆斯林人口占绝大多数,但实行政教分离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政党存在,如土耳其的救国党,印度尼西亚马斯友美党、建设团结党等。
至于那些仍然处于战争和动乱中的穆斯林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伊斯兰政党也显得十分活跃,如黎巴嫩的真主党、社会进步党、伊斯兰联盟等。
他们不仅是独立的政党组织,而且都有武器装备,是黎巴嫩各种政治派别和军事力量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就亚洲政党发展来看,冷战结束以后,亚洲政党政治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而各类宗教政党,尤其是伊斯兰政党组织进一步崛起,并日益走上政坛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例如,印度人民党、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相继在20世纪90年代的选举中获胜,成为本国的主要执政党,虽然前者已经下野,但后者仍在执政。
印尼民族觉醒党曾赢得2000年的总统选举,其领导人出任总统。
在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约旦、也门、阿富汗、伊拉克、马来西亚及中亚等国,伊斯兰政党组织大都成为本国的主要政党之一,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