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

◆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背景从东汉杨孚《异物志》和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 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

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 南海争端的原由

1.美日埋下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祸根

日本二战战败后,于1946 年底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但1951 年,美国把苏联、中国等对日战胜国排除在外,片面地和日本媾和,签订《旧金山和约》,并在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该条约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这一祸根成为后来一些国家提出无理主权要求、侵占南沙岛礁的借口。1974年,美国学者又证实该海域可能是个“地下宝库”,于是南沙群岛“主权未定论”有了市场。2.南沙群岛海域的富饶吸引着贪婪的人们20世纪70年代以前,南海问题并未突显,但是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南海由于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世界热点争议地区。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二个海湾”之称。南沙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

介入南沙争端的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程度都很大:越南强国梦的一大支柱就是南海的石油,菲律宾严重缺油,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都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石油进行掠夺性开发。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尤其是争议海域内的开发活动成为引发加剧南沙争端的重要因素。

3、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引发周边国家疯狂蚕食

1973 年召开的第三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历时九年,于1982 年通过了一部新的国际海洋法公约。公约规定,岛屿所属国可以由岛屿外划12海里领海和200 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区域内可自由开采资源。这引发部分南海周边国家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对部分南沙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提出要求。这些单方面的主张都与中国在南海地区享有的历史性权利产生了冲突和矛盾,导致了南沙争议目前格局的形成。

4、南沙群岛经济地位可观且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南海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区域内外势力争夺南海控制权的竞争逐步加剧。

(1)可观的经济地位南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不仅拥有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

(2)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处于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扼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所在,

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南疆安全的重要屏障。

帕尔斯岛国际法案例分析

帕尔马斯岛仲裁案荷兰一美国常设仲裁法院,独任仲裁人:胡伯,1928年 帕尔马斯岛,或称“棉加斯岛,是一个单独的小岛,离菲律宾棉兰老圣阿古斯丁岬约48海里,离荷属东印度最北的纳努萨岛约 51海里,约在两地的中间。据说此岛原是西班牙人在16世纪发现的,自1677年以来,岛上的土著居民已根据建立宗主权的协议与荷属东印度公司联合,从此就成了荷属东印度的一部分。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在美西《巴黎和约》中同意将菲律宾群岛及附近岛屿割让给美国。和约笼统地把帕尔马斯岛划在割让的范围,美国认为该岛已随同菲律宾群岛一起割归美国。当时,美国曾将此和约通知荷兰政府,荷兰政府没提出反对。1906年,美国驻棉兰老的司令官李昂纳德·伍德将军在视察帕尔马斯岛时发现岛上悬挂荷兰国旗。美国政府便与荷兰交涉,由此引起美荷两国关于帕尔马斯岛争端。因谈判无效,美国与荷兰于1925年1月23日签定仲裁协议,同意将争端提交常设仲裁法院解决,双方同意选派常设仲裁法院院长、瑞士法学家马克斯·胡伯为独任仲裁人。胡伯在1928年4同4日作出裁决。 案例分析:本案是有关确立领土主权的著名案例,是对国际法“先占原则”的最好的说明。“先占”是传统国际法的所谓“五种取得领土方式”之一。先占有两个条件,一是占领的对象必须是“无主地”;二是占领必须是“有效占领”在本案中,仲裁人胡伯对这个理论作了详细的解释。首先,胡伯认为,“无主地”就是没有居民或只有土著居民的地方。国际法院在1974年作的《关于西撒哈拉法律地位》的咨询意见中也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补充说:“凡有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部落或民族居住的土地,就不能认克是无主地。”按照这个标准,现在,无主地已经基本上是没有了,但在发生领土、特别是岛屿的主权争端时,为了论证主权的归属,这个观点仍然是非常有用的。所谓“有效占领”,按照胡伯所一再强调的,就是“持续和平稳的行使国家权力”。“发现”一块土地,只产生“初步权利”,必须通过以后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和平稳的行使国家权力”才能产生主权。这个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了。“持续和平稳”的标准是什么?胡伯认为,对于遥远而又没有居民或只有很少土著居民的小岛来说,持续不可能是毫无间断的,只能以“关键时刻”的状态作为标准;平稳是指占领有没有受到反对;就是说是否取得他国(特别是反对国)的承认。这个补充非常重要,“持续和平稳”的标准必须具体分析,要在远离大陆而又居民稀少的小岛上不断地行使国家权力,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例如我国的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在那些岛屿存在着大量我国行使主权的证据,特别是在历史上的所有关键时刻,我国都明确地表明了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这事实已为全世界所公认。胡伯的观点正可以作为我国对这些岛屿的主权的注释。 其次,胡伯认定:西班牙对帕尔马斯岛没有主权,就无权把这个岛划在其割让的范围,美国也无权以《巴黎公约》的这条规定作为取得权利的根据,因为这条规定本身是非法的,因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这个论点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性非常重要,一个地方,只要证明是某国领土构成部分,任何国家无权侵犯,也无权把它划在什么条约规定的范围。第三,“邻近性”不能作为要求主权的根据。胡伯肯定说国际法上从来没有以靠近而取得主权的规则。岛屿的主权决定于法律关系而不受地理远近的影响。国家对靠近其海岸的外国岛屿,无权以历史或地理上的理由而主张主权。当然,地理上的邻近,可能造成某些有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 安全文化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 (2021新版) Safety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corporate safety culture is to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safe production in production, life and survival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中国安全文化诞生的历史背景(2021新版) 安全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而产生的。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在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从文化溯源的角度可以将其起源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的防灾害活动。但是安全工程作为一门学科提出来,是本世纪60年代的事,60年代才在少数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严格的说安全成为一种文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产物。 我国安全文化产生的背景有以下三个: (1)现代工业社会生活的特点。由现代科学技术构造的现代社会生活(家庭及办公)特点是: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机器及物质的品种越来越多,生活及办公室越来越密集化和高层化,人造环境越来越复杂,交通越来越拥挤和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等。在提高了生活和办公效能的同时也不断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灾害。这样一个社会

中的安全问题已不再是手工业时代的安全常识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复杂的现代技术,这就要求公民具有现代安全科学知识、安全价值和安全行为能力。 (2)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现代工业生产更是技术复杂、大能量、集约化、高速度的过程,一个液氨罐贮量可达5000m3,一个发电厂的控制台有上百个仪表,一个中等企业有上千名员工,现代工业一但发生事故损失极大,而现代工业设备又非常复杂,生产、运输及贮存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多部门、多工种准确地配合,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组织纪律、就这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高度的现代生产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3)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的方法由单纯的制度管理进入了企业文化管理的时代,即以企业整体的经营文化品格来统一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安全生产的形势始终不稳定,不断出现事故突发、火灾造成的严重局面,总结我国几十年安全管理的经验可以看出,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方法的安全管理不

中国主张南海主权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中国主张南海主权的历史与法理依据 中国国情-中国网 2012-04-11 “复杂之海”其实并不复杂 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主权”问题上动作频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大国的搅局,使得南海形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开发了南海岛屿礁滩,从历史与法理的双重角度看,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远在秦汉时代,中国先民在南海就已经有了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诸岛在唐代已列入中国版图。明代也将南海纳入行政管辖。二战中日本侵占南海诸岛,战后中国政府收回,并将其归入广东省管辖。 无论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的表述与行动,还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接受情况,中国对于南海以及所属岛礁都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权益。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出版的近200种地图集和权威百科全书,无不明确标明或承认,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在中国南海的传统海疆之内。直到现在,很多岛屿的名字都印证了那段历史。

从地理上看,南海是一个半封闭海,北濒中国大陆和台湾,东临菲律宾群岛,南以连接西南婆罗洲到苏门答腊的一条线为界,西南是由马来西亚、马泰边界再到越南南端和越南南部沿岸,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南海岛屿大都狭小,其中最大者为东沙岛,面积约12平方公里。西沙最大的永兴岛约1.85平方公里,而南沙最大的太平岛,也仅0.4平方公里。 中国1958年的《领海声明》、1992年的《领海及毗连区法》及有关“中国对南海诸岛及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外交声明为南海诸岛的归属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外,中国作为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享有九段线内沿陆地领海基线及符合条件的岛屿领海基线向外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以及最大不超过350海里大陆架的主权权利及专属管辖权。 所谓九段线是我国在南海海域国界线的一种叫法。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其编绘出版的《南海诸岛位置图》中,标绘了一条由11段断续线组成的未定国界线。新中国成立后,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同一位置上也标绘了这样一条线,而只是将11段断续线改为9段断续线。这一条线通常被称为传统疆界线。

国际法关于领土问题的研究112342341

国际法关于领土问题的研究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的主权符合国际法关于领土取得的规定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先占,是通过中国人民首先发现这些岛礁后在那里进行持续不断的生产、开发活动,以及历代中国政府对这些活动的有效行政管理逐渐确立起来的。因此,中国对南海诸岛领土的主权是在发现和开发的基础上,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通过国家实践逐渐形成和逐步完善的,是充分的和完全的领土主权,符合国际法关于领土主权的理论和实践。 按照国际法,对领土的发现、命名、开发、经营、利用和保护,并将其作为自己生产、生活的永久性资料,称为领土的固定性。任何一块新领土的发现,根据该地的原始居民属于何国而认定其应属权利,这就是国际法中的原始发现原则。当一块土地被一个国家发现并实施主权管辖后,该土地就成为该国领土的一部分,除非该国自动放弃,其他任何国家不得重新占领,否则就构成侵略行为,在国际法上是无效和非法的[1]。 一、中国因发现和先占取得了南海诸岛的主权。 (一)发现。在物权法上,对无主物的发现可以构成所有权,这一原则被引入18 世纪以前的国际法中,成为认定“无主地”主权归属的重要法律依据。所谓“发现”,通常是指“自然界的发现或单纯的视力所及”。也有人将其理解为“视力所及”,登陆或不登陆均可[2]。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甘泉岛发掘出土“史前文化遗址与遗物”(陶器、石器工具等)[3],证明远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民就已经发现了西沙群岛。 (二)先占。先占是国际法承认的五种领土主权取得方式之一[5]。国际法规定“先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先占的客体是“无主地”,即未经他国占领的无人荒岛和地区;第二,先占的主体是国家;第三,主观上要有占有的意思表示;第四,客观上要实行有效占有,即适当地行使和表现主权,也就是有效占领。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中国古代政治背景大全 基本趋势: 1、自秦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地方斗争),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相权斗争),但地方势力和宰相也会有反扑,最后谁赢了你们都懂,明清双双达到顶峰 2、史书是大一统史观,大一统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说大一统好的一定要选,有利于也可以直接写 3、分分合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合一定比分好(大一统史观),坚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反对台独分裂势力(今年可能会考) 4、下一代的政治制度一定会吸取前朝教训,重点感受宋朝那些制度,反应了赵匡胤有多怕唐末那种分裂局面再次形成的心情 先秦 夏朝——早期国家,王位世袭取代禅让 商朝——神权王权相结合、德政(商汤) 西周——分封、宗法、家国同构、神权王权相结合、尚未实现高度权力集中(秦朝实现)

分封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统治 推动周边地区对中原文化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高考原题选项) 促进了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高考主观题原题答案)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等级观念 宗法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有利于维护政治社会秩序 影响源远流长 触发条件(祖、宗、族、亲、祭祖……) 不同于宗法观念

春秋战国 周王室不行了(衰微) 分封宗法被破坏 社会动荡不安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 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 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雏形出现 贵族没落平民(士)阶层崛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 秦朝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皇帝三公九卿郡县 修长城北伐匈奴南区百越之地,有利于各民族交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这么多年没见考过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打起来 汉武帝推恩令分分分解决王国问题 刺史对应中央集权增强 中外朝对应君主专制强化 察举制征辟制,贵族垄断看道德做官 汉承秦制 外戚干政 独尊儒术重用儒生 没有真正解决地方势力强大的问题,东汉为地方豪强所灭 魏晋南北朝 三省制度形成(唐朝那叫三省六部) 门阀士族政治 九品中正世家大族当官寒门子弟无门 朝代更迭频繁

2016年11月1日超星军事理论(张国清)期末考试答案课案

军事理论(新版)-考试 《军事理论》期末考试(20) 姓名:班级:成绩: 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指出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 A、老虎 B、纸老虎 C、猫狗 D、大象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为加强我军武器装备建设,1998年,中央军委增设了( ). A、总装备部 B、兵器部 C、太空军 D、军械处.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国防动员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举措,无论是应付战争威胁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变,都离不开()。 A、武装力量 B、经济支出 C、国防动员 D、军事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我们军队建设和改革的一个总()。 A、设计师 B、规划师 C、创新师 D、绘画师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胡锦涛突出强调"改革()是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强大的动力"。 A、事业 B、创新 C、军事 D、理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国际战略格局包括国际政治格局、国际经济格局还有国际()格局的三大部分。 A、能源

C、战争 D、战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现代侦察监视技术是指发现、识别、监视、跟踪目标并对目标进行()所采取的一门技术。 A、工作 B、学术 C、定位 D、拆卸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南亚方向主要是印度对我国的()威胁与挑战。 A、安全 B、经济 C、文化 D、生活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9 雷达对抗,就是交战双方为保障己方的雷达有效工作,并极力破坏对方雷达正常效能而发挥进行的雷达侦察与反(),雷达干扰与反干扰,雷达摧毁与反摧毁的斗争。 A、干扰 B、辐射 C、摧毁 D、侦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0 我国新体制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成。 A、人民警察 B、武装警察部队 C、陆军 D、海军.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1 毛泽东鲜明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是胜利之本。 A、军队 B、民兵 C、兵民 D、武警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2 当前世界主要的政治力量对比呈现出()和多强对立竞争的态势,然而多极化的趋势也不可阻挡。 A、多超

我国南海局势分析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摘要:南海诸岛主权归属问题一直以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及几个周边国家的主权。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形势下,解决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冲突日益突出。和谐世界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确定。根据通行的国际法原则,本文认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是缺乏合法依据的。 关键词:领土变更,南海争端,领土权益,主权主张 不仅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还是根据现行的国际法原则,南海诸岛的主权都应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是没有合法依据的,在展开对国际法原则的论述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张主权的主要依据。 一、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1、越南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归属越南的论据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历史证据,越南外交部提出的最早史料是《筹集天南四至路图》中的“广义地区图”及其注释。第二,地理原因,如果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归中国,岛屿周围还要划出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必然会侵犯到周边国家的合法海洋权利。第三,国家继承,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第四,反驳中国的主张及史料记载的可靠性。 2、菲律宾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从国际海洋法看,将“U”形线的法律地位将“U”形线解释为“国界线”是难以成立的。这是一条以断续国界线,即未定国界线标绘的线,这条线的存在最多只能说明中国政府主张将线内的岛屿和海域划入中国的领土范围。它不是一条已经划定的实在疆界线。我们显然不能根据这条线将线内的岛屿和海域说成是中国的领土,也不能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这一立场。 3、马来西亚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马来西亚以大陆架延伸作为依据对弹丸岛提出了主权要求之后,在岛上建立了海军基地,将其逐步建设成人工岛,并大力开发、经营。对钓鱼岛主权问题,日本欲以中间线原则划分东海海域,而中国确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然中方对待南沙群岛态度则截然相反。而曾母暗沙对于我当事国的国家安全来说,也具有与钓鱼岛相同的地位。如果承认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那么中国的边界则直接划到我当事国的家门口上了。 二、国际法原则在南海诸岛问题中的适用 领土权益要决定海洋权益。该原则讲的是在划定海洋权益时要以领土为依据,先划定领土的范围再根据领土的范围划定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范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岛屿都适用这里的领土权益要决定海洋权益原则。只有国际法所规定的岛屿才适用。 岛屿主权争议的解决是进行海域划界的前提,但南海岛屿归属中国毋庸置疑,从国际法角度看,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不仅不能决定岛屿领土主权的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中国古代各朝代时代背景 新石器时代:政治上:禅让制 商、西周:政治上:分封制、礼乐制、宗法制 经济上:井田制 春秋战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从分裂走 向统一)政治上: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遭到破坏 ③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④社会大变革,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图强(“百家争鸣”的根本原 因) ⑤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经济上:①井田制逐步瓦解 ②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③出现了土地私有制度(商鞅变法正式确立) ④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文化上:①私学的兴起 ②文化下移 ③百家争鸣 秦汉:政治上: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加强 经济上:小农经济发展,生产技术提高,实行重农抑商 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 魏晋南北朝:政治上: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并存 经济上: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西晋“永嘉之乱”又称“八王之乱”) 文化上:三教并立,士人群体逐渐形成 隋唐:政治上: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科举制确立 经济上:①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 ②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唐中后期“安史之乱”) ③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三并合一,文化多元 两宋:政治上:①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局部)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上:①经济重心完全南移(两宋之际、靖康之变)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市民阶层兴起④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上:重文轻武,理学出现 元:政治上:①国家统一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 ③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文化上:理学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明清:政治上:①专制皇权空前强化且日趋腐败 ②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危机加深 经济上:①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阻碍其发展 文化上:①理学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新思想的萌发 ②同时西方先进科技文化逐渐传入 ③出现具有早期民主色彩的批判思想 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关系:对外逐渐由开放走向保守;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重要转型期:春秋战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明清时期

南海局势发展之我见

南海局势发展之我见 姓名:别旭杰年级:2012 专业:日语系学号:略 一.摘要 南海问题中牵涉到了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南海的维权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形势下,解决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冲突日益突出。和谐世界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确定。南海问题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尽快解决南海问题是推动周边关系发展重要举措。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南海问题涉及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处理好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是首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南海争端;领土;方法对策;主权。 二.正文 南海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指中国与某些东南亚国家的在南海主权归属上的问题,解决不好,中国的经济、贸易运输、能源和国土安全都将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南海问题涉及到中国的发展问题,而当代中国的经济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能源的巨大消耗;二十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可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南海问题的顺利解决。中国应该从外交、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来消除南海问题对中国经济、国土安全的制约。 方法对策:维护南海权益是我国突破第一岛链的重要一环。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南海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外交力度,增强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可能性。 在南海争端中,美国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区外角色。中国欲解决南海问题,首先必须排除或者尽量减少美国在此区域的干预和对我国在南海行动的阻挠。在地缘经济、政治战略的影响下,出于对海上贸易通道、南海油气资源等的考虑,美国积极干预南海问题。美国通过与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的军事合作,加强在此区域的军事存在,争取在此地的安全主导

南海主权

外交学院 2012 — 2013 学年第 2 学期期末考试 论文题目简述中国对于南沙群岛主权的合法性 课程名称国际公法 课程号及课序号 12201040 学号 姓名 班级 提交时间

简述中国对于南沙群岛主权的合法性 摘要:自从上世纪60、70年代以来,南沙群岛问题持续升温,主要是由于南沙群岛资源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其他国家多于南沙群岛主权的挑战,我国据理力争,保护主权和领土完整。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最早发现并对南沙群岛进行了行政管辖;从现实来看,中国从未停止对于南沙群岛的主权伸张。 关键词:南沙群岛,主权,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合法性 一.南海主权问题的含义 南海是一个半封闭海,构成中国东南海域。南沙诸岛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四部分组成。目前,东沙群岛位于中国台湾的管辖之下,西沙群岛归中国大陆管辖,中沙群岛基本位于水下。南沙群岛情况最为复杂,因而引起了一系列纠纷。围绕南沙群岛的国家主要有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越南、泰国和柬埔寨。20世纪60至70年代左右,随着南沙群岛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周边国家或多或少就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与中国发生摩擦乃至纠纷。 越南自1975年4月14日出兵占领南沙群岛的几个岛礁后,至今已陆续占据29个岛礁。越南不仅在所占据的岛礁上驻有军队,建造各种军事设施,还建有起降场、雷达、气象站、卫星电视天线、灯塔等。在2001年,越南甚至通过决议,计划在占据的南沙岛礁上建立地方政府以宣示主权。菲律宾自1970年开始派兵占据南沙群岛的一些岛礁。同越南一样,菲律宾也在占据的岛礁上驻扎军队,修建军事设施。菲律宾军方、政府以及部分民众集资对南沙群岛第二大岛—中业岛进行了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开发。马来西亚武装占据南沙群岛的时间始于1983年。马来西亚在弹丸礁建有军事据点,驻扎一支50人的守备部队,并建有飞机的滑行跑道。南沙群岛最大的太平岛目前仍有中国台湾占据。太平岛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堪称“南海心脏”。太平岛位于西沙群岛西北部,距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的西沙群岛约400海里,距台湾本岛的高雄市860海里,距离菲律宾苏比克湾基地约440海里,距马六甲海峡东口的新加坡仅540海里。中国大陆现在世纪拥有南沙群岛的7个岛礁:渚碧礁、南薰礁、东门礁、

黄岩岛属于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黄岩岛属于中国的依据是什么 中外无线电爱好者在黄岩岛 在黄岩岛问题上,“自古以来”有点勉强 与钓鱼岛问题有所不同,黄岩岛其实并不像钓鱼岛那样,中国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献,证明是中国人率先发现并命名以及利用了这个岛屿。在通常说明黄岩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时,提到的都是“1279年,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黄岩岛”。不过,这个测量点是根据郭守敬留下的观测数据推算出来的。按学者李金明的说法,反推的结果是,当时的测量点是在西沙群岛一带,若允许有1度左右的误差,则可能会落在黄岩岛。但究竟是否真的在黄岩岛,并无有力的资料证明。 然而此后六百多年,中国文献对黄岩岛的描述出现真空。如果在长达六百年的时间对一个岛屿都没有任何描述的话,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对这个岛屿有多少实际的控制是值得怀疑的。不过有可信的证据表明中国渔民到过这个地方附近打渔. 二战前后,民国政府将黄岩岛纳入版图 1935年,民国政府开始对南海诸岛有了主权意识,其设立的水陆地区审查委员会公布的南海诸岛132个岛礁沙滩中,包含了黄岩岛,但名字用的是西方人命名的斯卡巴罗礁,作为中沙群岛的一部分列入了中国版图。1947年10月,在林遵收复南沙之后,民国政府在南海地图划上了著名的十一段线(后成为九段线),声明线内的岛屿均为中国拥有主权,并把斯卡巴罗礁改名为民主礁。此后新中国继承了对南海诸岛的主权。1983年中国地名委员会授权对外公布“我国南海诸岛部分地名”时,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同时以民主礁为副名。在中国的官方地图中,均将黄岩岛标为中国领土,不间断地在广东省、海南省的管辖下。并且,中国政府关于南海诸岛主权公告和声明中均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民国以来中国政府对黄岩岛主权的声索,都属于效力较强的证据。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I)

中国教育简史》有关的历史背景材料(4) 宋(960~1279) 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北宋政治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改年号为建隆,定都于开封。宋建立时,北边有劲敌辽和在辽控制下的北汉,南方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先后消灭了这些割据政权,安史之乱以来的200多年的藩镇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宋太祖采取如下措施,以限制地方藩镇的势力:①稍夺其权。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州郡直属京师。同时派遣中央政府的文臣出任知州、知县。②制其钱谷。宋初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一路所属州县财赋,除诸州度支经费外,全部运输至宋统治中心开封。③收其精兵。派遣使臣到各地,选拔藩镇辖属的军队,收补为禁兵。在上述变革之下,中央政府的统治力量加强,前此那些藩镇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在宋朝统治的300余年中造成一个无心腹之患的统一的政治局面。宋王朝设三衙统领禁军。还建立了枢密院,主管调动全国军队,分掌军政大权。调兵权与领兵权析而为二,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宋太祖确定了募兵养兵制度(见募兵制),使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以及流浪汉转化为维护宋专制统治的军事力量。为能充分依赖军队以加强其专制统治,赵宋王朝制定了许多

政策和措施,其中主要的有:①兵将分离政策。利用更戍法,将屯驻在开封的禁军定期更换。②内外相维政策。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京畿,一半戍守各地。③守内虚外政策。宋初统治者多把注意力放在国内,对辽强大的军事压力,并未采取认真、有效的对策。对官僚制度和官僚机构,宋代的最高统治者们也极尽防制之能事。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将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宋初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贰,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作用。宋又提高了御史台、谏院等台谏官的权力和地位,作为皇帝的耳目。宋太祖、太宗建立的一些制度,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是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使宋封建国家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 北宋与辽的和战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在辽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在辽萧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军大败。咸平二年(999),辽萧太后、辽圣宗率兵南下,大败宋军。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圣宗又发兵南下,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朝大臣中只有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亲往澶州前线督师。宋真宗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南海局势分析论文

姓名:吴协兴 学号: 系别: 班级:机械一班 指导老师: 完成时间: 2011-10-19

时事与政策 摘要:南海诸岛主权归属问题一直以来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中国及几个周边国家的主权。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形势下,解决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冲突日益突出。和谐世界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南海诸岛主权归属的确定。根据通行的国际法原则,本文认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是符合国际法原则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是缺乏合法依据的。 关键词:领土变更,南海争端,领土权益,主权主张 不仅从史料的记载来看,还是根据现行的国际法原则,南海诸岛的主权都应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是没有合法依据的,在展开对国际法原则的论述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张主权的主要依据。 一、其他国家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1、越南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归属越南的论据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历史证据,越南外交部提出的最早史料是《筹集天南四至路图》中的“广义地区图”及其注释。第二,地理原因,如果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归中国,岛屿周围还要划出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必然会侵犯到周边国家的合法海洋权利。第三,国家继承,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一国的权利义务转移给另一国的法律关系。第四,反驳中国的主张及史料记载的可靠性。 2、菲律宾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从国际海洋法看,将“U”形线的法律地位将“U”形线解释为“国界线”是难以成立的。这是一条以断续国界线,即未定国界线标绘的线,这条线的存在最多只能说明中国政府主张将线内的岛屿和海域划入中国的领土范围。它不是一条已经划定的实在疆界线。我们显然不能根据这条线将线内的岛屿和海域说成是中国的领土,也不能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的这一立场。 3、马来西亚对南海诸岛主权的主张 马来西亚以大陆架延伸作为依据对弹丸岛提出了主权要求之后,在岛上建立了海军基地,将其逐步建设成人工岛,并大力开发、经营。对钓鱼岛主权问题,日本欲以中间线原则划分东海海域,而中国确坚持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然中方对待南沙群岛态度则截然相反。而曾母暗沙对于我当事国的国家安全来说,也具有与钓鱼岛相同的地位。如果承认曾母暗沙为中国领土,那么中国的边界则直接划到我当事国的家门口上了。 二、国际法原则在南海诸岛问题中的适用 领土权益要决定海洋权益。该原则讲的是在划定海洋权益时要以领土为依据,先划定领土的范围再根据领土的范围划定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范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岛屿都适用这里的领土权益要决定海洋权益原则。只有国际法所规定的岛屿才适用。 岛屿主权争议的解决是进行海域划界的前提,但南海岛屿归属中国毋庸置疑,从国际法角度看,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不仅不能决定岛屿领土主权的

南海属中国主权的历史考证和法学分析

南海属中国主权的历史考证和法学分析 依国际法看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中国 郭渊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这不仅有古今中外的大量文献可资佐证,而且早为世界各国所承认。近来,越南主要以“历史主权”,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则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某些规定为由,谋求长期侵占 我南沙岛礁。 从国际法角度看,上述国家所谓的南沙群岛主权依据站不住脚,相反中国对南沙群岛主权及权利主张有充足 的法理依据。在国际法上,“有效占领”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主权的 一种占取行为。在依据该原则取得某一土地主权时,有些条件必须得到满足:被占领土地此前必须是无主地,在对无主地“发现”和“先占”后,对该土地要进行必要的主权行使和管辖,当然也包括一国政府和人民对该土 地的开发与经营。 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发现”权 南海诸岛在被中国发现以前,尚属于“无主地”,中国对南海诸岛的领土主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早在汉代之时,中国人就已开始在南海航行。经过长期的航海实践,中国人先后发现了西沙、南沙群岛。宋时,中国人把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命名为“长沙”、“石塘”。明清时,南海诸岛被标示在中国 官方的地图中,并且标出了南海航线和航程。 中国人在“发现”南海诸岛后就不断地来到这个群岛,不仅了解诸岛的分布、构成,而且还探索出航经诸岛的 航线,创作了记载诸岛地理位置和航行路线并用中国式罗盘方位给部分岛礁命名的《更路簿》等航行手册。《更路簿》据调查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是中国渔民祖辈遗传下来的,至今在中国渔民中 仍保存有各种抄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适合于中国渔民航行于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水域的需要。 尽管“发现”并不构成通过先占取得领土,但它的重要性不容抹煞。“发现”给予发现国以“初步”的权利或“不 完整”的权利。发现国在合理期间行使“有效占领”前,这种权利有暂时阻止他国加以占领的作用。德国法学 家奥本海对于领土取得方式在15、16世纪以前,与18、19世纪以后的差别作了明确的区分。他指出,在15、16世纪以前,单纯的“发现”而无需任何其他行为,就可以取得对无主土地的完整主权。英国学者布列 尼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在15、16世纪,单单是“发现”,而不需要采取任何进一步的实际行动,就可以取得对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

中国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在祖国土地上劳动生息的范围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和政区,都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政区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今天似乎是没有异议的,但其中所包含广泛内涵和深邃的历史背景,需要作一简要的阐述。今天中国国家疆域的形成是有其悠久的历史过程的。“中国”这个概念,在历史上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个“中国”是指国都、京师。《诗经•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礼记•中庸》:“是以名声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这里的“中国”是华夏活动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因为我国阶级社会初期,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中游地区,故称这个地区为中国,称陕北、晋北和冀北地区的民族为北戎、山戎,称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长江流域为东夷、南蛮。以后华夏族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夷戎的华夏化,黄河下游地区也包括在“中国”一词的范围之内。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及晋、郑、齐、鲁、宋、卫诸国都自称“中国”,而将秦、楚、吴、越视为夷狄。《史记•楚世家》:“秦为大鸟,……垂头中国。”《索隐》:“言欲吞山东。”春秋时代秦国僻在西隅,“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但对西戎还是“中国”自居,楚国在西周末年自称“蛮夷”,到了春秋末年以“华夏”自居,其他中原诸小国,都已华夏化了。秦汉以后,随着华夏族、汉族统治地域的扩大,“中国”一词指统一王朝的全部疆土。《史记•南越列传》:“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赵)佗弗诛。”以后凡当处于分裂时期,则中国多指黄河流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说权云: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两晋南北朝时期,东晋人将十六国看成夷狄,南朝人骂北朝为索虏,北朝人骂南朝人为岛夷,都自称中国。唐朝统一,没有这种分野,视这个时期为南北朝,李延寿修南北史,一视同仁,双方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宋朝把辽、金、西夏视为夷狄,而元朝则将宋、辽、金、夏均视为中国。明朝人把蒙古视为鞑虏,东北女真为建虏,而清人则将蒙古、新疆、西藏、台湾均视为中国的一部分,从一部记述大清帝国全国总志《大清一统志》即可知。由此可见,“中国”一词有其发展的过程,其含义也不断扩大。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侵华前的中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中国”一词作为我们国家主权所达到的范围,是鸦片战争后几十年,中华民族民族意识加强后逐渐形成的。因此我们讲历史上的中国,就应以这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范围的中国为中国,凡历史上在这个范围内的一切民族和政权都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过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历史上中原王朝、正统王朝统治范围为中国,其他就不是。这种观点无疑是错的,我们不是宋朝人,不是明朝人,我们是现代中国人,我们不应以古人的“中国”为中国;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天中国的范围就是历史上的中国,这也不对,这岂不是承认帝国主义侵华的合法性了吗?总之,我们要分清中原王朝是中原王朝、中国是中国,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同。否则许多问题就讲不通。那么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古代形成三大经济区:(一)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上即阴山、长城一线以南,青藏高原边缘以东至海,为东部季风区,其自然条件适宜于农业,是汉族聚居的农耕区;(二)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阴山、长城一线以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分布有草原植被,为游牧民族聚居的畜牧区;(三)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当地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混合经济;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森林密布,17世纪以前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猎、采集和少量农业的混合经济区。概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可分为农耕、畜牧和渔猎三大经济区。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势力和疆土消长,实际就是这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和消长。这个发展过程,有几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战国秦汉华夏族政权疆域的形成和开拓期。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而其时四周夷狄却伺机强大,交侵华夏,所谓“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北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诸国都受到威胁,甚至为其所灭。战国时期中原形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开发,并由历代中国政府行使连续不断的行政管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一发展过程有充分、确凿的历史依据,国际社会也是长期予以承认的。 一 根据史料记载,最晚在汉代,我国人民首先发现了南海诸岛,并对南海有了初步认识。东汉杨孚《异物志》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缴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三国时期万震《南州异物志》记录了从马来半岛到中国的航程,其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浅而多磁石。”这两条史料的记述十分一致,其中所言“崎头”是我国古人对礁屿和浅滩的称呼;而“涨海”即我国古代对南海最早的称谓;“涨海崎头”指南海诸岛的礁滩。从杨孚和万震的记载表明,至少在东汉时期,我国人民不仅发现和命名了南海,而且已经初步掌握到南海的基本特点。 中国早期史籍中关于“涨海”的记录频繁出现,可以确定,以“涨海”泛称南海在当时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采用。至隋唐两代,“焦石山”、“象石”、“七洲洋”等地名的出现,更加表明中国人民在南海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已经远至西沙群岛。 至宋代,始以石塘、长沙等专用名称明确指称南海诸岛。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万里石塘;长沙又作千里长沙、万里长沙、万里长堤。经考证,史籍中所载“长沙”大多指今西沙群岛,而“石塘”大多指今南沙群岛。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值得注意的是,从宋代起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成为中国人民生产、经营活动的传统区域,而且更成为水师巡防的重要海域。宋太祖在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汉刘伥后,建立巡海水师,巡管范围即包括西沙群岛。自此之后,明、清王朝均将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视为所辖之地,中国水师巡卫海防、行使管辖成为惯例。 二 晚清至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继承了历代南海范围的传统疆域观,一方面抵御外来侵扰、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另一方面着力从地名、地图等方面加以规范,从而使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地位更加牢固。 1933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南沙“九小岛”,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中国政府以及驻法临时代办均进行了严正交涉。1934

长城历史背景

长城历史背景 在中国古代社会,从传说中的古部族,到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割据与统一,多是靠 战争立国的。所以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战争的制度和措施,比其它任何制度和措施都更早 地完备和发展起来,长城也是这样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纵观长城的历史,可以看出,大部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整体或某个方面比较弱的一方,才 修筑长城。长城用于军事的目的,是修长城的一方,想凭借长城保持与敌方的抗衡。所以 研究任何一个朝代所修建的长城,及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线的作用,都离不开宏观地研究发 生军事冲突的双方的国势盛衰、战略思想等方面情况。 中国首次完成南方统一北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并没 有急于北上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元朝,而是先消灭了与之并存的几支起义军,然后分路北伐, 进兵元都,很快就推翻了早已腐朽的蒙元统治。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元帝国后建立起来的, 这就决定了相互敌对的关系。正象前人所指出的那样:“元人北归,屡谋兴复。”〔1〕[a1] 为 防止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之多,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历时200 余年,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贵族 与明王朝双方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但其间更多的是蒙古游牧文化流入中原,中原物资输往 塞外,相对一线双方民族把臂言欢的和平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明长城既是一条蒙古民族 与汉民族之间的分界线、隔离线,又是冲突融合以至友好往来的汇聚线。明初长城是控制 北元势力的需要 长城的故事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命人修建的。在当时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长 城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但是在当时,为了修筑长城,带给了人们极大的徭役。《孟 姜女哭长城》既是一个典型的故事。孟姜女只是一名普通的女子,与其丈夫结婚后,因为 丈夫被征去修筑长城,而与丈夫常年不得相见,于是,孟姜女就决定去寻找她的丈夫,她 走遍了千山万水都没有找到他的丈夫,后来,有人说她的丈夫一定是死了,在那里修筑长 城的人成千上百,不可能那么容易就能找到他的,而且修筑长城是一件苦差事,她的丈夫 可能已经死了。起初,孟姜女还不相信这一切,她还是不停的找,最后她因为受不住打击, 在长城地下大哭,据说,把长城都哭垮了。这只是一个传说,想要说明的只是当时修筑长 城带给人民多大的灾难与不幸。 北京故宫简介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 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即在封建王朝统治结束的时候前王朝皇帝所居住工作的宫殿建筑群,现 多指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始建于明永乐4年(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房间8704间,有人做过形象比喻,说一个人从出生就开始住,每一天住一间房,不重复,要住到27岁才可以出来。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 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 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 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