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的书写和欣赏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隶书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隶书书法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隶书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书写规范。

2. 培养学生对隶书艺术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规范、端正地书写隶书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以隶书书法教学为主,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隶书作品进行欣赏和临摹。

通过讲解隶书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以及书写规范,使学生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隶书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以及书写规范。

2. 教学难点:隶书的书写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隶书书法教材、示范作品、课件、教学视频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毛毡、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隶书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播放隶书书法作品展示视频,让学生欣赏隶书的独特魅力。

(二)讲解与示范1. 教师讲解隶书的基本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并示范书写。

2. 教师讲解隶书的间架结构,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并示范书写。

3. 教师讲解隶书的书写规范,如笔顺、笔力、笔势等,并示范书写。

(三)学生练习1.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练习隶书的基本笔画和间架结构。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临摹示范作品,提高书写水平。

(四)评价与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隶书的书写规范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隶书艺术的热爱。

3.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时间1. 课时:2课时2. 每课时教学内容分配:第1课时:隶书的基本笔画、间架结构及书写规范讲解与示范第2课时:学生练习、评价与总结注:本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书法备课教案隶书范文模板

书法备课教案隶书范文模板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隶书的基本特点和曹全碑的历史背景。

2. 学习曹全碑中的典型隶书字体,掌握其书写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重点1. 曹全碑隶书字体的特点。

2. 隶书的书写技巧。

五、教学难点1. 隶书字体的书写规律。

2. 隶书的笔势变化。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曹全碑隶书字帖、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宣纸等。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宣纸、练习本。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隶书的历史背景和曹全碑的由来。

2. 展示曹全碑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隶书的美。

(二)讲授新课1. 讲解隶书的基本特点:字形方正、笔画粗壮、起笔藏锋、收笔出锋等。

2. 分析曹全碑中的典型隶书字体,如“曹”、“全”、“碑”等字,讲解其书写技巧。

(三)示范书写1. 教师示范曹全碑中的典型隶书字体的书写过程。

2. 强调书写过程中的起笔、行笔、收笔等技巧。

(四)学生练习1. 学生按照教师示范的书写技巧,练习曹全碑中的典型隶书字体。

2.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书写过程中的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隶书的基本特点和曹全碑中的典型隶书字体。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二)巩固提高1. 教师讲解隶书笔势变化的特点,如起笔、转笔、收笔等。

2. 学生练习隶书笔势变化,提高书写水平。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其他隶书名家的作品,让学生感受隶书的多样性和艺术魅力。

2. 学生尝试模仿隶书名家的作品,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四)总结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隶书的基本特点和书写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八、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

书法隶书教案

书法隶书教案

书法隶书教案教案标题:书法隶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隶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提高学生的隶书书写技巧和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隶书的书写规范和技巧。

教学准备:1. 隶书的范字和书法作品。

2. 书法毛笔、墨汁和宣纸。

3. PPT演示或黑板、白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隶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讨论隶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隶书的基本特点,如笔画简练、结构严谨等。

2. 分析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如横、竖、撇、捺等。

3. 解释隶书的书写规范和技巧,如用笔轻重、字形比例等。

三、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展示隶书的范字和书法作品,让学生观察和欣赏。

2. 示范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引导学生模仿书写。

3. 分组让学生互相观摩、交流和改进。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书法毛笔、墨汁和宣纸,让学生进行隶书的实际练习。

2. 逐步引导学生书写隶书的基本字形和词语。

3.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评和分享。

五、拓展与延伸(10分钟)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隶书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提供书法比赛、展览等参与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隶书的基本特点和学习要点。

2. 要求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隶书的历史和流派,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2. 组织参观书法展览或请专业书法家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评价学生的书写技巧和作品质量。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1. 隶书范字和书法作品。

2. 书法毛笔、墨汁和宣纸。

3. PPT演示或黑板、白板。

教学反思:1. 教案设计合理,结合了知识讲解、示范实践和练习巩固等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隶书书写技巧和审美能力。

《毛笔书法—隶书》教案

《毛笔书法—隶书》教案

《毛笔书法·隶书》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学习和了解隶书发展过程及隶书的风格特点,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1、知识目标:隶书发展过程及隶书的风格特点,通过对教材上文字与图片材料的研究性学习,初步了解隶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历史原因以及它在汉字与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审美特征。

2、能力目标:尝试了解隶书用笔的基本技巧与方法和结构规律,并能基本正确地运用到临摹书写中去,能较为准确地掌握隶书的笔画特征和结构特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探究兴趣,并使之初步掌握隶书的书写技巧、方法以及结构规律。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艺术之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书法精神。

二、教学重点:1、了解隶书的审美特征。

2、掌握隶书的笔画和结构特点并进行练习。

三、教学难点:1、用笔技法和结构规律的学习。

2、学生书法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作品图片、视频短片、学生书法作品、背景音乐。

2、课本、毛笔、宣纸、墨汁、水洗、墨盒、毛毡。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古筝音乐《平湖秋月》中让学生进入课堂)1、欣赏篆、隶书法作品,区分它们的不同。

学生回答教师做引导。

教师:考考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体能辨识准确吗?你辨识的诀窍是什么?2、温故知新篆书发展知识回顾,为授课内容作铺垫。

教师:中国文字从殷商甲骨文、金文到秦篆再到隶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

魏晋南北朝,汉字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请说明这些作品是。

(出示课题)(二)新授:1、了解隶书的由来借助多媒体展现不同时期隶书的面貌和艺术特点,通过赏析、对比,启发学生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讨论。

(1)时代特点。

(2)书法艺术经历及艺术观点。

(3)书法作品的内容、风格特点。

A、问题设置请欣赏《乙瑛碑》,谈给你的启发,感受笔画特点。

B、问题设置:笔画有何特点?教师介绍隶书、学生简介隶书艺术的观点,教师课件展示隶书代表作品《乙瑛碑》,初步探讨隶书的演变过程和审美特征,简单了解不同时期隶书用笔、结体等方面的差异。

曹全碑隶书教案

曹全碑隶书教案

曹全碑隶书教案教案标题:曹全碑隶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曹全碑隶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学习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培养学生对曹全碑隶书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曹全碑隶书的相关图片、视频或书籍。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毛笔、墨汁、宣纸等。

3. 学生用具:铅笔、纸张、毛笔、水彩笔等。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曹全碑隶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和艺术价值,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知识讲解:2. 介绍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包括横、竖、撇、捺、提、点等。

3. 演示如何运用毛笔和墨汁书写曹全碑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让学生跟随练习。

示范指导:4. 在黑板上写出曹全碑隶书的字词,让学生观察和模仿。

5. 逐字逐句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用毛笔和墨汁在宣纸上书写曹全碑隶书的字词。

实践创作:6. 学生自由创作曹全碑隶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词或句子进行书写。

7.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回顾:8. 总结曹全碑隶书的学习要点和技巧。

9. 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拓展延伸:10.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名家的隶书作品,拓展自己的书法视野。

11. 提供相关的书法比赛或展览信息,鼓励学生参与并展示自己的才华。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参与情况。

2. 对学生的书写作品进行评估,包括字形准确性、结构规范性和书写流畅性等方面。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教学扩展:1. 在其他艺术课程中引入曹全碑隶书的元素,如绘画、摄影等。

2.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或邀请书法家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

教学反思:1.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并进行反思和改进。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教案撰写人:教案专家。

隶书书法教案

隶书书法教案

隶书书法教案隶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是楷书的演变。

隶书书法教案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教学目标:1.了解隶书的历史和特点;2.掌握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3.能够正确书写一些常见的隶书字;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2.书写隶书字的技巧。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隶书字帖、毛笔、宣纸等;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介绍隶书的历史和特点,说明隶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隶书字,比如门楣上的匾额、祠堂的对联等。

2.基本笔画讲解:介绍隶书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等,通过示范和动态演示让学生掌握每个笔画的特点和写法。

3.字体结构分析:隶书的字体结构较为复杂,分为笔画部分和结构部分。

通过分析一些常见的隶书字,让学生了解字体的组成和结构规律,为后面的书写打下基础。

4.书写技巧讲解:a.姿势:正确的握笔姿势可以帮助学生书写流畅的隶书字,要求学生握笔要放松、自然;b.用笔技巧:隶书的用笔要求较高,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学会控制笔尖和运用力度,使字体线条流畅而有力;c.书写顺序:隶书的笔画顺序有讲究,通过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每个字的书写顺序。

5.实践演练:让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通过反复练习一些常见的隶书字,提升他们的书写技巧和速度。

6.作品欣赏:介绍一些优秀的隶书作品,并与学生一起欣赏和评论,激发他们对隶书的兴趣和热爱。

五、反馈与评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鼓励他们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建议。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隶书的历史、特点和书写技巧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演练,提高了隶书的书写水平。

书法:《隶书技巧》教案

书法:《隶书技巧》教案

书法:《隶书技巧》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隶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 培养学生对隶书艺术风格的审美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掌握隶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隶书书写技巧。

- 采用比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 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和尊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2.1 隶书概述- 隶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隶书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2.2 隶书基本笔画- 点、横、竖、撇、捺、折等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 各种笔画的变化和组合。

2.3 隶书结构规律- 部首、偏旁、字头的书写位置和搭配关系。

- 结字的平衡、稳定、呼应等原则。

2.4 隶书艺术风格- 各种隶书流派的风格特点。

- 历代隶书名家的作品风格和技法。

3. 教学过程3.1 导入- 通过展示隶书作品,引起学生对隶书的兴趣。

- 简介隶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3.2 讲解与示范- 讲解隶书的基本笔画和书写方法。

- 示范书写技巧,分析书写要领。

3.3 实践环节-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写,体会隶书的书写技巧。

- 学生独立练习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3.4 欣赏与评价-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

-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隶书书写技巧。

3.5 总结与拓展-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推荐隶书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4. 教学评价-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书写表现。

- 学生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隶书书写技巧和艺术水平。

- 学生对隶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观察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

5. 教学资源- 隶书字帖、范本。

- 隶书相关书籍、视频资料。

- 毛笔、墨汁、宣纸等书写工具。

6. 教学建议- 注重培养学生对隶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隶书功底,以示范和指导学生的书写。

隶书教学教案免费

隶书教学教案免费

隶书教学教案免费教案标题:隶书教学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隶书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学习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3. 掌握隶书的常用字和常见词汇。

4. 提高学生对隶书的欣赏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2. 隶书的常用字和常见词汇。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隶书的欣赏和运用能力的提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隶书的相关资料和范文。

2. 学生准备毛笔、墨汁和练习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隶书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对隶书的兴趣。

二、学习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15分钟)1. 教师示范隶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引导学生跟随模仿。

2. 学生进行练习,重点掌握隶书的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

三、学习隶书的常用字和常见词汇(20分钟)1. 教师提供隶书的常用字和常见词汇,逐个进行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进行练习,通过模仿和书写来掌握隶书的常用字和常见词汇。

四、欣赏和运用隶书(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隶书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隶书的艺术价值。

2. 学生进行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或句子,用隶书进行书写。

五、总结和反馈(5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隶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进行隶书的练习和创作,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2. 学生可以参观书法展览或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拓展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情况。

2. 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资源:1. 隶书的相关资料和范文。

2. 毛笔、墨汁和练习纸。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隶书。

2. 鼓励学生多进行练习和创作,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隶书水平。

3. 建议学生多参与与其他学生的交流和讨论,互相学习和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的书写和欣赏教案【篇一:《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设计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谢玲玲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一、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

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

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

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

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

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

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

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

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

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

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书法和篆刻艺术与中华历史文化的历史特质和文化精神的关系,了解和认识书法与篆刻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都有其根源,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其根源正是牢牢地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让学生形成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书法和篆刻艺术学生接触不多,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审美经验及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艺术的不同流派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2、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造型美。

四、教学准备(一)教师用具:教材。

(二)学生用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1、直接板书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

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

(板书)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

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

(板书)步骤:欣赏、分析、评述;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9个象形文字:月、日、羊、四、水、云、天、兔、眉。

(文字由象形文字开始,从而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开始深入教学。

)(三)新课教学:(25分钟)提问:文字是怎么形成,如何演变的?(6个演变过程)(一边板书,结合课本作品,一边讲解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刚刚和同学玩的游戏,是一种象形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 篆书: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欧、颜、柳(唐)正书小(秦篆)赵(元)→行书→草书章草今草{小草、大草(狂草)(1)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的象形文字。

(2)篆书:a、大篆b、小篆:特点:形体齐整,线条匀称。

(铁线篆)a、大篆分为:a、甲骨文:中国远古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是古人占卜的记录。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朝王室用于古人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类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清朝末年,(光绪25年,西元1899年)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所识别,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经过上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他们命名“甲骨文”。

字体形体: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刀有锐有钝,骨质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所以文字有长有短,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b、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青铜器铭文分刻、铸,浇铸前要经过书写,刻模等制作过程,金文结构、章法随字形大小而变化,与甲骨文风格迥然不同。

《散氏盘》其书法浑朴雄厚,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奇垥隽纯正,壮美多姿。

c、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石鼓文》是籀文代表,因刻于10个似鼓的石头上而得名。

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

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

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

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b、小篆:大篆和小篆两者分界线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使得大篆演变成小篆,也称秦篆。

《峄山碑》其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其书体、笔画、结构和章法写字富有美感。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3)隶书:(汉代)提问:为何汉代开始使用隶书,而不继续沿用篆书?——更简便,文字的发展一直符合“简便”一词,去繁就简。

(举例)战争时,为了记录事情,人们发现篆书写得太麻烦,书写太慢,而后因为朝代的换代,文字的演变,字不同,书体不同。

(板书)如:“不”字,由篆书—隶书——楷书。

(板书“不”不同朝代的写法,演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特点:书体方正,横画长而直画短,结构特征“蚕头燕尾”,笔法笔笔断,书体字形扁平,体势横向开张。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此碑用笔特征明显,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

结体精密,平和圆润,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

《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追念他的功德而刻立的。

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

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方整而不板滞。

(4)楷书:书法也是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法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表达心情,追求物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从字体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是如何,也可以锻炼我们正直做人,如楷书一般,方方正正,因此,我们才出现了不同的楷书书体。

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三者唐代)、赵(元代皇氏后裔),不同时代有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不同心情下写的字也有所不同。

欧阳询:运笔挺拔,书风狂猛,结构严谨,以骨力见胜;唐代颜真卿:结构严谨,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种,笔法圆润,柔中带刚;柳公权:笔法方圆结合,横画并入平出,收笔停笔下按,有蚕头燕尾笔式;(讲述“笔谏”故事)(唐穆宗)皇上见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墨笔字,很喜爱。

任命柳公权为翰林仕书学士。

皇上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回答说:“用笔在乎心地,心正笔法则正(心正则笔正)。

”皇上默默地改变了表情,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书法来规劝自己,应勤政为民。

(元代)赵孟頫: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宽厚柔美。

(元代皇氏后裔)《颜勤礼碑》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写此碑时年71岁。

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

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5)行书:是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构、笔画近似于楷书,使转、风韵又似草书。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誉。

(板书)a、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b、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c、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讲述苏轼故事)《渡海帖》(书本上范作)是苏轼临终前最后的字帖,字帖中苏轼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心境较为平和,书写中规中矩,后随情感激越,用笔率意奔放,随意挥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