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理论

合集下载

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

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与公共政策

功利主义在道德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功利主义是一种后果主义道德理论
• 强调行为的结果和价值
• 与义务论和德性伦理学相对立
功利主义在道德哲学中的重要性
• 为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 对现代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功利主义在当代道德哲学中的争议与讨论
功利主义面临的挑战
功利主义的修正和发展
• 如何解决效用最大化的难题
• 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实现长期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04
功利主义的优缺点及其对公共
政策的影响
功利主义的优点及其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功利主义的优点
• 为道德判断和公共政策制定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 有助于实现最大幸福和公平分配的目标
功利主义对公共政策的积极影响
• 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功利主义的缺点及其对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
功利主义的缺点
功利主义对公共政策的负面影响
• 可能导致公平问题和短视行为等问题
• 可能导致政策制定的片面性和短视性
• 如何在政策制定中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 可能影响社会的长期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公共政策中合理运用功利主义原则
如何平衡功利主义与其他道德哲学理论
• 如康德主义和德性伦理学等
• 实现政策制定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如何克服功利主义在公共政策中的潜在问题
• 如公平问题和短视行为等问题
• 通过制度设计和伦理教育等手段来解决
05
功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与启示
功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功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
功利主义在当代社会中的发展趋势
• 受到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功利主义》课件

《功利主义》课件
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教育等 领域,功利主义可以为现代社会 提供有益的伦理指导。
功利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伦理挑战
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
功利主义在科技伦理中的应 用
功利主义强调利益最大化原则,可以为科技发展中 的伦理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 等领域的伦理问题逐渐凸显,功利主义面临 新的挑战。
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结果导向,即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其结果是否能够带来最大幸 福或最大满足感。
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如果能够带来比其他行为更广泛的幸福或满足感,则该行 为就是正当的。
功利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功利主义起源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 派,该学派主张快乐主义,认为追求 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
当代功利主义在20世纪中叶以后得到 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涉及领域包括伦 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两者之间的比较突出了道德关 注的焦点和实现幸福的方式的 不同。
功利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比较
社群主义强调社群的利益和价值 观,认为社群的利益和价值观应
该高于个人利益和价值观。来自功利主义则认为个人利益和幸福 的总和是最重要的,如果行为能 够带来最大的幸福和利益,则被
认为是道德的。
两者之间的比较突出了个人利益 和社群利益之间的权衡和取舍的
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
功利主义可能导致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因为弱势群体在总体幸福中的贡献较小。
短期利益与长期可持续性的冲突
功利主义可能过于关注短期内的总体幸福,而忽视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性影 响。
05
功利主义与其他伦理 学说的比较
功利主义与义务伦理的比较
义务伦理强调道德义务和责任, 认为人们应该遵循道德原则,而
功利主义的实践应用

西方哲学史 功利主义

西方哲学史 功利主义

于功利主义法学试析功利主义摘要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本文通过从功利主义的滥觞到功利主义法学的分析得出功利主义的原理,以此试析功利主义。

关键词:功利主义效用快乐幸福痛苦最大化一、功利主义的滥觞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早期,主要包括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思想,功利理论。

其中伊壁鳩鲁的快乐主义主张快乐是一种善,快乐也是人生的追求目标,讲述了快乐是属于人的善;在功利理论里,英国的经验主义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和事实的基础,人的感官的快乐就是人追求和现实能够感觉到的东西。

㈠功利主义学说系统化的主要学者主要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又可以译作最大效用主义,其伦理原则是:人的本性是避苦求乐的,人的行为是受功利原则支配的,追求功利就是追求幸福,个人要追求其自身的最大幸福;而对于社会或政府及其措施来说就是应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也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㈡如果想深入了解功利主义,必先要了解功利主义的创始人杰瑞米·边沁。

边沁1748年出生在伦敦东城区的斯皮塔佛德的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

他自小被视为神童,因为他还是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起卷帙浩瀚的英格兰历史,并且在3岁开始学习拉丁文。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节目录
三、医学功利论
1、定义 以医学道德行为后果作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 的最终依据的医学伦理学理论。 它认为确定医学道德规范的目的是调整人们 的利益,医学道德所规范的就是人们之间的利 益关系,以使医学道德行为取得好的行为结果。
节目录
2、医学功利的指向 服务对象的利益:病人、相关者、医学公 益 医学界的利益:医务人员、医疗卫生单位 医学卫生事业 3、医学功利论在医学伦理学中的作用 可以借以确立医学道德的目的 检验医学规范 可用来解决医德规范的冲突
节目录
二、医学美德论
1、定义: 以医学品德、医学美德和医务人员 为中心,研究和探讨医务人员应该具有 一个什么样的人,有道德的医务人员是 什么样的人,医务人员应该具有什么样 的品德或品格。
节目录
二、医学美德论
2、医德品质
(1)定义: 即医学品德,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德行为中形 成和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状态。 医德品质与医学道德规范体系的关系 医德品质与医德行为 (2)构成要素 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医德意志 (3)医德品质的内容 仁慈、诚挚、严谨、公正、节操
节目录
二、生命神圣论
(一)概述
生命神圣论指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 侵犯的道德价值的伦理观。
节目录
二、生命神圣论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黄 帝内经》 “圣人虑天下,莫贵于生。”——《吕氏春秋· 重 己》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 此”——孙思邈《千金方》 “生命就是人的最高的宝物。”——《费尔巴哈 哲学著作选集》
节目录
一、关于生命的本质 人的生命是什么?
自然属性:泰勒斯“土”、赫拉克里特 “火”、柏拉图“理念”、亚里士多德 “隐得来希” 、阿那克西美尼“气”、 恩格斯“蛋白体”、贝塔朗菲“组织体 系”。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思维属性:自觉理性、“我思故我 在”“人是万物的尺度”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思维目录功利主义的发展功利主义的主要概念功利主义的派别功利主义的应用边沁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思维,就是在思考任何事情的时候,本能的首先第一念头反映就是“这事能给我本人带来什么好处?”人类受制于苦与乐的统治,只有这两个主宰才能给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

这两个主宰是人的本性,因而人类的基本规律主要是“避苦求乐”,即功利主义原则。

(边沁的观点)功利主义概述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主要哲学家有约翰·史都华·米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功利主义的发展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

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 (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 (Cesare Beccaria) 以及休姆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19世纪末期的功利主义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Henry Sidgwick)认为功利主义来自对“常识”的道德系统的反省。

他论证多数的常识道德被要求建立在功利主义基础上。

简述功利主义伦理学

简述功利主义伦理学

简述功利主义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它强调行动的道德性取决于其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一个行动是否道德取决于它的结果是否最大化了社会的幸福感或利益。

简而言之,功利主义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幸福原则。

功利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追求最大化幸福感的结果,而不是遵循固定的道德规则。

边沁主张,一个行动是否是道德的取决于它的结果是否最大化了社会的幸福感。

他提出了“最大幸福原则”,即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只有当它的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幸福感最大化。

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幸福感”或“利益”。

幸福感可以理解为个体或社会的快乐程度或满足感。

功利主义者认为,幸福感是衡量行动道德性的标准。

一个行动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增加了幸福感或利益。

根据功利主义的原则,一个行动是道德的,只有当它的结果对社会造成的幸福感最大化。

这意味着个体应该考虑到所有受影响的人,并努力使他们的行动对尽可能多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一个医生在决定给予急需救治的患者治疗时,应该考虑到患者的病情、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能最大化患者和其他人的幸福感。

功利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关注的是整体的幸福感,而不是个体的利益。

这意味着个体的权益可能会被牺牲,如果这样做能够最大化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需要放弃一些个人福利,以支持社会的福利。

然而,功利主义并不意味着可以为了追求幸福感而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

功利主义者认为,每个人的幸福感都是重要的,所以他们主张要尽量平衡不同个体的利益,以实现整体的最大化幸福感。

因此,功利主义并不是绝对的,而是要在不同情境中权衡不同的利益。

功利主义的一个争议点是如何衡量幸福感。

因为幸福感是主观的,不同个体对幸福的定义和评价可能存在差异。

这使得衡量幸福感变得困难。

功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基于多数人的意愿或利益来决定社会的幸福感。

尽管功利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伦理学理论。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伦理学理论)(utilitarianism),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

提倡追求“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杰瑞米·边沁(Jeremy Bentham)等。

主要概念: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

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

密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发展历程: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

公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

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休姆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

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以及休谟(Hume)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密尔提出。

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

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

论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功利主义是一种伦理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幸福最大化或最大利益最大化。

在刑法领域中,功利主义被用来解决如何平衡社会正义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大化整体利益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功利主义的刑法理论,并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

一、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基本原则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核心原则是追求最大利益最大化。

根据这一原则,刑法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保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利,并预防和减少犯罪活动的发生。

根据功利主义的观点,刑法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最大幸福原则: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整体社会的幸福感和福祉。

通过惩罚犯罪分子,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从而使整个社会受益。

2. 最大利益原则:刑法的制定和执行应当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受害者、社会大众和罪犯本人。

在权衡利益的过程中,应该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

3. 公平正义原则:刑法应该以公平和正义为基础,确保刑罚的分配是公正的。

这意味着刑罚应该根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决定,以确保公平的惩罚和公正的复仇。

二、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优点1. 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功利主义刑法理论通过追求最大化整体利益,可以帮助形成公正的刑罚体系。

刑罚的确定和执行应当依据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以保证刑罚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强调预防和治疗犯罪: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除了通过惩罚来制止犯罪活动外,功利主义主张通过矫正措施、康复措施和再教育来帮助罪犯重新融入社会,以避免再次犯罪。

3.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功利主义刑法理论注重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通过对犯罪行为的追究和制裁,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提供一个安全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局限性1. 忽视个体权利:功利主义刑法理论的主要批评是其忽视了个体权利的重要性。

由于功利主义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权利和尊严可能会被忽视或牺牲。

这可能导致对个人权利的侵害和不公正的刑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功利主義的思考的 問題與答案
「功利主義」= utilitarianism
「功利」二字已 「功利主義」乃
成為一個貶義詞
「功利主義」則
utilitarianism 之 中譯
被曲解為「唯利 是圖的勢利思想 」
功利主義關心的問題(1): 人應該做什麼?

「人應該做什麼?」
功利主義的答案是︰ 人的行為應當爭取產 生最好的結果/後果。
3.
明白功利主義的優點與缺點
以功利主義作論點來討論
4.
倫理行為的判斷依據
倫理學是什麼?

倫理學理論
對於「道德是甚麼?」提供一個完整的說明。 例: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倫理學是什麼?

日常行為的道德判斷的依據
倫理學理論通常發展出一般的道德原則和道德
規則常,成為我們日常行為的道德判斷的依據。 例:一切以人的利益為依歸就是善;例如誠實 行為

“高調做慈善”的陳光標發表 獲獎感言時表示:“首善就是 親歷親為去做善事好事,做過 以后還要到處去說。做一件好 事,讓100個人知道就等於我做 了100件好事,讓1萬個人知道 就相當於我做了1萬件好事。讓 做好事成為每個人生活中很平 常的理念和信念,從而成為一 種自覺的行動。”
思考問題:你會怎樣評價?

陳志成又表示,〃〃〃, 按最低工資二十七元考慮, 預期今年內將要加價百分 之五至百分之八抵消增加 的薪資成本。同時會於不 同地方搜集原材料和改良 餐單來減省成本,並會考 慮精簡人手。他 指,〃〃〃。若以大快活 按上年度客戶平均單價二 十八元,一般估計加價後 平均單價或增至三十元。
思考問題:日常理解
功利主義
21.5.2011
課程大綱
21/5 (六): 功利主義 18/6 (六): 義務論 27/6 (一): 價值與美德論

功利主義: 教學目的
1.
明白功利主義的原則— 後果好壞重於事件本身的 對錯

明白倫理學及倫理行為的 判斷依據
2.
功利主義的類型

Rule utilitarianism Act utilitarianism
道德判斷的依據
• 一是從行為所產生的 後果來判定道德的特質 • 後果論 (Consequentialism) • 功利主義 (utilitarianism) • 一是從行為本 身具有的一些重要 元素來說明道德的 特質 • 義務論 (Deontology)
個人情感角度
信仰角度
思考問題
思考問題:你會怎樣評價?


功利主義的關心(3): 好結果/次好結果/壞結果?

對於結果的概念︰ 功利主義者將行為所產生的好的結果及壞的結果均 包括在內。 如果兩種行為的結果差別不大,則功利主義者認為 它們之間的選擇不存在道德問題。 (Mill 認為︰只有當行為的結果具有重大意義時,則 應當區分道德上的是或非。)


代表人物

邊沁(J. Bentham)

穆勒(J. S. Mill)
English Philosopher (1748-1832)
English Philosopher (1806-1873)
Jeremy Bentham

邊沁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快樂都是一樣的,它們在 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不同快樂之間只有數量上 的分別。我們只可以說,某行為帶來的快樂較多, 另一個行為帶來的快樂較少 。

功利主義關心的問題(2): 動機重要?後果重要?
行為動機 重要?? 行為產生 後果重 要??
功利主義關心的問題(2): 行為重要?結果重要?

後果論:功利主義以一個行動的後果來說明它的道德性質 Utilitarianism is a consequentialist ethical system, which means it is concerned with consequences 功利主義與其他倫理學說不同;有些倫理學說在評價行為 的對與錯時,不考慮行為的結果,只按當事人的動機來判 斷行為的是或非。 在功利主義者看來,不好的動機也可能做出好事

日常生活中,「功利主義」 = ???

「唯利是圖」? 「個人利益」? 「不講道 義」? 「見利忘義」?
「功效主義」 = ??? ;「效益主義」 = ???

中國人對「利」的理解
「利」vs
「義」
「墨家」和管子
孟子見梁惠王,
較為正面地重視 「利」
劈頭便說:「王 何必曰利,亦有 仁義而已矣!」


總結:功利主義的核心問題與答案

行為後果是否為「最多人」帶 來幸福? 行為的後果是否帶給s) ?

→ 能夠為「最多人」帶來 「最大的幸福」(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greatest number)便是 「最好的行為」。
John Stuart Mill

繆納乃邊沁的弟子,在何謂「快樂」的問題上,他們有根本性的分歧。 他認為快樂並非只有量上的分別,而且也有等級上的分別,因此無論 有再多的低等快樂也不及高等的快樂。繆納認為人有能力追求高級的 快樂,例如從追求真、善、美等過程中獲得的快樂。而高級的快樂亦 往往是大眾認同的快樂而非一己之快樂。 Mill argued that utilitarianism doesn’t j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quantity of happiness but also the quality of the happiness. Mill said there are higher and lower pleasures. The higher pleasure are those which people prefer over lower pleasures. 例:接受良好教育的快樂往往高於整天躺著什麼都不做的快樂。

He said the correct action in any situation is the one that leads to the most happiness or the least pain. The more happiness caused, the better the moral a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