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胀冷缩教案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

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教案一、教目标1.了解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能够观察和解释热胀冷缩现象3.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二、教学重难点1.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2.热胀冷缩的观察和解释3.热胀冷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指导学生看一下附近的物体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在不同的温度下,物体的大小会有所变化。
示范实验:将不同的物体放在水中,加热或冷却过程中观察水面的变化。
2.学习(1)PPT介绍通过PPT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物理原理。
(2)观察实验在教室内或实验室中选择不同的物体如:金属、橡胶等。
在加热或冷却的过程中,观察不同物体的体积的变化。
(3)情境演示以随季节气候变化的渝灯为情境造物,告诉学生当气温上升,灯体积会增大弯曲或开裂,当气温下降,则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3.讨论(1)观察和解释分组讨论,收集观察实验中的数据和情境演示的案例,并解释现象。
让学生明白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会发生膨胀或收缩。
(2)应用让学生思考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例如:温度计、夹板、机械紧固件等等。
四、巩固介绍学生一个缩小铜环,再加热就可以装进一个木棒中的实验。
让学生模拟实验,并解释发生变化的物理原理。
五、拓展教师介绍热胀冷缩在道路建设、管道安装等生产领域的应用,并向学生介绍热机原理。
六、总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总结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变化过程和实际应用。
七、作业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选择一个实际的例子并介绍它与热胀冷缩的物理现象有什么关系,该例子可以是生活中或者工业应用的。
科学热胀冷缩教案

科学热胀冷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了解热胀冷缩的应用领域。
3. 能够进行简单的热胀冷缩实验并观察现象。
4.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热水壶、冷水壶、玻璃棒、水。
2. 实验材料:铝盖、玻璃纸、橡皮筋、塑料瓶。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利用多媒体资料或简短的故事引入热胀冷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受冷时会收缩,这是因为物体的分子在受热后运动加剧,分子间的间距增大,导致物体体积变大。
2. 解释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铁轨的伸缩缝、桥梁的伸缩缝等。
Step 3:实验演示1. 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将一根玻璃棒加热,观察其变化;然后将加热的玻璃棒放入冷水中,再次观察其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知识讲解进行解释。
Step 4:巩固与拓展1. 让学生动手进行热胀冷缩实验,例如,将一个铝盖用橡皮筋固定在一个塑料瓶的口上,然后加热铝盖,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与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有关,为什么需要考虑热胀冷缩现象。
Step 5:小结与展望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学生应掌握的重点。
2. 展望下节课内容,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衔接。
四、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并正确解释。
2. 提问学生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一种与热胀冷缩现象相关的日常生活事例,并解释原理。
五、板书设计:知识讲解:- 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领域实验演示:- 玻璃棒的热胀冷缩实验巩固与拓展:- 学生动手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胀冷缩的实验方法,并能够简单解释实验现象。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2篇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热胀冷缩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科目:科学教学目标:1. 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2. 了解日常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3. 能够举出几个关于热胀冷缩的例子;4.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水、一个带盖子的塑料瓶;3. 班级黑板;4. 学生实验用具:塑料杯、热水罐、冷水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课件和投影仪展示一些热胀冷缩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举例子吗?”Step 2:示范实验(10分钟)1. 把一只小瓶子倒满水,盖紧盖子,放到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放置到冷水中。
2. 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瓶子变大了还是变小了?”3.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热水加热的时候瓶子变大了,而冷水冷却的时候瓶子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Step 3:师生讲解(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物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2.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解释热胀冷缩的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吗?”Step 4:学生实验(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塑料杯、一个热水罐和一个冷水罐。
2. 学生依次将塑料杯放入热水罐和冷水罐中,观察杯子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杯子在热水中变大了,在冷水中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
”Step 5: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2.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热胀冷缩是指物体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3. 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的原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找出一到两个与热胀冷缩有关的日常生活例子,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2024年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2024年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中的第二节“热胀冷缩”。
主要内容包括: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冷却时会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分析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践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
教学重点: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以及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气球、瓶子、尺子、温度计、实验材料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材料(气球、瓶子、热水、冷水、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准备一瓶热水和一瓶冷水,请两名幼儿上台进行实验。
将气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体积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热水中的气球变大,冷水中的气球变小?2. 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教师通过讲解和实践操作,让幼儿理解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和冷却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瓶子,瓶底有一个小孔。
教师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请幼儿观察瓶子底部小孔的变化。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小孔会变大?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如:硬币在热水中会变大,冷水中会变小等。
六、板书设计1. 热胀冷缩的概念2.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3. 热胀冷缩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一个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物品,并描述其变化。
答案示例:硬币在热水中变大,冷水中变小。
2. 作业题目:为什么夏天自行车胎容易爆?答案:因为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轮胎爆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讲解,让幼儿了解了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培养了幼儿观察、分析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能力。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

热胀冷缩科学教案一、知识目标1. 掌握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3. 理解物体膨胀/收缩的重要性和应用;4. 能够进行简单的热胀冷缩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意识。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中的认真、负责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应用及实验设计;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观察实验图以及图中物品的变化,判断温度的变化;2.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物体的膨胀和收缩是否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二)知识讲授1. 讲解热胀冷缩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并详细介绍热胀冷缩的应用;(三)实验环节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变化,探究物质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瓶,锡纸,手电筒等;3. 实验步骤:(1)将一张纸沿棱边对折,再在对折处烧红一点,观察其烧红处是否会出现孔洞;(2)将一个塑料瓶装上热水,在泡沫垫上轻扔,观察知否能够见到气泡;(3)将一张铝箔纸裁剪成一个小圆片,加热一会儿,观察是否会发生塌陷变形;(4)用手电筒照射在刚刚在冰箱中冷却过的玻璃杯上方,观察能否看到迷离的影像;4. 实验结果分析:(1)当加温后,纸张中的水分被蒸发掉,造成了纸张的部分损毁,出现孔洞。
(2)当瓶子受到高温水的热胀冷缩影响,气体由于受到瓶体收缩的挤压而排出。
(3)当加热后,铝箔纸的表面变凸,变形后出现的倒悬形状是因为热膨胀所引起的原因。
(4)当玻璃杯在加了冷却后,由于中间有较低温度的液体,那么当手电筒射入光线后,就会在玻璃上反射出光线,形成迷离的影像。
(四)实验总结1. 总结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2. 深入探讨物体膨胀和收缩的原理及应用,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具体相连的案例。
初中物理热胀冷缩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热胀冷缩现象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测量,体验热胀冷缩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现象的概念和原理;2.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热胀冷缩现象的实验观察和测量;2. 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案例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导入1. 引入热胀冷缩现象: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有些物体在受热后会变大,而另一些物体在遇冷后会变小呢?这是因为物体在受热或遇冷时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2. 引发学生思考:请问,你们能举出一些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的例子吗?第二部分:知识讲解1. 讲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现象是指物体在受热和遇冷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当物体受热时,分子热运动剧烈,间距增大,体积扩大,这就是热胀现象。
相反,当物体遇冷时,分子热运动减慢,间距缩小,体积收缩,这就是冷缩现象。
2.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请同学们拿出一个玻璃瓶,在其中注入热水并盖上塑料盖。
观察瓶盖是否随着热水的注入而变松,以及是否随着热水的冷却而变紧。
第三部分:知识应用1. 引导学生思考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2. 学生自主探究:请同学们自行分组,选择一个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
可以选择范围从建筑工程到日常生活用品的任何领域。
五、教学延伸1. 拓展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工程领域的应用,比如在铁路线路的设计中如何考虑热胀冷缩问题。
2. 实践应用: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热或遇冷时的变化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行了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讨论。
七、课后作业1. 思考并记录自己身边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2. 思考并整理热胀冷缩现象在一些特定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冷却时会收缩。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热胀冷缩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试管、火柴、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气球、水、试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2. 学生归纳热胀冷缩的概念。
四、知识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热胀冷缩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时会____,在冷却时会____。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 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教师)(5分钟)教师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九、课后评价(学生)(5分钟)学生评价:1. 我今天学到了什么?2. 我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3. 我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十、教学延伸(5分钟)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胀冷缩知识的理解。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

热胀冷缩幼儿园科学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探索身边的现象》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2. 培养幼儿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现象;难点:让幼儿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冷水、气球、塑料杯、木棒等;学具:记录本、彩笔、实验操作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每个幼儿用手摸摸热水和冷水,感受温度的不同;2. 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3.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示范实验操作;4. 随堂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体积变化;六、板书设计热水 | 冷水气球 | 气球体积变大 | 体积变小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并记录下来;2. 和家长一起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热胀冷缩现象,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高,兴趣浓厚。
但也有部分幼儿对热胀冷缩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进一步探索其他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如橡胶、塑料等,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同时,也可以引导幼儿探讨热胀冷缩现象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如热胀冷缩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探索身边的现象》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为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胀冷缩
教学目的:指导儿童通过实验自己认识物体有热胀冷
缩的性质;物体热胀冷缩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危害,了解人们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利用和对危害的防止;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意识和科学
创造的本领。
教学方法:实验法即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经过思考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教学过程:检查引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和
学习知道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课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大家回去自己做实验来试一试空气和固体有没有
热胀冷缩的性质,你们的实验都做了没有?生:做了。
师:今天都带来了吗?生:带来了。
师:现在,请
大家先分小组里进行交流。
交流的内容是讲一讲你做的
是什么实验?怎样做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巡视)生:(小组交流)师:现在请部分同学到讲台上来,向全班同学进行实验汇报。
先说明你做的是什么实验,再
边讲边做实验,说明实验的结果。
现在,请一位同学
来汇报空气的实验。
生:我的实验是用乒乓球来做的。
有一次,我在打乒乓球时不小心把乒乓球踩瘪了。
后来,我带回家去,放在开水里一烫,结果乒乓球瘪的地方鼓
起来了。
这证明乒乓球里的空气受热以后,体积胀大了,
把瘪的地方推出来了。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来向大
家汇报。
生:为了查明空气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拿来一个塑料瓶,把它捏扁以后,拧紧盖子,再把它
放在热水里(边讲边实验),捏扁的地方鼓起来了,放在冷水里,中间又瘪了下去。
这两个实验说明了空气受热
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会缩小。
师:他的实验做
的很好。
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
生:我用一
个套有塑料袋的瓶子(边讲边实验),把瓶子放到热水里,塑料袋鼓起来了(鼓得不明显),把它再放进冷水里,塑料袋就瘪下去了(也不明显)。
这说明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这位同学的实验设计是对的。
但是它的
装置太小了,而且有漏期的地方,同学们不容易看清楚。
现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实验,它的构造同这位同学的
设计差不多,可效果更明显一些。
现在,就让他再给大
家做一遍(教师出示实验装置)。
这是一只玻璃瓶,瓶口套了一只瘪的气球,实验时请大家注意气球发生什么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生:(把玻璃瓶放入热水里)生:气球鼓起来了。
生:(把玻璃瓶放在冷水里)生:气球瘪下去了。
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生:说明了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刚才同学们汇报
的都是有关空气的实验。
现在老师也来为大家做一个空
气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板书:空气)。
大家看
这个实验装置,这根细玻璃管里有一滴红墨水,玻璃瓶
里是空气,现在老师用手掌的热来加热玻璃瓶里的空气,请大家注意玻璃管里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
生:我看见原来在下面的红墨水滴上升了。
师:谁能讲一讲,这滴红墨水上升的原因是什么?生:因为老师的手捂住了玻璃瓶,瓶里的空气受了热,体积
胀大了,推动了红墨水,使红墨水滴的位置上升了。
师:对的。
现在老师再用冷水使瓶里的空气受冷,大家
再看红墨水滴的位置发生什么变化(边讲边演示)?生:看到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滴下降了。
师:你能不能讲一讲,这是什么道理?生:老师用冷水使玻璃瓶受冷,
瓶里的空气受冷体积缩小,所以玻璃管里的水滴的位置
下降了。
师:对的。
我们一起做了四个实验,实验的
结果都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现象:空气受热以后,它的体
积胀大了;受冷以后,它的体积缩小了(板书:体积胀大、体积缩小)。
同学们,通过对空气的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它告诉我们,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除了空气以外,科学家也对其他的气体做了实验,
实验结果也是这样;它们受热以后体积胀大,受冷以后
体积缩小,这些实验结果告诉我们:气体有热胀冷缩的
性质(板书: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下面请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生:
我的实验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有
一支钢笔,笔套拧不开了,我把它泡在热水里,过了一
会儿,把钢笔拿出来,轻轻一拧就拧开了。
这证明固体
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做实验。
生:我有一粒钢珠和一只玩具铁锅(边讲边演示),我在铁锅中间打了一个孔,这粒钢珠刚好能通过这个孔。
现
在我把钢珠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铁锅的孔里,它
通不过去了。
把钢珠放进冷水里受冷,再放到铁锅孔里,钢珠有能通过小孔了。
师:你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我的实验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他的实验设计得很好,同学们一定看得很清楚。
现在老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做实验汇报。
生:我的实验
是为了查明固体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有一个铝环(边讲边实验),我把它放在纸上,再在铝环的边上画上两条线,然后把铝环放在火上烤,等热了以后再放到纸
上去比较。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是好的,但是用画好
的两条线来比较受热后的铝环体积是否胀大,坐在下面
的同学看不清。
老师也有一个用铝环做的实验,但是不
用画线比较的方法,而是在木板上钉两只钉子(出示实验装置),钉子间的距离刚好能让铝环通过。
用这个方法来检验铝环体积的变化,同学们看起来会很明显。
下面就
请这位同学把老师设计的实验做给大家看好吗?生:
好。
生:现在把铝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边讲边演示),再放到铁钉之间,铝环通不过去。
把铝环放进冷水里使
它受冷,取出来放到两钉之间,铝环又能通过了。
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这说明铝环受热以后体积
胀大了,铝环受冷以后体积缩小了。
师:你们做了几
个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
现在老师也来做个实验给
大家看看(出示实验装置)。
这是一根铝条(板书:铝条),它也是固体。
老师把铝条放在架子上,一端是固定的,
另一端是不固定的,铝条可以在这里滑动,并且它顶着
一根指针,如果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指针就会怎样?生:指针就会被顶起来。
师:如果铝条体积缩小了,
指针又会怎样?生:指针就会下降。
师:同学们,
现在指针在什么地方?(演示实验)生:指针停在红标记上。
师:现在老师给铝条加热,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我看见了,指针在向上升。
师:指针上升,说明了什么?生:说明铝条受热后体积胀大了。
师:对(板书:体积胀大)。
现在老师用冷水冷却铝条,指针会发生什么变化?生:指针下降了。
师:这是什么
原因?生:说明铝条受冷体积缩小了。
师:说得很
对(板书:体积缩小)。
我们做了铝条的实验,同学们做了铝环和钢珠的实验,大家想一想,这些实验结果说明
了什么?生:说明了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对(板书: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们经过两节课的实验和研究,做了水、酒精这些液体的实验;也做了空
气的实验;又做了钢珠、铝环、铝条等固体的实验,这
些实验,能不能给它下一个总的结论?生: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谁能把这个结论
再简化一下?生: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师:
这个结论下得好,既简洁,又概括了主要内容(板书: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请大家一起读这个结论。
生:(朗读结论)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与我们日
常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比如我们平时用的体温计(出示体温计),它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生活中,有时瓶盖拧得太紧了,我们可以把瓶盖放在热
水里泡一下或在火上烤一烤,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拧开。
这就是利用瓶盖受热以后,体积胀大而做到的。
这里
有两张图(出示挂图),一张是夏天画的,一张是冬天画的。
你们看一看,想一想,哪一张是夏天画的,哪一张
是冬天画的,并讲讲道理。
生:这两张画的不同地方
在电线杆上,上面一张画的电线是下垂的,下面一张的
电线是绷紧的。
由此可以确定上面一张是夏天画的,因
为夏天气温比较高,电线遇热后伸长,电线杆之间的距
离是固定的,所以,电线下垂。
下面一张是冬天画的,
冬天气温比较低,电线受冷体积缩小,结果电线被绷紧。
师:你说得很好。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热胀冷缩的知识,
还自己设计验证了热胀冷缩的实验。
热胀冷缩的知识在
生产和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这种现象也是到处存在的。
我们今后要经常注意观察,哪些地方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哪些工作要利用热胀冷缩的性质?哪些地方要防止产生
热胀冷缩而造成危害?不仅要观察,而且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