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第五章——人类学与世界面临的问题之文化冲突

• 冲突的形式:
排斥、争吵、斗殴、战争等 - Ethnocide (文化灭绝):the systematic destruction of a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 Genocide (种族灭绝 ):the systematic extermination of people through military campaigns, biological warfare, and other kinds of violence
重大文化变迁的主要形式 , 因不同社会直接接触后,人 们不得不做出改变,以适应 新的环境。
• 函化几种的结果: - Substitution(替换 ) - Rebellion and revolt (反抗) - Syncretism (融合 ) - Revitalization movement (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 规范 (Norms) 价值观(Values) 象征符号(Symbols) 对现实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Reality) • 世界观(World Views)
文化的差异
• 生物与文化的差异
- 生物决定论
- 环境、技术、历史
• 不同文化间的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每一文化都是 独特的,因此,应该根据每个 社会自有的价值观、信仰、问 题和机遇来评价其文化。
社会学 第5章 文化

第五章文化文化概述:一、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专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社会学是从广义上研究文化。
关于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在现实世界中,社会与文化是不可分离地存在着的,它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没有社会也就没有文化,二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它们都起源于人类的劳动,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
二、文化的一般特征1、创造性2、习得性3、共享性4、累积性5、阶级性和民族性三、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必然促进文明的进步。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第一,文化现象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才出现的。
可以说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
第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代表进步,不代表落后与反动,而文化则不是这样。
文化有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之分。
四、两种文化观: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论我族中心主义:以自己的文化评价衡量其它文化,并认为自己的文化比其它文化优越。
我族中心主义是建立在对文化的误解之上的。
它是比较极端地认同本民族文化而否定其它文化的现象。
文化相对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它民族的文化。
要判断或解释他人的行为,就应该依照他群(对方所属的族群、社会)的文化逻辑或文化模式,并以此为标准。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内部的主要构成因素1、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
2、语言和符号。
3、价值观念和规范体系:(1)价值观念、(2)规范(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宗教等方面)。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物质要素。
二、文化的层次构成1、文化特质(文化元素)——是指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文化单位。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第五章:语言与社会文化

回文词(一)
回文词逆读时大多要更换个别字词,或拆开重新组 合以符合词律。苏轼《西江月·咏梅》:
“马趁香微路远,纱笼日淡烟斜。渡波清彻映妍华, 倒绿枝寒凤挂。挂凤寒枝绿倒,华妍映彻清波。渡斜烟 淡月笼纱,远路微香趁马。”此词上下两阙字数相同, 下半阙为上半阙的逆读重组,只改动了个别字。
回文词(二)
中国古代韵文与音乐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的主要特色是 音高变化,这一点与音乐一致。王力先生在法 国留学时有人问他:“听说你们汉语是声调语 言,那么汉语不就等于唱歌了吗?”王力先生 回答:“那与差不多。”王力先生还说汉语的 声调是可以用五线谱谱出来的。赵元任先生创 制声调的五度标调法恐怕就是受到音乐五线谱 的影响。中国古代的韵文,除了骈体文和律诗 之外,论其渊源都与音乐有关。
英语中的回文现象
英语回文一词是palindrome[pælindrum],指顺逆 两读完全相同的词或句子。例如:madam(女士、小 姐、夫人)、radar(雷达)、rotator(旋转器)等可 视为回文字(词);句子如:Madam, I’m Adam(夫 人,我是亚当斯),英语中的所谓回文是远不能与汉 语同日而语的。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据有人统计,关于文化的定义竟有160余种。
“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本义是指人类 制造的事物,即经过耕作、培养、教育而成的事 物。目前对文化的认识大致是:“文化”是人类 在历史上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从事的积极创 造;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既包括物质文 化,也包括精神文化,狭义的仅指精神文化。我 们取其广义。
丘琼山《菩萨蛮·秋思》:“纱窗碧透横斜影, 月光寒处空帷冷。香炷细烧檀,沉沉夜正阑。更深 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 逆读为:“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倦 睡困方深,更阑正夜沉。沉檀烧细炷,香冷帷空处。 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这是一首平仄换韵的 词,顺逆两首词皆合词律,匠心独运。
文化人类学考点(全)

考试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题型: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总计30分)*6二、简答题(每题10分,总计30分)*3三、论述题(每题20分,总计40分)*2一、概述(一)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AL AND CULTURALANTHROPOLOGY) 概念:社会文化人类学是以近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创造、社会制度、行为方式、认知状况及团体生活等为研究对象。
目标: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关心人类社会与文化的传承。
方法:以田野工作的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总结:社会文化人类学是指利用各方面资料进行比较研究,综合、整体地研究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揭示与理解自我和他者人性的学科。
其中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
(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观念1.整体观整体观(holistic perspective)是人类学理解事物的核心态度之一,它把任何一种文化或亚文化都视为一个整体,认为文化中各部分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固、密切相关的结构关系,或者人类的经验的各方面有着相互的关联度与相互依存性。
对人类学家来说,一个特定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对政治、艺术、宗教、亲属关系、经济的逐项研究,而且要把特定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更大的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整合形成系统来研究。
2.文化相对性观念见ppt217文化相对性观念(relativism)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观念,也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态度之一。
它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反对研究者以自己的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现有的译为“族裔中心主义”)思想去看待他者,要求尽量以被研究者群体的价值观去判断事物,或尽量采取一种无偏见的态度,尽可能不过多地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其他文化以及我们还不了解的事物。
3.文化比较观人类学有比较的传统,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民族进行比较共时性比较同一时代广大区域内的(包括许多的民族和文化)资料。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

文化人类学知识点总结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科,它探索人类群体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和习俗,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相互影响。
本文将总结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学科。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指的是一组共享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和物质产物等,它是人类社会的核心特征,区别于其他动物社会。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文化是学习获得的,通过社会化过程传递给下一代;2)文化是符号系统,包括语言、图像、象征等用于沟通和交流的工具;3)文化具有共享性,通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传递和改变;4)文化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与理论1. 田野调查:文化人类学者通过进入实地进行田野调查,与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观察、交流和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从而收集和分析数据,进一步理解和解释文化现象。
2. 功能主义:通过研究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来理解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适应环境和生存需求的工具,通过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3. 结构主义:强调文化的符号系统和结构,研究文化符号和规范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化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符号构成的系统,通过理解符号之间的结构组织和相互作用来揭示文化的意义。
4. 解构主义:质疑文化的固化和二元对立,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权力关系。
解构主义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并探索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
5. 文化演化论:探讨文化的变化和传播,研究文化因素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上演化和传播的。
文化演化论涉及技术、经济、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揭示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 家庭与亲属关系:研究不同文化中家庭结构、亲属关系和婚姻制度的差异和变化,揭示家庭和亲属关系对个体社会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
2. 经济与环境:研究不同文化中的生产方式、经济组织和资源利用方式,探讨经济活动对文化演化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X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an)。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M.Hundt)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是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X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X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2)考古学(archaeology)(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4)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2、二分法: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X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2. 文化与文明(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 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物质文化 技术系统 文化适应的结果
制度文化 社会系统∶ 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 亲属制度 文化适应的机制 心理文化 观念系统 文化适应的策略
1、工具①调节温度(居所、衣服)
②供应食物水(采集、渔猎)
③交通,物体的运输 ④通讯,消息的传递
素
• 一定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 • 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 将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来研究,始于19世纪 德国文化社会学派;人类学产生后,文化成为 独立的研究对象。
经典的文化概念
• 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 勒在1871年提出:
•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 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 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摩尔根,对易洛魁人 长期直接接触,
美国田野调查的开启
取得很多第一手
资料。
• 弗朗兹•博厄斯(Boas,1858- 1942)
• 1883-1884年25岁时,参加了到 加拿大巴芬岛的考察,从此兴趣 转移到原始民族上。1886年定居
第五章社于会文美化人国类,学 开始研究印第安人。
• 哈登,1898-1899年,领导一支考察队在新几内亚的托 列斯海峡做大规模调查。仅在墨累岛就住了6个月以上 。访问土著居民,参观仪式、搜集文物。这是人类学史 上第一支综合调查队,是第一次长时期的调查。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马林诺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的工作经历开创了 参与式观察方法的先河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拉得克利夫-布朗
(1881-1955)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1)、参与式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 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欧洲田野调查的开启者,现代田野调查的出现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 夫斯基 (1884-1942)
马林诺夫斯基,1914年-1918年在西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地区 曾经呆过将近两年,回来出版了《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人 类学界一般都把这本1922年出版的民族志(Ethnography), 看成是现代人类学出现的标志。
参与观察者一定是全身心投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之中,以 当事人的角度观察并理解诸文化事项及其行动的意义,梳 理其整个的文化脉络,并加以诠释。
美国人类学家R.M.基辛说:“田野工作是对一个区域及其 生活方式从事长期的研究。从许多方面而言,田野工作 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 则的的主要根据。人类学家撰写的文章和书籍就是在提 炼出这些经验累积的精华,而终究是要指涉及某一民族 的特殊经验。”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和进行理 论研究的最主要基础。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空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功能上相互整合的 文化特质丛体。” • 3、文化圈 • 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指的是有相同的文 化特质、文化丛的众多文化群体所构成的区域。 • 4、文化区域 • 也是一个文化的地理空间概念 ,文化历史研究 中使用的最大的时空单元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基石
文化的特性
• (1).文化是人类创造或衍生的 • (2).文化是生活上的一種方式與手段 • (3). 文化是共享的文化 • (4).文化是后天学习获得的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的结构
• 1、文化特质 • 也称文化元素、文化质点,“是每个文化内部最
小的文化单位。” • 2、文化丛 • 也称为文化丛体、文化结从。 “在一定的时间、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一、概念解析
• 1、社会 • 2、文化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社会的含义
社
就是以人和人的群体共同体为活动主体, 以生产方式为经济基础的各种要素、各
会
种结构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
的
整体。
基
• 一定人口 • 一定地域与环境
本
• 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
要
• 一定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
• 第三个时代:实验民族志。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 的知识生产过程。“把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人们尝 试把民族志中的调查对象写成主体、行动者。民族志的主客体单向关系的科学定位受到强烈质疑。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2、田野调查法(田野工作,fieldwork)
• 田野调查法是指人类学家深入某一社区,通过观 察、访谈、勘测、居住体验等参与方式来获取第 一手研究资料的方法。它是人类学最基础、最重 要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民族志演进的三个时代
• 第一个时代: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文献史籍中 的异族记载;旅行家、冒险家的游记;接触土著的传教士、 商人以及殖民时代“帝国官员”撰写的报告。
• 第二个时代:“科学的民族志”,具有专业素养的人类学家逐 渐积累了记述异民族文化的技巧,把庞杂而散漫的民族志发 展为以专门的方法论为依托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这就是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科学的民族志”。
第五章
社会文化人类学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
• 1901年,美国人类学家W·H·霍 尔梅斯把专门研究人类文化的 学科称为“文化人类学”。
• 1907年,英国著名学者J·弗雷 泽被任命为社会人类学教授。
采用系统的方法,通过悉心观 察以及与熟悉其所研究文化的 资料提供者进行讨论,从而找 出一系列根本性的人类行为法 则,并用来解释人类在特定社 会中的行为与思想方式。
1、何为民族志
• Ethnography 原为社会人类学者以参与观 察的方法,对特定文化及社会搜集制作资料, 纪录,评价,并以社会或人类学的理论,来 解释此类观察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 Ethnography国内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译法: 如“民族志学”、“民族志方法”、“田野志”、 “人种志方法论”或者“民俗学方法论”。
2、技术①运用能量的技术 ②获食技术
3、医疗技术
4、器具的制作技术(编织、冶金、制陶)
1、人的类别∶
社会、亲属、性别、年龄级群体
3、社会组织
1、信念系统∶宇宙观、权威观、财产观、文化内含 2、价值系统∶估价、道德、审美、文化精神 3、宗教系统
第五章社会文化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