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寒暄方式看中日不同的人际关系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导言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日益频繁,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加深。
在这种大背景下,学习日语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选择。
日语的学习对于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常常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日语中的寒暄语。
本文旨在探讨中日寒暄语的异同以及日语教学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日语学习者和教师有所帮助。
一、中日寒暄语的异同1.1 中文的寒暄语在中文中,尊敬语是一种表达尊敬和礼貌的语言形式。
在日常交际中,尊敬语通常用于对年长者、上级、客人等表示尊重和礼貌。
在见面时我们可能会说“老师好”,在道歉时说“对不起”,在感谢时说“谢谢”。
这些都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寒暄语。
而在日语中,寒暄语的使用则更为复杂。
日语中有丰富的敬语和礼貌用语,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敬语。
比如在向别人引荐自己时会说“初めまして”,在对长辈或上级表示尊敬时会用“いらっしゃいませ”等。
日语中还有大量的敬语后缀、敬语动词等,使得日语的敬语使用更加复杂。
1.3 异同比较从上述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寒暄语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中文的尊敬语相对简单,常用的尊敬语词汇有限,主要是围绕着“老师好”、“对不起”、“谢谢”等固定用语,而日语的敬语则更为复杂,有更多的敬语用法和词汇,而且需注意敬语的高低分别和场合使用等。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否正确使用日语的敬语成为了日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二、日语教学的对策2.1 切实提高日语敬语的教学质量面对日语敬语的复杂性和难度,日语教学需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是要加强对日语敬语的系统讲解和丰富教学材料的编写,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日语敬语的使用原则和基本规则。
二是要通过听力、口语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日语敬语,切实提高日语敬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2 加强中日文化的交流了解中日文化的不同之处,有助于加深对日语敬语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中日文化的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日寒暄语的异同,增强对日语敬语的学习动力。
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

管窥汉日寒暄语中的语言文化异同汉日寒暄语言文化异同简介:汉日寒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交际方式之一,也是展示个人礼貌和待人接物能力的重要途径。
汉日两国的冷暖交际方式有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汉日寒暄语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
相似之处:第一,寒暄语的基本功能相似。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寒暄语的核心目的都是表达友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无论是”你好“还是”こんにちは“,都是一种礼貌的问候方式,展示了主动友善的态度。
第二,寒暄语的人称称呼相似。
不论是中文还是日文,人们在寒暄中通常会使用对方的姓名或称谓,比如”王先生“、”田中さん“。
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对对方的尊重和关心。
第三,寒暄语的问候语相似。
在寒暄过程中,汉日两国人民都会用一些寒暄语表达问候,例如”你吃饭了吗?“、”お元気ですか?“。
这不仅是对对方身体健康的关心,也是一种互相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彼此的关切。
不同之处:第一,称谓的使用方式不同。
在中文中,人们通常用对方的姓氏加上先生/女士来称呼对方,例如”李先生“、”刘女士“。
而在日文中,通常会使用对方的名字加上さん来称呼对方,例如”山田さん“。
这一差异反映了对称谓的理解和使用方式在两国之间的差异。
第二,寒暄语的表达方式不同。
中文寒暄语通常会涉及到一些比较个人化的话题,如家庭、工作等。
而日文寒暄语则倾向于一些更加宽泛的话题,比如天气、体育等。
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中文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而日本文化注重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
第三,寒暄语的动作表现不同。
在中文的寒暄中,人们通常会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如握手、拥抱等来表达对对方的诚挚问候。
而在日文寒暄中,则不会有太多肢体动作,一般通过对方的表情和语调来判断对方的态度。
这一差异可能是因为汉文化更加注重肢体表达,而日本文化则更注重言语的含义。
结论:通过比较汉日寒暄语言文化的异同,可以看出,虽然汉日两国在寒暄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友好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

中日寒暄语与日语教学对策探讨在中日两国的日常交流中,寒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日两国有着相似的寒暄习惯,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日语教学中,了解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交流中的能力。
一、中日寒暄语的差异1. 打招呼方式的差异中文中的寒暄常常以“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日本人寒暄时则更注重细节,例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白天用)、“こんばんは”(晚上好)等。
2. 对话内容的差异在中文寒暄中,常常会关心对方的身体状况、家人情况等,而日语的寒暄中,更注重关心对方的工作、学习状况等,例如“お元気ですか”(你好吗)、“お仕事はどうですか”(工作怎么样)、“勉強は順調ですか”(学习顺利吗)等。
3. 寒暄语的使用方式中文的寒暄语常常随口而出,没有特定的场合,而日语的寒暄语更注重特定场合的使用,例如在上班、上课等正式场合使用较为严谨的寒暄语,而在非正式场合,可以使用简单的寒暄语。
二、日语教学对策1. 注重听说训练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培养。
通过大量的听力训练,让学生熟悉日语寒暄语的表达方式和语音特点。
也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口语练习,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对比中日寒暄语针对中日寒暄语的差异,可以进行中日对比教学。
通过对比中日各自的寒暄语,让学生了解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使用中日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制作中文和日文的寒暄语对话,并进行演练和讨论。
3. 创设情境,强化实际应用在日语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寒暄场景,提高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可以设计寒暄场景,要求学生以日文进行对话,模拟实际交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寒暄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重要一环,教师在日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通过教授日本的寒暄习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寒暄的重视程度和表达方式,为他们日后的交际能力提供保障。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

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有何不同?人际关系在日本和中国文化中都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然而,两国之间的人际关系行为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
在此,我们将探讨日本和中国的人际关系文化的不同之处。
1. 礼仪的差异在中华文化中,重视礼仪和尊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认为,过于亲密的交往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损失。
例如,只要和长辈、上司等有关系的人见面,中国人必须要表达尊重,这种尊敬被体现在使用特定的称呼、行为方式和回答的语气等方面。
而日本社会则更加看重规范行为,保持距离和礼仪是相当重要的。
因此,尊重和谨慎是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观,表现在使用敬语、礼物、鞠躬等行为上。
2. 群体中的角色扮演在中国人际圈中,个人的行为主要通过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加以确定。
另一方面,日本人则在大部分时候会观察周围的态度,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与他人保持良好关系,这种行为被称为“空気読み”,意为感受周围环境来掌握气氛和情况。
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相信在集体中保持和谐是最重要的。
3. 沟通方式的不同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沟通方式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中国文化里,以间接方式传递信息非常普遍,通过暗示、暗示以及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反映在交际过程中,中国人经常使用象征、说谎和夸大的比喻手法来表达含糊的信息。
而日本人往往显得更加直接,注重以表达者的真实态度传达出来,他们对沟通的主张是“简洁明了”。
4. 程序化的方式在中国的人际交往中,情感和关系比较复杂,常常使用“君子交朋友,慎言语,重诺信”等格言。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重视人情,更多的是交换人之间的情感和信任,特别是一些礼节性的行为,如请客、送礼等。
而日本人则采用一种被认为是系统化的方式处理社交关系问题。
例如,升值、降职等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会被支付特别的注意;同时还涉及到应该赠送多少礼物、如何选择合适的礼物等方面。
然而,这种行为对于日本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日本文化中存在一种承诺行为,即他们相信约定必须被遵守,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持关系。
从寒暄用语看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

在初级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常常被学生问到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时刻进行打招呼是应该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还是“こんにちは(上午好)”。因为在日语中,上午,下午,晚上打招呼的用语差异很大。而且分的很细。用错了,会招致笑话。在有一次日语演讲比赛中,正好遇到阴天,报考厅里很暗,再加上主持报告的人比较紧张,主持人脱口而出“皆さん、こんばんは”。意思是“各位,晚上好”。上午九点钟开始的报告,再怎么说还差12个小时,结果当场弄了个笑话。在汉语中就简单得多,除了“你吃了吗?”之类的问候语之外,我们一天中用“你好”完全可以。而且也不显得失礼。下面我们从具体层面来分析两国打招呼的不同之处。
在古代中国,打招呼问候是非常被看重的。《旧五代史》中有这样一个记载,“明宗即位之初,安重诲用事,镠尝与重诲书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不叙凉,重诲怒其无礼。”吴越王镠尝在给明宗帝递奏折的时候,因其举止傲慢,没有先进行寒暄,被明宗帝安重诲削去官职。当然这些固然因打招呼的方式不对,但是更多地则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是我们也由此能看出古人对寒暄的重视。
其次,我们在看一下打招呼用语。日本非常重视打招呼用语,从早起到上午10点钟左右的这一段时间打招呼时用“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接近中午时用“こんにちは”;傍晚到晚上八九点左右时用“こんばんは”。即使是一天好几次遇到同一个人,那么也要一一进行打招呼。在中国,同样的情况,我们只要点点头就可以了。但在日本这是绝对不容许的。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上课途中正好遇到我导师,打了一个招呼。在中午的时候又遇到他,当时我正好牙疼,所以点了点头表示礼貌,结果,这一下却让他耿耿于怀。在我的评语中,明显地写着我的失礼。为此我在以后的邮件中还郑重地向他道歉。结果是越解释越觉得我在找借口。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随着日本文化的影响日益扩散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日语,并且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日语学习的一部分,了解日本的寒暄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寒暄语是日本社交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换言之,寒暄语不仅仅是日本语言中的一种语法结构,它还体现了日本社交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探讨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研究。
一、日本寒暄语的特点日本人重视谦逊,尊重他人的感受,因此在日本社交场合中,使用恰当的寒暄语被视为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日语中的寒暄语分为“敬语”和“丁寧语”,其中敬语包括“尊敬语”和“謙譲語”,而丁寧语则是在普通语言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表现尊重的成分。
在日本文化中,使用敬语是一种尊重长辈、上司或神明的方式。
直接使用名字是不礼貌的,一般要加上尊称,并使用尊敬语。
比如,对长者或上级使用敬语的称谓“お爺さん/おじいさん/お婆さん/おばあさん”和“さん”。
此外,还有一些表示尊重的措施,如弯腰、鞠躬和使用敬称等。
二、寒暄语与日本社交文化日本社交文化较为复杂,包括了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慷慨和好客等方面。
使用寒暄语可以表现这些方面。
在日本的社交处境中,人们往往会使用寒暄语来展示他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注。
而在这些特定的场合中,如果不能恰当地使用寒暄语,便会引起人们的不安和不满。
因此,使用寒暄语表现出的尊重和关注,能够帮助人们在日本的社交场合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在日本,使用寒暄语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能够揭示出一个人的社交能力。
如果一个人善于运用寒暄语,在社交场合中就能够得到更多认可和关注。
反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寒暄语,可能会被视为无礼或不尊重他人。
因此,学习寒暄语不仅仅是学习日语的一方面,还是了解和融入日本社交文化的关键。
三、日语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日本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美德。
在日本文化中,强调人际关系、信任和友谊是非常重要的。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作者:张娅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
接触一种语言往往最先接触的就是语言中的寒暄语。
日语寒暄语的发达程度和复杂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所以要想运用好寒暄语就要深入到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层面。
【关键词】寒暄语语言文化中日课题项目:外研社资助横向课题: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障碍的分析研究——以寒暄语为例。
寒暄语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寒暄在日语中写作「挨拶」,来源于古代汉语。
文章通过分析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寒暄语来探讨中日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见面时的寒暄语日本人在见面寒暄时,根据和对方的熟悉与否或熟悉程度而使用不同的寒暄语。
对熟人使用「内向きの話」(内向语言),对生人使用「外向きの話」(外向语言)。
日本人的内外区别意识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很明显,会把“内”和“外”加以严格区别。
说话时要分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
日本人所说的“内”指的是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国家内部等,属于同一领域的人。
“外”指的是家庭以外,单位以外,国家以外,不在同一领域的人。
1.与陌生人见面时常用的寒暄语日本人与陌生人见面时先是自报家门。
比如:「はじめまして、長岛と申します。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初次见面,我叫长岛,请多关照。
)而中国人和陌生人见面常常会主动问对方“您贵姓”,而不是先自我介绍。
这是由于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的名字并不重要,而先询问对方的姓名是一种更为谦虚的表达方式。
但日本人却认为如果先问对方姓名是不礼貌的,会给人添麻烦,如果先自报家门,方便对方称呼自己,也可以让对方先在心理上接受自己。
先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被称为「相手に思いやり」。
从中日的寒暄语看中日文化

2013.05从中日寒暄语的异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日文化的差异。
一.见面时的寒暄语1.从时间性看中日文化的异同见面时的寒暄语中,中国的“你好”一般对应日语的“こんにちは”,实际上日本人一天从早到晚,这一内容的寒暄语并不相同,其中有“おはよう”(早上好)“こんにちは”(白天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这三种形式。
对此,刘德平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日语教科书中写到“昼間(白天)”的时间用“こんにちは”寒暄,而“昼間(白天)”的时间范围很模糊,没有具体的时间点,季节不同这一时间段也有所不同。
从这点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具有模糊性。
2.从称呼看中日称呼文化的异同偶然见面的场合,在中国一般添加称呼,也就是“称呼+你好”。
而在日本经常说“どうも”、“お久しぶりですね”、“偶然ですね”。
中国人称呼亲属以外的人多用亲属的称呼,例如:“阿姨你好”。
而日本用亲属称呼问候的很少,那样会让对方感到不快。
3.中国的质问文化中国有“干吗去?”、“吃饭了吗?”这样的质问寒暄。
实际上类似的寒暄,提问并不是目的,而是向对方表示问候。
日本向对方提问的场合多以天气情况来问候,如“いいお天気ですね(天气很好啊)”。
4.日语过去的言及日本人偶尔也会用“昨日はごちそう様”、“昨日はどうも”等来提起先前发生过的事情,例如:朋友请吃饭了说“ごちそうになりました、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第二天或者是几天后也再次说“この間はごちそうにな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来表达谢意。
而中国人如朋友请吃饭,当场会说“谢谢款待”,再见面的时候不习惯再次说,反而经常会说“大家都是朋友,不要见外”。
5.中国人对自由的追求和日本人对规则的严守中国多用灵活多样的寒暄形式,日语多用固定的方式进行寒暄。
例如,到家了,汉语里有很多寒暄法,在家的人会说“回来了”、“怎么刚回来呀”、“吃饭了吗”,刚回家的人会说“干嘛呢”“累坏了”等等。
日语里一般是“ただいまーおかえり(なさい)”,回家晚时会说“ごめん、おそくなっ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寒暄方式看中日不同的人际关系
作者:郭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
摘要:每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都有不同的交际方式,寒暄方式也各种各样,寒暄在日常生活中,在构建人际关系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寒暄方式也反映出不同国家人际关系的特点。
在这里想试谈一下从现代寒暄方式所体现出的中日不同的人际关系及其文化特点。
关键词:人际关系寒暄中日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155-01
人和人相遇、见面时,要和对方打招呼;去海外旅行时,要和别的国家的人交流时,先要记住几句问好的话;在学习外语时,首先要学几句寒暄语吧。
很多人都认为日本人寒暄方式很特别。
首先,和中国人不同的是日本人寒暄时要鞠躬,鞠躬的幅度和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而不同,对方地位越高鞠躬的幅度越大,对方从寒暄方式就判断出相互的社会地位,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更加顺利地和对方相处。
另外,这种寒暄方式被格式化,也就是说在问候对方时要按照约定俗成的方式,不是随心所欲的。
日语中有很多固定的寒暄语,比如从早上见面到晚上睡觉有不同的寒暄语;吃饭时也有必须说的寒暄语;家里人出门时的寒暄语,除了日常用语中有很多固定的寒暄语以外,近来商务寒暄语更是越来越发达。
这些固定的寒暄方式在日本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寒暄方式被日本人格式化,从中反映出那些和中国不同的文化特点呢?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经常提到日本的社会是阶级社会,有很强的集团意识。
这种集团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于社会成员的潜意识中,从而有意无意中从其言行中反映了出来。
这种集团意识可能来源于日本人对于“家”的认识。
所谓的“家”,可以说是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场所,随着家族人口的增加,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越来越多,成为家庭的一员。
日本有“入赘婿”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就是说某家的养子如果和这个家里的长女结婚,将来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继承家产。
从这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家”这样一个小集团的认识,反映出日本社会集团构成的基本原理,就是只要你遵守集团的各种规定,无论有没有血缘关系,都可以成为集团中的一员。
随着成为集团的成员的开始那一刻,集团的各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这每位成员,遵守这种规则就能使成员有一种安全感。
这种强烈的被认同的意识,造就了日本人格式化的寒暄方式。
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可以看到白领们穿着同出一辙的服装,连提着的公文包都差不多一样,这样的风景在中国是很少看到的,可以说日本人的寒暄方式是“集团式”的,是对集团的归属愿望所驱使的。
和日本人寒暄方式不同的是,中国人近年来除了出现了一些礼貌用语外,固定式的寒暄方式和日语相比要少得多。
比如早上和人见面时不一定非要说“早上好!”;吃饭的时候也没有规定要说什么,寒暄方式因人而异,很随意。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非常重视横向的关系网,也就是
说如果是籍贯相同、方言相同、姓氏相同的人很容易形成一个关系网,是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以血缘关系为中心而形成的“家”,这一点是和日本人不同的。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在和不熟悉的人交往时,首先要问的就是“您贵姓?”并且有意无意地往往喜欢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比如“你家住在哪里?”、“你的父母在哪里工作?”、“你兄弟几个?”等等。
据考证,“姓”的本意是“具有相同血缘的家族”,可以说在中国“姓”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分血缘关系。
中国的地名中经常会出现以姓氏命名的地方,如“李家村”、“王家湾”、“张家堡”、“赵家屯”等等,特别是在农村,往往一个村庄里的人的姓都是一样的,即使是有不同姓氏的人,也是人口最多的家族势力大,这是中国最原始的人际关系网。
白居易就曾经在《长恨歌》中吟道“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弟兄皆列土”,这种血缘意识也已经根深蒂固于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在国内就是所谓的“熟人好办事”,到了国外就是“都是炎黄子孙”这样的思想的根源也出于此。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这也是用家族式的行为来调节人际关系吧。
可以说中国的寒暄方式是“家族式”的。
寒暄方式体现了其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只是单纯的语言和行为,是在和人交往时重要的一环。
中国和日本的寒暄方式有本质上的不同,日本人的寒暄方式是“集团式”的,通过寒暄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以便更加安全的在其集团中生存,而中国的寒暄方式是“家族式”的,通过寒暄密切和对方的关系,以构建自己的关系网。
参考文献:
1.《中国人的心理和行动》园田茂人著,日本放送出版协会,2001.
2.《阶级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根千枝著,讲谈社,1992.
3.《中国姓氏源流史》籍秀琴著,文津出版社印行,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