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三中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 教案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同学们调动你们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年),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是北宋文坛的集大成者。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政治上不得志,屡次遭贬。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三、疏通文意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范读:配音朗读3、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四、研讨背景介绍:“乌台诗案”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五、理解苏轼触摸他的精神世界1、领悟闲之意(他为什么自称闲人,哪些情节透露出他很闲?)2、领悟“闲”之情(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一种情感)六、作业布置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比喻的修辞技巧。

2.通过比较阅读,深入体会写景文言文的精妙,并培养欣赏自然的兴味。

3.学会观察自然、亲近自然、描绘自然、感悟自然。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情感,体会其写作手法在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感悟“景”背后的“情”,领悟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导入:展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

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

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抒情小品《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游承天寺时又有怎样的感慨呢?板书课题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多媒体展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生听读录音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

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不错,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六单元 27.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3.鉴赏文中写月色的比喻句。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三、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

⒈能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⒉理解凝炼含蓄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心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一:【自学内容】: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指导】:1.结合六要素概括内容;2.遇到不懂的文言词做标记【自学时间】:3分钟【明确】:(三)精读课文,领会作者的心境自学指导二:【自学内容】:1.课文中的“闲人”是谁? 文中哪些语句有所体现?2. 苏轼在夜游时看到了怎样的美景?3. 流连在这样的美景中,作者发出了什么感慨呀?【方法指导】:1.圈划课文相应的地方。

2.旁批自己的简介【自学时间】:8分钟1.苏轼是“闲人”,体现:A.闲职、“解衣欲睡”:无事可做。

B.“念无与乐者”:寂寞孤单。

C.“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D.欣赏月景。

2.月光、积水、藻荇和竹柏影。

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亦真亦幻、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3.A.无奈、落寞、忧怨等。

提示:讲述苏轼当年作为“闲人”的处境: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有四年了。

四年前,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作者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

B.豁达、闲适、自得等。

(四)当堂训练(10分钟)1.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2.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怎样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①“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对欣赏月色的自得闲适之情;表面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自此障碍。

1、课文视频2、疏导字词遂至 ( ) 亦未寝 ( )藻荇 ( ) 竹柏( )3、指导朗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读出文章韵味,并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方法。

3、体会作者特殊心境,感悟作者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近两年学习,对于文言文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品味文中意境优美写景句子。

2、体会作者特殊心境,感悟作者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诗里给人感觉是温柔多情。

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别离,总能给人一种淡淡清凉味道。

而这正迎合了历代文人雅兴,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情怀。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借月抒怀诗句吗指名吟诵,然后显示图片齐诵。

二、吟读课文,读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频朗读。

2、生自由读,显示初读要求。

3、指名试读,并指名评价(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展点评)。

4、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如何读出文言味道。

5、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三、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显示要求。

2、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标出疑难字词。

3、生质疑。

4、师检测。

(1)重点文言词,抢答。

(2)重点语句理解。

指名翻译,小结译句方法。

5、开火车译读全文。

四、赏读课文,体会写景之妙。

过渡:齐读标题,并指名说说标题意思。

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终究是怎样月色让原本打算睡觉作者忍不住起来散步呢1、出示描写庭中月色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学生自选角度赏析,师巡视并给予适当指导。

(1)从修辞手法角度,富有表现力字词角度,表达情感角度等去赏析。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7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一:播放视频:水调歌头
二:导入: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确有不同的心里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生介绍作者,不足之处生给补充。

三:出示学习目标并检查预习情况
四:朗读训练:
师导入,图片展示课文内容
1、生齐读,教师点播要读的宁静舒缓
2、再读,教师点播最后两句要读的深沉
3、再读,教师点播要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4、再读教师指出有一处要读的快乐一点
5、最后成功一读。

五:教师导入,学生借助工具书翻译文章内容并质疑。

六:对学生进行检测(词语、句子翻译)。

七:背诵课文
八:赏析文章,生找出文中最美的句子进行赏析,从而引出“闲”字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九:通过对“闲”字的理解小组讨论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从而引出背景资料,让生进一步探讨作者复杂的感情。

通过分析生明确作者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十:了解了作者复杂的感情后再读课文。

十一:课外文言文赏析
十二:写作(小练笔)。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文章处在人教版初二上第六单元,本单元以自然山水为主题。

共四篇文言文体裁为游记,在掌握记叙为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景物描写来抒发感情,同时也走进古人的思想情感世界,感受苏轼的博大情怀,培养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通过这类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灵性,陶冶性情,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学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步骤,学生已基本认同通过反复诵读及课文注释的辅助理解文章的方式,但对于如何通过文章读懂作者的内心还略显稚嫩。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品析: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4.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读出美感。

2.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1.语言欣赏。

2.感悟作者内心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

一首词《赤壁怀古》,调寄《念奴娇》,也以《大江东去》著称;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

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二、小组结合重点词语,讨论课文含义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三、再读节奏让学生按照老师划出的节奏尝试朗读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四、读出感情1.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读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比喻竹柏影——藻、荇交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

”(1)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七岁知书,十多岁能文,一生文采风流。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要求: 解决生字词注音;
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疏通文意
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 ì) 寝(q ǐn ) 藻(z ǎo ) 荇(x ìng ) 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想、思考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 月色入户:(门)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 盖:原来是 相与:共同、一起 但:连词,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遂 盖 但
于是
原来
只,只是
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
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
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A .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B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C .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D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板书设计
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2. 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描绘 —— 庭中月色 追求 —— 美好事物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人生观
贬官
谪居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李白
3.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
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9. 中考链接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

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
(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