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哲学》陈嘉映 读书笔记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

语言学研究基本书目语言研究基本书目杨立权2009-9-9【说明】1.适用专业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国际教育。
2. 有**号者为语言学必读文献,有*号者为专业方向核心文献,无记号者为专业基础文献,书目内容为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依据,考察方式为:必读文献+核心文献+基础文献(自选),考察总量至少10本。
0.语言学史**0.1.0. [英]罗宾斯,1997,《简明语言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1.1.岑麒祥, 1988,《语言学史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0.1.2.冯志伟,1987,《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0.1.3.何九盈,2000,《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4.何九盈,2000,《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
0.1.5.刘坚(主编),1998,《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0.2.0.胡明扬(主编),1988,《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人民大学出版社。
*0.2.1.刘润清、史蒂文·麦基、赵桐、阎晓天(编),1988,《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测绘出版社。
0.2.2.郭成韬,1998,《中国古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2.3.洪诚,1982,《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0.3.0. 陈保亚,1999,《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0.3.1. 伍铁平,1992,《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0.3.2. 徐超,2001,《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0.3.3. 张延福,1999,《国外语言学通观(上、下)》,山东教育出版社。
1.普通语言学**1.0.1. [瑞士]费·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1949,(Course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第四版,巴黎)。
语言哲学第二讲意义理论

第二讲意义理论1 意义的指称论1.1 何谓指称论согласование(renferential theory of meaning, denotative theory,entitative theory)简称指称论,“是一种特定的意义理论”,“是关于如何确定语词意义的一种主张”,即“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对象”(陈嘉映2003:48)。
例如,语词“张三”和“莫邪”的意义分别是那个叫张三的人和叫莫邪的宝剑。
须要提请大家注意:指称论不同于指称理论(),后者“泛指研究语词和它所指称的东西的理论”,前者则是“关于如何确定语词意义的一种主张”(陈嘉映2003:48)。
1.2 密尔的指称论密尔是第一个发展出系统指称论的哲学家。
他在《逻辑体系》一书中“把大多词都视做名称,并把语句称作‘若干单词组成的名称’。
单词和语句的意义都是它们所指称的东西”(陈嘉映2003:48)。
密尔自己意识到意义的指称论与人们通常对意义一词的理解不同,担心他的意义理论会导致困难或误解。
于是,在具体阐述时作出限制、修正、补充。
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1)在把语词都看成名称的同时,承认有例外情况。
例如,“是”、“不”、“的”、“经常”等,认为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连接名称。
此外,只承认名词、代词等在主谓句中充当主词的语词为名称。
(陈嘉映2003:48)其实,“不”、“经常”就不连接名称;代词可以出现在主词位上,但不是名称,而是行使指代功能。
(2)区分指称意义(denotation)和联想意义(connotation)。
按照他的理解,“大多数名称指称事物但同时也蕴含事物的属性,而‘意义’通常是被理解为蕴含意义的。
专名只有指称,没有蕴含”(陈嘉映2003:48)。
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指物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方式产生的意义,因此学界又称为附加意义,即附加在指物意义基础上的意义。
(3)区分集体名词(collective names)与通名。
前者只指由个体构成的集合,不指集合中的任何个体。
《语言哲学》陈嘉映 读书笔记

《语言哲学》陈嘉映读书笔记前面四章谈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九章介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20世纪重要语言哲学家。
14章简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探讨指陈/意义问题,15章简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探讨字面/隐含问题。
16章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我(陈嘉映)对语言哲学的见解。
本书偏重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哲学家。
原因是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最有影响,且以后的语言理论均以此形成。
本书所作的是了解语言哲学的知识的辅导性材料。
(书中作者采取的是复述形式,学多原文出处作者声明不作详细说明,引用需区分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阅到原文献进行阅读。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语言哲学题解语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
太初有言(逻各斯)。
语言和心灵、精神密切相关。
洪堡“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
培根“人们以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
”先秦诸子,“白马非马”之辩,墨学逻辑对语言本性思考。
孔子的名和言,言辞达意。
后世儒学语言通道的途径。
老庄对名实在、有言无言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施指系统)是纯形式,无实质用途,这个施指系统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赖其本身的系统。
语言的系统性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
语词的“功能”在句子关系中。
“语言哲学”广泛上用法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狭窄指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
20世纪西方哲学传统分类:1、分析哲学,主要代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人。
2、现象学-解释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德里达。
3、实用主义,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
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
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
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思想者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思想者的核心内涵是什么[摘要]思维更多是从心理活动层面而言,我们人人都是思维者,但只有少数人才是思想者。
导语近日,著名语言哲学家陈嘉映教受同道读书会之邀做客,分享其关于语言哲学的最新思考,并与青年学者周濂、刘畅、陈岸瑛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的哲学对话。
陈嘉映:只有少数人是思想者谨防走入语言“死胡同”陈嘉映(当代著名哲学家):当我们讲到语言传达的时候,语言是干什么的?我们常说它是用来传达我们思想的,这是一个很常见、也很在理的定义。
它是如何传达我们思想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包裹比喻。
我们脑子里心里有一个思想,如果你没学过读心术你就不知道它是什么?我要传达给你,一个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包装,说出来,之后你就收到了一个“包裹”,就像寄本书或者寄糖果一样。
你收到的包裹之后,打开了语言的包装,了解了语言的意思,也就得明白对方的意思。
著名语言哲学家陈嘉映有时候我们也把语言说成是穿衣裳,把思想穿上语言的衣裳,这个比喻也用得非常多,甚至像一些大家都用过这一类的比喻。
仔细想想,我们就觉得这个比喻有一个根本失误之处:比如说,当我给你寄一盒月饼,月饼在这摆着,我把它包装上了放到邮局寄到你那里,你拆开了这个包装,收到的月饼。
但是当我有一个意思或者思想,我把它用语言包装起来寄给你,你却只收到了包裹皮儿。
如果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满足或者停止在这里,我们实在是没走多远,而且也走不了多远,因为我们走入了一个死胡同。
语言是一套公共交通系统我把语言比作道路系统,不仅是指路,也包括斑马线、红绿灯这些东西,是一个整体交通设施,或者全套交通设施。
然后把语言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首先我想要去一个地方,我就要去查地图,或者向朋友打听怎么走,或者坐什么车过什么路,到了小区门口怎么找楼道……诸如此类。
等我弄清楚了这个道路系统,我就知道自己要去哪,那么我就开始上路,过了一条有一条路,所有这些活动就是我们的“言说活动”。
我想说语言不是在你心里,而是处于外在的,类似于公共的交通系统的东西。
哲学、语言与意义——读陈嘉映的《简明语言哲学》

哲学、语言与意义——读陈嘉映的《简明语言哲学》
李文倩
【期刊名称】《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陈嘉映《简明语言哲学》一书在介绍20世纪英美语言哲学的同时,着重
讨论了哲学、语言和意义的问题。
哲学在根本上与科学不同,哲学家由此不同于语
言学家。
哲学通过概念考察的方式,穷究凝结在语言之中的关于世界的种种道理。
富有意义的言说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
富有意义的生活有其内在的规矩,同时又充
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总页数】10页(P221-230)
【作者】李文倩
【作者单位】成都文理学院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陈嘉映哲学思想专题讨论之一——理性、合理与讲理——兼评陈嘉映的《说理》[J], 童世骏
2.哲学之为穷理达道之学--论陈嘉映的哲学观 [J], 郁振华
3.第二次《哲学分析》论坛——“陈嘉映哲学30年:批评与回应”学术研讨会概要——为了让他不仅仅“接近”哲学家的称号——在第二届《哲学分析》论坛上
的开幕词 [J], 童世骏
4.再论哲学的语言转向及其意义——兼论从分析哲学到语言哲学的发展 [J], 蔡曙山
5.语言哲学小荷香——读吴礼权博士《中国语言哲学史》 [J], 季永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穷理盘道要修的真功夫”——读陈嘉映《说理》

性 、 理词 , 等 , 论 等 以及对 诸 如 “ 行合 一 ”过 度概 括与 简单 二分 的观 念批 判 。 知 、
作 者 简 介 :陈 常 桑 , 海 社 会 科 学 院哲 学 研 究 所 助理 研 究 员 。 上
① 本文系为“ 第二届哲学分 析论坛” 陈嘉 映先 生哲学 3 年 : 暨“ 0 批评 与回应” 学术研讨会 提交的书评 . 发表前有
集 》 语 言哲 学 》从 《 到《 , 从感 觉开始 》 哲 学 ・ 学 ・ 到《 科 常识》作 者从 多个视 角做 过概念 考 ,
察 和观念 批判 的扎实工 作 , 中既有对 哲 学何为 的综 观把 握 , 有 “icmel ( 敲碎 其 也 pe e a” 零
打) 的语 词分析 。但 像 《 理 》 样专 门、 说 深入 、 统探讨 关 乎 “ 学何 为 ” 系 哲 之根本 道 理
的 , 是初 次见到 。 然大 著 , 还 卓 探幽览 胜 , 人爱不 释手 ,每 有会意 , 让 “ 便欣然 忘食 ” 它 不 。 同于一般 的论理 之作 , 因为其 中所说乃 一般之 理 , 日, 或 说说理 之理 。 盘盘道之 道 。 作 如
者 自序云 , 书 主线 乃是 道理与说 理之关 系 , 与言之 关系 。老 子云 “ 可道 非常道 ” 本 道 道 , 道 与言本相通 , 但毕 竟我们 的语 言把道 与言分成 两个 词 , 中必有值 得探 究 的“ 学语 其 哲
一
个 其 内部各 章 节 相 互衔 接 、 此融 贯 的整 体性 构 造 : 哲 学 之 为穷 理 的一 般道 理 彼 从
起笔 , 开 以对 哲 学之 为穷 理 的典 型 方式 或 核心 要 旨的讨论 —— 概 念 考察 、 哲 学语 展 “ 法” 和论 理 词 , 收之 以对某 些 哲 学 概 念 的具 体 考 察— — 感 知 、 知 、 法 、 实 、 遍 亲 看 事 普
语言论读书笔记

语言论读书笔记《语言论》读后感《语言论》是爱德华·萨丕尔的一部代表作。
全书共分11章,主要论述语言的性质、形式、结构、演变以及它跟思维、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萨丕尔作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显然对“什么是语言”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全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其对于语言本质的看法。
对于语言,我们太过熟悉,正因为如此,对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容易。
首先,萨丕尔将走路与说话进行比较,以此来说明“语言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的、‘文化的’功能”(《语言论》第4页)。
在这里,突出强调了“文化的”功能,即将语言的本质属性放到人类社会的大环境中考虑,加强了言语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也是萨丕尔作为人类学家与众不同的着眼点。
作者认为更改一个人的生活的社会环境完全能够改变这个人的言语,他的言语的形成有赖于周围人们的言语,“正象不同民族之间,宗教、信仰、习俗、艺术都有差别一样”,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参杂了大量的人的因素,以及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
为了论证语言的“非本能性”,作者又将语言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抽出来进一步说明语言是“人脑的创作,想象力的发展”(第7页)。
这个观点当然无可厚非,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将象声词定位在对于自然声音的“摹拟”上,象声词,顾名思义,我们很容易认识到它是对自然界固有声音的模仿;但是作者认为感叹词同样也是“自然声音的习俗的定型”(第5页),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些困惑:如果说我们惯用的感叹词,例如:“啊”,“噢”,“哇”等是对自然的模仿,那么那么它们又是对自然界中哪些声音的模仿呐?不能否认感叹词的来源与其他语言成分一样来自于自然所启发的、人脑的创作,但既然肯定了其与自然声音的联系,我认为为了确保论证的严密,就应该加上相关的例证,使得结论更加的可信。
在说明了语言不是什么之后,作者为语言下了一个可用的定义:“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
陈嘉映论语言转向

陈嘉映学术讲座录音笔录说明:这个讲座当时没能现场听到,ftp上的录音从11月17日下午4点开始下载,直到11月30日也就是今天凌晨2点多才下载完毕,总耗时5小时36分10秒,平均下载速度是0.92kb/s。
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没能现场聆听,而下载也很不容易。
故将录音内容大概笔录下来,多有不确切之处用“()”空出,一些听的比较模糊的语音可能我用的文字也不太准确,仅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由于数量较大,时间有限,尚未校对,如有错别字请大家包涵;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未作笔录。
/bbs/dispbbs.asp?boardid=17&replyid=9439&id=15469&page=10&skin=0 &Star=1张志伟:请大家把手机关掉或者调到振动档。
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陈嘉映教授来给我们做这个精彩的演讲。
陈嘉映教授,只要是哲学系的学生我们都久闻大名了,但是正式请到哲学系来讲这是第一次,这应该说是我们的失职,早就应该请他老人家来给我们来讲课。
嘉映比我大不了几岁,但我向来把他看作我的老师。
我记得好像前一两年,韩东晖在翻译一篇文章里边,讨论一个哲学英语词汇的翻译,当时好像Rorty讲到既搞欧洲大陆哲学,同时又搞英美分析哲学,叫做什么呢,叫做“左右开弓”,嘉映老师就是属于左右开弓的。
今天他主要的重心,回国之后,主要放在了语言哲学这里,今天给我们讲的主要是关于语言转向的问题。
好,欢迎嘉映教授。
(鼓掌)陈嘉映:谢谢诸位啊来听这个讲座。
我这个题目呢是,讲的是“我所理解的语言转向”。
我那准备讲一段时间,然后看是不是能腾出一点时间,我们能做一点讨论,或者你们能够对我的讲座发表一些……哲学……其他的一些的问题啊……发表一些意见。
语言转向,我想可能哲学系的学生比较熟悉这个讲法,但是所谓“语言转向”远不是哲学这个行当里面,至少是发生在,广泛的发生在研究……文科研究里面,但是它一开始的确是从哲学开始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哲学》陈嘉映读书笔记前面四章谈语言哲学的背景、简要介绍语言哲学一些基本论题,中间九章介绍从索绪尔到乔姆斯基20世纪重要语言哲学家。
14章简要介绍以往哲学家对专名问题的看法,探讨指陈/意义问题,15章简要介绍语言哲学发展后期几位哲学家对隐喻的看法,探讨字面/隐含问题。
16章整体上探讨语言和现实的关系,概述我(陈嘉映)对语言哲学的见解。
本书偏重19世纪末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哲学家。
原因是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最有影响,且以后的语言理论均以此形成。
本书所作的是了解语言哲学的知识的辅导性材料。
(书中作者采取的是复述形式,学多原文出处作者声明不作详细说明,引用需区分作者个人观点还是原著者思想,最好是查阅到原文献进行阅读。
)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语言哲学题解语言是所有人都有,且只有人类才有。
太初有言(逻各斯)。
语言和心灵、精神密切相关。
洪堡“语言是世界观”“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
培根“人们以心智指挥语言,但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语言控制着人们的心智。
”先秦诸子,“白马非马”之辩,墨学逻辑对语言本性思考。
孔子的名和言,言辞达意。
后世儒学语言通道的途径。
老庄对名实在、有言无言的思考。
语言是一种心灵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系统(施指系统)是纯形式,无实质用途,这个施指系统的力量乃至存在都依赖其本身的系统。
语言的系统性来自其分节的清晰性。
语词的“功能”在句子关系中。
“语言哲学”广泛上用法指20世纪以语言为主要课题的哲学研究,狭窄指分析哲学传统中语言哲学。
20世纪西方哲学传统分类:1、分析哲学,主要代表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人。
2、现象学-解释学,代表人物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梅格-庞蒂、德里达。
3、实用主义,皮尔士、威廉?詹姆士、约翰?杜威。
一般认为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接近。
皮尔士被视为分析哲学-现代语言哲学开创人之一。
本书只说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解释学两个传统,外延上“语言哲学”特指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
内涵上“语言哲学”。
塞尔区分philosophy of language 和linguistic philosophy,前者研究语言的普遍性质,如指陈、意义、真假,关心普遍哲学问题,后者研究特定语言中特定语词的用法。
万德勒区分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linguistic philosophy和philosophy of language。
philosophy of linguistics语言学哲学学科对意义、同义词、句法等语言学共相进行哲学思考,对语言学理论的逻辑地位和验证方式研究。
这一学科与物理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并列。
linguistic philosophy包括基于自然语言或人工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的任一种概念研究。
如亚氏关于存在的思考、罗素的特称描述语理论。
philosophy of language是对语言哲学原初领域剩余部分的研究,包括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关系和少有哲学性质论著。
如沃尔夫《语言、思想和现实》、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陈认为对哲学理解为对重要概念的考察。
概念分属不同领域,有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其中语言与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经常不能区分概念和语词,于是一切概念考察就是语词考察,语言哲学等于是哲学本身。
这个意义上,维特根斯坦是第一个“语言哲学家”。
“一切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
陈的结论是,语词是概念的最高形态,但概念考察不限于考察其最高形态,因此,不宜把哲学等同语言哲学,而应把语言哲学视作与科学哲学并列的一个格外重要的哲学分支。
第二节古希腊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5-9)赫拉克利特。
从各个角度阐述logos,logos大致有言谈、思考、所思、所谈、所写,公理,理性,论证、尺度诸义。
一般音译为“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提出,“逻各斯是公共的”,是“必须遵从的共有的东西。
”他把逻各斯比作清醒人的理智、法律。
高尔吉亚主张存在无法被认知,更无法被言说。
语言与物体不同,我们用感知语言的途径不同于感知物体的途径。
语言和感觉异质,语言和存在更相异,用语言传达存在自然不能成功,而且即便可用感觉传达,但各个人感觉均不同。
可视作私有语言讨论先声,高尔吉亚还提出语言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
柏拉图《克拉底鲁篇》。
对话中,赫摩根尼主张语词约定俗成,同样东西不用民族有不同名称。
克拉底鲁则认为语词用法根据自然,有对错之分。
苏格拉底借赫摩根尼为托,他持自然说反对约定说。
原因1、我们不能把“人”叫作“马”,也不能把“马”叫作“人”。
2、命题由语词构成,命题有对错语词亦有对错。
苏格拉底进一步用工具来说明语词,语词的选择如工具制造者选择何种材料创制工具,“质料可以不同,形式却是一样。
”苏格拉底隐示,他说的是理想的词语,正确的词语显示出被命名事物的不变本质。
苏格拉底引入模仿说,认为语词用字母组合来模仿事物的本质,每个字母本身就有某种特征,如o模仿圆。
对话的后半部分,苏格拉底用语词比作肖像,表示一幅肖像可能不够真实,但不完全走样。
克拉底鲁反驳,肖像可能不大像原型,但是仍然可辨认的肖像,但一个语词减去一个字母,可能就另一个词或不是词了。
(这里苏格拉底的词语图像说与后世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接近)不真实的话语是错误还是没有意义,成为语言哲学的争论点之一,苏格拉底没有给出答案。
对话的进展,苏氏转而列举有利于约定说的事例,逐步调整语词模仿本质主张,结论是:如果语词能够完全模仿事物的本性,我们就得到完善的语言,然而实际语言却总是由约定来加以补充。
错误还是无意义,在希腊时期表述是:真的就是存在的,那么,错误的就是不存在吗,《泰阿泰德篇》从认识论角度探讨这问题。
柏拉图对事物的认识是逻各斯为首要,对事物的直接认识凭知觉,通过逻各斯成为思想,就此而言,思维和语言是同一。
但悖论是思维怎么会与逻各斯出错了,苏格拉底告诉泰阿泰德,构成人和万物最基本元素无理可解,不能述说这些元素,因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方式述说都会增加了一些什么,破坏元素的简单性,所以我们只能以无规定性直接为它们命名,而别无其他。
而元素组成的东西是复杂的,可以述说,由名称的组合来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系统探讨语言的第一人。
《解释篇》亚氏定义了名词、动词,然后解释否定、肯定、命题等含义。
接着表明对语言的看法: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语词由约定产生,名词与时间无关的意义,动词具有意义且与时间有关。
(西方语言,动词带有时态,译为时间词)名词与动词结合形成句子。
各民族的口语与文字不同,但人类的内心经验相同,所以这种内心经验表现的对象也是相同。
词汇本身无对错,词汇组成的句子有对错。
句子或心中的思想,在祈祷时无所谓对错,但对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时,就有对错之分,这就是命题。
亚氏在《解释篇》中研究的是命题,属于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
命题有:肯定/否定,简单/复合,单称/全称,可能性命题/必然性命题。
《范畴篇》对语词分类,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处所、时间、姿态、动作、承受等。
《形而上学》对基本哲学概念分析,《诗学》、《修辞学》对“非命题形式的”语言的讲解,其中一则,赫拉克利特的信徒克拉底鲁坚持万物不断流动,因此无法给事物命名,乃至他不肯开口说话,只用手指来指出。
第三节罗马、中世纪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p10-)中世纪重视语言与当时热衷《圣经》诠释有关,《旧约》里有一个关于语言著名故事巴别塔。
中世纪初奥古斯丁。
他把《约翰福音》开篇一句理解为“太初有言”,提出言语创生万有的认识。
奥古斯丁区别声音与意义,声音因人而异随时而异,意义却是同一。
“幸福”有不同语言表达,但幸福本身是各种语言共同追求的。
奥氏认为意义同一性可用记忆来解释。
奥氏有时把意义称为内在的语词,内在语词无须声音存在,外在的语词依赖内在语词预先存在而存在。
在内在语词到外在语词的表达,发生了变化,思维最终在表达中成为清楚的东西。
在上帝那里,内外语词无先后之分。
后来,托马斯?阿奎那继承这一点,将内在语词规定为上帝的语词,外在语词是一种受创物。
人们最初是通过人们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和声调口气来展示心灵种种感受,从而学会这些语词。
中世纪学者对语法学研究。
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
名词分为两类:专名(苏格拉底)和通名(人)。
唯实论者认为专名与通名均指称实在对象,唯名论者阿伯拉尔认为个别高于一般,专名“苏格拉底”所指是唯一,通名“人”却没有明确对象。
“人”的意义在于代表一个类的记号,而不在于有所指。
另一个唯名论者奥康姆也类似观点,他区分实体语词(桌子)和形式语词(“有些”、“如果…那么…”等逻辑常项)。
20世纪语言哲学大部分持唯名论。
中世纪的语言哲学问题。
句子在先还是词在先,多数认为词在先,因句子由词构成。
第四节近代哲学对语言问题的思考近代哲学中,对分析哲学传统的语言哲学家影响较大的是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康德、密尔等人。
洛克。
认为词指示的是观念,不是事物。
通名指示类的观念,类的观念由类的属性合成。
马的四足、有毛、食草等多种属性合起来就是“马”的意义,也是识别马的标准。
莱布尼茨。
反对洛克,认为语词不是观念,因每个人观念不尽相同。
倾向把语词作为语言共同体共享的符号。
强调自然语言依赖知觉,但知觉有模糊、歧义缺陷,自然语言不是最佳描述客观物的工具,人们发明的语词渗入人们自己的偏好,为此需建立符号体系。
贝克莱。
另一角度反对洛克,认为名称不直接指称任何对应于实体的观念,而是指称对应于现象的特殊观念。
最终否定了“物质实体”的概念。
密尔。
名称对应于对象。
通名既有意义又有指陈,也可说既有内涵又有外延。
内涵代表对象根本属性,外延是名称所使用对象的结合。
内涵决定外延,eg“人”的内涵是两足无羽的理性动物,凡符合这一定义的所有对象是人。
内涵视作通名所指的类对象,识别类的标准,且说出对象的属性。
专名没有意义的标记,只有外延无内涵。
密尔把“如果”、“和”之类的词称作“语法词”甚至“句子的句法成分”。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区分。
第五节语言转向阿佩尔说法。
西方哲学发展:古代本体论确定“什么东西存在”,近代认识论确定哪些东西能够被认识,进步是不再独断什么东西存在,而是通过人类怎样认识世界来确定什么东西存在。
20世纪语言论阶段,则是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
哲学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思考。
20世纪语言转向的具体缘由,说法不一。
常提到的有几条:1、新逻辑的发现。
2、对古典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厌倦。
罗素等人认为对命题意义的研究将代替对认识能力的研究,哲学不纠缠不清楚问题,凡是可以表达的就可以表达清楚,不能回答的问题不是哲学问题。
1、2两点是新逻辑拥护者,用新的逻辑手段进行语言分析。
3、反对哲学中的心理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