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好诗不厌百回读。

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诗经蒹葭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初中语文诗经蒹葭教案优秀范文总汇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

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学重点: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

并能由此归结出*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

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

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放幻灯片1)二. 解题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放幻灯片2)三.朗读欣赏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幻灯片3,点击朗读)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

并集体读两遍。

(幻灯片4)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高声畅读。

5.集体朗读。

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诗经之蒹葭教案

诗经之蒹葭教案

诗经之蒹葭教案诗经两首之蒹葭教案精选葭是一种植物,指芦荻,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蒹葭》这首诗出自《诗经》。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教学设计5篇

《蒹葭》教学设计5篇

《蒹葭》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蒹葭》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3、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板书“蒹葭”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

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

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

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

课文《蒹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通过课文《蒹葭》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题材等。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蒹葭》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蒹葭》,感受课文的音韵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意境。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蒹葭》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

(2)分享讨论成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蒹葭》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蒹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背诵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根据课文《蒹葭》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3. 收集与课文《蒹葭》相关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朗读和背诵水平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第12课《蒹葭》教案

第12课《蒹葭》教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感受古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感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加强诗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韵律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2.多举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关注课堂沉默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提高自己在提问和启发思考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讨论中收获更多。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朗读的节奏把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蒹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知识,独立进行诗歌分析和评价,是教学中的难点。
举例:在解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伊人”的象征意义,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伊人”与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理想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蒹葭》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教学背景本教学案例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蒹葭》进行探讨与设计,旨在通过本文的阅读,让学生深入领会其中的文化内涵、表现手法及作者的独特情感笔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文化内涵,体会文学价值;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3. 掌握词汇及句型,为以后的文学阅读积累经验。

三、教学内容《蒹葭》四、教学过程1. 教材分析《蒹葭》的题材是爱情,主题是爱情的坚贞。

本文通过描写竹林中的蒹葭悠然自得,描绘出一个个春天爱情的场景,表现出爱情之间的坚定和忠诚,生动地反映出古人的爱情观念。

2. 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互动,用“爱情”、“竹林”两个主题词来展开一个短暂的思考与交流,让学生了解此次阅读的主题。

(2)预读: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全文,划出生词、固定词组和重要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

使用诸如预设问题、前瞻性问题、主题问题等不同形式的提问方式,进行思考与交流,同学们依次分享自己的中文理解与英语翻译,同时进一步梳理文章的信息。

(3)讲解:以生词和重点句为主线,逐一讲解,配合语音、词汇表和短句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汇和语言特点。

(4)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注重字符读法和语言语感的表达,在读中深入生词、短语和句型的记忆和学习。

(5)解析:通过单位式和篇章式的解析,让学生对文学形式、表现力和鉴赏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同时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展开深度解析。

(6)作品欣赏:通过声音、形象、情感等多种途径触及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让他们理解世事变化、人情冷暖所营造的感人场景,增强审美情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情感和人文素养水平。

五、教学总结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蒹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五分钟讨论,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点拨:1.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一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四.把握形象:通过刚才的学习分析,想想: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艺术的形象?追问:本诗要歌咏的是渴慕伊人,求而不得的感伤情怀,然而却先先言它物,先写景,以景衬情,这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教师总结明确歌曲和诗歌相同之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七.本文写作特色。
由上歌曲和诗歌相同之处归结出这也就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八.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同学们,《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文质兼美、传唱千古的佳作;今天这堂课,我们通过《蒹葭》“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感受到了《诗经》跨越千年的美丽。希望大家今后对我们的祖先遗留下来的这一文化瑰宝能多一份关注,多一份热爱。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分析诗歌
主备人
鲁辉艳
备课时间
12.1
教出时间
教案编号
教学内容
蒹葭
课型
新授
时间分配
教师讲授时间
15
学生活动时间
25
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目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知识能力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一)刚才我们听了课文朗读,并且又集体朗读了这首诗,应该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二)同桌间讨论:(多媒体展示问题)1.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2.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本课重点
解决问题
本课
学生所得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
教学后记
年月日
注:1.本页手写;2.“课型”栏填写新授课、练习课、活动课、复习课、作文课等;3.其他栏均在授课前写好,“教学后记”栏在授课后写好。4.推门听课的行政、督学、教研组长等的签字位置在“教案编号”栏上面。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2、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二.诗意理解
1.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
明确:本文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
起兴手法。和“关关雎鸠,在河之州”一样,都是写景起兴。
五.进一步熟悉课文,并能背诵全文。掌握《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重章叠唱的方法。
1.学生思考完成表格。
2.完成过程中比较一下这三节诗,看能不能发现什么特点?
多媒体展示表格
思考: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赋)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无结果)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小结:二三节诗是第一节诗的反复,只在押韵的地方换了几个字而已。这是一种重章叠唱的方法。《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我们现在的诗歌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作用:抒情强烈,加强读者印象,便于读者诵记。这种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诗经》中“赋”的语言结构形式。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过程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2、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并能由此归结出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资源
教法设计
2.教师点评。展示自己的理解。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3.自由朗读,体味作者是怎样用重章叠唱的方法来抒发感情的。
3.试背。可看着幻灯片的表格提示,试着背诵。、
4.集体背诵,不看提示。
六.比较拓展,感受美。
音乐和文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两把钥匙。两者是相通的,听歌曲《在水一方》感受音乐和文学的魅力,谈谈歌曲和课文的异同。
听歌曲后让学生自由畅谈,鼓励其大胆说,勇敢说,引导其感受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3.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与布置
(“三布置三不布置”: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展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学生做不完的作业,不布置老师无力批改的作业,不布置未经老师做过的作业)
作业内容
所需时量
批阅方式
教学过程
(“三讲三不讲”:讲重点、难点,讲规律、拓展,讲易错、易漏、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主备栏
二次备课栏(手写)
一、情境导入
1、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