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6

合集下载

实验六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实验六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2、核酸的水解 、
磷酸 核酸 核苷酸 碱基 戊糖 •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定糖法(戊糖的差异)
(1)核糖核酸的鉴定
RNA
CHO
H C OH H C OH H C OH CH2OH
OH¯ OH 水解
β- D-核糖 -
浓HCl
HC HC O
CH C CHO
+ 3H2O
β- D-核糖 -
CH3
糠醛
CH3 HC CH C C O O OH CH3
沸水浴(10′) 沸水浴
冷却
加入5%三氯 加入 三氯 醋酸 (8ml) 2000r/min; 2000r/min;5′
搅匀后离心 上清液
2.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鉴定:取试管三支,编号,按下表操作 1 2 3 编 号 细胞质水解液(滴) 细胞质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 核液水解液(滴) 5%三氯醋酸(滴) %三氯醋酸( 3,5一二羟基甲苯液(滴) 一二羟基甲苯液( 一二羟基甲苯液 20 10 30 20 10 30 30 30
一、分离细胞质与细胞核
1.破碎细胞
机械法 细胞破碎的方法 物理法 高速组织捣碎机 玻璃匀浆器 研钵 超声匀浆器 冻融法 自溶法 酶处理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
化学法
2.离心技术 离心技术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利用各细胞器在一定介质中的沉降速度的差 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异,可采取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器分离出来。
实验6 实验6
细胞核的分离与核酸的鉴定
(Separation of cell nuclei and identification of nucleic acids) )
遵义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 曹桂群

6 实验六 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测定P165

6 实验六  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测定P165

实验六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一、实验内容1. 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二、预习内容1.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的使用-P32~34;2.实验样品的制备-P37~38;2. 复方氢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的鉴定-P165。

三、预习思考题1. 为什么一般不采用EDTA标准溶液直接测定铝的含量?2. 指示剂PAN加的多少对终点的颜色有什么影响?3. 滴定Ca2+、Mg2+之前,加入三乙醇胺的作用是什么?4. 药片处理时为什么不直接取一颗研细后准确称取0.4500~0.5000g药粉,而是取5颗?5. 配位滴定为什么要使用缓冲溶液?6. 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7. 铬黑T用作测定Mg2+离子的指示剂,其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H2In-HIn2-In3-紫红蓝橙pH<6 pH6~11 pH>12铬黑T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显红色,使用铬黑T的最佳pH范围应在什么pH?8. 取样在组成和含量上要有。

液态样品的组成比较均匀,只要在即可。

固体样品视样品的均匀度及相应的粒度有不同的取样量的要求,在采集足够量样品并粉碎后,用四分法经多次缩分后得到相应质量的分析样品,如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测定中药片的处理,。

气体样品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方法采集。

9. 试样在测定前要进行等预处理,定量分析一般采用,即将试样分解后制成溶液,然后进行测定。

10.分解试样的方法主要有:法、法、法和法。

本实验中进行的试样处理有:复方氧化铝药片中铝镁含量测定中药片的处理用、。

11. 溶样操作:准确称取适量待分析样品于洁净的烧杯中,适当烧杯,把盛有溶剂的量筒也,再用玻璃棒搅拌,使之完全溶解,溶解时放在烧杯中的玻璃棒。

在溶解会产生气体的试样时,先用少量水将其湿润成糊状,用洁净的表面皿将烧杯盖上,然后用滴管将溶剂自烧杯嘴逐滴加入,以防,溶解后用蒸。

对于需要加热溶解的试样,加热时要,冷却后。

实验活动6——简单配合物的形成

实验活动6——简单配合物的形成

实验活动6——简单配合物的形成[实验操作]1.简单配合物的形成(1)[Cu(NH 3)4](OH)2的形成(2)[Ag(NH 3)2]Cl 的形成2.简单离子与配离子的区别Fe3+与SCN-结合形成配合物,反应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实验拓展]配合物的形成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对溶解性的影响某些难溶于水的金属氢氧化物、氯化物、溴化物、碘化物、氰化物,可以溶解于氨水中,或依次溶解于含过量的OH-、Cl-、Br-、I-、CN-的溶液中,形成可溶性的配合物。

(2)颜色的改变当简单离子形成配离子时,其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

颜色发生变化就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根据颜色的变化就可以判断是否有配离子生成。

如Fe3+与SCN-形成硫氰化铁配离子,其溶液显红色。

(3)稳定性增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的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

当作为中心离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

例如,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形成的配位键比Fe2+与O2分子形成的配位键强,因此血红素中的Fe2+与CO分子结合后,就很难再与O2分子结合,血红素失去输送氧气的功能,从而导致人体CO中毒。

强化训练1.向盛有硝酸银水溶液的试管里加入氨水,首先形成难溶物,继续添加氨水,难溶物溶解得到无色的透明溶液,下列对此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配离子[Ag(NH3)2]+中,Ag+提供空轨道,NH3提供孤电子对B.沉淀溶解后,生成物难电离C.配离子[Ag(NH3)2]+中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D.反应前后Ag+的浓度不变答案A2.(2022年北京东城一模)X为含Cu2+的配合物。

实验室制备X的一种方法如下。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 吸收实验.

实验六吸收实验1.实验目的(1)了解填料塔吸收塔的结构与流程;(2)测定液相总传质单元数和总体积吸收系数;(3)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吸收系数的影响。

2.基本原理由于CO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本实验选择CO2作为溶质,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2。

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2浓度控制在10%(质量)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

⎡⎤Y1-mX21NOL=ln⎢(1-A)+A⎥1-AY-mX11⎣⎦计算公式:LXdYLKXa==NOL⎰XX*-XZΩZΩ 12式中 KXa :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吸收系数,kmol / (m3·s);NOL:以∆X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传质单元数;A:吸收因数L:水的摩尔流量,kmol /s;V:空气的摩尔流量,kmol /s;Z:填料层高度,m;Ω:塔的横截面积,m2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Y= mX;式中 m:相平衡常数,m=E/P;E:亨利系数,E=f(t),Pa,可根据液相温度t查得;P:总压,Pa(取大气压)。

测定方法:(1)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体积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底和塔顶气相组成Y1和Y2(利用气相色谱分析得到质量分率,再换算成摩尔比)。

(3)塔底和塔顶液相组成X1、X2的确定:对清水而言,X2=0,由全塔物料衡算可求出X1 。

A=L/Vm; V(Y1-Y2)=L(X1-X2)3.实验装置与流程实验装置流程如图2-10所示。

自来水送入填料塔塔顶经喷淋头喷淋在填料顶层。

由风机送来的空气和由二氧化碳钢瓶来的二氧化碳混合后,一起进入气体混合贮罐,然后从塔底进入塔内,与水在塔内进行逆流接触,发生质量传递,由塔顶出来的尾气放空。

由于本实验为低浓度气体的吸收,整个实验过程可看成是等温操作。

填料吸收塔内径为100mm,塔内分别装有金属丝网波纹规整填料和θ环散装填料两种,填料层总高度Z=2 m.。

实验六 触发器

实验六  触发器

实验六触发器一、实验目的1. 学习触发器逻辑功能的测试方法。

2. 熟悉基本RS触发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

3. 熟悉集成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及触发方式。

二、实验原理触发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用以表示逻辑状态“1”和逻辑状态“0”,在一定的外界信号作用下,可以从一个稳定状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状态,它是一个具有记忆功能的二进制信息存储器件,是构成各种时序电路的最基本的逻辑单元。

1.基本RS触发器基本RS触发器是一种无时钟控制的低电平直接触发的触发器。

它具有置“0”、置“1”和“保持”三种功能。

通常S端为置“1”端,因为S=0时触发器被置“1”;R为置“0”端,因为R=0时触发器被置“0”;当S=R=1时,状态保持。

基本RS触发器可以用两个“与非门”(如图6-1)或两个“或非门”组成。

2.JK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双端输入的情况下,JK触发器是功能完善、使用灵活和通用性较强的一Q+K Q n,J和K是数据输入端,是触发器状态更新的种触发器。

其状态方程为:Q n+1=J n依据,若J、K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输入端时,组成“与”的关系。

Q与Q为两个互补输出端,通常把Q=0、Q=1的状态规定为触发器的“0”状态;而把Q=1、Q=0规定为“1”状态。

JK触发器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下降沿。

JK触发器通常被用作缓冲存储器、移位寄存器和计数器等。

3.D触发器在输入信号为单端输入的情况下,D触发器用起来比较方便。

它的状态方程为:Q n+1=D n,其输出状态的更新发生在CP脉冲的上升沿,所以又称为上升沿触发的边沿触发器。

触发器的状态只取决于时钟到来前D端的状态,D触发器可用作数字信号的寄存、移位寄存、分频和波形发生等。

4.触发器间的转换在集成触发器中,每一种触发器都有自己固定的逻辑功能。

我们可以利用转换的方法获得具有其它功能的触发器。

例如将JK触发器转换成T和Tˊ触发器,也可将JK触发器转换成D触发器。

三、实验仪器及器件1. DS1052E型示波器2. EL-ELL-Ⅳ型数字电路实验系统3. 器件:集成电路芯片74LS00 74LS112 74LS74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基本RS 触发器的逻辑功能测试在实验仪上选用74LS00,按图6-1连接实验电路,即为基本RS 触发器。

实验六 叠加原理

实验六 叠加原理

实验六报告
1.根据实验数据表格,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即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由表一可以看出U1单独作用和U2单独作用时测量的值相加等于U1、U2共同作用时测量的值,由此可以证明线性电路的叠加性;而2U2单独作用时的值则是U1单独作用时的值的2倍,由此可以证明电路的齐次性
2.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并作结论。

答:不能。

计算电阻R2的功率
P1=I1U1 P2=I2U2 P3=U3I3
由实验数据可得P1=I1U1=- 6.14W P2=I2U2=-14.71 P3=U3I3 =-1.79
因为P1+P2≠P3而且相差甚远,所以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不能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3.通过实验步骤6及分析表格6-2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答:当电路中的电阻被换成了二极管后,电路变成了非线性电路。

从表格中的数据也可以看出电路不再具有叠加性和齐次性。

4.心得体会及其他
答:此次实验加深了我对线性电路叠加性和齐次性的理解。

实验实验6

实验实验6

实验任务
2、测量无源一端口网络的入端电阻。将 电流源开路,同时将电压源短路,再将负 载电阻开路,用伏安法或直接用万用表测 量A、B两点间的电阻,即为该网络的入端 电阻RAB。
实验任务
3、将A、B两端左侧电路做戴维南等效 (请绘制等效电路图),重复测量UAB和IR 的关系曲线并与任务1所测得的数据进行 比较,验证戴维南定理。 4、将A、B两端左侧电路做诺顿等效(请 绘制等效电路图),重复测量UAB和IR的关 系曲线,并与任务1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比 较,验证诺顿定理。
实验原理
如果这个含源一端口网络用等效电流源来 代替,其等效电流就等于这个含源一端口网 络的短路电流 ,其等效内电导等于这个含源 一端口网络各电源均为零时的无源一端口网 络的入端电导,这个结论就,测量UAB和IR 的关系曲线,特别注意要测出R=∞及R=0时 的电压和电流。
实验拓展
1、将实验线路图中的330Ω电阻换成非线性元 件,验证戴维南定理。 2、选择实验4中任一受控电压(流)源,串 (并)联在330Ω电阻支路上,再次验证戴维 南定理。 3、本实验中,当负载电阻R小于某一数值后, 电路将发生变化。试计算这一阻值,并解释这 一现象。
实验6 直流电路的 戴维南等效和诺顿等效
实验目的
1、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2、验证电压源与电流源相互进行等效转换的 条件。 3、了解实验时电源的非理想状态对实验结果 的影响。
实验原理
任何一个线性网络,如果只研究其中一条 支路的电压和电流,则可将电路的其余部分看 作是一个含源的一端口网络。这时可用一个等 效电压源来代替其对外部电路的作用,该电压 源的电动势等于这个含源一端口网络的开路电 压,其等效内阻等于这个含源一端口网络中各 电源均为零时的无源一端口网络的入端电阻, 这个结论就是戴维南定理。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生态毒理学_6 实验六

实验六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蓄积毒性实验方法2、评价硫氰酸钠对斑马鱼的蓄积作用强度。

二、实验原理蓄积毒性作用(cumulative coefficient action)是当低于中毒剂量的环境毒物或外来化合物反复多次的与生物体持续接触,经一定时间后使生物体出现明显的中毒表现。

蓄积毒性实验分为:蓄积系数法、20天蓄积试验法和受试物生物半衰期测定法。

蓄积系数法(cumulative coefficient method)是一种常用来评价环境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1、蓄积系数法蓄积系数法是一种用来评估毒物和污染物蓄积作用的方法。

蓄积系数(comulativecoefficient,K),是分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某种毒效应的总剂量(以ED 50(n))表示),与一次给予受试物后引起50%受试动物出现同一毒效应的剂量(以ED 50(1)表示)的比值,即K=ED 50(n)/ED 50(1)若以死亡为毒效应指标,上式为K越小,受试化合物的蓄积毒性越大。

测定方法:固定剂量每天连续染毒法剂量定期递增染毒法(1)固定计量法固定每天染毒剂量为1/20—1/5 LD50,连续染毒,直至实验动物半数死亡。

如果染毒剂量累计已达5个LD50动物死亡仍末达半数,实验均可告结束,计算蓄积系数,作出评价。

(2)递增剂量法先测定LC50,然后对另一组动物每天染毒,以4天为一期,开始给予0.1LC50。

以后每期按1.5倍递增剂量,直至动物半数死亡,或实验已达20天,可结束实验,计算系数。

染毒时间/天每日染毒剂量/mg/L每四天染毒总剂量/mg/L累计染毒总剂量/mg/L1-4 0.10 0.40 0.40注:表中的递增染毒剂量为ED50或LD502、20天蓄积试验法按LD 50的1/20、1/10、1/5、1/2及0(溶剂对照)随机分成5组。

每天对动物进行染毒,连续20 d,各组总剂量分别为1LD 50、2LD 50、4LD 50、10LD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六)
实验课程
C程序设计
实验名称
结构体
学号
201214010422
姓名
吴琳
班级
地信本1201
实验日期
2013年12月10/17日
指导教师
董春玲
成绩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关于预处理的知识
2、掌握C语言中结构体类型的定义和结构体变量的定义和引用。
3、了解关于结构体应用的相关知识。
4、掌握用结构指针传递结构数据的方法。
二、实验思考问题
1、设计一个保存学生情况的结构,学生情况包括姓名、学号、年龄。输入5个学生的情况,输出学生的平均年龄和年龄最小的学生的情况。要求输入和输出分别编写独立的输入函数input()和输出函数output()。
2、使用结构数组输入10本书的名称和单价,调用函数按照书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序,在主函数输出排序结果。
char id[18];
int age;
} stud[SIZE];
void input()
{
int i;
for(i=0;i<SIZE;i++)
{
printf("第%d个学生的信息:\n",i+1);
scanf("%s",stud[i].name);
scanf("%s",stud[i].id);
scanf("%d",&stud[i].age);
}
}
void output()
{
int i,j=0,min;
float ave=0;
for(i=0;i<SIZE;i++)
ave+=stud[i].age;
ave=ave/SIZE;
printf("平均年龄:%3.1f\n",ave);
min=stud[0].age;
for(i=1;i<SIZE;i++)
{
if(min>stud[i].age)
{
min=stud[i].age;
j=i;
}
}
printf("年龄最小的学生信息:姓名:%s学号:%s年龄:%d\n",stud[j].name,stud[j].id,stud[j].age);
}
void main()
{
input();
output();
}
3、建立一个有5个结点的单向链表,每个结点包含姓名、年龄和工资。编写两个函数,一个用于建立链表,另一个用来输出链表。
三、实验内容、结果与总结(可附页)
1.
#includபைடு நூலகம்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SIZE 5
struct student{
char name[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