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原理共30页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心理动力的本能论: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
本能来自身体的内部刺激,它驱使人通过活动来满足由于内部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宣泄和消除由于刺激所引起的紧张、痛苦和焦虑。
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弗洛伊德多次提出和修改他的本能理论,如前期提出的自我保存与种族繁衍的本能,后期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等。
但是他所反复强调、深入研究的则是性本能。
他认为性本能是诸本能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因素,"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1)根据这一心理动力论,弗洛伊德系统地揭示了人格发展的过程,揭示了各种精神病的起因,解释了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心理动机,性本能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解人类活动的一把钥匙。
正是这两个基本的理论发现,支起了一个巨大的拱门,精神分析的潮流就从这一拱门源源流出,并显示了独特的思想个性。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最有影响的分支主要包括5个方面:一、梦心理学。
弗洛伊德用无意识来解释梦,认为"梦都是本能欲望的满足。
"(2)同时他还提出了梦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自由联想等释梦的方法和技术,将梦的分析看着是理解和接近人的无意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过失心理学。
根据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深信任何偶然性的后面都受到必然性的支配,因而人的各种失误,如口误、笔误、遗失、遗忘、误听、误读、误行等,都是无意识动机与意识的控制相互冲突的体现,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暴露。
三、变态心理学。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弗洛伊德则将病因转向了对病人的内心冲突和动机的分析,他指出,变态心理可以说是性的本能因受到外部和内部挫折和剥夺后所引起的非常规的寻求满足的心理,是无意识欲望的反常表现,是力比多的变态用法,是力比多满足的代替物。
而这些变态心理大多是对早期婴儿的性满足方式的倒退,如受虐与施虐、自恋、同性恋、恋物淫、窥淫癖等。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2、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3、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5、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关注内在的个人)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Sigmund Freud 1856-
1939)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活动理论—意识和无意识
简评 1、强调观察学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 2、尽管班杜拉也以研究行为为主,但社会学习理 论开始注意到人、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3、这是社会学习理论对传统行为主义的重要突破。 4、班杜拉尽管注意到了行为的认知因素,但并没 有对此作充分的探讨和实验研究。
心理社会性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3、他提出的每阶段的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引起了人们 的兴趣和注意。 4、值得称道的是他的学说对未来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老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比较
老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1、强调生物因素(性本能)1、强调社会、文化因素
2、强调本我的作用 3、到青春期便结束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性心理发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1、口唇期(oral stage)— (0~1岁) 2、肛门期(anal stage) —(1~3岁) 3、前生殖器期或性器期(phallic stge)-(3~6 岁) 4、潜伏期(la)—(11~13岁)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
(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八阶段
阶段
年龄
婴儿期
0~2岁
儿童早期 2~4岁
学前期
4~7岁
学龄期 7~12岁
青年期 12~18岁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一反传统的哲学和心理学,把人的精神活动或心理活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它们分别处于精神活动的表层、中间层和最底层。
他打了一个比方: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犹如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冰山,意识只是呈现在海洋表面上的一小部分,潜意识则是海洋下面的那巨大的山体,人的精神生活的这三个层次是紧密联系的,又各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弗洛伊德认为科学的研究就是要透过人的精神生活的表层,揭示人的全部精神生活的原初基础。
意识是呈现于表层的注意中心部分,包括感性、意志和思想等精神活动,属于片断的、零碎的、暂时的东西,始终处于捉摸不定的状态,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属于暂时退出意识的部分,还有可能被召回到意识领域去,即可以再次复现或被回忆,是来自意识的东西如想法、印象等暂时储存的地方,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意识领域。
弗洛伊德把全部精神分析学概括为两个基本命题,即潜意识和本能或欲望。
如果说潜意识论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那么本能论就是潜意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说他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推论出或猜测出精神装置究竟是怎样构成的,究竟是什么力量在其中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他发现,离开本能冲动,就无从揭示潜意识的秘密,也无从说明整个心理过程的动力根源。
本能,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就像一条河,总是沿着特定的河道在奔流。
它来源于身体内部的刺激或是来自身体内部器官的生理刺激,或是来自某种感觉器官的心理刺激。
它与外部刺激具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本能刺激主要是由机体内部需求状态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一种固定的力,只能依靠适当地改变内部的刺激状况来对付或解除这种冲击和力量;而外部刺激往往是躯体以外的个别冲击,暂时的、不固定的,因此,只能靠个别的相应的行动方式来加以排除。
任何本能都有其根源、目的、对象和动力能量。
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和冲动,一种需要和冲动表现在人体的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而这一兴奋过程就必定要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释放出来。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简介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简介1. 引言1.1 概述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心理学中,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一个备受争议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其中潜意识理论被视为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深入探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对其关键概念和假设进行简要介绍。
此外,文章还将讨论潜意识在梦境解析、符号与象征意义以及口误、幻觉和心理疾病表现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最后,我们将审视该理论所面临的批评与争议,并探讨它对心理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1.3 目的通过本文,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了解,并促使读者思考该理论背后的科学验证问题、社会背景以及可能存在的替代理论和发展方向。
同时,我们也将探索这一理论的局限性和未解之谜,以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潜意识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2.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简介2.1 弗洛伊德简介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为知名和有争议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是奥地利裔的精神分析学创始人,被誉为心理学的先驱。
弗洛伊德生活在维也纳,并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心理理论,即潜意识理论。
2.2 潜意识理论概述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个体的心智结构不仅包括显性意识(我们能够主动控制和认知到的思维过程),还包含着一个更深层次的无意识部分,即潜意识。
潜意识是隐藏在我们日常意识之下、不易察觉或完全无法察觉到的心理过程。
根据弗洛伊德,潜意识中存在许多冲突、欲望和情感,它们对个体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探索个体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弗洛伊德相信可以解释人们行为和心理疾病背后的根本原因。
2.3 关键概念和假设在潜意识理论中,弗洛伊德引入了几个关键概念和假设:- 本我(Id):本我是个体最基本、最原始的心智结构。
它主要由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组成,追求满足生理和情感上的需求,不受道德和社会规范束缚。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

目
CONTENCT
录
• 弗洛伊德简介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内容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影响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争议与批判 •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现代发展
01
弗洛伊德简介
生平简介
1856年
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帝国摩拉 维亚(今捷克)的弗莱堡。
1860年
随家庭迁居维也纳,接受严格的 的上等教育。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治疗主要以谈话为主, 方法相对单一,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可 能效果有限。
依赖性强
由于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可能对治疗师产生较强的 依赖性,影响治疗的结束和后续自我成长。
复发率高
根据一些研究,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治疗后的 复发率较高,一些患者可能在治疗后再次出 现心理问题。
05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现代发展
道德与伦理问题
性别歧视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女性心理问题往往被归因于 性欲的压抑,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
自我贬低
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人类普遍存在自我贬低的倾 向,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对人类尊严的贬低。
侵犯隐私
弗洛伊德的理论主张深入探索个体的潜意识,这 被认为是对个体隐私的侵犯。
临床实践的局限性
治疗方法单一
04
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争议与批判
科学性争议
实证依据不足
弗洛伊德的理论大多基于临床观 察和个案研究,缺乏实证数据的 支持,因此其科学性受到质疑。
概念模糊
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的一些概念, 如潜意识、性欲等,定义模糊, 难以进行科学验证。
因果关系不明确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因果关系往 往不明确,导致难以确定心理问 题的根本原因。
1873年
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开始在维也 纳精神病治疗中心工作。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其影响深远,对当代心理学、文化研究、文学理论等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内心存在许多潜意识冲突和欲望,这些潜意识的欲望会通过梦境和言语等方式得以表达。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心理的重要理论,包括意识、潜意识、超我、自我等概念。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是动力学观点,即认为人类的行为受到内在的心理动力驱使。
他提出了三个人格结构:冲动驱力主导的本我、道德规范主导的超我以及理智平衡的自我。
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在决定人类行为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许多人类的冲突和行为都来源于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
弗洛伊德的理论还包括性本能和身体活动对心理行为的影响,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防卫机制。
他提出了多种防卫机制,如否认、投射、转移等,这些机制是人类对潜意识冲突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
弗洛伊德认为,了解并解决潜意识冲突是心理治疗的关键,通过心理分析的方式,人们可以探究并解决潜意识中的问题,从而实现心理的平衡和健康。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文学、艺术、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电影理论、艺术创作等领域,为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和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启发了后继心理学家的研究,促进了心理学领域的发展。
总之,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哲学理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心理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其思想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了解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的冲突和欲望,从而实现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的提升。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精神分析理论既涉及正常心理机能,也涉及病理心理功能;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但是,精神分析又不仅仅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的理论而已,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治疗精神疾病或心理异常;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假设——1心理决定论原则心理命定论、因果论;即,心理现象与我们的躯体现象一样,没有任何事情是偶然的或碰巧发生的;一个人的现在是由其童年经历决定的;早年形成的内心世界影响一个人今后的现实人际关系,成人以后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童年成长经历有密切关系;这个原则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探讨人类正常心理及病理心理方面,都从本质上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日常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现象,如遗忘、失误、梦等,都不是偶然发生的;每一种神经症症状,不管其性质如何,都是由其他心理历程引起的;尽管病人本人常常把症状看得与自己毫不相干,与自己心理生活没有联系,实际上这些症状与其他心理历程是有关联的,而且可以得到证实;精神分析心理治疗非常关注过去的成长经历,过去的呈现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他的现在,以便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精神分析也是关注现在和未来的;2意识是一种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心理过程;亦即,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机能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优势,并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强调的是潜意识的作用;心理机能的绝大部分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而意识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而不是寻常的心理机能;弗洛伊德心理学是——人格心理学、动力心理学、无意识心理学、梦心理学、性心理学;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人性;人格心理学——弗洛伊德将人的整个精神状态视为一个系统,称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组成,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生化系统是客观的,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人的精神系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能够体验到,比如痛苦,紧张,烦恼,忧郁等等;把人格分为三个结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整体,是理解人格的手段和目的,不是说我们就有三个我;本我,是人先天具有的心理过程,是人的精神结构最底层的,它的唯一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机体的紧张以获得满足和快乐,紧张是痛苦的,人类的快乐就是紧张的消除和能量的释放,痛苦和快乐是一个分币的两面,痛并快乐着,拒绝痛苦和紧张,我们就不会体验到快乐和满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除紧张来获得满足是我们寻求的方向;弗洛伊德形容本我是一锅沸腾的、没有方向的能量;所以,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本我包括所有源自遗传、与生俱来的一切东西,以本能位居首要,人一生下来就具备先天的本能,也可以理解为是接近动物性的;本能源于身体组织,以我们无法得知的形式,最先在本我寻求精神表达;本我不管用什么方式,只要消除紧张就可以;超我,是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价值和道德理想,通过父母对我们的说教和惩罚,内化到我们的心理就形成了超我;超我竭力约束本我的盲目冲动,比如你要孝顺,要有礼貌,不能随地大小便,而动物是不管这些的;超我为至善至美而奋斗,不为现实和快乐操心;孩子小的时候,内化了父母的道德标准,所以,有时候尽管父母不在身边,有的人脑子里却不敢有坏的念头,似乎一懈怠或有不好的念头,就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盯着自己;超我是在俄底浦斯期之后逐渐形成的,即3——5岁以后;出问题往往出在超我上,很多人的超我太强,做事会唯唯诺诺,追求完美;超我太弱,无法符合社会规范而出现问题,受到社会和法律的惩罚;自我,居于二者之间,负责调节本我、超我、外界环境社会三者的关系;人脱离了社会,到了茫茫草原或戈壁,没有人的地方,就没有了社会环境的约束,人的社会价值就没有了,随地大小便、吐痰,而回到城市中就会自动的受到社会环境的约束;当自我能很好地平衡三者关系时,人格便处于正常状态,心理处于健康状态,行为效率就比较高的状态;而当自我失去对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人就会产生各种焦虑,为了防止焦虑,自我便发展出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便让自己生活的快乐一点,比如:压抑、投射、合理化、升华、反向形成、退行等等;孩子出生后逐渐发展出自我来;三者的关系:本我中产生出自我,自我中又产生出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暴君,时刻监视自我;一个人的能量分配,超我太强,自我能量不足,就没有能力去从事现实中的工作,神经症患者都如此,也就是说,神经症病人的超我都过于强大,生活得不快乐,难以满足本我的需要;人就是在人格中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中成长的,没有人格的内心冲突和矛盾就没有人;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投射到现实社会中,反映的就是人和现实的矛盾和冲突,人跟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使得人的人格健康发展,社会健康发展;从人格层面上,咨询师的工作就是要教会来访者接受和理解人格的矛盾和内心冲突,从而消除紧张和痛苦;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首先要能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内心冲突和矛盾;本我和超我,尽管骨子里不同,两者仍有一共通之处,即都代表往事的影响力——本我代表遗传的影响,超我基本上代表来自他人的影响; 人格的组织结构,在第二章学习;动力心理学——提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为什么用能来标定心理活动,而没有用其他什么东西呢前面讲过了,能量守恒对弗洛伊德所产生的的影响,它是带有时代色彩的,弗洛伊德把能量守恒和动力学的理论引入到心理学中来解释人的精神和心理现象;什么叫心理能——操纵人格三大系统的能就称为心里能;人的全部心里能都源于本我中的各种本能生本能,死本能;或者说爱欲本能、破坏本能也称攻击本能,躯体的攻击,语言的攻击,随着人格的发展,心里能通过求同机制逐渐从本我转移到自我和超我,使得人格得到发展;心理能通过两种形式来起作用:一种是本我的能量——以消除紧张为目的的发泄作用,另一种是反能量发泄系统——以阻止消除紧张为目的的的反发泄作用,怎么理解自我和超我会阻止你去抢银行拿钱,你要去辛苦赚钱才符合社会规范;人的一切精神异常和心理病变都是因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作用失去了平衡所致;这部分的内容,在第三章详细学习;无意识心理学——又叫深层心理学;曾经有一个学派是意识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意识不到还谈什么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心理学是针对意识心理学而产生的;弗洛伊德认为,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题,处于心理深层;无意识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本能和那些从意识中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对人的精神和行为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处于心理深层而无法直接为人所了解;无意识心理现象有两大类;第一类包括思维、记忆等,通过注意的努力,可以将它们转回到意识;他称这一类易于进入意识的心理成分为前意识;前意识居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任何思想如果在某种情况下是可能意识到的,那么不论在意识到之后或在没意识到之时,都是前意识;另一类更为重要的就是无意识现象,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换言之,有一种极大的力量在阻碍着,只有消除了这一阻碍才能使它们回到意识中来;弗洛伊德把第二类心理现象称为严格意义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过程对心理机能施加十分重要的影响,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他用冰山理论来比喻,浮于水面上的是意识,水面之下的是无意识,无意识的力量之强大,足以使泰坦尼克巨轮沉没;人类精神活动可以比作两部分,意识到的活动可以比作手电筒射出的光柱,光柱照到的地方就是意识,而手电筒光柱照射不到的部分黑洞是无意识;人看到光柱照到的痛苦的东西就会烦恼,想把它忘掉,想把它移到手电照不到的地方,实际上我们是用了压抑的防御机制,把痛苦的情感压抑到了无意识中;无意识对人的精神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处于深层的地步,是我们很难了解到的,是从我们远古的祖先积淀的很多内心意识不到的情节组成的;那么我们怎么去了解无意识,去理解我们的行为呢无意识的探索途径:催眠、解梦、自由联想、绘画与写作、舞蹈肢体语言、游戏,口误、笔误、遗忘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现象、疾病等;精神分析就是通过人的行为来理解他的无意识的心理学意义,帮助人们理解人的行为;这部分内容在第三章的第五节有提到;梦心理学——我们中国有“周公解梦”,所谓“猫想鱼虾鸡想谷”,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类梦史这本书介绍了早期人类对梦的解释;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那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和情感念头在人入睡时的显现;在我们觉醒时,这些被压抑的欲望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而这些受压抑的冲动非常强烈,所以会在我们睡眠时,意识薄弱时浮出水面得以表达;但睡眠状态的意识并不是完全消失,所以依然对无意识进行监控,意识的监察会使梦变形,因此梦并不直接如实的显现人的这些无意识心理,而是通过伪装、凝缩的方式出现,这就需要我们掌握解梦的方法,以探明隐藏在梦背后的真实含义;但这种伪装的表达也足以减缓压抑的冲突;比如:做梦娶媳妇,现实中各种原因娶不了媳妇,梦里满足了,尽管不是彻底满足,只是替代性的满足和部分的满足,那也总比不满足要好,压抑的能量得以部分的释放,缓解了内心的压力;这部分内容,本书中没有涉及,弗洛伊德着有梦的解析;性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的所有本能中持续时间最长、冲动力最强、对人的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欲求;我们通常理解的性欲只相当于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殖欲,和生殖器有关的性;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欲也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性欲,但只是一个部分,这里所说的性欲,泛指人所追求的一切感官快乐,比如触觉牵手、拥抱、接吻等、嗅觉闻异性的体味、视觉、味觉、听觉网恋网络爱情等等,人是可以通过感觉获得性的快感达到性高潮;弗洛伊德着有性学三轮,由性变态、幼儿性欲、青春期的变化三部分组成,这本书也为弗洛伊德带来了一些误解和攻击,认为他是“泛性论者”;有一个时期,我们国家也有人说弗洛伊德是世界上最大的流氓,把性学三论当黄色书籍来看,说老外写的黄书都看不懂;这对弗洛伊德是不公平的,实际上他是个生活很严谨的清教徒;性本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生殖期,包括,口欲期大约0-1岁,儿童通过母亲的乳房可以获得满足和快乐、肛欲期1-3岁、性蕾期也叫俄底浦斯期3-5岁、2潜伏期社会化过程,5岁到12岁青春期、3生殖期青春期以后,人的更多快乐集中在性器官上,其目的是繁衍种族;在性本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由初期的自恋阶段儿童的早期并没有发展出爱他人,而只是自我的爱恋和自我满足,发展到恋父恋母阶段,最后将力比多能量投注到父母以外的异性身上;但如果力比多能量固着在自恋阶段,父母不能很好的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成年后会发展成自恋性人格障碍;固着在俄底浦斯期的恋父恋母阶段,成人后就无法发展出异性恋,很难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心理咨询,有两个关是必须过的,一个是性,对性的理解,对于性变态,同性恋等性异常症状的理解和接纳;另一个是对死亡的理解,大地震,很多人到了现场,本想去抗震救灾帮助人的,结果面对死亡现场他自己就瘫痪了;精神分析不同的理论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个体成长的不同时期,新精神分析学派,即客体关系学家认为,三岁之前儿童与重要客体,也就是母亲的关系,影响其成年以后的安全感及人际关系的形成,所以温尼科特说,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对于人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精神分析更关注俄底浦斯期,如果这一时期发展不好,成年以后会形成恋父恋母倾向,对象力比多能量难以向父母以外的异性投注,难以与同龄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我们看到,传统精神分析同时关注到父亲和母亲的双重作用,这一时期的男孩由于恋母,而力量不足以战胜父亲,继而向父亲认同,向父亲学习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反之,女孩也是一样的;但是如果父亲是个窝囊废,缺乏力量,母亲强势,男孩就很难向父亲认同,这个男孩就可能将力比多能量投向母亲,严重的可能发生乱伦行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会成为榜样的力量,引导儿子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对于女儿既不过分的引诱,同时又给予充分的关爱;同样的,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初三年里,给孩子以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成年以后孩子会觉得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可爱,获得充分的自信和自尊;同时,母亲给女儿树立柔情女人的形象,让女儿学会做真正的女人;对儿子给予足够的关爱又不过分引诱,儿子成年后会从母亲那里懂得异性的爱;有个案例,男孩和母亲合力把父亲赶到书房睡觉,男孩和母亲同床直到18岁,这时父亲急得跑来咨询;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力量的不足,实际上是牺牲了这个孩子;父亲力量过于强大,也是不行的;用传统精神分析的观点,我们常看到的一些成年人的性心理障碍患者,比如窥阴癖、摩擦癖、暴露癖都是在俄底浦斯期的固着;施虐受虐多数是肛欲期固着,强迫症患者也是性心理障碍的变形;我们从个体发展史,也就是早年的生活史中去寻找原因,从固着的那个时期带着他走出来,帮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正常人;性心理学的内容在第四章的第五节有介绍;有人说学习精神分析是悲观的,我们的一生已经由我们的童年决定了的,那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意义;也有一种说法,人出生后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人影响社会,社会又影响人,恶性循环的结果,只有少数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摆脱命运的束缚超脱出来;曾奇峰曾说过,学会了精神分析,可以把一个婴儿培养成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可以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这话不假,这就意味着,父母和教师需要接受心理学教育,才能更好的培育、教育好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的满足,既不引诱孩子过分满足、溺爱,又不剥夺孩子正当的爱的需求比如冷漠、忽略、嫌弃;我个人认为,精神分析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这就是一个分币的两面,辨证的看问题;精神分析的学习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义,有了这些理解,我们就不会再执着于那些痛苦,接受人所不能达到的极限,接纳我们的不足和局限,生活的更坦然,更平静,也更快乐;。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启示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启示一、引言20世纪初,弗洛伊德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和观点,对于现代心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人类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他揭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和心理冲突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塑造自我,并将其称为“个性结构”。
本文将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以期从中得到启示。
二、无意识探索与治疗2.1 潜意识与梦境分析弗洛伊德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受到潜意识力量驱使。
他通过解析患者的梦境和幻觉来揭示其潜藏的内心欲望和冲动。
例如,“误判”这一现象被视作是真实欲望在无意识中泄露出来。
这些观察结果推动了精神分析治疗的发展,并且也启发了其他治疗方法。
2.2 自由联想法与情绪解除弗洛伊德引入了自由联想法来研究个体的无意识思维。
通过这种方法,患者受到鼓励去不加思索地表达内心环绕着潜意识的想法和感受。
这帮助患者与过往无意识中困扰着他们的冲突情感正面交锋,并解除了许多精神压力。
三、动机与人性3.1 本我、自我和超我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化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最原始的部分,包含了基本冲动如渴望满足和避免苦难等;自我则是本我的实践,主要通过认知和实际行为控制匹配社会要求;超我的一部分包含了个体习得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种结构性安排提示了每个人都有内在的冲突以及为何有时候我们感到矛盾不一致。
3.2 性欲假说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理论中强调了对性欲力量(或称生命力)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将其看作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
他认为人的生命活动存在着两个主要类型:性冲动和自我保护冲动。
通过满足性欲来实现心理平衡。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发了许多争议,但也促进了对于人性与情感更深层次探索。
四、心理防御机制4.1 压抑与退行弗洛伊德认为个体面对内心冲突、焦虑和不舒服会运用各种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些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心理防御机制”。
其中最著名的机制是压抑,即将具有威胁或痛苦成分的想法或回忆从意识中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