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故乡》
月之故乡声乐教案

月之故乡声乐教案作为一名声乐老师,我十分珍视和热爱我的工作。
每天接触到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我感受音乐魅力的机会。
在我职业生涯中,有一份教案始终让我难以忘怀,那就是《月之故乡》。
《月之故乡》是一首翻译自德国的传统童谣,再加上中文填词后成为被广泛喜爱的一首歌曲。
它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李宗盛的代表作之一,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也受到各年龄层的欣赏。
因为它曲调悠扬、节奏明快、旋律婉转,词语也很简单易懂,是一首非常适合学生学唱的歌曲。
但是,虽然这首歌的旋律简单,唱起来也不算困难,但是要想真正唱出它的感觉和情感,却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功夫。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授学生唱歌的时候注重动态表达和情感交流,重视让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在教唱《月之故乡》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情感。
我告诉他们,这首歌其实是讲述了一个人心中的故乡,一个在异乡生活、思念故乡的人内心的呼唤和渴望。
同时,我也让学生听取不同版本的《月之故乡》的唱法和演绎,带着他们感受不同歌手的表达方式和风格。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真正的声乐练习。
我首先针对这首歌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技巧指导。
例如,歌曲A段和B段的高低音配合和转换,需要学生在唱的时候掌握好节奏和音准。
还有歌曲的高音部分,需要学生通过适当调整气息和喉咙的状态,实现高音的圆润和稳定。
而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情感和表现力来诠释歌曲。
我告诉学生,歌曲的情感是最重要的部分,要想唱好这首歌,必须让情感贯穿整个唱歌的过程中。
这不仅包括唱法上的细节,还有精神和心境的因素。
例如,当唱到“今夜谁共饮孤杯”这句时,学生需要模拟一个渴望故乡、期待能够与故乡的亲人和爱人在一起共度佳节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首歌曲,我也将一些文化背景和语言细节介绍给他们。
例如,歌曲中出现的“团圆”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弯弯的月亮”则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关于月亮的形象之一。
月之故乡声乐演唱技巧

月之故乡声乐演唱技巧
声乐演唱技巧对于《月之故乡》这首歌非常重要。
首先,要注重整体音乐气氛的营造,歌唱者需要在歌唱前就将自己融入到歌曲的情绪中去,让声音自然地流淌出来。
歌手需要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己的音色特点,给歌曲注入自己的个性和色彩。
其次,歌唱者在处理旋律上应充分表现出旋律的美感,适当地加入自己的创新和理解。
歌曲的节奏和节拍应随着情感的高低而变化,这样能更好地传达出歌曲的情感内容。
再次,呼吸控制在《月之故乡》这首歌的演唱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歌唱者需要随着歌曲的节奏和情感变化,灵活控制呼吸,让声音自如地流动,通过婉转的嗓音,把歌中的情感内容深深地刻画出来。
最后,发音的清晰和字的咬合,以及咬字和断句的熟练程度,也是评价一位歌唱者的重要标准。
只有做到字正腔圆,才能让听者感受到歌词的意境和歌曲的主题。
在《月之故乡》这首歌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歌曲中,以热情和执着的态度去诠释这首歌,让观众能感受到《月之故乡》的韵味和魅力。
月之故乡经典散文

月之故乡经典散文月之故乡经典散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月之故乡经典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月光下的故乡,辽远、空旷,有多少的梦沉睡不醒,有多少的思魂凌空飞翔。
行走在熟悉而陌生的城市,习惯了漂泊的游魂在午夜的街头彷徨,思念在巷口的等待,承受岁月剥蚀的疼痛。
灼痛焚锻过的思念裸露白森森的骨头,写着一首温婉如玉的诗行,在夜色里闪烁幽蓝的微光,故乡之月。
轻柔如纱的月光,月下的乡愁,是一个飘渺的背影,还有几张写意的脸庞。
今年桐花万里丹山路的四月,回了一趟故乡。
哦,故乡,久违了,很久没有这样仔细端详过。
这个曾经给予我希望与温暖的山村,仿若一只抱窝的母鸡,我在它的羽翼下,曾经象草儿一样萌芽生长,春夏秋冬,经风沥雨,到长成一株浮苹,溯流千里,沉浮异乡的水岸,餐风饮露,弱弱向月。
恍惚间,记忆的画面,只有那只竹笛还在暮归的牛背上吹响,童年的山谣,依然清远。
是谁把它遗落在这黄昏的村头,挂在一颗怅望的老树上,站在红尘阡陌,挥手离别,不记年轮,永不老去。
沿着童年的足迹,倥立老屋的门前。
今夜的月色,更为皎洁,似一层凝霜,我想起了母亲苍苍白发。
透过门扉,老屋经受不住风雨的摧残和时光的浸蚀,一角坍塌。
唯有唧唧的虫声,从砖缝爬出,用一种简单的声音重复吟唱孤独和寂寞。
清幽的月光也许记得,就在这小屋,有一位瘦弱的少年,不停地往灶膛添些柴禾,殷红的火苗映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和淡淡的忧伤,锅沿漫出晚饮的菜香与温馨,还有饥渴的目光。
也是这昏黄的灯光下,母亲一边缝制的夹衣,一边轻哼半生半熟的歌谣。
月儿西沉,一阵风挤进窗缝,小屋响起几声带着倦意的咳嗽,母亲熄了灯。
朦胧间,我看见了曾经的苦难与幸福,就这样不经意地融入我的血脉之中,迸发出灵魂的呼吸与吟啸,铸成诗般的尊严与谦卑。
那口老井还在,月光下的故乡,深沉如它。
静坐井台边,沿着井壁的青苔,我握着被岁月磨光的井绳,想把深藏的月儿捞了出来,温润一颗凄冷的心。
《月之故乡》PPT课件

有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流行歌曲呢?
落叶归根
(王力宏)
故乡
(许巍)
故乡的云
(费翔)
望 乡
(满文军)
橄榄树
(梦之旅组合)
家乡
(韩红)
#
#
‖
⒈
⒉
A
பைடு நூலகம்A1
A2
A3
前奏
间奏
反复记号
反复记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月 之 故 乡
彭邦桢词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天上。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彭邦桢
(1919—2003)20世纪闻名海峡两岸与大洋彼岸的诗人,也是一位心系故土的爱国游子,湖北黄陂人,诗作有:他以《诗玫瑰的花圈》代唱战歌、以《花叫》代唱建设、以《月之故乡》代唱祖国统一、以《梦.致花神之诗》代唱爱心。
月之故乡
- .
水调歌头
词: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之故乡儿童诗

月之故乡儿童诗一、原文:《月之故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二、衍生注释:1. 故乡:家乡,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对人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和回忆,是心灵的归属地。
2. 天上与水里的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实实在在挂在天空中的自然景象,而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倒影。
这里用天上和水里月亮交互呼应的景象,来引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主题上,这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主题的儿童诗。
它通过对月亮这个常见意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情感方面,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对故乡的眷恋。
对于儿童来说,这种情感也许没有成年人那么深沉复杂,但是却有一种纯真的向往。
诗中两次提到了天上和水里的月亮,像是一种简单而又深刻的思考,最后归结到故乡,表明故乡在心中就如那遥远的月亮,看似就在眼前(水里的月亮),但又难以真正触摸(天上的月亮)。
2. 表现手法- 对比与呼应。
诗中巧妙地运用了天上月亮和水里月亮的对比与呼应,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画面。
同时,“低头”和“抬头”这一动作对比,也更好地把看月亮的行为与思乡的情感联系起来。
并且,诗句简短流畅,很容易让儿童理解和诵读。
四、作者介绍:这首《月之故乡》的作者没有确切资料表明身份。
但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一个对故乡有着深刻情感,并且很了解儿童心理和语言特点的人。
作者深知月亮这个自然景象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尤其在思乡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又能用简洁而形象的语言满足儿童理解诗歌的需求。
五、运用片段:1.在一个乡村小学的中秋诗歌朗诵会上,小朋友们一个个盛装打扮,充满期待。
轮到小李同学朗诵了,他走上台,用他稚嫩的声音朗诵起《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台下的小朋友们仿佛被带入到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中,他们仰起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又低头看看院子里水缸里月亮的倒影,心中涌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尽管他们可能还不太懂什么叫真正的思乡,但那种淡淡的情绪在诗的感染下出现了。
初中音乐《月之故乡》教案新人教版

初中音乐《月之故乡》教案新人教版《月之故乡》说课稿大家好!我是德茂中学音乐教师韩大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月之故乡》。
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本教材所采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16册,第三单元“台湾随想”第一课。
《月之故乡》这是一首游子怀念故乡的歌曲,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全曲是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结构,连续三次变化重复构成。
音调用的是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的交替,使该曲具有浓郁的、古典的民族风格,柔和的色彩和深沉、优美的旋律,使人感到思乡之情更加深沉内在。
2.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台湾同胞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了解《月之故乡》的调式结构知识。
(3)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月之故乡》,并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够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难点:1、临时变音#4的音准。
2、旋律中5、6小节与13、14小节的区别。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本班是初二年级民乐班的学生,每个人都会至少一种乐器,有的在合唱团,他们的音准和音乐综合素质较好,本节课多训练他们的合唱感觉,唱歌的表现力不够,不够投入。
本节课培养学生如何唱出歌曲味道与门道性,提高音乐修养。
三、说模式本节课我采用10分钟训练学生的声音,训练音准、音色、完整唱视唱。
为下一步歌曲打基础。
25分钟学歌曲,在唱会的基础上提高演唱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加入,深化感受。
10分钟根据歌词创编节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活力课堂。
四、说设计教学过程:1导入:首先给学生们练声,唱5————lv(长音)之后唱长音3 5 6 7 5 6 3 这几个音符从而引出主题。
通过这一形式把练声的状态带入唱谱子中2.新课教学:(1)开门见山教师轻声弹钢琴,直接进入主题,用合唱的标准要求学生,右手打两个预备拍之后唱视唱,按节奏的强弱关系演唱,遇到#4 符点,和切分节奏,难点节奏一一解决。
《月之故乡》教学简案

《月之故乡》教学简案1.从自己的故乡讲起——2.背诵或者朗读与月亮有关的思乡的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小结:在中国人的眼中,月亮和故乡、和思乡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无论是唐代的诗仙李白,还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无论是背井离乡的某个寻常的夜晚,还是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诗人总是在举头望月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魂牵梦绕的故乡。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月亮、与故乡有关的现代诗,老师来读,学生来写。
最后一行:“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你觉得这一句应该放在哪里呢?4.读好这首诗。
这首诗58个字,实际上只使用了17个字,每个字都凝聚着作者无尽的相思。
5.体悟中心,这九行诗其实就写了一句话,是哪一句呢?6.给诗歌起个名字。
7.介绍诗人生平,引出几首诗歌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感受明月与思乡的文化。
彭邦桢(1919-2003),著名的湖北籍台湾旅美诗人。
他十五岁时开始写诗,少年时代便在家乡黄陂县颇有诗名。
20岁的时候,考入成都军校,毕业后在重庆任少尉排长。
二十五岁时随青年军赴印度远征27岁开始供职于国民党国防部新闻局,后随军开赴台湾。
一九七三年,54岁的彭邦桢在出席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时,与美国女诗人梅茵·黛丽儿(MarioneDarreu)相识于台北。
第二年在美国纽约结婚,居住纽约,才似乎结束了他奔走四海、颠沛流离的生活。
(插入邱鸣的介绍)2003年3月19日,84岁的彭邦桢在美国病逝,他生命中四分之三的时光都是在异乡异国度过的。
根据诗人遗愿,其骨灰要回到故乡黄陂,安葬在木兰山。
2008年3月8日上午,彭邦桢被安葬在黄陂毗邻木兰山的长乐园陵园中。
至此,这位阔别故乡59年的海外华文诗坛巨匠,终于实现了他毕生最大的夙愿——魂归故里。
听到这里,你会说什么呢?8.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那是1977年圣诞之夜,彭氏夫妇应邀到纽约乡下一个朋友家过圣诞节。
当他们返回途中路过长岛一个湖边时,湖水中荡漾起一轮明月来。
望月思乡——《月之故乡》赏析

望月思乡——《月之故乡》赏析《月之故乡》是叶赛宁的代表作之一,她用精美的语言、清丽的文笔写下了一首关于思念故乡的诗歌。
《月之故乡》通过对故乡月夜图景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抒发了诗人热爱故乡、眷恋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的内容大体如下: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的女儿,我爱这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土地。
我从小就喜欢圆圆的月亮,不仅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一个平静的夜晚,而且我更钟爱故乡那皎洁的明月,它时刻牵动着我的心。
因此,今天当我看到明月挂在天上,也想起了遥远的故乡……第一节描绘了月夜中的故乡,整个月夜显得那样恬静、那样幽雅。
仿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光如水、万籁俱寂的境界,使人充分领略到诗人所营造的“圆月”“安谧”“澄净”“柔和”“如同青年妇女柔美的面容”“典雅、迷人”等氛围,让读者对月夜产生无尽的遐想。
本诗共有三节,其中第一节主要描写故乡的自然环境,通过色彩鲜明的语言再现了故乡山川田野的风光,展示出了一幅如画般的故乡月夜图。
其中第一句“我生在中国”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赞美了伟大祖国雄伟壮观的景象和灿烂悠久的历史,并且借助于一个“生”字,突出了中国这片神圣土地哺育了诗人这个华夏子孙,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民族精神的可贵,而这些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第二句“我是中国的女儿”则将中国的一切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比挚爱,是对祖国的歌颂,更是对祖国的赞美。
“我是中国的女儿”是以深沉的语调向祖国诉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浓浓的爱,也点出了全诗的主题。
第二节中,诗人又化用《红楼梦》中的诗句,说明“明月故乡夜”也就是中国的夜晚,使中国与月亮结合起来,让诗句更加充满韵味,同时也借用曹雪芹的“故国”之说,将自己与祖国紧密联系起来,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诗的三节之间浑然一体,毫无缝隙,而且随着故乡月色的推移,诗人的思绪也由现实转入回忆。
第三节紧承前两节,诗人真实地记叙了自己童年时代在故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其中第二句“我是中国的女儿”便道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也成为了诗歌的结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上第二单元《温馨家园》
第一课时《月之故乡》
教学目标:
1.在听赏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大胆地即兴表述自己的感受。
2.学生能够在学习歌曲的时候注意歌唱方法,明确速度在歌曲的演唱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月之故乡》并能够用自然、深情、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月之故乡》。
3.通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较流畅的演唱歌曲。
2.通过听、唱、奏、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提高学生感受、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
教学难点:
1.变音记号、连音线等的处理。
2.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
3.尾音的时值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由歌舞乐自然融入主题。
教师播放自己07年排的舞蹈《床前明月光》和学生共同感受、品味作品思想内容,并跟学生一起讨论、总结主题“思乡之情”进入本课正题。
(运用自己学校校队的舞蹈《床前明月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对月亮的感觉,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总结出了主题“思乡之情”)
二、感受歌曲,学习歌曲
1.播放《月之故乡》,师生闭上双眼徜徉歌曲的优美旋律之中,共同赏析。
A、即兴表述自己对作品情绪情感特点以及表现作品什么思乡感情的认识。
B、师生介绍词作者彭邦桢以及作品由来。
(闭上眼睛听赏音乐,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感受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学生讲述对作品的认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这样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也在作品作者以及作品背景的讲述中,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有助于以后对作品的表达)
2.随录音教师朗诵第一段歌词,学生朗诵第二段歌词,哼唱(哼唱时敲打节奏)第二段歌曲,进一步感受歌词魅力、歌词表现内涵以及熟悉歌曲旋律。
(教师提醒第四、第八乐句微妙的差别、提醒朗诵的语气和感情的处理。
)(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可以提升自己对作品的更深理解,提升对歌词魅力、内涵的认识。
学生哼唱能进一步熟悉旋律,锻炼学生的视听能力和模唱能力。
)3.再次聆听录音。
A、感受、了解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什么?这种速度对表现歌曲的情感又和作用?
B、教师和学生讨论速度在歌乐曲的表现上的作用。
速度是声乐作品的心跳、脉搏,速度对于表现歌曲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欢快活泼的歌曲,演唱速度较快;哀痛而忧伤的歌曲则用沉重而缓慢的速度;坚定而有力的情绪用进行速度。
速度反映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决定速度。
例如,表现悲伤和怨恨的情绪和情感的歌曲《黄河怨》(歌词: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冤.命啊,这样苦!生活啊,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决定了演唱的速度是稍慢的,表现愉快和欢乐情绪的《越来越好》决定了演唱速度是稍快的。
C、师生共同分析歌曲的旋律有何特点?有没有重复的乐句?它分为几个部分?(歌曲曲式结构)
4.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的时候也必须融进情感,也要把音乐的节奏、节拍融合进去。
)
A、用急吸慢呼的方法练习气息的支撑和声音的位置。
B、用打哈欠状态发一些母音。
C、用“呜”来哼鸣发声练习曲。
D、高位置说歌词,追求头腔共鸣。
(发声练习可以看出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发声方法的,是不是动辄就大声喊叫,只有长期不懈的练习,有了好的发声练习基础才能较好的唱出歌曲来)5.突破难点
(1)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
A、由教师范唱,再分段随琴演唱,用对比的手法找出乐曲中相同和不同之处,便于学生掌握。
B、用划旋律线的方式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
C、用哼唱的比较的方法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
D、用唱谱的方法来解决乐句之间的差别。
(学生用以上这些方法来解决作品中的难点、重点,应该是非常有效果的)(2)解决旋律中的装饰音和特殊符号。
可先让学生随琴学会曲谱(注意歌曲中的“#”————升记号这个变化音以及连音线、切分节奏的唱法。
)
(3)尾音的时值的练习。
6.视谱演唱
教师提醒注意:
A、两小节一换气。
B、变音记号、连音线等的处理。
C、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第三乐句的区别。
D、尾音的时值———
(学生学唱歌曲之后的视唱谱子,孩子的快速、准确视谱能力都能提高。
)7.完整演唱
在老师钢琴伴奏下,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演唱形式可采用独唱、齐唱等方法。
三、探讨与交流、实践与表现
这个环节中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各自收集有关月亮的资料。
以及用不同形式来以月亮为主题表现思乡之情。
(学生到了初三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月亮的诗词歌赋等,而且学习这首歌曲的时候距离中秋节也很近了,所以以学生以往对月亮为主题的作品的认识加深对《月之故乡》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论”的激情,以及“唱”的兴趣,学生对作品的不同形式的表现(分组、个人、师生合作)就积极多了。
)
四、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
1.介绍德沃夏克(课件一组配乐画像)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
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
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
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
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
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
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4.完整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录像(课件)要求:注意交响乐队的编制,各主题主要用何种乐器演奏;记录乐曲的结构(各段的演奏顺序);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
讨论乐曲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你自己有何感受?
五.在学生熟悉的乐曲《但愿人长久》中结束本节课。
六、教学反思
1.欣赏时,学生对于这种美声的唱法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但欣赏后,让学生自由的发言还是积极踊跃的,回答的也比较准确,因为有关月亮主题的诗词学生学的比较多,所以相对理解比较深刻,也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理解。
2.课堂上,学生练习非常认真,但由于作品中第一乐段中第一部分跟第二部分的第三乐句之间存在微妙的差异,所以学生学起来感觉较难,音准不太准确,经过老师用划旋律线等方法有一些进步,但还是不尽人意,需要更进一步的熟练和提高。
演唱情绪也不是很到位,需要唱熟练之后再准确表达。
3.在“探讨与交流、实践与表现”这一环节中,学生在通过古诗词方面表现歌曲内涵方面表现的非常突出,虽然学生的其他创作、表演水平有限,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挺高的。
总体说来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