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合集下载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案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二、常见古诗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按诗歌体裁分类(一)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边塞征战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咏史怀古诗: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四)别离贬谪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或折柳相送或高歌送别,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评价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

“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考点解读:1.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2.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按题材的不同,可将古诗词分为以下几种:咏史怀古诗别离贬谪诗爱情闺怨诗思乡怀人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即事感怀诗谈禅说理诗诗歌的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之感慨(一)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二)别离贬谪诗1.把握别离贬谪诗的思想内容别离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表达离愁憋绪,多迷恋、伤感。

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

表达自己的志向。

贬谪诗在思想内容上常表现以下几方面:流露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

表达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民,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

表现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

2.注意送别诗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与作法。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

唐宋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南浦、灞桥、杨柳、美酒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4 高考命题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4 高考命题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 理解诗词,把握作品情感,体验语言风格,就不能脱离作者而孤 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等, 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 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 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 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 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 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向二 观点态度类 一、明辨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 也有人认为两者都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 (词)予以分析。
举例 王维《山居秋暝》 刘禹锡《乌衣巷》
李商隐《贾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于谦《石灰吟》 苏轼《题西林壁》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五)别离愁绪 具体内容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举例 柳永《雨霖铃》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

10
@《创新设计》
目录
突破二 评价观点态度
11
@《创新设计》
目录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悟,等等。所谓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
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 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认
目录
2.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完成题目。
纵笔三首 ①
苏轼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②吾。
【注】 ①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大诗人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儋州(今海
18
@《创新设计》
目录
组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超旷闲逸”的心境,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①第一首以一笑否定小儿误喜自己容颜未老,以风趣面对衰老,体现超旷闲逸; ②第二首将身世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平蕴藏在父老相迎的热闹与独立数过人的寂寞中, 不显沉痛,体现超旷闲逸;③第三首直写诗人久困中喝酒思肉,期待邻人送上酒菜, 以真率写与邻人的深厚感情,不以久困为意,体现超旷闲逸。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乐景、哀景和乐情、哀情可以是正衬也可以是反衬)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 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的这两首绝句中景和情的关系如何? 答: 前者是乐景衬乐情,后者是乐景衬哀情。
6
@《创新设计》
目录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
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或者说社 会总是不断往前发展的。

高考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有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的。有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的,有表达对山河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楚的。有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的。②建功报国。有抒写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的,有表现贬官谪居 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的,有表达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的,有抒
发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咏叹的。③思乡怀人。有羁旅天涯的愁思,思亲
内容。
(4)评技法。在深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等,有利于更加深 入地体会诗歌的特征和思想感情。
考纲解读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诗歌的主旨,诗歌所创造的意境,融入主旨、意境中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讥讽什么、赞美 什么;在诗人创造的意境中,诗人是愉悦还是苦恼,是开朗还是抑郁,是愤激还 是平和,是冷眼漠视还是热心关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 (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 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 的烙印,因此,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 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
考纲解读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1.理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态度 任何人写作总是有其目的,都是为宣传某一种思想,造成一种舆论,去影响别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使用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使用

思想情感: 1.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 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保家卫国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
2.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控诉战争痛 苦;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如 范仲淹 《 渔家傲 秋思》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 踯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 历代兴亡,想到了无论盛世和乱世百姓所受的苦难。 问:你觉得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可贵的人文主义情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可贵之处在于它 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 怀。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送别悼亡
内容:送别诗,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 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 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送别诗常见的意象: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 南浦,芳草、杨柳,明月、夕阳,青灯、美酒等。 思想情感: 1.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和关切之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深切地表达了李白对挚友王昌龄的同情和怀念。
上邪 (乐府民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 与君绝 ! 【析】这是汉乐府中的一首情歌,是一篇爱情的誓词。 主人公通过选取一系列自然界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 向冥冥上苍发誓的方式十分坚决地对自己所爱的人 表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变故,自己都要 和对方相爱到底,世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使自己对 爱人真挚热烈的感情发生丝毫的动摇。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JX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JX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 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 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 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①。 要得一犁水 足望年丰。 【注】 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片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 发的思想感情。
• 解题思路: • (1)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 活情景。(写了什么) • (2)抓住“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 浓”“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等特征。 (抓住了什么特征) • (3)“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 年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
例4、阅读杜牧《初冬夜饮》,回答文后问 题。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
多次被流放。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 以点评。
⑶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 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 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 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 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 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 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 “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⑤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 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 ⑥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 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
⑦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 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 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⑧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 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 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综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考查的形式为:(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2)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3)评价诗歌中蕴含的观点态度。

复习思路复习本讲应先预习[学之窗]中的常见思想情感的主要类型,从整体上对古代诗歌的感情表达方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对于[师之说]中的题目,要先看[思路分析],接着尝试解题,最后校正自己的思路。

要用好[梦之旅],这一部分的题组对训练解题思路比较实用。

一、评价主旨类常见术语表解术语解释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含蓄,耐人寻味。

二、常见古诗的思想感情表解[第一组(按诗体分类)](一)咏史类思想情感示例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蜀相》(二)边塞诗思想情感示例1.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

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2.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

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范仲淹《渔家傲》(三)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示例1.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

杜牧《山行》2.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王维《山居秋暝》(四)离别诗思想情感示例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 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 为有意为之。 ‚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 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 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本题 重点考查对诗人‚心境‛的分析,关注诗歌的深层内涵,要 求考生读懂诗人的心境,领会诗歌的情感并做出具体分析。 要准确分析诗人的‚心境‛,既要概括出‚心境‛的具体内 容,也要注意结合诗歌整体有条理地具体分析。对诗人‚心 境‛的理解,需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歌意象, 如‚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 ,进行仔细揣摩。 境由心生,从客观外物的色彩、诗人所处的外在环境,即可 了解诗人‚心境‛的变化。理解首联要把
另外,也有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的考查,如江西卷第 14 题第(2)小题‚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 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命题趋势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仍将是高考 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因为这种题目的指向明确,考 生解题更有针对性。 2.将更多地和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结合在 一起考查;概括诗歌的内容这种题型因其注重对考生整体 阅读能力的考查,适当降低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将受到命题 者的青睐。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阐述。 答:
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阕写 到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 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 绪实在难以排遣,主人公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紧蹙的双眉 却将其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 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 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主人公难 以排遣的愁情。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 情,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 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 迟缓。
从 2014 年全国其他试卷看,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体现 在对思想感情的评价上。如辽宁卷第 9 题‚此词写春,有人 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天津 卷第 14 题第(3)小题‚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 有何不同‛,四川卷第 13 题第(2)小题‚本诗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重庆卷第 12 题第(2)小题 ‚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 样的感情‛,广东卷第 10 题第(2)小题‚怎样理解‚怪人催 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江苏卷第 10 题第(1)小题‚请 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 标点符号。 【审题】这道作文题的材料取自一个印度作家的小品。 考生审读这则材料应该抓住大师和弟子对话的内容,特别 是大师最后一句话的含意。弟子的话的意思是,自己不能离 开大师,因为大师是照亮自己生命的光。弟子的话里,有对 大师的崇拜,也有对大师的依赖。大师的话的意思是,弟子 应该离开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最后一句‚我的光就 那么刺眼,让你到现在也看不到你自身的光?‛意为弟子不 要被大师的光所蒙蔽,应该要看到自己身上的光。反问的语 气里有责备,也有指点。考生把大师和弟子的话结合起来, 就会发现,两者谈话的焦点是对‚光‛的认识。这就
1.分析评价诗词作品的内容 ‚诗词内容‛指诗词中描写的人、事、物的总和,是诗 词赖以表现作者情感和作者观点的关键。考生分析评价诗 词的内容要结合诗词中的意象、意境、情感、事件等因素, 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够顺利地解读诗词,体味作者的创作意 图。 分析评价诗歌作品的内容往往建立在对诗词整体阅读 理解的基础之上。从实际命题情况看,高考针对作品内容侧 重点不同的考查方式包括两种,一种侧重于对诗词内容的 分析,一种侧重于对诗词内容的评价。 侧重于诗词内容分析的,考生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诗 词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这一类试题并不需要过多地表达自
要思考一个问题,‚光‛究竟代表什么?‚光‛的本义 是人眼可见的一种电磁波,而这里的‚光‛应该用的是引申 义或比喻义。 从故事推断, ‚光‛ 应该是指人的能量、 本事、 长处、涵养等。那么,大师要弟子看到自己身上的光,也就 是要弟子看到自己身上的能量、本事、长处、涵养等。不 光故事中的弟子应该这样,生活中那些妄自菲薄的人都应 该努力发现自己身上的‚光‛。 【立意】本题主要应该从大师对弟子进行指点的意思 的角度立意,也可从弟子依赖大师的角度立意。立意:①一 个人不应该总是被别人的光芒所笼罩,要努力发现自己的 长处;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你努力去发现;③要 学会独立自主,不能总是依靠别人;④崇拜大师,更要悟出
份均以不同形式对本考点进行了考查。如 2007 年第 9 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 的情怀‛,2009 年第 9 题‚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 的感情‛,2010 年第 9 题‚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 感‛,2011 年第 8 题‚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 简要分析‛,2012 年第 8 题‚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 用‛,2013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第 8 题‚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 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卷Ⅱ‚诗的最后一联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以及 2014 年新课标卷Ⅰ第 9 题、卷Ⅱ第 8 题。
(2014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 题。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①被酒:刚喝过酒, 带着醉意。四黎: 子云、威、 徽、先觉四人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②翁: 苏轼自称。
大师成为大师的原因,这才有益于自身发展;⑤不要让 大师的光芒阻碍了你的成长。
(见学生用书 P110) (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后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 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 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 劫:围棋术语。
第二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见学生用书 P1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大师在病床上躺了几个星期,一直昏迷着。一天,他突 然苏醒过来,睁开双眼,看到他最喜欢的一个弟子正站在床 前。 ‚这些天你一直没离开我的床边,是吗?‛大师轻声问。 ‚是的,我不能离开您。‛ ‚为什么?‛ ‚因为您是照亮我生命的光。‛ 大师叹了口气,说:‚我的光就那么刺眼,让你到现在也 看不到你自身的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 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
(2014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 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握‚了‛字,‚了‛是‚完全‛,‚了不‛就是‚完全 不‛,这是诗人的主观表达,联系后面的表达,可以看出诗人 内心的复杂。中间两联对秋暮景象的描写,本是客观的,却 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尾联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心 境。总之,解答此题,一要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要会逐联 分析;三要准确表达。 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 ‚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 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 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 惆怅。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答:
本题考查典故的出处。 《论语·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向孔子谈自己志向时说道:‚暮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这表现了曾皙洒脱高雅、逍遥自在的情操。‚溪 边自有舞雩风‛的典故就出自这一句。 《论语》
评价是衡量、评定其价值。本考点主要涉及以下三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评价诗词相关内容;二是体味诗人的 思想感情;三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本条标准,命题人会以考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 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看考生能否对诗词内容进行 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 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 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等。高 考命题时会选取不同时代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的代表作品, 要求考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思 想感情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精神,从而培养考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民族自豪感。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D 级。本题为考查‚炼字‛的题目,要求赏析颔联中 ‚常‛‚偏‛两词的妙处,体现了对诗歌语言的关注,既与 平时的语文教学一致,也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的体现, 暗含对诗歌情景关系的考查。题目要求赏析的两个字虽然 均为副词,却都有拟人化色彩,凸显了作者的心绪。解答时 既要分析两个词本身,也应联系具体的诗句,赏析其为文造 景,表达主观情感的作用。‚常‛表明不是一天两天,而是 很长时间,这是有悖山色一年四季变化的,必然是人的心情 使然。‚偏‛也是不按常态,主观意识很浓,这种意识,当然 也是诗人的意识。所以,虽然是对关键词的赏析,仍然要与 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 但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和黎族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 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考纲要求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考试 大纲》规定的考点之一,能力层级为 D 级。 二、考点解读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诗歌阅 读的深层次内容,也是我们阅读诗歌的最终目的,它要求考 生透过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表面现象,去挖掘诗 歌的灵魂。它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考查频率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全国新 课标卷的必考内容,除 2008 年没有涉及本考点外,其余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