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传统与变迁——西方汉学家谈中国传统文化

理论与学习⊙李约瑟(J N eedham),费正清(J.K.Fairbank)和巴拉茨(EtienneBalazs)分别为英、美、法的汉学权威。
他们认为,要看清现代中国的运动方向,就必须确定它长久以来所走过的历程;只有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才能理解它的变迁。
下面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一个方面谈传统与变迁。
在西方汉学家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典型的是延续了两千余年,我们称为官僚封建主义制度。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学者官僚制度。
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这是世界上已证明的最稳定、延续时间最长的政治秩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伟大成就。
在他们看来,这一制度仍然在影响现代中国社会。
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要么它还在发挥功能作用,要么人们在力求改变它以适应新环境。
首先,令人奇怪的是,当他们谈论这一制度时,几乎完全漠视皇帝的作用,甚至存在。
比如李约瑟把这种制度定义为非竞争社会中的非世袭精英统治制。
这显然没有把皇帝包括在内。
而且他都有意避免使用封建(feudal)这个字眼,在他们看来,中国从秦朝以来的官僚统治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不一样。
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世袭贵族统治和军事领主制。
在中国,这似乎在战国时期已经结束。
因此,他们更愿意使用马克思所说的,亚洲式生产模式,或者用他们通用的学者—官僚制度。
所谓学者官僚是指由选拔的学者来充当官吏管理国家。
这种选拔的非世袭性质(这是从总体上说),对西方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类似的官吏考试制度在十九世纪才在法国出现。
李约瑟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主,其中有自由竞争的因素。
这种因素,有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学者—官僚制度能持续这样久。
由于它把许多最优秀人才网罗进去了,可以缓解社会精英层的不满。
而欧洲的贵族世袭制做不到这一点。
他们的继承人可能是白痴,而无出路的其它阶层精英会致力于发展反对势力。
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欧洲的封建制度较短命。
当然,这不是马列主义的观点。
学者—官僚制度的特点是,官僚作为个人,地位极无保障,很可能一夜之间,名誉、地位、财产甚至生命全部失去。
【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青铜器和甲骨文》课时练习卷 (四)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青铜器和甲骨文》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文物的发现也是如此,在清朝末年,北京有一位官员去药店买药,发现龙骨上刻有符号.他认为是古文字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下列选项中哪个朝代的文字?A.清朝B.秦朝C.汉朝D.商朝2.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
这些规定A.形成了禅让方式B.稳定了社会秩序C.实现了土地分封D.扩大了国人利益3.如用中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将下面春联括号中▲补充完整,则应选择A.甲骨文猪B.小篆猪C.隶书猪D.行书猪4.青铜器反映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
后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A.商朝B.西周C.秦朝D.汉朝5.“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遗物以为佐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
”下列出土的遗物可以佐证商朝历史的是A.棉纺织品B.景德镇的瓷器C.刻有文字的甲骨D.圆形方孔半两钱6.中国古代史籍浩如烟海。
研究西周历史,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史料应该是A.甲骨文B.金文C.《史记》D.神话传说7.汉字字体不仅能满足书写的需要,也是时代审美的体现。
下列图片反映的汉字字体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①④③②B.①④②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8.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A.甲骨文B.小篆C.楷书D.行书9.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下列文字属于“会意”字的是A.日B.田C.明D.正10.妇好是商王的王后。
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
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A.龟甲或兽骨上B.竹简上C.丝帛上D.蔡侯纸上1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聚焦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和科技文化

高频考点聚焦训练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和科技文化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
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项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13·河北一模)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 君主意志B. “爱人”之心C. 内心自省D. 礼乐规范2. (2013·石家庄一模)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
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人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这表明儒家主张( )A. 藏富于民B. 勤俭节约C. 忠孝为本D. 国富民贫3. (2013·深圳一模)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官僚政府所获得的支持,主要来源于社会习俗和社会价值观。
”下列属于这种“社会价值观”的有( )①三纲五常②因行称义③天赋人权④君权神授A. ①②B. ②④C. ③④D. ①④4. (2013·佛山二模)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 汉朝B. 魏晋南北朝C. 隋唐D. 宋朝5. (2013·河南六市一模)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6. (2013·潮州调研)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
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 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 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思想的冲击D. 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7. (2013·宜宾一模)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与变革》读书报告费正清是世界上最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中国研读、旅行、教学。
1955-1973年费正清担任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哈佛的希根森历史讲座教席。
直至他逝世前,他领导着美国的中国问题的学术研究。
当今美国诸多有影响的中国问题专家皆出于其门下。
费正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汉学家。
他的着作及其主要观点代表着美国社会的看法,对几代美国学者和政治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号称“头号中国通”,其对中国的深厚研究在此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此书从远古的史前文明一直写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跨度几千年,涉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及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的传承与流变。
这本书的内容正像作者在前言所说的目的一样,从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中去了解中国社会。
第一章中作者就讲到:“通过历史可以按照中国人了解自身的方式来了解中国。
其次,通过研究中国人的审美、认识和制度的衍变,最可以看出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独特成就。
”这本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独特成就”便是贯彻中国漫漫几千年历史而绵延至今的中央集权体制。
这本书以类似塞缪尔·亨廷顿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文化圈的起源。
即地理上的原因,中亚的荒漠,南亚的茂密雨林,东边的海洋,将东亚在现代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以来一直就作为一个相当封闭的文明圈在独立发展,而其中中华文明又是绝对的主体。
上溯自夏商周,甚至更早的历史时期,因为对抗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以及农业文明对抗游牧文明骚扰的客观需要,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中央集权形式的统治结构。
对比之下,也就能理解古希腊城邦及其早期共和民主能诞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又多岛屿环海条件下的原因了。
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往往不是几个偶然因素所导致的。
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集权专制特点又受到其他几个因素的推动,比如有一点很出人意料的一点,那就是汉字。
费正清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那些不能互相沟通的方言其实已经可以算是不同语言,其差异程度近似今天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但中国并没有因为不同语言分裂为像欧洲那样的多个国家,而这正是得益于汉字的特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

第2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8分)1.《晋书·食货志》记载:魏文帝曹丕于黄初二年“罢五铢钱,使百姓谷帛为市”。
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以物易物成为魏晋时期主要的交换手段。
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我国经济重心南移D.朝代更替频繁和社会动荡2.下图为1981年宁夏固原北魏墓出土的木棺上的漆画(局部)。
经考证,漆画绘制于太和(477-499,孝文帝年号)年间,中心内容是中原地区的历史故事。
画中人物的服饰除汉服外,大多穿着典型的鲜卑服;下方装饰连珠纹的团花图案,显示出波斯文化的重要特征。
作为实物史料,该画可以证明当时A.中原文化占据了统治地位B.鲜卑贵族阻挠孝文帝改革C.与西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D.不同民族间存在文化交融3.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
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4.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等草原人后裔分成甲、乙、丙、丁四姓,中原士人分为全国大姓及州大姓、郡大姓、县大姓几个等级,鼓励二者按等级通婚。
这一诏令的推行有利于A.促进民族融合B.取缔特权阶层C.加快社会流动D.提升官员素质.5.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作者旨在强调A.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6.近代以来,唐代钱币在新疆多地发现。
1992年,在新疆库车附近的新和县,又发掘出大批唐代钱币,样式如图所示。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历史书推荐大漠说史2019/6/16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行,许多省份采用了3+1+2的高考模式。
其中的“1”指的是物理或历史任选一门,作为高考必学科目。
这样,就提高了历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而要想学好历史,课外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没有多少阅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历史读物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下面。
笔者就自己的阅读经验,向广大的中学生推荐一些书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这个推荐书目包括了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阅读经验的中学生使用。
“入门读物”针对阅读经验少的学生,侧重于了解基本的历史常识,提高历史兴趣。
“深化读物”侧重于扩展视野,加深对人类历史的理解,提高历史素养。
不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
一、入门读物1、龚书铎刘德麟主编:《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本套图书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通过新的体例、模式来整合讲述中国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艺术、思想、科技、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反映每一朝代治乱兴衰的全过程。
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或高亢激昂或哀婉悲痛的场景,让人们重温那一段历史,不断唤起人们内心尘封已久的记忆,与中国历史再次进行亲密接触,深入地寻绎历史中所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随机穿插的知识花絮、专题和附录,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知识信息更为密集,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息的历史镜像。
2、郭方著:《看得见的世界史:世界简史》(套装共3册)世界历史经历了艰辛而漫长的发展历程。
大致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都留下了人类坚实的步伐。
《世界简史》(上卷、中卷、下卷),共分八章,内容涵盖了从人类文明的开端,至21世纪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的重大历史史实,以时间为经,各国历史为纬,纵横开讲,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世界历史全景。
本套书采用故事体,叙述生动,引人入胜。
3、郭子林著《看得见的世界史:古罗马》从公元前753年罗马建城,到公元476年罗马最后一个皇帝被废黜,千余年的岁月中,罗马人占据了舞台的中心位置,御宇内而制六合,驯服了周围的国家,使罗马成为“永恒之城”。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
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
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
”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认为中英战争借口具有偶然性B.肯定中国反抗侵略正义性C.科学表述了鸦片战争性质D.指出中国战败具有必然性2.近年来,中国皇宫文物大量流失到西方国家,这一现象首先出现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太平天国时期流传着一首歌:“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歌谣中“新君”指的是A.洪秀全B.杨秀清C.洪仁玕D.陈玉成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本质上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A.要求人人分到土地B.追求社会公平的理想C.要求大家都吃饱饭D.追求财富的绝对平等5.法国皮诺家族曾在北京宣布,将向中国无偿捐赠150多年前被抢劫并流失海外的圆明园青铜鼠首和兔首。
当年,这两件文物的流失与下列那些殖民者有关()A.美、俄殖民者 B.法、俄殖民者 C.英、美国殖民者 D.英、法殖民者6.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李想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设计以下表格,你认为李想在③的位置上会写上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7.某历史公众号推出如下研究内容。
该公众号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列强的侵略B.中国人民的抗争C.近代化的探索D.民族觉醒8.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9.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
统编版历史(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学情评估

第三单元学情评估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他(秦王嬴政)迅速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建立起自以为是万世不替的大帝国。
”材料中的这一“帝国”创建于()A.公元前2世纪前期B.公元前2世纪后期C.公元前3世纪前期D.公元前3世纪后期2.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修筑长城,建造宫殿、陵墓。
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B.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C.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D.思想文化统一的需要3.下面是某班同学们编排的秦朝历史剧的相关信息,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一位商人携带刀形币前往临淄做生意B.各个郡县官员用金文撰写告示C.各地农民用统一的“斗”缴纳地租D.刘邦和项羽首先揭竿而起,决心反抗秦朝的暴政4.下表是某同学搜集的关于秦朝的史料。
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A.秦灭六国B.秦的暴政C.秦朝文化D.秦朝疆域5.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史实的看法和评价。
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佛教产生于约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B.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C.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大战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6.刘邦在谈到自己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下列成语与刘邦这一言论相符的是()A.知人善任B.多多益善C约法三章D.破釜沉舟7.汉文帝时,有人来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说:“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A.监视地方官吏B.打击豪强地主C.形成廉政风气D.废除苛政刑法8.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与变迁》
费正清
第一章中国概况
1.中国是人口大国,其文化与西方迥然不同,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
而且,她正经历着一场迅猛的发展与变革。
2.中西方之间的和谐相处需要以互相谅解为基础。
要做到谅解,远观式的了解是不够的,日渐频繁的接触则有助弥合这一差距。
但某些因素反而会扩大这一分歧,一是中国人高涨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二是中西方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三是中西对于战争的不同体验。
3.了解中国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和平,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展现出另外一套价值和信仰体系、不同的审美传统及不同的文学表现形式。
4.通过中国历史就可以最好地了解中国,因为相对于其他民族,中国人更爱从历史角度观察自身,他们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存在。
只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背景下,我们才会发现其运动的轨迹和未来的动向。
5.当代中国变革转型的根本原因,主要源于西方的新兴力量与本土传统习惯及思维方式之间的冲突互动。
6.本书分为两大部分:(1)3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明在相对隔绝的状况下的衍变
(2)近代以来作为对现代西方社会的回应,所经历的变故和转型一、东亚的土地、民族与语言
1.“东亚”的三种含义:(1)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
(2)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的栖居区
(3)文化上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中、日、朝、越)二、中国的地理环境
1.山系交错形成若干独特的地理环境,为经济和政治的统一造成了不少麻烦,并且对军事战略也有决定性影响。
2.河流:中国的江河为人烟稠密的山村提供了水源。
3.气候: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不均。
北方降水少,易干旱,南方降水多,水土流失。
三、中国的传统经济与社会
1.农田一直是中国最大的自然资源,因此,气候与地势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形成具有很大作用。
2.典型中国百姓生活的几点特征:
(1)依靠“夜土”给庄稼施肥
(2)中国的经济生活属于严重依赖人力的劳动密集型
3.中国农业自古就在每小块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水。
4.对外国观察者来说,古老而多样化的中国社会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1)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而非个人、政府或教会。
(伦理道德体系的中心)中国的亲属关系涉及上下五代,庞杂无比。
而且在在家庭中,上下尊卑有着严格的区分。
父亲是一家之主,至少在理论上控制着家里的财产并决定子孙们的终身大事。
所谓“百姓以孝为先”就说明了这种个人对家庭的服从关系。
家庭包办婚姻则正是这一点的象征。
婚姻不是个人的结合,而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结合(门当户对)。
传统上妇女嫁前从夫、嫁后从夫、夫死从子。
而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如教会与国家、资本与劳动力、政府与企业,都通过法制以获得有机的平衡。
而在中国,社会行为规范却来自家庭制度本身所蕴含的忠贞诚善等个人品德:法律是进行管理的必需工具:而个人道德却是社会的基础。
中国社会远未因为法律观念薄弱而导致无政府状态,恰恰相反,它靠儒家思想紧紧地结成一体。
可以说,这种伟大的伦理制度比法律和宗教在西方所起的作用还要巨大。
正如所有的大型农业社会,中国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权力和荣誉鸿沟。
第二章古代中国:文明的诞生
一、考古发现(彩陶与黑陶文化、青铜)
1.中国农业大约是在黄河转弯的地带发展起来的。
2.东亚的农业与上古文化是独立发展起来的。
中国西北黄河转弯地区的文化亦胎始于东亚文化,但似乎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影响。
3.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北方相继发现了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
黑陶文化是在彩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广泛分布于山东以外的华北地区,而在甘肃持续时间最久。
其最重要的遗址位于西安(古代长安)附近的半坡村。
5.以山东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黑陶文化,与彩陶文化覆盖的地区相同,另外还延伸到山东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6.早期青铜器:河南;中期青铜器:郑州;晚期青铜器:安阳。
二、上古中国传统
1.通过上古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隐约看出中国从母系社会逐渐向由众多氏族(或类似的集团)组成德父系社会进行转化。
(“姓”)
2.祖先崇拜:当时的宗教思想集中在氏族及其神格话的祖先上。
3.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政治大一统的理念。
(“四夷”、“中央国家”、“天下”)4.文化英雄:“三皇”“五帝”“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