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优秀导学案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一、你相信吗?
1.人类全身上下最强而有力的肌肉是舌头!但是!没有人能用舌头触碰到自己的肘关节。
2.99%的人吧舌头伸到嘴外就不能急促呼吸了!
3.只有30%的人能够放大和缩小自己的鼻孔。
4.一只被摘头部的蟑螂能活30天。
5.人在太空中是没有办法哭的。
6.马的一生都不用睡觉。
7.蒙娜丽莎天生没有眉毛。
8.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答案是先有鸡。
活动体会:
二、自主探究
三分钟快速浏览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并完成表格。
中心论点(第 段到第 段)
分论点(第 段到第 段) 分论点(第 段) 文章结构:
三、小组合作探究
(一)感知文本
1. 课文开头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2.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三步?怀疑与学问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用书中原文回答)
(二)论证方法探究
1.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三)语言品味
1.文章第4段“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中“基本”二字可否删除,为什么?
2.文章第6段,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他们的顺序可否随意调整,为什么?
四、论据补充(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文章第6段例举了戴震和笛卡尔的事例,你还能举出其他因怀疑而建立学说、定理或定律的例子吗?请分享交流。
五、课堂小练笔
1.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请同学们结合自身,谈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将“怀疑精神”落到实处。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怀疑与学问》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思想。
4.体会课文的感情色彩和艺术形式。
【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请同学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看标题讲述的主题,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呈现课文,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整体感知。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1)第一段,主要表达了田家炳的一个行为,你对他的行为有何评价?2)第二段到第七段,主要讲述了怀疑出现。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内容。
3)第八段到第十一段,延续讲述了怀疑的揭示。
分析田家炳怀疑的真相。
4)第十二段到课文结尾,描写了田家炳通过学问获得的智慧,你认为是怎样的智慧?四、拓展思考1. 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以及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达?2. 思考一个问题:你在生活或学习中是否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怀疑与学问的经历?请讲述一下。
五、课后巩固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描述你对田家炳的评价。
要求清楚表达你的观点,并用适当的例子和论据支持。
六、课堂讨论1.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言并互相交流。
2. 引导学生发表对田家炳的评价,并寻找支持观点的具体例子和论据。
七、整理总结1. 回顾课堂讨论,总结学生在评价田家炳时的不同立场和观点。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整理,得出对田家炳的评价的综合结论。
【导学案】一、课前导学我想你们一定很好奇,什么是“怀疑与学问”?在课文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节呢?请你们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背景知识。
二、整体感知1. 根据标题,思考“怀疑与学问”的意义,结合自身经验,谈谈你们对“怀疑与学问”的理解。
2. 鼓励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核心探究1. 思考导读问题:为什么《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幽默的故事?2. 组织学生快速识读课文。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在我们的进修生涯中,怀疑和学问是两个重要的观点。
怀疑使我们思考、质疑并探索事物的真相,而学问则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智慧的途径。
本次导学案将指挥同砚们深入探讨这两个观点在我们的进修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干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怀疑和学问的定义及特点。
2. 探讨怀疑对于知识获取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3. 分析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4. 讨论怀疑和学问之间的互动干系,以及如何在进修和生活中平衡二者。
三、教学内容1. 怀疑的定义及特点2. 学问的定义及特点3. 怀疑与学问的干系4. 怀疑与学问在进修和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讨论:请同砚们谈谈对怀疑和学问的理解,以及它们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的作用。
2. 进修教材《怀疑与学问/顾颉刚》,理解作者对于怀疑和学问的看法,并分析其中的关键观点。
3. 分组讨论:将同砚们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怀疑和学问的定义及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 小组展示:请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效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思考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同砚们思考怀疑和学问在进修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二者。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怀疑和学问在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回顾教材《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总结作者对于怀疑和学问的观点。
2. 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怀疑和学问的理解,以及在进修和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两个观点。
3. 阅读相关文章或书籍,扩展对怀疑和学问的认识,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设计,我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观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的进修和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等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认识。
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本次进修,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怀疑和学问这两个观点,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怀疑与学问》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疑与学问》教案1教材解读:《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议论文,议论了怎样做学问的问题。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3—5段先从消极面作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文章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释。
学习这篇课文,主要学习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和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掌握本文朴实、简洁、准确的语言;在理顺论证思路的基础上,为学习议论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4.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5.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过程,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作用。
难点: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法与学法:教法:合作讨论法。
引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同桌之间相互讨论,通过生教生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法:圈点标注读书法。
引导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读书,并在读书过程中圈点标注关键语句,以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包含作者信息、背景资料、字词信息、问题探究、图片信息等内容的PPT课件及课堂练习PPT课件。
19《怀疑与学问》(导学案)(答案版)

19《怀疑与学问》导学案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2课时谈谈对下面这句名言的理解。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陆九渊文学常识检测顾颉(jié)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江苏苏州人。
中国学家、民间文艺研究家,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答案】铭坚历史古史辨自主学习任务二:了解背景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顾颉刚先生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学说,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怀疑与学问》即为此段时间所作。
正音正字检测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国难(nàn)步骤(zhǒu)顾颉刚(xié)B.大儒(rǔ)思索(suǒ)腐草为萤(yíng)C.塾师(shú)譬如(pì)不打折扣(zhé)D.视察(chá)盲从(máng)辨伪去妄(wǎng)【答案】A. 步骤(zhǒu)—zhòu;顾颉刚(xié)jié;B. 大儒(rǔ)—rú;D. 辨伪去妄(wǎng)——wàng;词语积累检测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区的发展需要解决多个方面的问题,但首当其冲....的是发展交通。
B.面对警察的多番审讯,他百般狡辩,但供词前后矛盾,不攻自破....。
C.要想有新学说产生,对旧学说进行辨伪去妄....是必要的步骤。
D.对于书本上的知识,我们要有所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答案】A.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怀疑与学问教案9篇

•••••••••••••••••怀疑与学问教案9篇怀疑与学问教案 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怀疑与学问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怀疑与学问教案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把握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环节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发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虚妄(wàng)步骤(zhòu)懒惰(duò)启迪(dí)停滞(zhì)折扣(zhé)2.理解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
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环节二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怀疑与学问》表格式导学案带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9课】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一、预习导学题目设计:【作者、背景】【生字词】【整体感知】【研读探究】【主题思想】【写作特点】材料一: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
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三、课外阅读:“知入”与“知出”张运辅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主备: 审核人: 签审人: 使用时间:编号:YW-12-03- 班级: 学生姓名: 页码:《怀疑与学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运用事例和讲道理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重点难点】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学法指导】 1、小组合作、探究。
2、从结构人手,理清思路,找出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析如何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知识链接】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
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
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动乱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
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
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学习过程】一、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主学习我先赢 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虚妄( ) 墨守( ) 懒惰( ) 颛顼( ) 帝喾( ) 停滞( ) 塾师( ) 程颐( ) 顾颉刚( ) 2、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停滞: 3、作者简介智能比拼我更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 分析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导学案
五、精练——当堂训练,提升能力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A.墨守成规不拘一格寸步难行富国强兵
B.不求甚解不攻自破耳目一新欢天喜地
C.寸土必争入木三分孤方自赏艰难困苦
D.耳闻目睹见多识广开卷有益拾金不昧
3.下面各句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是:()
(1).一切学问家,()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2).我们()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怀疑()是从消极方面变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4).()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A.不仅不论不但只有
B.不但只有不仅不论
C.不仅不但不论只有
D.不但不论不仅只有
4.对文章开头两段的特点概括得最完整、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引用了名言
B.提出了中心论点
C.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D.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5.不是课文论点的句子是()
A.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B.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C.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二、阅读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旋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旋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洗澡水的旋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100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表述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前进、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对比论证C.比喻论证D.道理论证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______________ 5.第3自然段中画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3个?”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
参考答案
一 1略2C 3D 4D 5B
二1.C。
C句语气更加肯定,观点更加明确。
2.A。
3.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发现”与“创立”
调换位置,搭配就不恰当。
5.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
6.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3个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