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_GIS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_代晨阳
基于RS及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 一 一 一
一
48 —
科
科技论坛 I 【l
胡倩 伟 ’王 云 龙 熊 民文 I 覆盖变化分析
(、 1 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 学院, 江西 抚州 34 0 2 包头市土管局土地登记规划事务 中心, 4 00 、 内蒙古 包头 0 4 1 10 0
3 江 西省 地矿 测 绘 院航 测分 院 , 西 南 昌 3o 3 ) 、 江 3 o 0
摘 要: 本文采用地理信息 系统技术的数据采集、 处理及分析技 术, 获取研 究区域 中每个地块 图斑的位置 、 范围、 面积、 分布等状况。 汇总分析全 区各类土地利用现状水平和 变化趋势 , 掌握全 市土地所有权、 用权 状况和 完善该地区土地调查、 使 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 , 在此基 础上, 2 0 与 03 年土地详查数据进行对比, 总结研 究区域土地利用存在 的问题 , 并对未来发展提 出对策和建议 。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覆盖; 遥感 ; 地理信息 系统 ; 变化分析 表 1二调 中城市用地增长的土地来源 在 MA G S数据建库系统中 ,根据下发底 PI 1 述 概 开展土地调查 , 查清每一块 耕地和基本农 图图幅数据, 建立图幅结合表 , 于单幅图幅的 用 空目地 l' 2 6 n 们 j 2 l .I 田的面积、 位置和保护等情况, 明确耕地和基本 管理和出图。 立数据字典 , 建 数据字典包括元数 i 月 如 0 ● ‘' 4i 2., 1 6 地类 图斑 、 权属代码 、 土地权属单位名称等。 农 田“ 红线 ” 的位置 , 促进耕地保护 目标 和任务 据 、 水 l 如 0, 1 ”O n” l ∞ 5 . 村 , O3 l 2 , ’z 7 , , l 具体化; 全面掌握辖 区土地利用状况 , 明确每一 将采集好 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转入数据库。 ^ i |辟 I2 O ‘ , 4 t 4 . ∞ 块土地 的用途 , 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 、 建设用地 进行空间数据的分层检查 ,图形数据位置精度 &蓐 l 0t I 5 3 ‘ " 6 2 ., 】 其 他 屯 4 ,, , 1 t l ∞ 审批、土地开发 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 检查,图形数据逻辑一致性检查 ,结边精度检 ¨斗 津 l 1 6 t 0 3 。1 3 3 ., 对 输 ● 地 t 1 " l ^ l 7 ● M . 整等提供第一手基础资料,是科学编制土地利 查 , 土 地 面 积 进行 汇 总 检 查 , 出图表 。 有肺吨 0l 3 35 , ,.D I t .' 用规划 、 促进土地利用合理布局的需要; 统筹城 3 数据分析 ¨ _一一 ! —— !! : 31 比分 析 .对 乡用地 的重要依据 ;是掌握所研究区域 的土地 利用程度 , 评价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基础。 本文 在 MA GI P S平台下获取两次不同数据不同 来源 于村庄 , 达到 8 2 . 亩 , 52 7 占城市用地增 长 5 结合 2 0 年及 2 0 年土地详查 数据进行对比 地类 的面积进行相关的比较分析 , 08 03 通过上面的 比例 的 2 . ,其 次 是 工 矿 用 地 ,达 到 了 8% 5 0 8年 1 2月 3 216 % 。 1 .5 分析, 掌握土地的变化情况 , 明确每一个地类增 方 法我们可 以知道 ,截止 到 2 0 加或者减少的来源 ,对 于辅助政府决策具有一 日, 研究对象共有面积 1 .1 21 万亩 , 农用地 23 .9 4 结论 万亩 、 建设用地 8 . 亩、 7万 未利用 地 1 2万亩 , . 0 41通过 以上城市用地增长来源 我们可 以 . 定 的价 值 。 2 研究方法 分别 占土地 总面积 的 l. 7 . %和 8 2 知道 , 的耕地已经转化为城市用地 , 9 %、 1 8 7 8 . %。 4 大量 由此我 其 中全区二级土地类型共有 2 种 , 2 其中以城市 们必须加强土地的开发 、 复垦、 整理力度 , 在生 21研究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 研究采用 20 0 3年研究 对象 地类图斑数据 用地 为主 , 达到 65 .5万亩 , 占全区用地总面积 态退耕 和城镇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同时 , 将土地 及 20 08年快鸟影像数据 ,同时辅助专题图、 文 的 5 . %, 4 6 其次是水浇地, 0 达到 1 8 . 万亩, 3 占全 利用发展方 向由外延扩张转为 内涵挖潜 ,集约 1 %。建设用地中, 4 各类二 用地 , 字档案和统计资料并借助 学0l ea 0g a h软件等 。 区用地总面积的 1.3 e 规模发展 , 控制建设 占 用耕地数量 。 机场用地、 城市用地和 42 充分 利用 土地利 用动 态遥感 监测 技 . 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遥感影像 纠正 ( 主要包括 级用地变化情况 比较大 , 去除影像噪声 、 空间位置的几何纠正等 ) 、 影像 风景名胜用地呈正增长趋势 ,其中变化最大的 术 , 辅助开展土地更新调查 。 解译等。将遥感 解译获取的矢量图件在 GS系 两种用地是机场用地 和风景名胜用地 ,分别增 I 4 提高 土地 变更调 查成果 资料 的利 用 _ 3 统下进行一系列 的处理 , 主要包括拓扑处理 、 属 加了 2 2 4 1亩和 6 9 7 7亩 ;机场用地和风景名胜 率 ! 充分发挥调查成果在耕地保护、 土地市场秩 性数据输入、 线状地物面积 的扣除等。 属性数据 用地大幅度增加,是航空业和旅游产业发展 的 序规范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和实施 以及建设用 的输入跟影像的解译密切相关。对于影像的解 结 果 , 市 用 地 增 加 了 7 % , 过 了一 半 以上 , 地 审批等 国土资源管理 日常业务 中的基础 作 城 1 超 译首先必须确定影像的解译标志 , 从影像的纹 表 明城市扩张迅速 。 用, 实现土地 资源的合理利用 , 建立“ 以图管地” 理、 形状、 色调、 阴影 、 位置综合判 断 , 同时也要 32来 源分 析 . 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 根据 自己的生活阅历以及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 借助 于 AR VE 软 件 ,我们 可 以分析 C IW 参 考 文献 合理的解译 ,从而获取准确 20 年和 20 年 2 0 03 08 0 8年及 20 年数据 ,并从中计算 出城市用 『1 03 1朱韦, 魏虹, 彭月, 熊春妮, 田晓锋三 峡库周地 地增长的来源及 比例。 首先, 我们将 M P I A GS格 区土 地 利 用, 盖 变 化 特征 叨.水 土保 持 研 究. 的两期土地利用 , 覆盖地类图斑数据 。 覆 由于 2 0 0 3年研究区域 的地形 图数据是采 式 的地类 图斑 转换 为 A C IW 格式 的.H 2 0 .. R VE SP o 7 3 用 的9 7地方坐标系, 所以该数据在使用之前必 文件 , 利用 A V E RC I W平 台下的空间分析模块 , f1张学 良.rVe I 2 &e i G S与 Ac I w rGS地理信息统 须转化为统一的 18 9 0西安坐标系 , 且转换精度 利用 t ua .a功能计算 出城市用地增长的 计 分析 [ . 京 : 国财 政经 济 出版社 ,0 8 a le fe b t1 r il 北 中 20 3吴 MA GS地 M】 北 电 符合要求 。 20 在 0 8年的影像数字化及线状地物 来 源 ,通 过 分 析我 们 可 以计 算 出 城市 用 地 的 增 [】 信 才. P I 理 信 息 系统 [ . 京 : 宽度赋值 以后就进行拓扑检查及地类图斑的建 长来 源如 表 1 示 。 所 子 工业 出版社 , O 4 2o. 面工作, 此次数据的分类标准完全根据《 中华人 通过表 1我们可 以知道 ,城市用地的主要 民共和国土地管理行业 标准》 执行 , 对于 20 03 年的数据我们 必须根据 新的标准 进行重新 分 ( 上接 1 6页) 5 升到民族气节的层面。换言 是政治工具 ,这都是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对孔子的 类, 以达到对两次数据进行 比较、 分析的 目的。 之, 在启蒙教育上 , 小事即大事; 小事不成 , 大事必 曲解。孔子其 ^, 、是斯文尔雅的, 应还原为—个平 22属性数据的采集 . 败; 举国慎小, 文明乃大。 家长、 老师可通过 日常小 民的、 大教育家的孔子 , 并且继承和发扬其教育理 在 MA G S软件平 台下首 先必须 对所取 事, PI 为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打开一条通道。 因此 让孩子明白, 有了感恩、 宽容、 责任和真诚之J 念, 得的地类图斑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的条件下进 后, 让他们体味到坚持这些品质后得到的幸福, 把 不要误以为回归传统就是主张复古,而是应当把 行属 性 结 构 的编 辑 ,并 结 合相 关 的 档 案资 料 以 人格 构建具 体化 。 注重 文化 认同 , 比如提倡练 习写 有用的东西传承下来。 同时防I庸俗化、 E 追求表面 及影像数据 , 对影像进行 目 视解译 , 在解译标志 毛笔字 , 理解祖国文字的人文内涵, 欣赏祖国古典 文章的做法。比 如拿几个专家的心得大进文化营 不够 明确 的 情 况 下 还 可 以辅 助 gol ex og fh软 语言, e l t 而不认真地 、 系统地、 深人人心地进行传 重视民族文化对其人格的感染和浸润 , 消解 养快餐 , 件进行 目视解译 , 从而达到属性数据的录人。 在 异质文化、 网络语言带来的冲击。 统文化学习; 搞一阵形式主义的诵经活动; 在人文 属性数据 录入结束之后还必须进行外业的核查 搞一点所谓古典文化形象建筑工程。 这里补充一点。长期以来 , 人们对传统文化 建设 E 工作 , 已达到属性 的准确无误 。 ( 主要是儒家文化) 的认识是, 传统文化是僵化的。 作 者简 介 : 新艳 (9 1) , 张 17~ 女 陕西 临潼人 , 中 23数据库建设 _ 就拿孔子来说 , 人们的理解是教条 , 是高深莫测, 学一级教师, 主要从 事中学语文的教学和研究。
《基于3S技术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候状况相关性研究》范文

《基于3S技术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候状况相关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进步,3S技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逐渐成为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研究的重要工具。
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与气候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基于3S技术,对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变化及与气候状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1. 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如某钢铁城市、某煤炭城市等。
2. 研究方法利用3S技术,通过遥感影像解译,获取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信息。
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植被覆盖度变化及与气候状况的相关性。
三、土地利用及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发现资源型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农业用地、植被覆盖区等。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比例逐渐增加,农业用地和植被覆盖区的比例逐渐减少。
2. 植被覆盖度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资源型城市的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其中,城市绿化工程的实施使得植被覆盖度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提高,但随后由于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又逐渐降低。
四、植被覆盖度变化与气候状况的相关性分析1. 气温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气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资源型城市的植被覆盖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
适宜的气温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提高植被覆盖度。
然而,极端气候事件(如高温、干旱等)会对植被造成伤害,导致植被覆盖度降低。
2. 降水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降水是植被生长的重要水源。
资源型城市的植被覆盖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充足的降水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提高植被覆盖度。
然而,过少的降水会导致土地干旱,影响植被的正常生长。
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进展

谢谢观看
一、遥感(RS)在湿地景观格局 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一、遥感(RS)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以其独特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为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提供了大 量高精度的数据。例如,通过遥感卫星,我们可以快速获取某个特定国家或城市 的区域信息,甚至可以获取到湿地的分布、类型、面积等信息。更为先进的遥感 技术,如高光谱遥感,更是能提供湿地生态系统的详细信息,包括土壤类型、植 被种类、水体污染状况等。
柳永与张先:北宋慢词的开疆与精构
柳永和张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的个人艺术成就上,更在于他们对慢词的发 展上。他们的慢词作品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更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他们的慢 词作品不仅表现出了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更体现了他们独特的 艺术风格和个性特点。
柳永与张先:北宋慢词的开疆与精构
四、研究展望
3、深化RS和GIS的结合:虽然RS和GIS的结合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在如 何更好地利用两者的优势、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比如,通过结合遥感和GIS的数据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湿地景观格局变 化的机制和过程。
四、研究展望
4、扩大研究范围:目前基于RS和GIS技术的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主要集中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啊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特殊 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在更多的地区和国家开展此类研究工作。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未能全面考虑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景观 格局变化和土壤侵蚀的影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GIS和RS技术在小流域景观 格局变化和土壤侵蚀响应中的应用,同时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等因素,以更深入地 了解和预测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基于RS的闽西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监测及驱动力研究

的解译标 志 , 结合地理相关分析 法 , 20 r 影像解 对 00年 i m
译校正生成 2 0 0 0年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 分类结果 图( 2 , 图 )
再将 18 95年的 r i m影像与 2 0 00年解译图 , 通过数字图形 一 图像 的套合的方法 ,人机交互解译 直接发现变化范 围, 完 成 18 9 5年土地利用/ 土地覆 盖分类结 果图 ( 1 , 图 )获得土
关 键 词 : S G S 土 地 利 用, R ; I; 覆盖 ; 动 力 驱
中图分类号 :2 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6 34 2 (0 7 6 0 0 — 4 17 — 6 9 0 ) — 1 2 0 2 0
土地利 用变 化不 断地 导致土地 覆盖加速 变化 , 自然和 人为 因素都驱动 着土地 利用/ 盖变化 , 在小 时空尺 度 覆 但 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 中. 人类活动无疑是最 主要 的驱 动因 素。 3 对龙岩市新罗区 1 8 - 00年土地 利用, 9520 覆盖变化 及其驱动力空 间分 区进行研究 ,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 的优化 调控 、 生态环境整治和促进 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2 数 据 源 及 遥 感 动态 监 测
21 数 据 源 .
图 1 18 9 5年 L C U C遥 感 解 译 图
遥感数据源分别选 取 1 8 9 5年和 2 0 的美 国 r 多 00年 i m
波段的遥 感影像 , 其范围覆盖研究区( 龙岩市新罗 区)辅 助 ;
数据 包括监测 区 1 1 :0万地形图 、土地利用专题 图件和社
图 3 18 — 0 0年 土 地 利 用 变化 图 95 20
4 土地 利 用 / 变 化 驱 动 力 空 间 分 区 研 究 覆盖
GIS测绘技术在土地测量工程中的应用_1

GIS测绘技术在土地测量工程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8-17T08:10:58.321Z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2年8期作者:刘洪晨[导读]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土地资源出现紧张情况。
刘洪晨卓羿工程技术服务(天津)有限公司天津300380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保障,在如今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土地资源出现紧张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条例应用在土地资源应用中,主要目的是节约更多土地资源,避免浪费情况出现。
这使得土地测量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应用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土地测量可以为后续土地资源设计规划工作的落实打下良好基础。
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土地测量结果的精准性,要对GIS测绘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基于此本文就GIS测绘技术在土地测量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测量;GIS技术;GIS测绘技术;应用措施;1GIS技术的基本概述GIS技术,其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在本质上处于计算机技术系统到的范畴之中,主要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对空间地理信息展开必要的模拟分析,确保其中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可以在地理坐标以及空间位置等多方面内容来有效反映在计算机模型当中。
同时,GIS 技术的显示范围也比较大,小到一条街道,大到一个州,都能够进行有效显示,在近年来的发展进程中,GIS技术作为国内先进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技术应用更加完善,且测绘的精度越来越高,现已成为土地测量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依托GIS技术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参考,依照测量数据开展相关的设计工作,同时也可在该技术的强大支撑下,对相关的设计方案进行科学调整。
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GIS技术在土地测量工作当中得到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2土地测量中GIS测绘技术应用的重要作用2.1节约更多成本在如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很多先进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中,而先进技术的应用,促使土地测量成本得以节约。
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

厦门市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黄静;崔胜辉;李方一;邱全毅;马克明【摘要】当前,城市化与全球变化背景叠加,海岸带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沿海城市在全球变化下的脆弱性、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等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厦门市作为沿海城市的典型代表,对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系统研究.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围填海等主要土地利用活动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其次建立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并分析其变化过程;最后通过ArcGIS图层叠加计算功能,获得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1987-2007年厦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由1987年的67.48 km2,增加为2007年的308.21 km2,扩张了4.57倍,主要为蚕食农业用地和林地而来;海岸线长度由1987年的290.19 km,增加为1992年的343.23 km,而后减小为2007年的299.93 km,围垦养殖活动使得岸线变得曲折,填海造地活动导致岸线变得平滑.厦门市土地利用强度由1987年的2.44逐年增加为2007年的2.5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由1987年的7.39×109元减少到2007年的7.02× 109元,土地利用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指数由1992年的1.50增加为1997年的4.94,而后减小为2002年的4.12,再增加为2007年的4.47.整体而言,近20a来厦门市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响应程度不很剧烈,生态敏感性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沿海区域.【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4【总页数】9页(P7441-7449)【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沿海城市;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厦门市【作者】黄静;崔胜辉;李方一;邱全毅;马克明【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厦门市城市代谢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The coastal zone is considered as the most dynamic natural environment,providing goods and services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s.Due to diverse natural and human pressures,many coastal cities are experiencing sever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climate change,sea level rise,coastal erosion,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so nd use change is the apparent and widespread consequences of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s,which has important impacts on coastal zones,such as directly altering geomorphological configurations,influencing ecosystems and ecosystem services provision,and increasingcoastal city's vulnerability.The presence of a perturbation or stress,sensitivity of the affected entity and the system's capacity to cope or respond (resilience)are major elements in the vulnerability analysis of a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Sensitivity in this sense is defined as the interaction within the system,between the systems or inside the complex ecosystem used tocharacterize the response level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its internal or external factors.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pproach to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ssessment under the vulnerability research frame,and the sustainable supply of ecosystem services is employed as a measurement of human well-be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change threats,such as land use change.The paper took Xiamen,a coastal city in Fujian Province,as an example to study ecological sensitivity to land use changes from the year 1987 to 2007.Firstly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mechanism of the major land use activities was analyzed,such as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expansion and reclamation.Then the Ecological Sensitivity Index(ESI)to land use change wa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the vari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to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Intensity,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SI are calculated in detail from the year 1987 to 2007.Finally,using the layer calculation function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technology,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cological sensitivity were deriv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struction land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67.48km2in 1987 to 308.21 km2in 2007,as much as 4.57 times.The sustained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land came from agricultural land andforest.From the year 1987 to 2007,shoreline length of Xiamen City experienced an increase-decrease process,from 290.19 km in 1987,343.23 km in 1992,to 299.93 km in 2007.The reclamation aimed at aquiculture causing the coastal line to zigzag and fragment,while the reclamation for transportation or construction land causing the shoreline smoother and shorter.The Land Use Intensity increased from 2.44 in 1987 to 2.52 in 2007,while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showed a generally decreas ing trend of 7.39×109Yuan in 1987 to 7.02×109Yuan in 2007.The 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 ecosystem sensitivity to land use change indicated that Land Use Intensity and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and Land Use Intensity increased inversely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s value.The ESI increased from 1.50 in 1992 to 4.94 in 1997,then decreased to 4.12 in 2002,and finally increased slowly to 4.47 in 2007.Overall,in the past twenty years,the level of ecosystem affected by land use changes was not very severe.Most of the high ecological sensitivity areas located in the coastal area.Key Words:land use changes;coastal city;ecological sensitivity;ecosystem service value;Xiamen City目前全球约60%的人口以及2/3人口超过250万的大城市位于海岸带地区,沿海城市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浅谈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一
9 — 4
分成若干类型 , t z地分类 。土地分类的方法 ,  ̄k qt
很多,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形成不同的分类系统。 土地利用分类是一种综合性分类 , 它是以土地的 经济用途、 经营特点 、 利用方式和覆盖物特征为 主要依据和标志所进行的分类 。 通常将上述主要 标志基本一致 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划为 一种 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分类 不同于按土地 自然 类型 , 即按地貌 、 植被、 土壤等土地的 自然属性所 作的分类不同于按土地权属类型 , 即按土地的权 属性质等社会经济属性所作的分类也不 同于按 土地质量差异分级 ,随 土地 的生产力水平或经 济效益所划分的土地等级。也可 以说 , 土地利用 类型是在 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 ,
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土地资源的 自 然基础。 41 气候因素。 .1 . 首先, 阳辐射与气温是决 太 定土地生产潜力的基本因素。41 地形地貌因 . 2 素。地貌对土地利用有着深刻影 响, 突出表现在 地貌对物质和能量进行 了再分配, 在相当程度上 影响着土地生产力 。地貌 的起伏变化形成了光 温、 降水条件的变化, 坡度和坡 向决定 了土地利 用基本方式的差异 , 基本地貌形态往往决定 了区 域 型土地 利用的格 局和土地潜力 的基本水平 。 41 水文因素 。水在土地利用 中既是资源又是 .- 3 基本用地类型 , 又是一个变化的 因素 , 动态 水 其 对土地利用有重要影响。 同时 , 水量 的丰枯 、 河流 的改道 、 主流的摆动等 , 对滩涂的利用及滩地 的 生产力有着重大的影响 。 .. 41 4土壤因素。 土壤是 构成土地 的核心要素, 是对土地利用影响最为深 刻的因素之一。 土壤作为气候 、 植被、 地形、 母质、 人类活动等因素长期综合作用 的产物, 既是土地 坏境 的一种反应 ,又是土地潜力的重要影 响因 素。 其对土地利用的深刻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 面。其一 , 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土地生产力。其 二, 土壤类型的差异与土地利用形式、 可耕性、 耕 作方式 、 轮作制度等密切相关 。 4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 . 2 4 .人 口增长 因素。在土地利用这样—个 .1 2 得到广泛应用 ,使预测模型更加紧密 的相互结 合。利用遥感和技术对于研究的数据的获取, 在 开放的系统之中, 人口既是土地利用系统结构 的 速度上和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 这对于推动研 组织者和参与者 ,也是系统输出产品的消费者。 究的发展非常有利。 换言之, 人能够通过生产技术 、 活动方式来调节 、 32 感 监测 .遥 组织土地利用 同时, 作为参与者 , 以 占 也 有一定 利用遥感影像、借助技术对研究区进行土 面积 的土地作 为其生存 、 生活的场所最后 , 人还 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 作为消费者 , 消耗土地利用过程 中生产 的产品, 法。通过研究发现 ,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的 增加对土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压力。因此 , 口 人 基本特征是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 园地面积迅速增 增 长 必 然 导致 居 住 地 的增 加 和 土 地 利 用 系统 输 加, 同时建设用地也有较大幅度 的增加 , 有林地 出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2 4 .经济增长因素。 2 经济 呈现减少趋势 , 而灌木林 、 草地 、 未利用地有增加 增 长 进 程 对 土 地 利用 也 有 着 很 大 的 影 响 。一 方 面, 经济增长对土地需求 的总量 。水平和结构水 趋 势 , 域面 积变 化 不大 。 水 4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平均会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 , 经济增长又会 一 驱动力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源 ,是变化 对土地持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的原因。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地球表层系统最 般来说 , 经济发展列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形成以 突出的景观标志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受控于 需求总量水平的上升、 变化的驱动力 , 国全球变化委员会将其分为 自 及为可持续利用提供 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财力 美 然驱动与人力驱动两类 , 前者主要是指由于流体 支持 等几 个 方 面 。 参 考 文献 地球与固体地球的变化对地球表层的作用 , 其突 出标志是气候 一水文过程对地表 的改造后者主 f 陈 佑 启 。 鹏 . 上 土 地 利 用 土 地 覆 盖 变 化 1 1 杨 国际 要包括工业的新陈代谢与土地转变 , 进一步可以 研 究 的新 进展 经 济地 理 . 0 . 2 1 0 将其分为人口与其收入的变化、技术的变化 、 政 f1 2李晓兵 , 陈云浩 , 喻锋 . 于遥感数据 的全球及 基 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文化的变化 。 区域土地覆盖制 图现状 . 战略和趋势. 地球科学
厦门岛GIS环境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厦门岛GIS环境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厦门市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厦门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
如何及时、准确地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环保政策,是当前厦门市环境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拟开发一款基于GIS的厦门岛环境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可以综合考虑厦门市环境中的大气、水、土壤、噪声等多种因素,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关决策支持。
二、选题意义1. 提高环境评价的精度和效率:基于GIS技术,可以将各类环境监测数据和地理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展示和综合,从而提高环境评价的精度和效率。
2. 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系统可以输出各类环保政策的影响分析、环境质量预测等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系统将会使厦门市环境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其可复制、可成体系使用的模式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借鉴。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1)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厦门市环保局提供的监测数据和相关文件,确定环境评价涉及的各项指标。
(2)GIS数据库的构建:包括数值地形模型、行政区划数据、环境监测数据、POI数据等,为后续分析建立数据基础。
(3)环境评价模型的建立:基于GIS技术,将各类监测数据、指标数据等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建立环境评价模型。
(4)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环境评价模型,设计并实现一套完整的厦门岛环境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2. 研究方法(1)分析厦门市环保局提供的监测数据和相关文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适当的指标作为环境评价的依据。
(2)收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使用GIS软件将其整合、编辑、加工成为完整的GIS数据库。
(3)通过统计学和GIS技术,对各类环境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建模,建立环境评价模型。
(4)基于环境评价模型,选择合适的软件工具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3期厦门理工学院学报V o l .17 N o .3 2009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X i a m e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e p .2009 [收稿日期]2009-08-11 [修回日期]2009-09-09[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G C WD 200802)[作者简介]代晨阳(1986-),女,河南安阳人,从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区域发展研究.通讯作者:余明,女,教授.E -m a i l :m y u @f j n u .e d u .c n .基于R S /G I S 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代晨阳,余 明(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综合应用R S /G I S 技术,以1994年5月12日的L a n d s a t T M 影像和2003年4月25日的L a n d -s a t E T M +影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基于光谱值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厦门市的土地覆盖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约10年间厦门市土地覆盖状况变化显著,耕地大量减少,林地明显增多,建设用地整体增多且结构有所改变,常规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很少;综合年变化速率不大;多山临海的地理环境是城市扩张的驱动力,造成土地覆盖情况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变化.[关键词]土地覆盖变化;决策树分类;R S /G I S[中图分类号]T P 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04(2009)03-0042-060 引言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是地球表面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称[1].前人在土地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方面已做过许多相关研究并证明了其实际价值[2-10].传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手段主要以行政单位的统计数据为依托进行,耗时长,成本高.R S 和G I S 技术的发展弥补了其弊端,更直观的发现土地覆盖发生变化的位置、分布、范围、类型和大小等信息,从广度上拓展了研究对象.本文经过对两期影像分类结果的对比研究,从数量转变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了厦门市的土地覆盖变化状况,研究结果对土地覆盖变化过程的认识和厦门市地方经济建设决策都有重要意义.1 研究区概况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陆地面积1565.09k m 2,海域面积390k m 2,海岸线234h m 2,有大小31个岛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水体等.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花生等.厦门市现辖同安、翔安、集美、海沧、思明、湖里6个区.工厂多集中于开元镇、杏林镇;商业区位于思明区;文化教育事业集中于集美区.2 研究方法2.1 数据收集和遥感影像预处理影像数据源为1994年5月12日的L a n d s a t T M 影像和2003年4月25日的L a n d s a t E T M+影像.波段4、3、2对于绿色植物比较敏感,波段2、3、4、5是提取水体的有效波段[11].为增大各类地物的反差,采用了除热红外波段外的T M 1、T M 2、T M 3、T M 4、T M 5、T M 7共6个波段.辅助数据有 第3期代晨阳,等:基于R S /G I S 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2004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图和厦门市界限等矢量图层,主要用来做分类评价和G I S 空间分析的应用.见图1所示.利用遥感软件组合多波段数据的功能,将前述6个单波段灰度影像组合成多波段影像,依据控制点数据对影像进行几何精度校正,使影像符合地图投影的需要,然后为多波段影像和厦门市界变换投影.本研究影像和辅助数据均采用W G S 坐标系、U T M 投影,利用遥感软件对市界图层裁剪整幅影像,得到厦门市行政范围内的影像作为研究区域.为了尽量保留原始影像的信息,不做辐射增强等光谱处理.2.2 遥感影像分类和精度评价2.2.1 各类地物的光谱值分析基于光谱值的分类方法是切实可行的[11-12].本文参考各级分类体系标准结合现有的数据和试验条件,建立了水体、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和特殊地类五个类别的分类体系,其中特殊地类是包含特殊建筑和沙地等影像亮度值非常高的区域.在预处理后的影像上每类地物选取一定的研究样本取各波段的灰度平均值,其分布情况见表1和图2所示.表1 典型地物采样点波谱亮度平均值T a b .1 T y p i c a l f e a t u r e s i ns p e c t r a l b r i g h t n e s s a v e r a g eo f s a m p l i n gp o i n t sT M 1T M 2T M 3T M 4T M 5T M 7建设用地10586945410793特殊地类13112615787155120水体785543191612林地755544606334耕地10377737910263·43·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由表1和图2可看出:根据波段2、3灰度值的和大于4、5波段的灰度值的和可以将水体、建设用地及特殊地类与林地和耕地分开,依据波段4、5、7的灰度值的和水体在47左右远小于建筑用地(254左右)和特殊地类(362左右)可以通过设置阈值将水体区分开来,根据影像特点和试验,将94年的设置为60,03年的设置为65.同样的方法再把建筑用地和特殊地类分开,阈值设为300.又由于耕地6个波段灰度值都比林地高,6波段灰度值的和耕地在497附近而林地在331附近,根据多次试验,阈值设为410将林地与耕地分开.决策树如图3所示,分类结果如图4所示.2.2.2 精度评价利用遥感手段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分类精度指标主要有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 a p p a 系数等,精度与所选训练样本有关,本文为每类选取20个样本共100个样本点建立混淆矩阵,各指标计算结果见表2所示.从精度评价结果来看,整体精度>80%,满足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要求.·44· 第3期代晨阳,等:基于R S /G I S 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表2 土地覆盖分类精度评价T a b .2 A c c u r a c y e v a l u a t i o no nl a n dc o v e r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1994年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2003年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水体951009094.74林地8580.959078.26耕地8084.218589.47建设用地7588.2480100特殊地类90759082.61总体精度/%8588K a p p a 系数0.83160.85712.3 结果分析2.3.1 土地覆盖转移矩阵与土地覆盖变化数量特征土地覆盖变化包括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以及类型之间的转换情况,通过分析土地覆盖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以了解土地覆盖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覆盖类型结构的变化[13].在前述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G I S 软件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运算,得到土地覆盖面积转移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可看出近十年内耕地和水体都有所减少,建设用地、林地和特殊地类有所增加.其中耕地减少的最多,并主要转化为建筑用地和林地,部分转化为特殊地类,这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步骤加快,使大量耕地转移为建筑用地;建筑用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特殊地类,特殊地类中绝大部分都是特殊建筑,耕地转化为特殊地类的类别中的主要类型是特殊建筑;水体减少的很少,主要是转化为建筑用地和特殊地类,这主要跟沿海拓建及填海造陆有关.表3 厦门市1994年和2003年土地覆盖转移矩阵T a b .3 1994&2003L a n dc o v e r t r a n s i t i o nm a t r i x o f X i a me nk m 22003年耕地建筑用地林地水体特殊地类1994年总计1994年耕地 355.75121.66137.586.9621.31643.27建筑用地131.01137.4929.861.6919.82319.87林地 59.2045.73355.723.662.74467.04水体 1.544.789.4364.604.8685.21特殊地类6.3128.943.870.1610.4349.702003年总 计 553.81338.61536.4477.0759.161565.092.3.2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目前主要通过计算单一的土地覆盖动态度来表征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速度.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率指数(也称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可直观反映类型变化的幅度与速度,也易于通过类型间的比较反映变化的类型差异,从而探测其背后的驱动或约束因素.变化率指数以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为基础,关注研究时段内类型面积变化的结果.[14-15]单一的土地覆盖变化动态度公式如下[14]:K =(U a -U b )/(U a T)×100%(1)式中:K 为研究时段内区域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U a 、U b 分别为研究期初与研究期末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当T 的时段定为年时,K 值即为该研究区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年变化率.综合的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公式如下[20]:(2)·45·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式中:L U i 为监测起始时间i 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L U i -j 为监测时段内i 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 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绝对值;T 为监测时段长度,当其定为年时,L C 值即为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年变化率.依据上述两个公式计算得表4,数据显示各地类的年平均变化率都较小,变化比较大的是林地、特殊用地和耕地.城市化进程中大量耕地被转移到建筑用地,而厦门一直注重城市周边的林地建设,据相关统计1994—2003年10年间,厦门的森林覆盖由原来的38%上升到42.6%.表4 1994—2003年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率T a b .4 X i a me n sr a t eo f c h a n g eo f l a n dc o v e r f r o m 1994t o 2003%耕地建筑用地林地水体特殊地类K -1.550.651.65-1.062.11L U4.552.3.3 土地覆盖的空间变化从图4对比结合表3、4可知,同安区靠海一边居民地增加较快,翔安区的建筑也由分散连成一片,其他各区的建设用地尤其是城区也向周围有所扩张,与这一时期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有关,居民住房建筑用地大幅增加.但是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增加却比较少是因为很多建筑用地转化成特殊地类,特殊地类中又主要是特殊建筑,这些建筑普遍具有高反射的特性,主要分布在海沧区和集美区,这亦属于建筑用地范畴.耕地减少也比较明显,减少的耕地主要是近城区,城市扩张将周边耕地逐渐转化为城区设施.林地增加明显,这主要与多年来的林业政策要求保护林地,限伐重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等有关.3 结语本文使用基于光谱值的决策树对两个时期的T M 影像进行分类提取土地覆盖的变化信息,以及从数量、速率和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并总结出厦门市的土地覆盖变化的特点:一是伴随建设用地从老城区向外大规模扩展,耕地大规模减少.二是建设用地在数量上没有显著增加,林地显著增加.提醒相关部门警惕耕地减少对基础粮食供应的影响,而林地面积的扩大有益于城市小气候,这是对现行林地政策的肯定.鉴于影像质量、不同时相天气状况不完全一致等因素,限制了分类的精度.然而对于快速有效地了解土地覆盖变化概况,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参考文献][1]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 ].经济地理,2001,21(1):95-100.[2]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核心领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 ].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3]于兴修,杨桂山.中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1):51-57.[4]刘成武,黄利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方法[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4):11-14.[5]刘新卫,陈百明,史学正.国内L U C C 研究进展综述[J ].土壤,2004,36(2):132-135.[6]S H I W Z ,E H L E R SM .D e t e r m i n i n g u n c e r t a i n t i e s a n d t h e i r p r o p a g a t i o ni nd y n a m i c c h a ng e d e t e c t i o n b a s e d o n c l a s -s i f i c a l r e m o t e -s e n s e d i m a g e s[J ].I n t J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1996,17(14):1100-1111.[7]K E T U TWi k a n t i k a .S p e c t r a l a n d T e x t u r a l A s p e c t s o f M u l t i s e n s o r a n d M u l t i t e m p o r a l S a t e l l i t e D a t a f o r L a n d U s e /L a n d C o v e r M a p p i n g i na t r o p i c a l A r e a[J ].I n t J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2000,27(10):1200-1215.[8]陈佑启,P e t e r H .V e r b u r g ,徐斌.q I 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的空问建模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2):116-127.[9]陈莹,陈建飞,陈志强.闽江流域上下游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比分析[J ].土壤,2006,38(1):48-52.·46· 第3期代晨阳,等:基于R S /G I S 技术的厦门市土地覆盖变化研究[10]沈非,苏玉燕.近16年芜湖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1):70-74.[11]周成虎,骆剑承.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杨存建,周成虎.T M 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 ].遥感学报,2000,4(2):146-150.[13]韦素琼,陈健飞.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对比研究———以闽台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4]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 ].地理学报,2003,58(5):643-650.[15]陈健飞,张志成,李娟娟.基于T M 和A S T E R 影像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J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6):54-58.R S /G I SB a s e dS t u d y o f L a n dC o v e r C h a n g e o f X i a m e nC i t yD A I C h e n -y a n g ,Y UM i n g(S c h o o l o f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F u j i a n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F u z h o u 35000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W i t h t h e i n t e g r a t e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R S a n d G I S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w e c h o o s e t h e L a n d s a t T M i m a g e s o f M a y 12,1994a n d t h e L a n d s a t E T M+i m a g e s o f A p r i l 25,2003a s d a t a s o u r c e s t o s t u d y t h e l a n d c o v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X i a m e n C i t y b y d e c i s i o n t r e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e v a l u e o f s p e c t r u m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d u r i n g t he p a s t d e c a d e ,a s i g n if i c a n t c h a ng e i n l a n d c o v e r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X i a m e n C i t yh a p p e n e d t o s e e t h a t a si g -n i f i c a n t r e d u c t i o n i n c u l t i v a t e d l a n d a r e m a r k a b l e f o r e s t l a n d i n c r e a s e ,a n o v e r a l l i n c r e a s e o f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w i t h t h e c h a n g e d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a l i t t l e i n c r e a s e i n t o t a l a m o u n t o f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t h e c o m b i n e d a n n u a l r a t e s o f c h a n g e a r e n o t s u f f i c i e n t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m o u n t a i n o u s a n d c o a s t a l a r e a i s t h e d r i v i n g f o r c e o f u r b a n s p r a w l ,w h i c h w i l l e v e n t u a l l y c h a n g e t h e l a n d c o v e r i n t h e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K e y w o r d s :l a n d -c o v e r c h a n g e ;d e c i s i o n t r e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R S /G I S(上接第6页)S i m u l a t i o na n d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a l y s i s o f B u l k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S p i r a l G e a rL U OS h a n -m i n g 1,W A N GW e i 2,W A N GJ i a n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X i a m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X i a m e n 361024,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p t i c a l a n dE l e c t r o m e c h a n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M i n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Q u a n z h o u 3627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 l a t i v e s l i d i n g v e l o c i t y ,t h e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f r i c t i o n a n d f r i c t i o n a l h e a t f l u x b e t w e e n c o n t a c t t o o t h f l a n k s a r e c a l c u l a t e d .T h e 3-D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m o d e l o f g e a r t o o t h o f s p i r a l b e v e l g e a r i s b u i l t .B a s e o n t h e f i n i t e e l e m e n t m o d e l ,t h e s t e a d y b u l k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s p i r a l b e v e l g e a r i s c a l c u l a t e d ,a n d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t h e s t e a d y b u l k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o s p e e d ,l o a d a n d o i l i n l e t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r e a n a l y z e d .T h e r e s u l t s a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i n i m -p r o v i n g t h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p r o p e r t i e s a n d l u b r i c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s p i r a l b e v e l g e a r .K e y w o r d s :s p i r a l b e v e l g e a r ;s t e a d y b u l k t e m p e r a t u r e ;h e a t f l u x ;s e n s i t i v i t y a n a l y s i s·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