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河儿女》 刘志钧详解--钧瓷的“秘密” 全在釉的配方里
一部《大河儿女》 一种钧瓷解读

相传,古阳翟城(今禹州市)有一个叫作钧生的年轻人,在梦中受上古帝王虞舜所托,用女娲氏补天剩余的五彩石烧制瓷器。
由于瓷器出产于钧台,便赐名“钧瓷”,从此开窑烧瓷的手艺代代相传。
到了宋代,皇帝下诏说:“虞舜乃帝王,钧瓷是舜王烧成的,理应为皇帝所用。
”就把古钧台周围的几家窑场统统收归官府,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
自此,钧瓷名声大振,“钧官窑”也举世闻名,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关于钧瓷有众多的传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人们早先对钧官窑瓷器的弥足珍贵、民间罕见、瑰丽的釉色已有耳闻,但真正把钧瓷的厚重文化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当数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河儿女》。
赏钧瓷、玩钧瓷、藏钧瓷,已然成为当下大热。
剧里剧外话钧瓷一对龙凤盘,一部《大河儿女》,一代钧瓷人。
正是因为钧瓷的如此魅力和钧瓷人锲而不舍的精神,才有本刊记者 屈梦夏一部《大河儿女》 一种钧瓷解读Yi bu "Da he er nv" yi zhong jun ci jie du 《大河儿女》剧照. All Rights Reserved.晕如雨后霁霞红,出火还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拟,西方宝石致难同。
—乾隆《赏钧红》了窑火的至今不熄。
河南,自古是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
早在八千多年前,陶器的叮当声就已在如今广布于河南全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上响起。
至商代,出现了原始青瓷。
战国时期,陶瓷已普遍使用,隋唐五代,出现了白瓷。
唐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瓷器生产规模扩大,一些新的技术和风格开始萌发,花釉瓷此时形成发展起来。
在此之前,花釉瓷基本上是一件作品一种釉色,而唐代烧制的花釉,已经出现了两种以上的釉色。
钧瓷就是在唐代花釉瓷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到了宋代,出现了“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的钧瓷,打破了青、白、黑单一釉色一统天下的格局。
宋 “ 靖康之变 ”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唐花瓷”:钧窑之源,钧瓷之根

兰l零 京 运 埔 i 高201 /2 ̄) ( 宽、 0/6 25n 长、 0
于20年8 日被第 辐舆淋瓯疵运动 会组织 08 月5 委员会选为奥运国礼。20年1月作_ ‘ 09 O 蔼 和平
纛要 _薪产品的设计与新釉色的开发, 长
麓取瓣走 出去 ,请进来 ”的指导思想 ,特邀韩 友谊鼎 … ‘ 九州瑞凤瓶” “ 东方红鼎” “ 乾蜂 嚣 类林大师,天津美术学院项级教授王安庭、王 尊”中国东盟对接会 ( 中国国际循环经济高峰
博会定为对 外友好交 流高端国礼”。 同时,不断挖掘 占 瓷文化 ,先后 同家父 陶
1 I
唐花瓷" ● 钧窑之源 ,钧瓷之根
苗长 强、苗锡锦 ( 禹州市苗家钧窑有 限公司 )
唐代花瓷和宋元钧瓷的关系,是 国内外陶 瓷界最为关注 的重要问题 。因为它涉及到钧窑 17年冬,适逢农村兴修水利 ,改河造 田。 97 载: “ 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
科学测试寻找理论依据为了弄清唐代花瓷的本质与后世分相乳光釉的关系作者于2005山东省硅酸盐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刘凯民先生全国研究钧釉的知名专家发表过两篇钧釉研究重要论文被轻工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合作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河南省禹州神垕下白峪郏县黄道鲁山段店等地出土的唐代花瓷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研究论证的结果为唐代花瓷釉同时出现的宋元钧窑系釉等分相乳光釉源流传承关系
20  ̄再创佳绩,与其父苗锡锦共同制作的 “ 08 北
I l ~ ■■■■_ — 髻 _疆 , 一 . 避 ■■■●■■■■●■, ., 肇 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现为匹克博物馆;
钧 窑有限 公司艺 监及 畿 “ 术总 河南
瓷赞歌》副主编,论文 “ 论发现钧 台窑 的历 试 . ■- . . ■一 ■●■■■■■ 河南省 列子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三号 “ 长城鼎” ( 长 史意义”荣获河南 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 / 高30 2 0 3Oo)被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 教育厅颁发的 “ 07 南之 星设计艺术大赛 宽/ ll ▲■暮_ 0 / 4 /0 r : i n 20河 ■—●●●■P 1
刘志钧:人如其名 志造新钧

名设计师的刘志钧,工作之余,“玩泥儿”在不知不觉 中成了他十分钟爱的休闲方式。未曾想,不经意间的跨 界行为,竟使他陶醉其中。把钧瓷艺术发扬
光大,也逐渐成为他毕生的愿望。初尝钧味:爱之深 痛
之切瓷是土与火的艺术结晶,做瓷离不开瓷土。而“神 垕”的“垕”字很特别,有“皇天后土”
的意思。而神垕恰恰是钧瓷的发源地,民谚里讲“南山 的煤,西山的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丰富的瓷土资源 使得这里的人,世世代代制作瓷器,延续至
师的所有器型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我发现他的思想深度 是常人不能及的,因为他的作品不是简单的仿古。从表 面上看,他的作品所用并非钧瓷原有的造型
,却都是古代官窑流传下来的造型精华。原本不适宜钧 釉窑变效果的表现,但一经他老人家的推敲并稍加改变, 这些造型就能适应钧釉工艺,最大程度地
发挥了钧瓷的特色。”刘志钧说。刘志钧作品:《云卷》 空气里的尘土残留在泥料或釉料当中,会在陶瓷烧制过 程中产生毁灭性的后果。从严格意义上来
解,”所以,在筹备过程中,刘志钧生怕对传统造型理 解不够,在造型上出现偏差,就对这些经典造型的标准 蓝本,反复观察和琢磨。而在创作过程中,
他凭着一股热情,硬是用一把锯条刀把作品一点点雕刻 出来。“当时,神垕制作瓷的工具比较单一,只有用小 锯条打磨的成修坯刀,仅浅浮雕部分我就刻
了三天。”说起这件作品,刘志钧深有感触地说。再论 钧艺:引路人 风范永善于思考、勤奋好学、待人真诚的 特质,使刘志钧很快融入神垕的钧瓷圈。
这里面也包括他的老师晋佩章和好友刘富安。“他们精 湛的技艺、勤勉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人格, 穷一生之奋 斗,为钧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使
刘志钧在近三十年的钧瓷生涯中受益匪浅。然而,他们 的作品风格却各有千秋:晋佩章的作品器型古朴端庄, 融古典、自然于一体,釉彩独树一帜,意蕴
关注《大河儿女》 刘志钧详解--钧瓷的“秘密” 自古无“赌瓷” 包窑成败全凭运气

关注《大河儿女》刘志钧详解--钧瓷的“秘密”自古无“赌瓷”包窑成败全凭运气2014-04-23 02:21《大河儿女》已经播出了大半,不少剧迷从电视剧里了解了很多关于钧瓷的知识,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更多关于钧瓷的故事也更加吸引读者。
大家伙儿都听说过赌石,剧中“赌瓷”的情节,让不少观众看得热血贲张。
钧瓷界的“赌瓷”到底是怎么回事?东方今报记者专访钧瓷业内专家,为观众解答有关“赌瓷”的来龙去脉。
东方今报记者孙川川见习记者韩旭【说剧情】贺焰生赌的不是瓷是赌一口气为解心头之恨,邓绍光找来信阳烧窑人张敬之,找贺焰生的麻烦。
一番合计后,张敬之来到贺家,一番交谈下来,张敬之要求与贺焰生、叶鼎三来一场赌瓷。
但被贺焰生一口回绝,并称祖宗留下的规矩,不能赌瓷。
在张敬之的冷嘲热讽下,贺焰生压住自己的“驴”脾气,没有上当。
无奈,邓绍光等人商议后依然举办了赌瓷大会,贺焰生气不过张敬之如此胡来,拿出房契、地契与张敬之来了一场“豪赌”,最终张敬之落败。
“赌瓷”真的存在吗?是否真如剧中所演的那般惊心动魄?“不会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介绍说,电视剧中所表现的赌瓷行为,应该是根据赌石这种形式延伸出来的,只是为了给电视剧增加一点戏剧性和观赏性,同时贺焰生能拿出房契、地契所有家当赌这一砻盔,也展现了中原人的豪气和魄力。
【谈历史】赌瓷这事儿真没有为什么说赌瓷自古不会存在呢?刘志钧介绍说,在古时,烧瓷属于重工业,瓷是很紧俏的物资,加之钧瓷成品率也比较低,基本属于高档奢侈品,一般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的,而且烧瓷的窑口也都是官窑,既然是官窑,那就归宫廷所有,烧窑人没有权利私自出售,更别说拿来赌了。
清末民国时期,以炉钧炭烧小窑为主,基本上一窑一件,几个小时就可烧制成,但成品率是极低的,没有人会去赌,所以应该也不存在赌瓷。
新中国成立以后,烧制钧瓷的窑都属于国营性质,也不允许个人私下出售。
“私人出售那就是投机倒把行为。
冷门收藏:元钧瓷工艺的特点及鉴定要素

冷门收藏:元钧瓷工艺的特点及鉴定要素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
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
包头燕家梁村元代遗址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广告北方包头地区曾是元代统治的重要生息地,因此各种元代遗存较多,从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包头燕家梁村元代遗址出土大量瓷器、瓷碎片,以及发现制作瓷器用的工具、瓷窖、瓷窑以来,不断引起世人关注。
这里要说的是钧瓷遗存在这一带的表现状况。
因为燕家梁瓷碎片中,钧瓷占据很大数量,还有较多完整的钧瓷器物出土,如钧瓷碗等。
对钧瓷窑地位,我国著名陶瓷专家史树青先生在其编著的《古瓷收藏》一书184页中,特别强调了包头,而包头,也就是燕家梁元代遗址,是真正能够烧制出钧瓷器物的古代北方窑址之一。
展开剩余90%直到如今,还可以在燕家梁田间地头发现许多元钧瓷碎片,并有元钧器物于民间收藏。
这些钧瓷经反复比较和察看,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带有北方钧瓷的普遍性,也有地方性,特点较鲜明:造型:器物造型古朴周正,如碗,敛口、弧腹或直腹。
尺寸以直径18厘米左右者为多。
壶以20厘米高者为主。
施釉不到底,露部分胎及底足。
钧窑天蓝釉碗,元胎体:瓷化程度很低,更像烧硬的泥巴或瓦块,而非瓷质的胎,虽显松驰却有一定硬度(非瓷非陶非瓦)。
有的有细砂粒,有的有棕色眼,有的有黑色硫渣,有的几种情况都有或不明显。
手工拉坯,大多在薄釉处和露胎处能看到较均匀的轮指纹。
胎体普遍厚重或粗糙。
胎体颜色:较为复杂,燕家梁本身也分不同地点、不同窑口、不同瓷土或比例成份、不同烧制条件,造成胎色不同。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

北宋钧官窑之研究钧窑是宋代北方五大名窑之一,瓷窑遗址在今河南禹县境内,其中钧台八卦洞窑的瓷器,工艺最精,最具代表性,钧窑始烧于南宋兴盛于北宋,金元时继续烧造,烧瓷历史长久。
河南省除禹县外尚有临汝,郏县,新安,鹤壁集,安阳,林县,浚县,淇县,河北省磁县,山西省浑源县以及内蒙呼和浩特市等烧制钧窑产品。
成为钧窑的一个组成或部分。
钧窑主要烧民众生活日用的天兰,月白釉碗、盘、碟、罐、注子、炉、鉢等器物。
兼烧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器及绿形等品种,唯钧台八卦洞在晚期建立烧宫廷用品的官窑,品种有天兰、天青、月白釉青瓷和紫红色调的铜红釉瓷,其烧制的器型宫廷陈设用的花盆、盆查、洗、尊等,这类钧窑陈设瓷造型古朴端庄,釉色凝润如脂或纯净典雅,或绚丽多彩,具有一种优雅含蓄的美,它代表了钧瓷的最高水平,但官钧建立时间不长,它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而停烧,金代以后,民窑钧瓷发展很快,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由于需要数量的增加,因而造成量多的质次,金元时期的钧瓷质量,也就比宋代官钧逊色的多了。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但釉色独特。
在宋金元时期的各民窑中,因以“釉具五色,艳而绝伦”而独树一帜,它不同于透明青釉而是一种具有荧光一般,乳浊性幽雅的天兰浮光青釉,其色浓度不一,较深的称天兰,较浅的为天青,更淡更素雅的为月白。
钧窑的紫红釉和神奇的窑变,在青瓷中突破了单色釉的格调,它绚丽多彩,兰红紫白,诸色错杂掩映,具有云霞般的光辉,五彩缤纷,光泽陆離,深沉柔和,无比瑰丽,形如流云,变化万千。
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感和无比的魄力和神韵,产生这种奇妙窑变的是在釉的配方上,改变了过去青瓷那种单纯以铁的氧化物作着色剂的传统,而是配上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釉,分层施釉,加上特殊的烧窑工艺,使釉汁在烘烧过程中,随着窑内温度的高低和气氛的浓淡不同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变化,钧瓷釉层厚,窑变复杂,釉层含蓄光莹滋润,耐人寻味无穷。
钧釉另一特点就是钧瓷釉面时常会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隐纹好像蚯蚓在泥中游走,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由于钧瓷在素烧胎体上施厚釉,釉层在干燥或初烧时,出现干裂纹后,又被高温阶段的低粘度釉流入填补裂痕而造成的纹理。
瓷中之王:钧瓷的收藏与鉴赏

瓷中之王:钧瓷的收藏与鉴赏钧瓷产于河南禹州神垕,属青瓷。
钧瓷的烧制源于唐代,北宋时期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经历元、明、清等朝代。
历来以独特的窑变艺术闻名遐迩,堪称国之瑰宝。
古人对于钧瓷有着极高的赞誉。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瓷挂红,价值连城”等就是生动的写照。
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
钧瓷乃瓷中之王。
但是,古代钧瓷官窑作品乃御用珍品,只准皇家独有,民间不得藏用;并且每年黄家征收数量仅为36件,剩余作品一律销毁深埋;同时,皇家规定钧瓷不能随葬。
诸多因素决定了传世的精、珍钧瓷在今天已实不多见。
北宋时期在河南禹县神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珍贵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穷的颜色,使钧瓷在北宋时期名噪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
后来宋金战乱时期,大批优秀工匠南迁,使钧瓷烧造水平随之下降。
到元代时,钧瓷烧造水平已经大不如北宋时期了,但由于钧瓷色彩斑斓,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元代时钧瓷在民间又一次发展起来,窑口从河南一地开始向北方传播,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都出现了烧造钧瓷的窑口。
元代以后,随着北方战乱不断,明、清时期钧瓷烧造渐渐式微,直到清末才有人重烧,但清末、民国时规模很小,几乎断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恢复烧造。
钧瓷现在所说的钧瓷收藏,一般是指宋元时期的钧瓷收藏。
北宋时期的钧瓷已经很少能见到,元代钧瓷由于当时产量较大,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些,但由于钧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一出现往往也是藏家争抢的藏品,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在收藏钧瓷时一定要对各时代的钧瓷有所了解,这样在市场上大家才能去伪存真,收藏到真正的钧瓷藏品。
钧瓷以釉厚为本,以窑变为神。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釉色美, 铜红釉的成功运用以及窑内温度和还原气氛的恰到好处;二是纹路美,釉在器型的不同位置就会出现拉丝、沉积、结晶等变化,呈现出兔丝纹、蚯蚓走泥纹、鱼子纹和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破读星光散落的暗语——刘志钧钧瓷“祥云系列”作品赏析

kaleidoscope 万花筒我是一片云,飘荡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叛逆、洒脱,天生喜欢追逐自由和浪漫。
直到有一天,当沉浮不定的人生破读了星光散落的暗语,我听到了内心久违的呼唤,面对泥土的气息和花草的芳香,在流浪的风景搁浅过的地方,我终于握住了手里熟悉的炊烟,真渴望来自地平线上那些亲切的目光,能够接纳我真诚的皈依,并原谅我曾经信马由缰的轻狂……不久前,我接到了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刘志钧的电话,在一阵久违的寒暄之后,他便发给我一些钧瓷作品的图片。
那一些流淌在质朴瓷土上的灵动色彩,开始在南方反复无常的空气里蔓延,让我再度感受到流淌在钧瓷天空下那份绚丽的暮色。
“祥云系列”作品——这是我对部分作品的第一反应:我曾经是一片云,葳蕤的痛苦、冥想是永远的精神家园,无根性注定了我的孤独,而漂泊感则孕育了我的敏锐。
相信志钧兄也有同感,因为在岁月的磨炼和窑火的煅烧中,我们依旧惦记着陶瓷的体温和生命的本真!我相信善于思考、热情真诚的志钧兄,已经在漂泊的艺术旅程中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因为从电话里获悉,他已经摆脱了三年前我们见面时的些许混乱和迷茫。
2013年初秋的一个午后,我出差经过河南时致电志钧兄,他与晋晓曈大师便风尘仆仆地驱车到机场接我。
迎着浓浓的夜色,我初次来到了钧瓷之乡——禹州神垕,由于久未逢面,我们在宾馆里进行了彻夜的长谈,但是因为有急事,第二天凌晨我又必须返回佛山,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看清禹州的容颜,便只能匆匆道别。
只有当飞机冲上云霄的瞬间,刺眼的阳光穿过了棉花团般的云层,为我短暂的禹州之行和我们回首往事时,增添了很多与云有关的线索……在钧瓷圣地——禹州市,生于艺术世家的刘志钧,自幼便随父学习绘画。
他毕业于湖北美院,先后师从尚扬教授研习绘画,师从张守智教授研习陶瓷艺术设计,师从付中承、徐国桢、杨文宪研习陶瓷设破读星光散落的暗语——刘志钧钧瓷“祥云系列”作品赏析杨晓明编辑|屈梦夏kaleidoscope 万花筒计及热工工艺,师从“钧瓷泰斗”晋佩章学习钧瓷配釉及烧造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大河儿女》刘志钧详解--钧瓷的“秘密”全在釉
的配方里
2014年04月22日05:59 东方今报微博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独家专访
《大河儿女》的热播掀起了一阵“钧瓷热”,不少观众被剧中精美的瓷器所吸引,同时剧中很多和钧瓷相关的故事也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
昨日,东方今报记者专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解答钧瓷烧制背后的故事。
□东方今报记者孙川川见习记者韩旭刘羽
●“钧不盈尺”铁律已破
柴殿金为了给阎锡山过寿,要求贺焰生为其烧制一尺两寸高的“三戟莲花瓶”。
贺焰生一口回绝,说钧瓷自古有“钧不盈尺”的定律,那么“钧不盈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志钧介绍说,“钧不盈尺”的说法主要跟成型工艺和窑的构造有关,当时主要成型方法为手拉坯和印坯,手拉坯工具为手转石轮,转速低,时断时续,所以不易拉出1尺以上的器型;印坯的工具为陶模,当时的成型原料也不易做成1尺以上高度的器型,否则容易炸裂变形。
因为在当时建窑技术的限制,窑的密封性不好,烧制尺寸大的不行,温度达不到。
“烧制钧瓷的温度必须在1280℃,而当时由于窑的密封性不好,古时又是用木柴烧火,想达到这个温度必须烧制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
”刘志钧说,这个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温度低于1280℃时钧瓷不会发生窑变,而温度高于1300℃钧瓷的窑变也很难实现。
窑炉中上下温差的存在,使钧瓷的高度受到局限,烧瓷时往往上边过火,下边缺火,所以成功的钧瓷就局限在一尺之内。
因此才有“钧不盈尺”之说。
“现在这个铁律早就被打破了,不但可以烧出过一尺的钧瓷,甚至两米的尺寸都能烧得出来。
”刘志钧说,但是现在仍有用木柴烧制的窑,虽然通过对窑炉的改造密封性更好了,能达到烧制条件,但仍需烧制很长时间,所以一般情况下还是会遵循“钧不盈尺”的规矩。
●“风惊”炸瓷开窑莫急
为了能让贺焰生为柴殿金烧制一尺二的莲花瓶,邓邵光使用手段迫使贺焰生为其烧瓷,贺焰生前思后想认为能烧制出这么一件钧瓷,也是长脸面的事情,遂答应了邓邵光。
但烧制的莲花大瓶却在送到柴殿金手中后意外地爆炸了,贺焰生称之为“炸瓷”,烧制好的钧瓷,为什么会爆炸呢?
剧中贺焰生说由于开片还不稳定,加之一路颠簸产生了裂纹,一冷一热钧瓷就容易炸裂。
开片不稳定是怎么回事呢?开片,俗称炸片。
开片是高温下釉质与胎体固合,经冷却后的产物,实际上是因冷却系数不一致,造成釉面开裂的工艺缺陷。
这一工艺缺陷因极富美学情调,成了钧瓷审美的组成部分。
刘志钧介绍说炸瓷确实存在,炸裂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第一种就是烧制钧瓷的土中含有杂质,烧制完成后就容易炸瓷。
第二就是烧制的瓷器没有完全干透,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干了,但其实内部仍含有物理水分,这种情况下也会造成炸瓷。
第三种情况可能是剧中炸瓷的原因,钧瓷在开窑的时候,有“风惊”这一说法,意思是开窑开得太急,瓷器遇冷空气,一冷一热就会造成炸瓷。
“现在都会等窑内温度到几十摄氏度才进去取,像我们人体能适应的温度,在窑内都属于冷空气了。
”刘志钧说,开窑不能太急,需让窑内温度自然下降到一定程度才能开。
●钧瓷秘方“秘”在釉料
剧中叶鼎三为了答谢贺焰生的帮助,将叶家配釉的秘方与贺家建窑的秘方互换,现实中到底存不存在秘方呢?钧瓷的烧制秘方“秘”在哪儿?
“自古就有秘方,包括到现在各家还有自己的秘方。
”刘志钧说,钧瓷的秘方可以说是各有千秋,主要秘在釉的配方上,釉配料里添加的金属氧化物比例不同,烧出的效果也不同。
“钧瓷本身属于釉装饰类物品,绘画手段不同,所产生的釉色、釉形也不同,只能说各家秘方各有千秋。
”刘志钧说,目前秘方仍是各家最宝贵的东西,也是看家的本事,不会轻易对外公布。
刘志钧,男,河南省禹州市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设计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钧瓷收藏联谊会艺术总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河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河南工艺美术学校兼职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轻工职业学院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