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3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14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第四章《海—气作用》
第二节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利用热力环流进行推导,绘制沃克环流示意图,并能阐述沃克环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2、学生通过视频、文字、图表等材料分析,推导出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3、学生通过对比学习,认识拉尼娜现象,并简述拉尼娜现象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4、正确认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造成的影响,并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应对。
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
1、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让学
知识——热力环流,逐步
近,大洋东西岸是否存在温度差异,
存在热力环流,
的进行知识的构建。
通过两个思考题,让学
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由干旱变得湿润;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候由湿润变得干
【思考】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有着极大的影响,为了减低和预防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所带来的灾害,人类可以做些什么?。
高中地理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自1950年以来,世界上共发生13次厄尔尼诺现象。
其中1997年发生的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在:从北半球到南半
球,从非洲到拉美,气候变得古怪而不可思议,该凉爽的地
一、沃克环流
1.含义
通过海气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
2.成因
3.意义
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思考讨论 1.沃克环流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提示:沃克环流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约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和西部。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
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
3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每隔几年,东南信风突然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冷海水上涌现象消失,赤道逆流增强,温暖的海水被输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暖流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1.定义
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
3
一般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思考讨论2.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区别在哪里?
提示:与厄尔尼诺现象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两岸地区引发的水旱灾害相比,拉尼娜现象引发的水旱灾害相对较轻。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0

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1、运用“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和“沃克环流示意图”,了解沃克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2、用图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掌握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秘鲁渔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3、用图说出拉尼娜现象,理解拉尼娜现象的形成,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沃克环流的形成和厄尔尼诺的形成【教学方法】读图法,对比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投影展示若干灾害图片,由此导入。
(板书)4.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
●举例说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承转)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都与沃克环流有关。
(投影)据图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板书)一、沃克环流据图说出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温差异,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
根据气温差异推断两岸的气流运动情况,并由此推断沃克环流的成因。
(板书)1、定义:赤道附近大洋东西两岸之间东西方向的热力环流2、形成(思考)1、在沃克环流形式下,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岸的气候分别是湿润还是干燥的?为什么?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候干旱,因为受到下沉气流影响,西岸气候湿润,因受到上升气流影响。
(思考)2、在赤道附近的大西洋上空也会形成类似的沃克环流吗?印度洋呢?会的,但是由于大西洋东西岸海水温差小于太平洋,海区面积也小于太平洋,形成的沃克环流不如太平洋上空显著。
(承转)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板书)二、厄尔尼诺现象(提问)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板书)1、含义: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叫厄尔尼诺现象。
(读图)读图4.7,分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水温变化情况,分析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板书)2、厄尔尼诺对东西部气候的影响(投影)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36张PPT)

三、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 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 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或“冷事件”。
A
B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表现):P 44 思考
西部海 区上升 气流加 强,沿 岸更加 湿润
赤道中、东 太平洋表层 海水异常低 温,下沉气流 加强,沿岸更 加干旱。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 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的寒流被暖流取代。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即为何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东高西低?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思考:东南信风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
气压西高东低,且地转偏向力极小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弱 增高
强 降低
降低
增高
减弱或消失 降水增加
增强 降水更加减少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 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年之后
小结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 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 力环流。读下图,回答6~7题。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沃克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一、沃克环流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西:温度高;
东:温度低,
信风 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 海水温度东低西高温度高源自温度低一、沃克环流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2教案: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第四章海-气作用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结合洋流和气压带风带,分析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完成P41,思考题。
)(承转)我们已经了解了正常年份下,沃克环流的情况,那么,在异常情况下,沃克环流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承转)发生厄尔尼诺时,全球气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思考)(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承转)假如沃克环流不是减弱,而是增强,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结合图4.10,讲解拉尼娜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 海-气作用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_3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课前回顾热力环流原理: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基础知识梳理:一、沃克环流1、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1、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三、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厄尔尼诺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现象。
2、绘示意图:西岸东岸温度()()课堂探究: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2017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7/18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澳大利亚气候发生什么异常变化?对南美秘鲁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
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厄尔尼诺发生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2课件第四章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异常变冷,海水表层温度低于气温平均值0.5 ℃以上,则称为“拉
尼娜”现象。读下面“沃克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 沃克环流
返回
(1)在沃克环流中( A.甲地为高压
C
) B.乙地为低压 D.甲地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C.水平气流由乙吹向甲 解析
沃克环流实际上就是赤道太平洋海区的一个东西向的
2.成因及意义: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 ,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
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
上升
下沉
信风
自主学习区
二、厄尔尼诺现象
返回
1.含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 异常升高 的现象。 2.影响 (1)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 频繁,洪涝成灾。 (2)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水温度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 水 减少 ,旱灾严重。 (3)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3.成因 东南信风 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东南信风减弱时, 南美洲西岸的寒流被 暖流 取代,从而形成厄尔尼诺现象。
使我国北方地区夏季降水增多。
(4)西太平洋的“赤道暖流”温度偏高,使热带风暴能量充足,因而台
风发生的次数比常年要多,在我国沿海登陆的台风也相应增多,台风 的移动范围向西增加。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一 沃克环流
读“沃克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返回
探究活动
(1)在图上画出箭头,形成完整的热力环流。
答案 标注略。(顺时针方向)
自主学习区
思维活动
返回
2.拉尼娜现象发生后,在赤道附近太平洋的东、西两岸地区,分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四章第二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ppt课件

北 增强 北 多 少 多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灾
上升气
流减弱或消失——下沉气流
• 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期间全球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异 常分布图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
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低温, 下沉气流加强,沿岸更加干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并通过读图,综合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认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2、掌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重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全球气候异常的影响。
课前回顾热力环流原理:
绘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基础知识梳理:
一、沃克环流
1、沃克环流:赤道海洋表面因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
1、厄尔尼诺:有些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
现象。
2、绘示意图:
西岸东岸
温度()()
三、拉尼娜现象
1、拉尼娜:厄尔尼诺发生后,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
现象。
2、绘示意图:
西岸东岸
温度()()
课堂探究:
一、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资源和天气有严重影响,秘鲁北方可能降水增多,而南方可能降水减少。
2017年10月12日上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组织召开了“2017/18厄尔尼诺及气候预测会商会”。
(1)简述厄尔尼诺发生时,图1所示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的特点。
(2)据图,分析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
(3)分析厄尔尼诺发生时,澳大利亚气候发生什么异常变化?对南美秘鲁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赤道附近中、东部洋面增温最显著,由此向南北两侧(或向西北和东南方向)递减;赤道以北、以南远离大陆的大洋中部局部海域有降温现象。
(2)由于(东南)信风(离岸风)减弱,海水上涌(或上泛)减弱,导致秘鲁寒流变弱,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海水升温;该海域海水升温后,近洋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而太平洋西部气压相对较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形成西风,风力吹拂,西太平洋暖海水自西向东流(或西太平洋暖海水回流)。
遏制了秘鲁寒流的北上,加剧了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升高。
(3)厄尔尼诺发生可能会导致澳大利亚降水减少,甚至出现严重干旱。
秘鲁地区由于中东太平洋暖湿气流上升,降水异常增多,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沙漠地区因降水异常增多而使得植被出现短时间茂盛。
二、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向西延伸,经赤道东太平洋至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温的现象;而当同一纬度的赤道西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时,称为“拉尼娜”现象。
读“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图”,回答下
列问题。
(1)如图所示,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减弱,赤道附近海水的垂直环流方向与正常年份相反。
在图中用箭头标出此时赤道附近海水垂直环流的流动方向,并说明“厄尔尼诺”对A处渔业生产的影响。
(2)如图所示,在“拉尼娜”发生的年份,东风强度异常加强,为此B国需要防御的自然灾害主要有()
①森林火灾②泥石流③地震灾害④洪涝灾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1)绘图略(垂直环流呈顺时针方向,画出一处箭头即可)。
由于东风强度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秘鲁沿岸(吃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海面水温升高,导致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对A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2)C
课堂反馈:
1.下列四幅图反映厄尔尼诺盛期时热带海洋大气环流状况及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16年2月全球气温再创新高,成为有气温记录以来的最热2月,全球气温已连续第10个月破同期单月全球气温纪录。
与此同时2016年5月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陷入干旱之时,美国东北部会迎来多轮暴风雪,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可能洪涝成灾,非洲大陆却是一片干旱。
据此,完成下列2-3题。
2.结合地理知识,以上极端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A.日食
B.厄尔尼诺现象
C.拉尼娜现象
D.全球变暖
3.除了材料所说的极端现象,此次极端天气还伴随()
①鱼和海鸟会大量死亡②东南信风减弱,向西流动的洋流减少
③津巴布韦烟草产量减产④夏季东海海域温度较常年同期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