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杜甫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宋代文学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曾几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游子吟》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别母》创作背景
此诗是他远行时与母亲依依惜别的写照,可以想象,一个将要远行的游子,要离开孤身一人将自己养大的清贫的母亲,他的感情将多么伤感!本诗行文朴素,用文字将自己的情怀记录,感人甚深。
寥寥28字,就将自己与母亲的的深厚感情抒发出来,这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课前预习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查资料,填一填 (1)李贺与与“诗圣”_杜__甫___、 “诗仙”_李__白___、 “诗佛”
_王__维__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 _诗__鬼___”之称。 (2)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擅画_兰__、__竹__、__石__,其中画
__竹____成就最为突出。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 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 读的不准确。
1.读字词
luò
金络脑
chuí záo
千锤万凿
fén
焚烧
摘星星
2.选读音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千锤(chuí cuí)万凿(zháo záo)出深山 √ 烈火焚(féng fén)烧若等闲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 ____以__马__自__喻_____,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____建__功__立__业_____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____怀__才__不__遇_____的感慨与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想__为__国__尽__忠__、__ ___不__怕__牺__牲____的意愿和__坚__守__高__洁__情__操____的决心。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 抒写了诗人___坚__忍__不__拔__、__顽__强__不__屈_____的高尚品质,说明 做人要__有__骨__气__,__不__能__随__风__倒____。
10. 古诗三首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 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 著名诗人,有“诗鬼” 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 太守行》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是一篇古诗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游子吟》、《登鹳雀楼》和《听雨》。
这篇课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诗的特点:古诗通常由四言、五言、七言或其他定格的句子组成,以用文言文写成。
古诗注重形象描写,追求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游子吟》的内容:《游子吟》是北朝人杨凌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游子流连别乡的景象,以及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3. 《登鹳雀楼》的内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4. 《听雨》的内容:《听雨》是唐代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听着雨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雨声如琴声和竹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要注重理解诗意,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语境。
可以通过背诵、默写和赏析等方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 情感表达:古诗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诗中的句子和词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古诗三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导和老师的解释来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全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文如下:
稚童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全文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含素材)(新教材)部编版

新课导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资料宝袋
李白:(701一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四查:查句子语法、逻辑是否正确,查句子是否保持 原意。
帆 饮 初 镜 48、花时间去阅读吧,阅读是才智的源泉;花时间去思考吧,思考是力量的源泉;花时间去想像吧,想像是创新的源泉;花时间去沟
通吧,沟通是理解的源泉;花时间去运动吧,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花时间去歌唱吧,歌唱是快乐的源泉。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èi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 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跃然纸上。
初步感知
mó
yáo yín
未磨遥银
pán
盘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楚:下面部分是“疋”。 孤:左半部分是“子”,不要写成 “犭”。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ì
亦 组词: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mǒ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yí
宜 组词:相宜 便宜 事不宜迟
字词乐园
会认字
tínɡ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wèi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部编版 语文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详细知识点 、课堂笔记、学案、备课资料、复习资料、预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示儿背景题解靖康耻,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陆游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未得重用,一生壮志未酬。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将“北定中原”作为遗愿。
本诗既是陆游绝笔,也是诗人遗嘱。
因此诗人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个人经历:始终坚持抗金,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者排斥打击。
文学成就: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今存九千余首。
主要作品:散文集《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南唐书》诗歌集《剑南诗稿》《放翁逸稿》词集《放翁词》《渭南词》其中著名的篇目是《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书愤》《冬夜读书示子聿yù》等诗风:沉郁悲壮、雄奇奔放、强烈爱国主义(其中大部分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人爱国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诗句注释及翻译示儿[示]:给……看。
[示儿]:给儿子看。
从题目可推断诗是对儿子的嘱咐。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通假字,同“原”。
本来。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死去元知万事空]翻译: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
[悲]:悲伤。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这里指代全国。
[同]: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翻译:悲伤的只是看不见祖国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收复北方。
[定]:平顶,此处有收复之意。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侵占的地区。
(具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区、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
)[王师北定中原日]翻译:(当)朝廷军队到北方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祭祀祖宗。
[祭]:祭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唐代诗人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xx-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所属类别:政治人物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1/3
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
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所属类别:历史人物
2/3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