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古诗三首 (1)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10课古诗三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 诗句解析。
- 第一句“青海长云暗雪山”,你看啊,诗人一上来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特别壮阔又有点压抑的画面。
“青海”那是个很大的湖,“长云”就是长长的云彩,这些云彩把雪山都给遮暗了。
就好像是大自然都在为战争的氛围添上一抹沉重的色彩呢。
-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有一座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这个孤城感觉好孤单啊,在那一片广阔的边疆之地,它就像一个小小的棋子,但是又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它是抵御外敌的前沿阵地。
-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一句可就很厉害了。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无数次仗,连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
你想啊,铠甲那可是很结实的,能把铠甲都穿破了,得打多少仗啊,这就说明战斗特别频繁,战士们特别辛苦。
- “不破楼兰终不还”,最后这句就特别有气势。
楼兰在这里就代表着敌人,战士们发誓不打败敌人就不回家。
这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不完成任务就不罢休,这些战士们都有着坚定的信念。
2. 整体赏析。
- 这首诗从景色描写入手,然后写到战士们的战斗生活,最后表达战士们的决心。
就像一部小电影,先给我们看了场景,然后是主角的日常,最后是主角的豪言壮语。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而且王昌龄写得特别简洁明了,每一句都像一个小炸弹,炸出一个很震撼的画面在我们脑海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诗句解析。
- “葡萄美酒夜光杯”,这一句一出来就特别有感觉。
想象一下,晶莹剔透的夜光杯里盛着紫红色的葡萄美酒,那画面太美了。
这说明战士们的生活也有很享受的一面呢,在战争的间隙,还有美酒可以喝。
- “欲饮琵琶马上催”,刚要喝酒呢,就听到琵琶声响起,这可不是什么助兴的音乐,而是催着战士们上马打仗的声音。
这就像你正准备好好吃一顿大餐,突然闹钟响了,告诉你得去上班了,特别扫兴。
- “醉卧沙场君莫笑”,战士们说啊,如果我喝醉了躺在战场上,你们可别笑话我。
10《古诗三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结构图示
写景 马诗
抒怀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苍茫辽远 怀才不遇
借借 景马 抒自 情喻
石灰吟
诗文解读
古代诗歌的一种。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平常。
粉骨碎身/浑不怕,全,全然。
指高尚的节操。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 夸张 烈 火 焚 烧 若 等 闲 。 平常
题目 不同点事物源自《马诗》 马《石灰吟》 石灰
《竹石》 竹
写法 情感
表面写马,实际是诗人 表面写石灰,实际是诗人用 表面写竹子,实际是
借马抒情。
石灰自喻。
诗人以竹自喻。
表达了诗人的远大抱负 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 不屈的高尚品质。
借竹子的傲气,表达 自己的刚正不阿、铁 骨铮铮。
托物言志
状物 喻人
坚堂 韧堂 不正 屈正
竹石
诗文解读
竹石
xiè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你。
jìng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凭。 任尔/东西/南北/风。
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咬定青山不放松,
拟人
立根原在破岩中。
破裂的岩石,暗喻艰苦的环境。 写竹子生长环境恶劣。 勇于直面困难的精神。
写字指导
凿 záo
结构:上下 部首:业
书写指导:上宽下窄。“业”居上居中,两竖分列竖中线左 右,长横起笔于横中线;“凵”,从左、下、右包围“ ”。
写字指导
焚 fén
结构:上下 部首:火
书写指导:上窄下宽。“林”,主体居上半格,左低右高; “火”,长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末笔捺较长,捺脚超出上部。
10《古诗三首》

10《古诗三首》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
在《古诗三首》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带来三首精选的古诗,展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登鹳雀楼》。
诗中表达了人们追求进取的精神和壮美的自然风光。
作者借登楼之景来表现自己的远大志向,同时也勉励后人不断超越自我,追寻更高的目标。
2.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静夜思》凭借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触动了世人。
诗中以明月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者用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巧妙结合,引起读者共鸣,给人以深深的思索。
3.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登幽州台歌》。
诗中以幽州台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内心的感怀。
作者感叹自己在人世间的渺小和短暂,用凄凉的语言描绘了人们所面临的无垠的历史长河,引人深思。
总结:
通过《古诗三首》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智慧。
这些古诗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感悟与表达,又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和故乡的追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
古诗的优美和深刻感染着每一个读者,永远流传下去。
让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古诗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6下10课古诗三首笔记

6下10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及注释。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 大漠:广大的沙漠。
2. 燕山:在河北省。
这里借指边塞。
3.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4. 何当:何时将要。
5.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二、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特别有画面感。
你看啊,“大漠沙如雪”,那茫茫的大沙漠啊,沙子就像雪一样白花花的。
这得多壮观啊,就像整个沙漠被铺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可是沙漠里哪来的雪呢,这就是诗人的奇妙想象啦。
再看“燕山月似钩”,燕山那个地方的月亮就像弯弯的钩子一样。
这一弯月亮挂在燕山之上,和那如雪的大漠搭配起来,就好像一幅很清冷、很有气势的画。
后两句就更有意思了。
“何当金络脑”,这匹马就想啊,什么时候我才能戴上那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呢?这马也是有追求的呀,它可不想就这么普普通通的。
“快走踏清秋”,要是戴上了那华贵的马笼头啊,它就想在这清爽的秋天里飞快地奔跑。
其实诗人李贺在这里是以马自喻呢,他就像这匹马一样,渴望被重用,想要在合适的时机大展身手,在那个属于自己的“清秋”里驰骋一番。
一、原文及注释。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2.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3. 浑:全。
4.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二、解析与赏析。
“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的出生可不容易啊,要经过无数次的敲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这就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要经历很多的磨难才能出来闯荡社会呢。
“烈火焚烧若等闲”,然后呢,还要被烈火焚烧,这可是很痛苦的啊,但是石灰就像个硬汉一样,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就跟平常事儿似的。
“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都被烧得粉身碎骨了,可它还是一点都不怕。
这石灰的意志可真坚定啊。
最后“要留清白在人间”,它为啥这么顽强呢?原来是为了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
诗人于谦写这首诗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呢。
六年级下册第1 0课《古诗三首》课文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文一、古诗三首概述本课课文《古诗三首》选取了三首经典的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静夜思》和《望庐山瀑布》。
这三首古诗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情怀,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在学习《古诗三首》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增长见识,提升审美情趣。
二、《登鹳雀楼》1.概括:《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人在诗中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
2.主旨:表达了对壮美的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飘忽无常的感慨。
3.诗词分析: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景物的描写,如“九州生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整首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通过对登高远眺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世事的沉思。
4.启示意义:通过学习《登鹳雀楼》,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见地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赏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静夜思》1.概括:《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夜晚孤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深情和宿醉后的清醒。
2.主旨:表达了对孤独寂寞的描写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诗词分析:诗中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夜晚的孤寂景象,通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4.启示意义:通过学习《静夜思》,可以使学生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深情,培养学生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珍爱当下,感恩生活。
四、《望庐山瀑布》1.概括:《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豪迈激昂的志向和决心。
2.主旨:表达了对壮美景观的赞美和对人生奋发向上的期许。
3.诗词分析:诗中通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自身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同步练习课文知识点我会写:络:络纱络丝络线脉络网络络绎锤:锤打锤子铁锤木锤千锤百炼凿:凿井开凿凿子圆凿凿壁偷光焚:焚香焚毁焚烧忧心如焚玩火自焚多音字:似:sì相似 shì似的当:dāng当前 dàng适当络:luò脉络 lào络子骨:gǔ骨头 gū骨碌形近字:络(网络)洛(洛阳)锤(锤子)捶(捶打)焚(焚烧)婪(贪婪)问题归纳: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2、《石灰吟》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3、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猛吹,抒发自己坚定顽强的精神。
课后习题答案:二、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骏马啊,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镶金的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的辽阔原野上任意驰骋呢?(2)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敲打撞击、烈火焚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2)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忍劲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三、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马诗》》借马渴望套上金络脑,驰骋千里,抒发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以便施展抱负,报效国家的志向。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借竹子扎根破岩,不怕狂风吹袭,表现了作者坚定顽强的精神。
相同点: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马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第十课古诗三首笔记

第十课古诗三首笔记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字词解释。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 长云:层层浓云。
4.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5. 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6.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7. 穿金甲:磨穿了铁铠甲。
穿,磨破。
8.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三、解析。
1. 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那可是相当有画面感。
你看啊,青海湖上空那层层的浓云,就像一块大黑布似的,把雪山都给遮得暗暗的。
这“暗”字用得特别妙,一下子就把那种压抑、紧张的气氛给烘托出来了。
然后呢,有一座孤城,远远地和玉门关相望。
这就像两个孤独的战士,在那辽阔又危险的边境上站岗呢。
这两句其实是在描绘西北边陲的景象,给人一种很宏大又很苍凉的感觉。
2.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就特别能体现战士们的决心。
你想啊,在那黄沙漫天的战场上,战士们打了一场又一场的仗,那铠甲都被磨穿了。
这“黄沙百战”四个字,就把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全给说出来了。
但是呢,这些战士们可没有被吓倒,他们心里就想着,不把敌人打败,就绝不回家。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话说得那叫一个硬气,就像战士们在拍着胸脯发誓一样,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
一、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二、字词解释。
1. 将晓:快要天亮。
2. 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
3. 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的长。
4. 五千仞岳:指西岳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的高。
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5. 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课件

总结
抓住节日中的典型事 物来写诗歌,让诗歌 更加凝练有韵味。
诵读诗歌。
白天:春城飞花图 晚上:走马传烛图
任务一:读诗歌,想画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春天的京城 东风:春风 汉宫:用汉代的皇宫来借指唐代的皇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 以汉喻唐)
东风:春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当时的皇帝(唐德宗)很喜欢这首诗, 他觉得这首诗是在称赞自己, 唐德宗:这一定是在赞美我啊!赞美我的 恩泽就像这火种一样传递到家家户户。
但是朝廷上有一些皇帝宠幸的官员觉得 韩翃是在借诗讽刺自己。 宠臣:寒食禁火,是沿袭已久的习俗, 但我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这是在讽刺 我们搞特权,讽刺我们腐败啊!
借助注释, 说说古诗 的意思;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亮:思念 桂花:“八月桂花香
诗的前两句渲染了冷清的环境。请尝 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我们来读一 读,读出冷清的感觉。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光照在庭 院中,地上一片洁白,好像铺 了一层霜,树枝上栖息着乌鸦。 夜深了,万籁俱寂,清冷的秋 露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都是通过抓取节日中的典 型事物来写节日。 写景铺陈的目的都是为了 抒情。
活动一: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语言特色。
动词很生动。
如……
灰冷色 调的词语
很多。
叠词很
有特色。
品味诗歌语言。我发现……
活动二:借典型事物,发现诗人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