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质的转化和材料利用教案(四课时全)
物质的转化教案

物质的转化教案物质的转化教案引言:物质的转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它涉及到化学反应、能量转换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本教案将围绕物质的转化展开,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转化过程。
一、物质的转化概述物质的转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物质会转变为新的物质,伴随着能量的转化。
物质的转化是化学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们理解自然界和应用化学的基础。
二、物质的转化类型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最常见的物质转化形式之一。
它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
通过实例和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他们对物质转化的理解。
2. 相变相变是物质在温度或压力变化下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蒸发等。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相变的过程,让他们对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转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三、物质的转化实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转化过程,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以下是一些实验的示例:1. 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材料:盐酸、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试管、试管架等。
步骤:- 将盐酸倒入一个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指示剂。
- 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
- 当试管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过程,了解酸和碱在反应中的转化。
2. 金属与酸反应实验材料:锌片、稀盐酸、试管、试管架等。
步骤:- 将一块锌片放入试管中。
-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 观察试管中气泡的产生和锌片的变化。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金属与酸反应时产生气泡的现象,了解金属在酸中的转化。
四、物质的转化应用物质的转化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中,它也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第2章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1节金属材料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
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其妙地化为了灰尘。
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
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1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学内容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第4课时的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具体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知道鸡蛋在稀盐酸中发生的变化,能对实验现象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解释溶洞、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练习寻找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综合、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内在联系和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基本变化规律和初步应用知识的能力。
难点:寻找物质各类制取的可能途径。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烧杯、鸡蛋、稀盐酸设计说明浙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物质转化的规律第4课时主要的内容是归纳各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本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酸、碱、盐、氧化物的性质和无机物分类的基础上,用图的形式总结和归纳了各类无机盐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并初步应用相互关系和基本的变化规律推测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从理论上讨论制备各类物质的可行性方法。
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总结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理论概括的较多,在理论总结之前用一些学生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或感兴趣的或熟悉的化学变化来引导,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所以用溶洞的形成和鸡蛋在盐酸中的变化引入,然后结合以前学过的化学变化,逐条归纳各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
总结物质转化规律后,让学生明白物质转化规律的科学价值,让学生预测某些化合物的的化学性质,然后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体验到科学规律的价值,然后让学生讨论寻找制备某些化合物的途径,并及时评价。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境一:我们看到的房子的内外墙都是白色的,它是用石灰石制成的生石灰,再制成石灰浆,然后粉刷到墙上,过一段时间后就硬化而成的。
请写出石灰石、生石灰、石灰浆和石灰浆硬化后的化学式?试着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中的化学变化。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5 物质的转化(第4课时)教案3 (新版)浙教版1

物质转化(第4课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中列举了许多趣味实验、生活现象、物质彩色图片来详细介绍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通过了解、感受物质之间反应的奇妙,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了解掌握各类物质的反应之间的相关规律及应用。
纯度问题第一次出现,通过计算使学生了解有关纯度的计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计算能力。
例题中的计算方法有多种,除用分步计算外,还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物质转化的规律包括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折线。
但教师在难度把握上应注意,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重点研究“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和“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这两类问题。
课标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虽然本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但是不能要求过高。
无机物间的相互关系,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典型的转化规律,不能要求学生写出所有变化的化学反应和知道物质所有的支取方法,以免增加学习难度。
学情分析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以物质分类为主线,研究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节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除归纳某一类物质的共性外,还要探索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问题。
从学习能力来看,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自学能力,但对所提供的信息还不能进行科学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且自主学习能力较欠缺。
但好奇心强,若是能给予一定的引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从心理特点来看,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但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弱,新型的自主式、互动式、探究性课堂教学方法有待推广。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体验生活中的物质转化2.认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几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3.概述不同类别物质的鉴别和设计物质制备的可能方法。
二、过程方法1.通过观察溶洞图片和鸡蛋浮沉实验,发展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归纳的能力。
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第5节 物质的转化 第4课时 实验:物质的鉴别课件

第4课时 实验:物质的鉴别
互动(hùdònɡ)探究
探究点一 物质的鉴别
[情景(qíngjǐng)展示]
1.利用氯化钡溶液、硝酸(xiāo suān)银溶液、稀硝酸(xiāo suān)、碳酸钠溶液、紫色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蒸馏水、试管6支,对下表中的各组物质进行鉴别,并 填写相关内容。
2021/12/12
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2021/12/12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第4课时(kèshí) 实验:物质的鉴别
离子 名称 H+
OH-
CO
试剂
实验现象
紫色石蕊试液 活泼金属
_试__液_(s_hì_y_è)_变_红_ _产_生__(c_hǎ_ns_hē_ng_)_气泡
紫色石蕊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Cu2+(Fe3+) Mg2+
[课堂 速记] 2021/12(/k1è2tá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六页,共二十一页。
第4课时 实验:物质的鉴别
互动探究
探究点二 实验(shíyàn)的设计与评价
[情景(qíngjǐng)展示]
2021/12/12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第4课时 实验:物质(wùzhì)的鉴别
被检物 质
稀硫酸 与稀盐
酸
食盐水 与稀盐
酸
烧碱溶 液与石 灰水 2021/12/12
所用试剂 现象与结论
有关化学方程式
_氯__化_钡__溶_液_(rón产gyè)生是_稀_白_色硫_(_bá_酸is_è)_沉的淀
H2SO4+BaCl2===BaSO4 ↓+2HCl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教学简案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认知目标1、能举例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2、能举例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3、注意每个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3、通过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等物质间的转化)4、会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设计物质制备的可能方法(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技能目标1、实验1和2、学会固体的取用,试管滴管的使用,玻璃棒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2、实验3、4和5、学会实验尾气的处理、密闭固体加热装置的安装(实验操作技能)3、学会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并提高分析和计算能力4、查阅能力的培养情感目标通过对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的处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教育通过物质间的互相转化,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些材料的来源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时安排共5课时,包括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第一课时:非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金属单质其化合物的转化第二课时:金属冶炼(3个实验、难度较大):金属化合物金属单质。
可以拓展到其他金属的冶炼第三课时:金属冶炼等生产的理论预算——有关纯度物质的计算和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化学方程式的训练第四课时:两条纵线、四条横线、两条交叉斜线、两条弯线的归纳学习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习题巩固全节内容第五课时:学生分组实验——物质的鉴别课前准备:制取氧气实验仪器和药品:实验1(1):药匙、硫磺、燃烧匙、酒精灯、盛有氧气的集气瓶(在实验室制取)实验1(2):一个大烧杯、两个小烧杯、吸管、紫色石蕊试液,热水(或酒精灯、三脚架和石棉网)实验2(1):药匙、铁粉、硫磺、纸、磁铁、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实验2(2):药匙、蒸发皿、生石灰、水实验3:木炭、氧化铜、药匙、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石灰水实验4:孔雀石、氧化铜、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制取氢气的装置实验5:铁架台、硬支玻璃管、带橡皮塞的导管、烧杯、澄清石灰水、酒精灯、氧化铁粉末制取一氧化碳的装置第2课时学生课前准备:查阅了解某些金属的冶炼历史和工艺过程第3课时●知识目标:有关纯度问题的计算,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第4课时●学生准备:关键字:化学物质鉴别方法(查阅)●教学目标: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利用所学知识学会对物质的鉴别、甚至鉴定教学过程(一)解读关系图:文字说明举例说明一、两条纵线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四条横线1、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酸+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盐+盐→新盐+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两条交叉斜线1、金属氧化物+酸→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两条弯线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金属+酸→盐+氢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物质制取的途径例题一、写出用空气、铜、蒸馏水、三氧化硫4种物质制取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第二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用(全章教案)

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全章教案)九年级第⼆章物质的转化与材料利⽤教案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计划3课时)教学⽬标:1、掌握对纯净物进⾏分类的基本⽅法2、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分类,并能运⽤实验的⽅法,通过对⽐对物质进⾏分类3、了解⾦属与⾮⾦属不同的性质,了解⾦属的⽤途重点难点:物质的分类⽅法药品器材:⽆⽔硫酸铜、碳酸钠溶液、⾷盐、冰醋酸、试管、酒精灯、⾊拉油、滴管、⾼锰酸钾、烧杯教学过程:第1课时引⼊:⾃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分类。
在第⼀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起来研究⼀下物质的分类。
⼀、物质分类的⽅法观察下列物质:氯化钠、硫酸、氧⽓、醋酸、氯⽓、氧化镁、⾼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和状态进⾏分类?――按颜⾊分类⽩⾊:氯化钠、氧化镁⽆⾊:硫酸、氧⽓、醋酸黄绿⾊:氯⽓紫⿊⾊:⾼锰酸钾――按状态分类固态:氯化钠、氧化镁、⾼锰酸钾液态:硫酸、醋酸⽓态:氧⽓、氯⽓提问:还有其它的分类⽅法么?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讨论,并回答)――还可以从⽓味、溶解性等来分讲授:物质的分类*注:⑴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种类繁多,完全燃烧⼀般都⽣成⽔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的炭产⽣。
⼩结: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的特性,运⽤实验的⽅法,通过对⽐也可以对物质进⾏分门别类。
第2课时*探究:每只烧杯中装了什么物质?1、提出问题: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盐、、冰醋酸、⽆⽔硫酸铜粉末、⾊拉油、⾼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种,能否⽤实验⽅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23、动⼿试⼀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溶性之处,还可以进⾏如下实验:加热后是否熔化?加热是否变⾊?⽤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法⼩结:有机物与⽆机物的区别是什么?――是否含碳元素(组成上的区别);⼤多数有机物易燃,固体发热会变⿊,难溶于⽔(实验现象中的区别)⼆、常见的物质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分类(略,如上图)三、区别⾦属与⾮⾦属观察:如图2-7所⽰,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物质的转化)教学课件(第四课时)

(2) 盐的溶解性
①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② 盐酸盐:除AgCl难溶外,其余可溶于水; ③ 硫酸盐:除BaSO4难溶,CaSO4、Ag2SO4
微溶外,其余可溶于水; ④ 碳酸盐:大多难溶。
(除钾盐、钠盐、铵盐可溶外);
(二)化学方法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分析,即根 据化学反应时产生的不同现象或产物进行 分析,将已知的多种物质逐一区分开来。
H2CO3
CO2 + H2O
结论: 3.不稳定的酸受热分解后又重新生成非金属 氧化物。
二、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是否也和非金属相似?
请举例说明?
2 Mg + O2 点燃 2 MgO
通过上面的方程式你 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3 Fe + 2 O2 点燃 Fe3O4
4 Al + 3 O2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 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则原白色粉末中一
定不含有_C_u_S__O_4_。 (2)取实验(1)滤出的白色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则原白色粉末中一
定含有_C_a_C_O__3_。 根据上述实验可推断: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_5__种可能。 为进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 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原白色 粉末中一定还含有__B_a_C_l_2、__N_a_O__H__。
有气泡、 试液变红 是稀盐酸
Zn + 2HCl = ZnCl2 + H2↑
烧碱溶液与 石灰水
通入CO2 或滴加
Na2CO3
有白色沉淀 的是石灰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5课时)
教学目标:1、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以及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重点难点: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
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
怎样的规律呢?
一、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Cu+O2――Mg+O2――
小结: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①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②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③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Ca→CaO→Ca(OH)2
第2课时
提问: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讲授: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H2+CuO――
小结: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作业:作业本第2部分
第3课时
三、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
Ca(HCO3)2――
演示:蛋壳的变化
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4、解释原因。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61页1-6题
作业:作业本第3部分
第4课时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