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审小麦品种

合集下载

2011年国家审定品种

2011年国家审定品种
5 8等 5 0 2个 小麦 、油菜 品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 4自2 1 0 2年 第一期起 陆续刊登 。
21 0 1年 国家 审 定 品种
粒, 籽粒半角质 , 饱满度较好 , 黑胚率稍偏高 。亩穗数 4 . O 8万
, 麦 J 、
穗、 穗粒数 3 . 、 30粒 千粒 重 4. 5 6克 。抗 病性鉴 定 : 高感 白粉
天 。幼苗半直立 , 苗叶较 窄, 分蘖力 强。株 高 9 厘 米 , 型较 2 株
紧凑 。穗层整齐 , 熟相好 。穗 长方形 , 芒 , 长 白壳 , 红粒 , 粒 籽 半角质 , 均匀 、 较饱满 。每 6 7 穗数 2 . 万穗 、 6m 52 穗粒数 3 . 57 粒、 千粒重 4 . 6 6克 。抗病 性鉴定 : 抗条锈 病 , 高 高感 白粉病 、 赤霉病 、 叶锈病 。2 0 、00年品质测定结 果分别为 : 0 9年 2 1 籽粒 容重 76克/ 、9 8 升 72克/ 升,硬度指数 5. 、3 9 蛋 白质含量 295. , 1. 3 、2 2 ; 2 2 1 . 5 面粉 湿 面筋 含量 2 . 、 4 3 , 降值 40 2 . 沉 2. 8 5毫升 、0 0毫 升, 3. 吸水 率 5. 、 9 5 , 定 时间 3 4 5 3 5 . 稳 . 分钟、. 分钟 , 30 最大 抗延 阻力 3 0 . 3 2 . 延 伸性 1 4 0 E U、 7 E U, 4 毫米 、8 毫米 , 12 拉伸面积 5 . 78平方厘米、0 6 9 . 平方厘米。 产量表 现: 08 0 9年度参 加长江上游冬 麦组品种 区 2 0 ~20 域试验 , 6 7 平 均产量 3 60千克 , 每 6 m 6. 比对照川 农 1 6增产 1. ;0 9 00年度 续试 , 6 7 平 均 产量 3 7 8千 5 3 20 ~2 1 每 6m 8. 克, 比对 川农 1 6增 产 6 8 。2 1 ~ 2 1 . 0 0 0 1年 生 产 试 验 , 每 6 7 平均产量 3 3 8 6m 7 . 千克 , 比对 照增产 3 2 。 .3 审定意见 : 品种 符合 国家 小 麦品种 审 定标 准 , 过审 该 通 定。适 宜在西南冬麦 区 的四川 省 、 I 贵州 省、 重庆市 、 陕西省汉 中和安康地 区、 湖北省襄樊地 区、 甘肃省徽成 盆地川坝河谷种

国审小麦新品种丰德存一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丰德存一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

国审小麦新品种丰德存一号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丰德存一号是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河南省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选育。

以其优质、高产、多抗等诸多优良性状表现突出,于2011年先后通过河南省审定及国家黄淮南片主产区审定。

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多穂型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相当。

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拔节略晚,两极分化快。

株高75cm左右,株型松紧适中,株行间透光好旗叶短宽、上冲、浅绿色。

茎秆弹性强,抗倒性较好。

叶功能期长,灌浆慢,熟相好。

穗层整齐,结实性好。

产量三要素协调,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二、配套栽培技术1.深耕整地,科学施足底肥1.1深耕整地目前生产上常以旋代耕,耕层一般只有15cm左右,使耕层下面形成了坚硬的犁底层,影响了根系下扎,缩小了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还使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下降,抗旱能力降低。

因此,旋耕成了小麦高产的限制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小麦高产栽培上要推广深耕技术,使耕层达到28cm左右,打破犁地层。

深耕要与细耙结合,去除明暗坷垃,达到上松下实,便于小麦根系下扎,扩大根系吸收养分的范围,以发挥丰德存一号小麦品种的增产潜力。

1.2科学施足底肥一般亩施有机肥2000kg、尿素20kg、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10kg。

施底肥时,应将有机肥、氮肥、钾肥、70%的磷肥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表,然后耕翻地下,30%磷肥于耕后撒施垡头,耙平埋入。

2.适期适量播种丰德存一号适播期长,最佳播期为10月8~15日,每亩播量为8~10kg。

播期可推迟到11月上旬,随着播期的推迟应适当加大播量。

3.药剂处理,播后镇压3.1药剂处理选用高质量丰德存一号麦种用高效低毒的专用种衣剂包衣,没有专用种衣剂的可用立克锈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来防治小麦纹枯病、全蚀病等病害。

对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必须进行土壤处理,单靠种子包衣或拌种解决不了问题,土壤处理每亩可用40%的甲基异柳磷乳油200~250mm对水5kg,拌细土30kg,整地前均匀撒于地表,随即耕翻。

国审小麦新品种京花1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国审小麦新品种京花1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关键词
小麦,京花11号,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2.2. 分析方法
数据计算采用中国农业大学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开发的软件“区试 99”。与对照种增 (减)产百分数分析,方差分析,采用当年多点常规方差分析;新复极差测验,主要分析品种间的差异显著 性[1] [2]。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2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7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14日
*共同第一作者。
文章引用: 马巧云, 王汉霞, 单福华, 田立平, 侯淑敏. 国审小麦新品种京花 11 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 农业科学, 2020, 10(7): 445-449. DOI: 10.12677/hjas.2020.107066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分析资料来源于 2011~2012 年北京市冬小麦高肥水组区域试验数据,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小区 面积 12 m2,3 次重复,播种期 9 月 25 日~10 月 5 日,基本苗 225~300 万苗/hm2,参试品种 12 个(含对照), 分别是京花 11 号、航麦 209、航 A4431、农大 6939、亿兆 125、09 鉴 801、中麦 175、农大 3612、CA1063、 廊研 221、农大 5181、科石 B08-5390,其中中麦 175 为对照品种,共设 4 个试验点:中国农大试验站、 北京市农科院小麦中心基地、中国农科院基地、房山种子站。

2011年小麦品种介绍

2011年小麦品种介绍
如科学种植有800公斤以上的增产能力。
1、适宜地块:中高水肥条件种植。
2、播期:10月6日-11月25日。
3、播量:6-9kg/亩。
焦麦668
半冬性中熟,超高产品种。幼苗半匍匐,长势壮,株型紧凑,高抗倒伏,大穗,大粒,超高产,抗逆性强,品质优。
600-720kg/亩
1、适宜地块:中高肥力地块早中茬种植。
2011年小麦品种介绍
品种名称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措施
丰舞981
半冬性中早熟品种。幼苗长势壮,分蘖力强,株高75cm,抗倒、抗病、抗旱、白粒,成熟落黄好。
580—800kg/亩
1、适宜地块:中等以上旱水地种植。2、播期:10月5日-25日,晚播可延长至11月上旬。
3、播量:6-8kg/亩。
周麦16
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株高75cm,抗寒能力强,苗壮,抗倒,株型好,叶片上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一般亩成穗38-40万左右,千粒重47-50g左右。
2、播期:10月5日-15日,晚播可到11月中旬。
3、播量:8-14kg/亩。
双抗58
半冬性中早熟品种。株高68-70cm,穗层整齐、株型紧凑,有四大特性与对照明显不同1、
736kg/亩
1、适宜地块:黄淮麦区广泛种植。
2、播期:10月6日-26日。
3、播量:6-12kg/亩。
温麦4号
弱冬性中早熟品种,苗期长势强,分蘖成穗率高,株型紧凑,株高适中,穗层整齐,后期灌浆速度快,落黄好,活秆成熟,穗长方形,籽粒饱满,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外观商品性良好。
温麦6号
半冬性中熟品种。幼苗匍匐,分蘖多,抗冻性强,株高70cm,高抗倒伏,饱满度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亩成穗45万左右,亩粒数38-40粒,千粒重42-45g,根系活力强,成熟落黄好。

优质小麦品种徐麦31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小麦品种徐麦31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小麦品种徐麦31特征特性及其高产栽培技术常勇;周兴根;孙克新;黄忠勤;丁震乾;王波;李小珊;周涧楠【摘要】徐麦31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并于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品种,属于半冬性、中熟、优质多抗品种.徐麦31在淮北麦区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5—15日,播种密度为10万~15万/667 m2;早播条件下,徐麦31适当降低播种量,利于获得高产;随着播种期推迟,应提高徐麦31播种密度.施氮量为17.5 kg/667 m2,基肥+倒2叶期追肥利于徐麦31高产形成.【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小麦品种;徐麦31;生长发育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者】常勇;周兴根;孙克新;黄忠勤;丁震乾;王波;李小珊;周涧楠【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徐州 2211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徐麦31系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烟辐188为母本、徐州26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后代连续单株选择及品质筛选育成的小麦品种,2011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麦2011005)。

徐麦31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强筋、广适多抗等特点,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种植[1-2]。

2013年,徐麦31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示范推广项目,2014年列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1年度小麦主导品种简介

2011年度小麦主导品种简介
双低,含油量44.45%。
平坝、丘陵区
蓉油11号
国审油2004012
川审油2003001
成都市第二农科所
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11-220天。株高210厘米左右,千粒重3克。
155.1
低感-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抗倒力均较强。
两系双低杂交种,全生育期227天。株高203.4厘米,千粒重3.34克。
159.1
低抗病毒病 ,低抗菌核病 ;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较对照略差,抗倒力比对照强,耐寒力强于对照。
双低,含油量42.27%,。
平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陵区
蓉油13号
川审油2005002
成都市第二农业科学研究所
甘蓝型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全生育期220.0天。株高215厘米,千粒重3.04克。
150.5
低感-中抗病毒病,低感-低抗菌核病。
双低,含油量37.8%
平坝、丘陵区
川油37
川审油2008 016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全育期222天。株高214.5厘米,千粒重3.8克。
158.3
低感病毒病,低抗菌核病。
双低,含油量40.3%
平坝、丘陵区
广源58
国审油2008004
春性,生育期188天左右。白粒,株高79厘米左右,千粒重43克左右。
362.0
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中筋
平坝、丘陵区
川农23
川审麦2005002
川农大
春性,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株高80厘米左右,白粒,千粒重40克左右。
390.3

国审强筋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794的选育

国审强筋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794的选育

国审强筋节水高产小麦新品种长6794的选育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严峻,我国干旱少雨、耕地资源短缺的现实状况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选育出了一系列高产、耐旱甚至抗病的小麦新品种。

其中,广泛应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强筋中晚熟小麦——长6794,正是其中的代表。

长6794是由我国北京农业大学遗传与种子科学系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组选育,于2012年获得小麦国审。

该品种的选育历经了十几年时间,经过十多次田间试验和三次国家审定,最终成为了一种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选育长6794的目的在于应对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半干旱的环境,同时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设计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优良的品质和高产量作为选材的首要条件,同时将长期适应北方干旱条件的优秀种质线与小麦新的各项技术结合起来。

最终,该品种在2010-2011年的全国试验中表现出了很好的适应性和高产性,被评为“重点防护小麦品种”。

长6794的主要特点是:产量高、适应性强、耐病、抗倒、强筋、高泡、质量稳定等。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其单产一般在500-550kg/亩之间,较普通小麦提高20%左右;并且在质量上也有所升级,具有颗粒饱满、白度高、泡沫稳定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青睐和欢迎。

总之,长6794的选育,不仅是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重要成果,也为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

未来,在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下,相信我国将会不断涌现出更多适应不同气候条件和不同种植环境的小麦新品种。

2006-2011年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冬小麦新品种研究

2006-2011年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冬小麦新品种研究

定 941、、 、 、0 6 6个 。 中 , 春性 、 冬 性 品种 分 别 为 l 、4 其 弱 半 23 个, 分别 占总 品种 的 2 .%、39 强 筋 、 筋 小麦 分 别 为 61 7 .%。 中
麦供 应量在 全 国 占有 重要 地 位【 而 小麦 生产 是 在 开放 的 自 I J 。 然 环 境 下进 行 的 , 气候 条件 、 壤 条件 、 为 因 素 的共 同 受 土 人 影 响 , 别 是黄 淮 南片 麦 区 , 特 受大 陆性 季 风气 候 影响 , 多旱 、
1 20 —2 l 0 6 o 1年 黄 淮 南 片 麦 区 小 麦 新 品 种 国 审 概 况
家 农 作物 品 种 审定 委 员会 审定 , 育种 单 位主 要 分 布 在 江 其 苏 、 南 、 西、 河 陕 山东 、 徽和 河 北省 。 中 , 南 省 审定 通 过 安 其 河 2 9个 品种 , 占品 种 总数 的 6 .%, 通过 审 定 最 多 的 省份 ; 30 是 江苏、 山东 省 分别 有 7 4个 品 种通 过审 定 , 、 分别 占品种 总 数 的 1 .%、 . ; 西省 有 3个 品种 通过 国审 , 65 安 徽 52 87 陕 % 占 . %;
省 有 2个 品 种 , 43 河 北 省有 1个 品种 , 22 由表1可以 看 出 。0 6 2 1 年 , 2 0 - 0 1 国家 农作 物 品种 审定 委 员 会 第 1 2届共 审 定 4 、 6个 适 宜在 黄 淮 冬 麦 区 南 片 种植
的小 麦 新 品种 。 表 1 2可 以看 出 , 定 品 种 最 多 年 份 为 由 、 审 20 0 6年 , 到 1 达 1个 ,0 7、0 8 2 0 、 0 0 2 1 20 2 0 、0 9 2 1 、0 1年 分别 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674号川麦60、福油508等52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八日2011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小麦品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2品种名称:中原6号选育单位:河南谷得科技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兰考8679/陕农7859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同期。

幼苗半匍匐,叶窄长、浅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发育稍慢,起身拔节较迟,两极分化后发育速度加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株高83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较宽长,下披,干叶尖重。

秆质偏软,抗倒性中等。

穗层整齐,穗长,小穗排列稀,结实性一般。

纺锤型穗,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稍偏高。

亩穗数40.8万穗、穗粒数33.0粒、千粒重45.6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

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5克/升、794克/升,硬度指数53.2(2011年),蛋白质含量13.42%、12.38%;面粉湿面筋含量27.8%、27.0%,沉降值22.0毫升、19.7毫升,吸水率53.8%、54.2%,稳定时间2.4分钟、2.7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50E.U、159E.U,延伸性139毫米、122毫米,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8%;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94.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8.4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高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中水肥地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0万苗。

2.注意防治白粉病、纹枯病。

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3品种名称:周麦27号选育单位: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周麦16/矮抗5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早熟1天左右。

幼苗半匍匐,叶窄长,分蘖力一般,成穗率中等。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株高74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长卷上冲。

茎秆弹性中等,抗倒性中等。

耐旱性一般,灌浆快,熟相一般。

穗层整齐,穗较大,小穗排列较稀,结实性好。

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

亩穗数40.2万穗、穗粒数37.3粒、千粒重42.6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感叶锈病。

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4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8.6(2011年),蛋白质含量13.21%、12.71%;面粉湿面筋含量28.9%、27.3%,沉降值30.0毫升、27.2毫升,吸水率60.1%、58.2%,稳定时间4.1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6E.U、240E.U,延伸性130毫米,123毫米,拉伸面积47平方厘米、4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0.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9.9%。

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8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10~2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

2.注意防治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4品种名称:丰德存麦1号选育单位:河南省天存小麦改良技术研究所、河南丰德康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周9811/矮抗58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与对照周麦18相当。

幼苗半匍匐,叶窄小、稍卷曲,分蘖力强,成穗率偏低。

冬季抗寒性较好。

春季起身拔节略晚,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旗叶短宽、上冲、浅绿色。

茎秆细韧,抗倒性较好。

叶功能期长,灌浆慢,熟相好。

穗层整齐,结实性一般。

穗纺锤型,短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饱满度较好,黑胚率稍偏高。

亩穗数42.8万穗、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4.8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

2010年、2011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802克/升、806克/升,硬度指数65.1(2011年),蛋白质含量14.98%、14.30%;面粉湿面筋含量32.9%、31.5%,沉降值46.0毫升、35.1毫升,吸水率57.8%、58.7%,稳定时间8.5分钟、7.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48E.U、374E.U,延伸性158毫米,144毫米,拉伸面积92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9~2010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2.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4%;2010~201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4%。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4万~20万苗。

2.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南阳、信阳除外),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5品种名称:徐麦31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品种来源:烟辐188/徐州26号省级审定情况: 2009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晚熟1天左右。

幼苗半匍匐,叶宽长、深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

冬季抗寒性一般。

春季起身拨节早,对肥水敏感,两极分化慢,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一般。

株高83厘米,株型偏紧凑,旗叶窄短、上冲。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

耐旱性一般,较耐后期高温,熟相好。

穗层厚,穗多、穗小。

穗纺锤型,无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商品性好。

亩穗数40.5万穗、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2.9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纹枯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慢条锈病。

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85克/升、785克/升,硬度指数58.5(2009年),蛋白质含量15.06%、16.13%;面粉湿面筋含量33.0%、35.6%,沉降值46.7毫升、53.0毫升,吸水率57.8%、57.4%,稳定时间8.4分钟、6.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3E.U、218E.U,延伸性169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70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29.6千克,比对照周麦18减产1.1%;2009~2010年度续试,比对照周麦18增产3.0%。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6.3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5%。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8~16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苗,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

2.注意防治纹枯病、赤霉病。

3.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6品种名称:宿553选育单位: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品种来源:烟农19/宿1264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周麦18晚熟1天左右。

幼苗半匍匐,长势壮,叶细长,分蘖较强,成穗率一般。

冬季抗寒性中等。

春季起身拔节快,两极分化快,抽穗晚,抗倒春寒能力较弱。

株高87厘米,株型偏紧凑,旗叶短小、上冲。

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较差。

耐旱性中等,较耐后期高温,叶功能期长,灌浆快,熟相好。

穗层整齐,穗多穗匀,穗小,结实性一般。

穗纺锤型,籽粒半角质,较饱满。

亩穗数41.9万穗、穗粒数32.5粒、千粒重43.4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2009年、2010年品质测定结果分别为:籽粒容重798克/升、802克/升,籽粒硬度指数59.1(2009年),蛋白质含量14.21%、14.33%;面粉湿面筋含量30.9%、31%,沉降值40.3毫升、42.5毫升,吸水率59.6%、54.0%,稳定时间7.9分钟、7.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53E.U、415E.U,延伸性182毫米、172毫米,拉伸面积107平方厘米,96平方厘米。

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1.5千克,比对照周麦18减产0.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2.9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

2010~2011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5.1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2.3%。

栽培技术要点:1.适宜播种期10月10~2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8万苗。

2.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

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高水肥地注意防倒伏。

在倒春寒频发地区注意防止冻害。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07品种名称:西农509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品种来源:VP145/86585特征特性:弱春性中早熟品种,成熟期平均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天左右。

幼苗半直立,叶长挺、浅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

冬季抗寒性一般。

春季起身拨节早,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慢,抗倒春寒能力中等。

株高81厘米,株型偏松散,旗叶宽长、上冲,抗倒性中等。

耐旱性和抗后期高温能力较好,叶功能期长,熟相好。

穗层整齐,小穗排列密,结实性好。

穗圆锥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饱满度较好。

亩穗数40.0万穗、穗粒数36.2粒、千粒重37.3克。

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中抗条锈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