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2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水平
生物资源遭
以采集和狩猎 到一定的破 被动适应环境,
史前文
为主,对环境 坏,但环境 对人地关系认
极为低下
明时期
的影响极为有 问题对人类 识肤浅,崇拜、
限
的威胁并不 依赖自然
严重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生产力 人类对资源和
农业文 有了较 环境开发利用
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
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3.B 4.C
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 属于资源开发,F 表示产业活动, G 表示产品消费,H 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 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 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 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 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 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 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 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内容和要求
同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培优课件第四章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自主梳理] 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第一页,共22页。
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工业社会时期 (1)生产力水平: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机 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 自然资源 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 前的规模和高度。 (2)对环境影响:环境问题日趋 尖锐 。 (3)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了 地理环境决定论 、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等观点。
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5.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第五页,共22页。
(B ) (A )
[形成思维主线]
第六页,共22页。
探究点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些历程 [在探究中学通]
读教材图 P94 图 4-11“原始狩猎示意”,探究下列问题。 [探究 1] 图示时期人类的取食对象及生产活动是什么? 提示:图示时期,人类的取食对象是植物、动物,由于生产 力水平低下,主要采取群体采集和狩猎。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对人地关 系的认识
人类
被动地适应
社会 极为低 环境,对人
发展 下
地关系认识
早期
肤浅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
人地关 系思想
采集和狩 猎,对环 境的影响 极为有限
生物资源遭破 坏,引起物种 灭绝。但环境 问题对人类的 威胁并不严重
崇拜自 然
第九页,共22页。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对人地关 系的认识
人类活动
[自我诊断]
1.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 × )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

一、选择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耕地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答案:1.A 2.B“宇宙飞船经济”是把地球看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除了能量要依靠太阳供给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需要靠完善的循环来得到满足。
生命就在这川流不息的物质循环中得以体现。
“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据此回答3~4题。
3.“宇宙飞船经济”体现了()A.地理环境决定思想B.人定胜天思想C.和谐论思想D.人地对抗论思想4.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使()A.人类崇拜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人地关系和谐,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解析:第3题,由题意可知,“宇宙飞船经济”是要求人类按照生态学原理建造一个自给自足的、不产生污染的经济或生产体系,它将是一种封闭的经济体系,其内部具有极完善的物质循环和更新的性能。
这体现了人类不破坏环境,而环境又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符合和谐论思想。
第4题,该人地关系思想是和谐论思想,其观点是人地关系和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利的,既作用于环境,又不会产生环境问题,而环境的发展是向着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向发展。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抄写和总结。
本文将根据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结合合适的格式和排版,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抄写资料,方便你日后复习查阅。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和影响,同时人类也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差异地球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的生产活动也具有差异性。
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形式。
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和死亡的人数之差。
人口变动对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两个方面。
人口过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不足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节农业与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形式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不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五节工业与区位选择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如重工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离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六节交通与区域联系交通对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方式主要有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物质和信息流动,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七节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0、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10、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因为( (1)庞大的人口压力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底子薄 (3)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4)深刻的环境危机 (4)深刻的环境危机 A、(1)(2)(3) (1)(2)(3) C、(1)(2)(4) (1)(2)(4) B、 B、(2)(3)(4) D、(1)(2)(3)(4) D、(1)(2)(3)(4)
练 习
1、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C)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是在( A、采猎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新技术革命时期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大量开垦耕地对环境 农业文明时期, 产生的影响有( 产生的影响有( A) A、生物多样性减少 B、保护了森林和草原 C、生态系统日益复杂和脆弱 D、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
A
拉采尔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因受C 因受C.R.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认为人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同时 认为由于有人类因素, 认为由于有人类因素,环境控制是 有限的,并把位置、空间和界限作 有限的,并把位置、 为支配人类分布和迁移的三组地理 因素。 因素。 美国的森普尔和亨丁顿等则师承德人拉采尔, 美国的森普尔和亨丁顿等则师承德人拉采尔,把达尔文 的进化论庸俗化,过度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 的进化论庸俗化,过度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控制, 形成了环境决定论流派。 形成了环境决定论流派。
A)
(2)资源利用率低 (2)资源利用率低 (4)资源种类少 (4)资源种类少 B、 (1) (4) B、 D、 (3) (4) D、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上海高中地理教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上海高中地理教材上海高中地理教材篇一:高中地理教材目录沪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教科书《地理》目录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四节地球的结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大气环境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第三节人口迁移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第三节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四节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第六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第二节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第三节全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第四节数字地球选修一第一章宇宙第二章太阳系和地月系第三章地球的演化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变化选修二第一章海洋和海岸带第二章海洋开发第三章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第四章海洋权益选修三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第三节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第二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一节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第二节中国名景欣赏第三节国外名景欣赏第三章旅游规划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第二节旅游资源评价第三节旅游规划第四章文明旅游第一节做合格的旅游者第二节出游前的准备第三节旅游常识和导游基础知识第四节旅游安全选修四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二章城乡分布第三章城乡规划第四章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第一节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第二节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二章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第一节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第二节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 第三节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第四节我国的虫灾与鼠灾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一节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环境特.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第三节自然灾害与选修六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环境概述第二节环境问题概述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篇二:高中地理教材章节目录结构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行星的分类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四、寻找外星生命的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生物量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昼夜交替和时差四、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六、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五带七、地球和地球仪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问题研究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三、大气的水平运动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案例 1 :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与天气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案例 2 :台风及其危害;寒潮及其危害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案例 3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问题研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案例 1 :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三、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活动:沙漠中的奇迹―― 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三、合理利用水资源案例 2 :咸海的忧虑问题研究如何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案例 1 :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二、外力作用三、岩石圈物质循环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案例 2 :日本的富士山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案例 3 :黄河三角洲的发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案例 1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地理要素具有统一演化过程案例 2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活动:湖泊的演化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二、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活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种植灌木,哪种主张比较合理,说明理由。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
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
相对性。
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政治: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5、我国的人口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ﻫ、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理区位:(1)地形:平原,高原(热带湿润地区),谷地(山区)(2)气候: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地带(3)河流:提供水源,运输,军事防卫容易形成城市的地方①河流凹岸②河流入海口(上海、广州)③干支流交汇(重庆宜宾武汉九江)④航运起点(赣州)⑤山前平原、绿洲经济地理区位:(1)交通条件: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青岛大连香港);公路铁路枢纽或沿线(石家庄郑州株洲宝鸡蚌埠怀化)火车拉来的城市(2)矿产资源:工矿城市大庆攀枝花大同政治文化地理区位:(1)历史继承性:古都(2)国家政策:深圳(3)宗教:拉萨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4)旅游:黄山(5)科技:硅谷日本筑波(3)影响地租水平的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3、中心地理论:中心地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不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相互嵌套★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ﻫ★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
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
*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
*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
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
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
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答题时间:30分钟)
黄梅戏《天仙配》中唱道:“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据此完成1~2题。
1. 材料中歌词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时期。
A. 史前文明
B. 农业文明
C. 工业文明
D. 后工业文明
2. 下列对该社会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
B. 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 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 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 对图中字母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 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 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 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4. 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①环境决定论②人定胜天论③和谐论④可持续发展论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完成5~7题。
**5. 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
B. 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
C. 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D. 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
**6. 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
B. 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
C. 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
D. 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
**7. 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A.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
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 建起来了,“绿色长城”筑起来了。
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
据此回答第8题。
*8. 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A. 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 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C. 适应论的思想
D. 环境决定论的思想
9.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
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双选)()
A. 工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B. 机器化大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C. 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 人类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提高
(2)A处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工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
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
10.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
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
1. B 解析:歌词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
2. C 解析: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提出的。
3. A 解析: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
4. B 解析:该区域的水资源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和谐,它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5. C
6. D
7. C 解析:题中的三幅图都是描述人地关系的,观点一主要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类的决定作用;观点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征服和改造作用,属于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观点三强调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应与环境和谐相处,属于人地协调论的思想。
8. B 解析:解答本题要深刻理解材料的含义。
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就是保护好自然环境;“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9.(1)BD
(2)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环境文明时代
(3)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索取资源);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4)人地协调发展举例略。
(必须紧扣日常生活,从节约、减轻污染两个角度分别作答)
解析:第(1)题,A阶段处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时期,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防御各种灾害和疾病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人口容量最大的是环境文明时代。
第(3)题,工业文明时代环境的突出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为追求经济增长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人类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地协调发展。
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例子很多,只要合理即可。
10.(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原理综合分析人地关系思想的能力。
解答该题关键要抓住以下几点:(1)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2)各社会发展阶段的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即所占比重最大的为主导因素。
工业文明时代,资本是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后期影响力下降;科学技术影响力逐渐加强。
(3)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由不科学向科学发展,人地关系向人地协调方向发展。
工业文明时代,人地矛盾激化。
环境文明时代,人类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走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1)题,因图中A因素在农业文明时代是最主要的主导因素,在工业文明时代和环境文明时代虽仍是主导因素,但地位下降。
考虑到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而土地对工业等其他部门而言是经常而必要的因素,故A表示土地,它也是决定农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第(2)题,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因素的变化特征,应紧扣图中工业文明时代中的科技进步、资本、土地和劳力四大要素,依据它们在纵坐标上高度的变化分析为:“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
第(3)题,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应从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角度确定为工业文明阶段,由此阶段分析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应为教材中明确指出的:“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等。
”
第(4)题,环境文明时代应理解为人类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经济行为后,环境和发展得到普遍关注,人类谋求人地协调。
因此,此阶段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应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