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人物、非家的家、活着的死亡—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中的“暗恐”

合集下载

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式的恐惧——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四种观念模式

超自然的主题 哥特式的恐惧——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的四种观念模式
2被 迫 。 .
尽管弗洛伊德希望死的理论是难以置信 ,可是希望结束生 命有其 自身存在 固有的传统 。自从浪漫主义兴起以来 , 西方文化 在拉德克利夫等作家 的影 响下 ,爱 伦・ 坡吸取 了哥 特式 的 中死的愿望 H渐 明显。与此 同时 , 哥特式小说 和“ 情感 ” 稳定 的出 恐怖成分 。 怪诞故事集》 14 ) 在《 ( 0 的前 中, 8 他把恐惧说成是他 现, 歌德 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 1 7 )像传染病 似的席卷 1 世纪 (7 4 “ 8 作 品基本的“ 主题 ”l 【 而且是 超 自然的。超 自然主题 的多种技巧 l , 的欧洲”1自杀成为时 尚, [ 3 , 或者说 , 因长期受 到理智 、 信仰及社会 有助于唤起恐惧感—— 带有哥特式的心灵 的恐 惧。超 自然物虽 情感得到了宣泄 。 马斯 ・ 托 查特顿是“ 因异化” 为 然 以不 同形 式 , 如精灵 马 、 鬼怪船 , 或活灵 活现的尸 体出现 , 但 陈规陋习的束缚 , 浪漫主义者而死的“ 第一范例 ”。 后来 , 在生活和文学中突然发生 是, 它通 常使生 与死互相渗透 、 戏剧化 , 也使超感 觉的对立 面戏 一 剧化 。 相信夜 间有吸血鬼的迷 信 、 灵魂的转生 、 唯灵论 、 鬼怪现象 的 自杀表现 了对于现代死亡恐惧 的一 种有趣的反应 。一眼看去, 对必死性害怕的结果怎么会是 这种经常出现的主题表现 了人 肉体的命运 和灵魂 的毁灭 。 然而 , 这似乎是一种不符合逻辑的推测 : 在有些情况下死亡恐惧症反常地 当成摆脱死亡恐惧 坡超越 了哥特式小说惯用 的手 法而去发 掘死 亡不 同的新 观念 。 死的愿望呢? 驱使个人走向死亡 。因此浪漫的 自杀风气在坡 的小说 通过鬼怪主题所提供的象征性标 示 ,我们 可以识别四种主要 观 沉夔负担 , 中得到体现 , 也反映 j现代人苦恼本质的另一个侧面。 ' 念模式 : 灭、 毁 被迫 、 分离和变形 。 在《 任性的顽童》 被迫的死亡利用 毁灭 的恐惧 , 中, 寻找“ 其 恐惧 的快乐 ” 。死亡是令人厌恶的 , 但现在则成 _具有魅 力和渴 r 二、 四种观念模式 念的对象 。《 任性的顽童》 清楚地表明 了自杀性冲动的 自白。《 梅 1毁 灭 。 . 岑格斯滕》 瓶 中手稿》 和《 使用超 自然 的主题来说 明被迫 自杀的 在富有启发性研 究《 否认 死亡》 , 内斯 特 ・ 中 欧 贝克尔认 为 : 内一, 界。 《 t l 世 在 梅岑格斯滕》 有一 匹“ 中, 神秘 的骏 马” 强行把梅岑 “ 亡是人最大的特殊忧虑 。”坡 采用 传统 象征 死亡 的手法 , 死 日 如 格斯滕 引向死亡并完成报复任务 。 显然 , 这匹马体现了男爵本人 颅骨、 骨骼象征 “ 死神” 腐烂的尸体 , 、 加剧 主人公 的忧虑 。 贝克尔 残酷 的恶意行为 , 男爵感到一种 “ 以抵 制的忧 虑” “ 难 , 他有像一 的分析说 明, 我们可 以体验到死亡 是一种 “ 复杂的象征” 它随着 , 口棺材 ” 掉下来 似的“ 感觉” 。坡把 邪恶 和死 亡联 系在一起 , 而 从 人的意识经历不 同阶段的变化 而变化 。 可是 亡隐含 的根本意 死 塑造 了梅岑格斯滕难逃 厄运这一形象 。 义也就是令人害怕的毁 灭的意义。对于死亡生理功能和 肉体的 《 中手稿》 瓶 的讲述 人希望进入深渊 , 寻求 他 自身毁灭。“ 看 形象化描写是坡的毁灭模式 的特 色 . 毁灭模式经常暗示在船上 、 来我 , t里这份惊骇 根本无从 想象 ; 即使我 万念俱灰 , l 但 还是满怀 屋内 、 旋涡里、 墙后面 、 坟墓里有形的陷阱。 好奇 , 急于要看透这些地 区的秘密 , 而且情愿看看这万分 可怕 的 毁灭模式在坡的多数故事里都可 以找到 ,如 :幽灵_ 一 《 -_ 死亡景象 ” 。小说极 度的超 自然 主义迫使人们 认识有关 死亡 的 个寓言》 红死魔的假 面舞》 这些作品创造 了一种忧思期盼的氛 《 。 “ 这些可怕地区” 在“ , 永恒夜 晚” 漆 黑” , 的“ 中 幽灵似的水手怀着 围。 害怕瘟疫的一群人不慌不忙地躲在墙里 , 死亡 以有形的形式 “ 热切 的希望而不是 失望的情感” 达致命的旋涡。他们死亡的 抵 闯入他们的生活 , 使他们难免此 厄运 。 幽灵》 《 的结尾使人听到很 绝妙年纪和对死 I 二的认 同使讲述 人充满了新奇和期望感 ,因此 多幽灵 的说话声 , 还有从远处传来 的安慰声 , 些声 音使会众 从 这 尽管有压抑不住 的恐惧感 , 但他仍等待可能得到 的启示。 在这层 座位上站起来 ,带着恐惧 的神情发抖 , “ 而且战栗得很厉害 , H 显 { 意思上 , 被迫的故事 企图取代 另外两种模式 : 离与变形 。 分 惊骇 的样子” 。毁灭模式描写同死亡忧虑一丝不挂的相遇。 3 离。 . 分 《 红死魔 的假 面舞》 时间与死亡联 系在一起 。所有 狂欢 者 把 在提倡 “ 愉悦之死 ” 理念 的时代 里 , 最后 时刻成 了铺 张浪费 都观察到带着假面的人 出现 时 ,作 为 自我错觉 的幽灵便失去 了 讲排场。感 到患上缠绵疾病 的人 以写信 、 作诗 、 日记等方式来 记 可信性。坡将瘟疫描写得极其可怕致 命 :有激烈 的疼痛 和突然 “ 解除久病所带来 的痛苦 ,并 怀有 对今生今世的思考和对死后 的 的眩晕 , 因大量流血而死亡 。” 甚至更可怕 的是 ,这种疾病从发 “ 希望 。 对神灵相会 的信念使临终时 情景充满着愉快的期望 , 也是 作到死亡 只有半小 时”即红死魔引起 奇形怪状 的丑陋 , , 且瞬 间 种难以忍受的分 离” 生离死别本身就是一种惯常的事 ; 了 。 为 尸体就腐烂 。 一见到腐烂 的尸体 , 人们对于独特的人性和不死 的 美化死亡形象 , 奉献 鲜花极为寻常 。由于衰败生理 的压抑 、 必死 灵魂 的相信便 消失 了。红死魔使人想起恐惧 ,寻欢作乐 的人倒 性从苦难经历 中分离出来。 坡把“ 美女之死 ” 当成“ 世界上最富有 下, 钟停了 , 三足鼎的火 熄灭 了。瘟疫 以“ 暗和腐 败” 黑 统治着人 诗 意的主题” 发掘 出了 1 , 9世纪 文化共 同的主题 , 为“ 的恐 因 坡 的世界 , 而人 的世界被带假面具游乐 的人 的寂静主宰着 。 可怕 的 惧还往往和 ‘ ’ 生并存”1 美 共 [ 5 。与 , 的人 与生俱来 的分 离引起 t爱 l 无形 的寂静 , 证实 了灵魂的毁灭。

爱伦坡《乌鸦》赏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

爱伦坡《乌鸦》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乌鸦》赏析
爱伦坡,美国哥特式文学大师与先驱,他深信“诗歌的最好主题是死亡,尤其是美丽尤物的死亡,将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具诗意的主题”。

而其在《乌鸦》中也糅合了具有死亡之美的哥特式元素。

《乌鸦》一开篇就给读者营造了一幅阴森恐怖的画面:在阴郁寒冷的午夜,除寒风呼啸之外只余男子的翻书声,一切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突然而至的敲门声,惊醒屋内之人,应门而去却发现屋外空无一物,只有肆虐的狂风融合在黑夜之中。

旋身离去敲门声又起,乌鸦随声而至,停留在房门的半身雕塑上。

午夜恐怖而阴森,为乌鸦——这来自幽河冥界的使者奠定了基调。

而故事又发生在狭小阴暗的小屋,这就突出显现了哥特式写作手法——恐怖与死亡交融(午夜,封闭小屋,乌鸦,亡魂)。

小屋也曾是男子与妻子的爱巢,紫色窗帘,紫色天鹅绒椅,浪漫温馨,如今物什仍在,人却消亡,空余男子,睹物思人。

此时乌鸦强行进入男子封闭的空间,以它的四字箴言“永不复回”,打碎了男子的幻想。

颤抖的灵魂在呼啸的寒风中追问着冥之使者可有神药忘却相思之苦,红尘之恼,换来的还只是“永不复回”。

永不复回的时光,永不复回的爱人,将会带走沉浸在永恒悲痛中无法醒来的灵魂:既然现世无法再见,那就相约幽冥河畔,彼岸尽头再相遇,相拥。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

爱伦·坡短篇小说《黑猫》的恐怖主题分析作者:朱亚铮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30期摘要:爱伦·坡一直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了黑暗、恐怖、阴郁的死亡气息,其中尤以短篇小说《黑猫》为代表。

本文拟从死亡主题、场景氛围、寓意象征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黑猫》的恐怖主题核心,并企图揭示恐怖美的原因。

关键词:黑猫;恐怖;死亡;意象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当年一经发表,就因为精巧的结构,出人意料的想象和情节组织,以及独特的“坡式”的恐怖效果备受关注,并且引起了爱伦·坡大粉丝波德莱尔的注意。

[1]这篇短短的小说也成为哥特式恐怖小说的代表之作。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这篇小说具有如此大的魅力甚至是魔力呢?本文拟围绕着恐怖主题,从三个层面展开对《黑猫》的分析,以期揭示其恐怖引力的原因所在。

一、死亡主题贯穿众所知之,爱伦·坡的小说充满着一个又一个的死亡事件,弥漫着黑暗的死亡气息。

而死亡,一直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本能恐惧,也是我们难以用经验去阐释的必然命运。

正如弗洛伊德在晚年发现,人类除了生命本能外,还有着死亡本能。

他引用叔本华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

而在《黑猫》中,死亡成为了贯穿全文的主题事件。

小说一共有四起死亡事件,有两桩是确定无疑已经发生的,有两桩是还未实现但是却是必然走向死亡的。

首先是那只叫“普路托”的黑猫,起初被我用刀剜掉了一个眼珠,我还继续心怀不满,被一种可怕的邪念驱使着,“有一天早晨,我心狠手辣,用根套索勒住猫脖子,把它吊在树枝上,眼泪汪汪,心理痛悔不已,就此把猫吊死了。

”[2]接着就是我带回来和“普路托”一模一样的黑猫,想寻求心灵的宁静和安慰,结果卻发现它不仅也缺少一只眼睛,而且在胸前有一块白色的绞刑台斑记,这让我心生恐惧,于是准备弄死它。

在用斧头砍死这只黑猫的时候,我的妻子却伸手挡了一下,我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对准她脑壳就砍了一斧。

语文演讲:爱伦坡

语文演讲:爱伦坡
“一个绝妙的东西——一 个绅士没有断气就给拖 进坟墓后的感觉——其 中有的是趣味、恐惧、 感情、玄想和博学”来自爱伦· 坡简介
• 埃德加· 爱伦· 坡(Edgar Allan Poe),十 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 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 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 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美国三大恐怖小 说家之一 。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代表作品
• 小说:《瓶中手稿》《卷入美尔斯卓姆大 漩涡》《金甲虫》《厄舍府的倒塌》《红 死病假面舞会》 • 文学评论:《评霍桑的〈故事重述〉 》 《写作的哲学》《诗歌原理》
风格
• 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 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 有严密的逻辑和诗情画意的神秘气息。 • 在故事写作上,他注重于情调和氛围的制 造,力图制造出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 效果,故事的发展还在其次,。 • 在文学评论中条理清晰,分析透彻。
影响
• 萧伯纳曾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 家——埃德加· 爱伦· 坡和马克· 吐温。” • 爱伦坡直接影响了欧洲的象征主义文学和 侦探文学。 • 受其影响的人物有:柯南· 道尔、波德莱尔、 儒勒· 凡尔纳、罗伯特· 路易斯· 斯蒂文森、希 区柯克、蒂姆· 伯顿等。
性格分析
• 爱伦· 坡幼失双亲,生性敏感,得不到温暖 和安全感,屡遭磨难,曾精神紧张,神志 迷乱,明显地表现出受迫害狂想症的病象, 带有强烈的悲观情绪。对他来说,现实世 界不堪忍受,他只有借助写作和酒精才能 在幻想的土地上驰骋。 • 他不是一个梦想家,也不是一个逃避现实 的人。从他努力不懈的写作态度上表现出 他是讲究现实的。
艺术主张
• 他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竭力推崇美的 基调和本质,试图以美来平息人对死亡的 恐惧,并尽力渲染超脱凡俗的气氛来达到 自己的主体目的。他认为“在诗歌中只有 创造美——超凡绝尘的美才是引起乐趣的 正当途径。而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 不妨力图制造惊险、恐怖和强烈情感的效 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

爱伦·坡小说《黑猫》中的暗恐研究

爱伦·坡小说《黑猫》中的暗恐研究

爱伦坡小说《黑猫》中的暗恐研究
张静
【期刊名称】《外文研究》
【年(卷),期】2024(12)2
【摘要】短篇小说家埃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不仅包含充满恐怖和神秘的超自然、死亡、厄运等多种哥特元素,而且映照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异化的心理状态,《黑猫》
是其经典作品之一。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对小说中
的暗恐色彩进行了解读,揭示了小说中暗恐效果的表现及根源。

《黑猫》中暗恐母
题复影的出现本质上是一种压抑的复现,疯狂是内在邪恶的外在表现,其诱因是人格
的失衡。

人格的失衡、压抑的社会环境以及酗酒对自我身心的伤害导致了“我”最终的悲惨结局。

【总页数】5页(P62-65)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暗恐研究
2.爱伦·坡《丽姬娅》中的"暗恐"解读
3.黑猫:病态人格的象征——论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黑猫》
4.浅析爱伦·坡小说《黑猫》中的哥
特艺术5.《黑猫》中爱伦·坡对哥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灵魂的崩溃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灵魂的崩溃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灵魂的崩溃
爱伦·坡这位19世纪美国著名的恐怖小说家,在其小说中涉及许多关于灵魂的探究,其中灵魂的崩溃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坡的小说中,人们的内心常常受到各种精神
上的摧残,无法承受的压力导致内心的崩溃,这种灵魂崩溃反映了人类对于精神与心理问
题的深度关注,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看法。

在坡的小说《厄舍庄园的陷落》中,主人公的灵魂崩溃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Usher在独居的庄园中,逐渐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情绪不稳定,并受到一种说不清楚的恐
惧感的折磨。

最终,他无法承受这种精神压力,精神崩溃而死。

这种灵魂崩溃体现了人们
内心困境的深度和不堪一击的局面,以及内心与现实之间的分裂。

在另一篇坡的小说《黑猫》中,主人公在疯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宠物猫,从而
迎来了他自己灵魂的崩溃,最终导致他被判处了死刑。

这种灵魂崩溃既可以看作是人性的
丑陋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紧张和人们的压抑。

在坡的其他一些小说中,灵魂的崩溃多半是由某种不可知的外在力量所引起的。

例如,在小说《短命的女人》中,主人公被一个神秘的女人所引诱,逐渐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不
可挽救的堕落者。

这种外力对于主人公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打击和摧残,最终导致了他的
精神崩溃。

在《埋葬活人》一书中,主人公则是因为死亡的恐惧而导致了灵魂的崩溃,他
无法承受自己即将面临的灭亡,最终选择了逃避和自杀。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爱伦坡,美国作家、诗人、编者与文学评论家,被尊崇是美国浪漫主义运动要角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学家爱伦坡的简介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以悬疑、惊悚小说最负盛名。

爱伦坡·坡是美国的短篇小说家先锋之一,并被公认是推理小说的创造者,甚至被视为科幻小说的共同催生者之一。

他也是第一位众所周知、仅以创作一职糊口的美国作家,并因此长期陷于经济困难与不顺遂之中。

他的短篇小说大致分为三类:恐怖故事、谋杀疑案和科学难解之谜。

他开创了侦探小说的先河,被称为“侦探小说之父”。

1849年10月7日,爱伦坡·坡逝于巴尔的摩,得年四十岁,死因不明,各类说法甚多。

他的著作亦时常现身于文学、音乐、电影与电视等流行文化中。

爱伦坡·坡生前的各处居所则多被保留为博物馆至今。

文学家爱伦坡的创作生涯5月与快满14岁的弗吉尼亚·克莱姆结婚。

克莱姆太太以主妇身份继续与坡夫妇住在一起。

为《南方文学信使》写了八十多篇书刊评论,其中包括高度评价狄更斯的两篇;印行或重新印行他的小说和诗歌,这些诗文被经常修改。

从亲戚处借钱打算让克莱姆母女俩经营一个寄宿公寓,打算起诉政府要求退还他祖父向国家提供的战争贷款;两项计划后来都落空。

尽管有怀特和詹姆斯·柯克·波尔丁帮忙,没找到出版商愿意出版他已增至十六七篇的《对开本俱乐部》(哈珀兄弟出版社告诉他:“这个国家的读者显然特别偏爱整本书只包含一个简单而连贯的故事……之作品”)为薪金(每星期大概是10美元)和编辑自主权与怀特发生争执,这导致了他于1837年1月从《南方文学信使》辞职。

举家迁居纽约另谋生路,但未能找到编辑的职位。

克莱姆太大经营一个寄宿公寓以帮助支撑家庭。

发表诗歌和小说,其中包括《丽姬娅》(后来坡称此篇为“我最好的小说”);重新开始写已在《南方文学信使》连载过两部分的《阿瑟·戈登·皮姆》,想把它写成一部可单独出版的长篇。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

浅析爱伦坡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摘要:美国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多以混乱、死亡、怪诞和人物的变态心理为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两部分,分别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根源以及从小说的场景描写,象征手法,重复手法和第一人称叙述手法来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恐怖气氛。

关键词:爱伦坡变态心理学心理状态恐怖气氛1.引言爱伦坡在我国颇受欢迎,可谓家喻户晓。

在我国英美文学学术界中,前人对其作品中的恐怖意象,孤独的意识以及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其女主人公的研究比较多。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多都以病态的心理状态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文将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并以《黑猫》,《泄密的心》为文本来分析爱伦坡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及出现的原因,来试图说明人内心深处的黑暗及证明爱伦坡的坎坷身世对其作品的影响。

另外,爱伦坡以其恐怖短篇小说著称,本文也将从《黑猫》,《厄舍屋的倒塌》和《一桶白葡萄酒》这三部小说为文本来分析作者营造恐怖氛围的方法来说明坡的技艺精湛。

2.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主人公通常以病态的,黑暗阴险的且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以下将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四种不同的心理状态的表现。

2.1 心理状态的表现本文所阐述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分别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妄想,幻觉和癔症四种。

2.1.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研究中最早被公认的重要类型之一。

其患者突出的特征是:在伦理和道德层面上的明显发育不足,无法遵循大众所认可的行为模式行事;个体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缺陷,似乎无法对他人和社会集体的社会价值保持应有的责任和忠诚,往往冷酷无情,没有责任心、内疚感和羞耻心(张伯源, 2005:95)。

爱伦坡哥特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充分体现了上述所说的特点。

在《黑猫》一文中,“我”在愤怒时误杀妻子之后,显得异常冷静和理智,完全没有正常人所应有的深深的内疚感和自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稳定人物、非家的家、活着的死亡—爱伦坡哥特式短篇小说中
的“暗恐”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短篇小说家。

他的短篇小说充斥着古堡、死亡、谋杀、超自然力量等传统的哥特式元素并给小说人物和读者带来恐惧,但这种恐惧不再是外部的而是心灵内部的。

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对三个二元对立现象:不稳定人物、非家的家、活着的死亡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坡哥特式小说的心理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入部分,该部分对爱伦坡、其三部哥特式小说、这些作品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弗洛伊德的暗恐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讨论部分。

第一章从人物呈现的不稳定性入手,该论文发现主人公都经历着暗恐,其暗恐感受来源于“复影”和由于无力感唤起的“阉割情结”。

正是由于这些暗恐经历,导致了主人公的不稳定性。

第二章探究家的非家性。

这篇论文指出家成为了主人公的暗恐之地并阐释了爱伦坡笔下的家不再是
建筑本身,而是人物心理的“复影”。

第三章分析活着的死亡。

论文指出主人公都谋杀了他人。

实质上,他人作为主人公的复影是主人公压抑的本我或超我。

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主人公把其中一者压入无意识。

而被压入无意识的部分可以进入意识,所以被压抑物可以再次出现并给主人公带来暗恐感受。

在这三篇短篇小说中,这体现为被谋杀者死后对谋杀者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

暗恐来源于压抑,而压抑物的复现又会导致主人公的再一次暗恐。

通过研究文本中呈现的三个二元对立,该论文解读了坡的心理书写,揭示了坡笔下主人公的心理病态是来自于自我压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