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责编:高菲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hútu) 22.钥匙..(yàoshi) 23.强迫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

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三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第一,文献法。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悲痛和爱国情感。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城,自幼家境贫寒。

都德的作品风格简洁、幽默,富有感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东西》《磨坊书简》等。

二、故事背景小说以 1870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三、主要人物1、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法语教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表现出了他对法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他的痛苦和悲愤,以及他在最后一刻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弗郎士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最初对上课的厌烦,到逐渐意识到法语和祖国的重要性,最终变得懂事、热爱学习。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他的眼睛,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四、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

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以及镇上人们的悲痛和愤怒,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失去祖国语言的权利,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

2、教育的意义小说也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韩麦尔先生的教导让小弗郎士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教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居伯特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法语老师在普鲁士人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最后一节课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对于本土文化和母语的热爱,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摧残与改变。

下面是对《最后一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内容概述《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与德国的交界处阿尔萨斯地区。

主人公法语老师穆塞尔执教的小学班级,接受了普鲁士军队的征召,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

在最后一堂课上,穆塞尔没有教法语文法,而是向学生们宣布了阿尔萨斯地区归德的消息,他用法语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

2. 主题与寓意《最后一课》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主题和寓意:1) 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小说通过穆塞尔对法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学生们对母语的珍视,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本土文化的执着。

2) 教育的力量:即使面临战争与征兵的艰难时刻,穆塞尔仍坚守自己的职责,继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体现了教育的伟大与力量。

3) 战争的破坏力: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改变,通过学生们离开教室、虚弱的身体以及士兵的到来,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

4) 传统与变革:小说中,普鲁士军队的统治象征着现代化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忆,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3. 人物塑造《最后一课》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法语老师穆塞尔和学生弗朗茨。

穆塞尔是一个有责任感和热爱教育的老师,他通过最后一堂课以及对学生们的教育,表达了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与珍视。

弗朗茨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在穆塞尔的影响下逐渐领悟到自己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4. 文学技巧与叙事手法《最后一课》运用了一系列的文学技巧和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例如,通过穆塞尔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描述,描绘了法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学生们反应的描写,展示了普鲁士军队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与无助;通过富有对比的故事结构,突出了战争的摧残与挑战。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老舍《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老舍《最后一课》原文】铃声,对一个做贯了教员的,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课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子,他嗽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

今天,今天,不上了!”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

他也很想说,好像他们或者能够得到一点点安慰。

可是他说不出来。

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

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

他迈门,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

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起立和往外走呢。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上课之前 第三部分:最后一课 第四部分:散学时刻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结局
整体感知:
1.“最后一课”是一堂什么课?最后一 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2.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3.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 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4.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5.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 有什么作用?
需要掌握的 ng)宁可 (nì 多音多义字: 宁 ní ng

)安宁
qiăng ( )强迫 帖(tiě)请帖 强( qiá ng )强劲 jià ng ( )倔强 tiē ( )妥帖
(tiè )字帖
词语积累:
宛转: 歌声悠扬动听。
祈祷: 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
愿望的一种仪式。
哽: 声气阻塞。
自读课文 ,思考:
幼稚
诧异
小弗郎士心理变化原因探究
1.
“害怕法语”
“热爱法语”
心智成长
2.
韩麦尔先生
小镇上居民
心灵感染
分析人物形象 1.分组讨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人?
2.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 课时讲了那些话?内容可 以概括为几点?这些话表 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3.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 下课时的举止和表情?
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 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duó
惩罚 督学 踱来踱去
hǎo sǒu
郝 叟 祈 祷
懊悔
à o
ché ng yà o shi
钥 匙
qĭ dăo
gĕng


膝头

小 弗 郎 士
fú láng
关于普法战争:
1870—1871年,爆发了普法战争—— 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 力统一德意志联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 洲的霸权,故发动了战争。但不到两个月, 法军即告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 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与普 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 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 普鲁士。
2.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的课堂上,思想感
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小弗郎士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形象——具体
1.我这些课本,法语啦,历史啦,刚才我还
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 的老朋友,舍不得跟他们分手了。
2.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 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 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
作者介绍 背景分析 检查预习 课文分析
都德(1840~1897),法 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 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 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 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 ”
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 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 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 杰作。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 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3.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 乎挺容易,挺容易。 4.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 用德国话唱歌吧!”
小弗郎士形象——概括
1.初识小弗郞士,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 2.课堂上的小弗郎士是一个______________ _______的孩子。 3.小说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 心 理 描 写 疑惑 懊悔 难受 悲愤 懂事
完成下列与“心”有关的一组词语和句子填空
1.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_____ 学习。 2.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________不够。
3.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听讲过。
4.他也从来没有这样________讲解过。 5.个个都那么________,教室里那么安静。 6.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 孩子也不________呢。 7.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 ________呢。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好”
教师
平时“我”会迟 到会遭老师的责 骂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 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漂亮礼服。
分析人物形象 本文着重写了那两个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小说塑造的这两个人物中,哪 一个是主人公?请说明理由。
分析人物形象
1.介绍小弗郞士的身份和年龄?
本文以爱国为主题,试仿下例 完成填空。
1.《木兰诗》的爱国精神体现在驰骋疆场, 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上,以民歌形式呈现。 2.《黄河颂》的爱国精神体现在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上,以________呈现。
3.《最后一课》的爱国精神体现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上,以___安安静静,跟 气氛 总有一阵喧闹,就 星期天的早晨 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样。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 课前都已在自 学生 关课桌啦,大家怕 己的座位上了。 吵捂着耳朵大声背 还有镇上的人。 书啦。
平时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子上紧敲着,“静 一点,静一点……”
今天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 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小说:
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 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 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分为: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自读课文 ,思考:
1.小说以什么作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
2.据此,小说可以分为四部分,如何划分?
第一部分:上学路上
民族气节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凛然不惧!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民族气节是孙中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情壮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 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 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 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 角度,表现他在自己成为亡国 奴后的悲愤与沉痛。
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
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质题、释疑
1.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 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 小说是怎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提示:细节描写) 2.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最后一课上课乊前与往日不同的原 因是什么?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被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 《最后一课》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很容易 引起我们的共鸣,请以例句为范,列举中国人 在抗击外族侵略时所表现的高昂气节的句子。
民族气节是韩麦尔“法兰西万岁”呐喊声中的坚定信 念! 民族气节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 青”的浩然正气!
事定犹须待阖棺,位卑未敢忘忧国 民族气节是陆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