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钦若为什么不入《奸臣传》?王钦若的故事 他的代表诗词

合集下载

奸邪险伪王钦若

奸邪险伪王钦若

奸邪险伪王钦若北宋王钦若(962~1025年),字定国,祖籍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县)。

祖父王郁,曾在鄂州(今湖北武昌)、濠州等地做小官(推事判官之类)。

父名仲华,无官,跟随在王郁身边。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的一天晚上,鄂州突然发生了大水,长江水位暴涨,冲出了堤坝,危及鄂州王郁家的房屋,举家立即迁往长江对面的黄鹤楼。

当晚,仲华妻子李氏就分娩了,生下了王钦若。

但王钦若父母早死,由祖父抚养成人。

太宗淳化三年(992),31岁的布衣王钦若中了进士后,从此踏上了仕途,任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推事判官,先后在真宗、仁宗两朝任宰相。

但他阴阴险多诈,奸邪险伪,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结为朋党,时人称为“五鬼”,到头来落下个奸臣的名声。

深得宠爱王钦若登第以前,极其寒窘,在某幕府家做事。

当时真宗还是寿王,任开封尹。

有一天晚上,寿王突然来到幕府家,左右没料到寿王的到来,立即顺手拿起身边的纸屏障风。

寿王看到纸屏上题有一联:“龙带晚烟离洞府,雁拖秋色入衡阳”,大加赏爱,说:“此语落落有贵气,是谁的诗?”幕府回答:“是我的门客王钦若的诗。

”寿王就召见了王钦若,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后王钦若深得真宗信任,致位宰相,实基于此。

王钦若中进士后,任亳州(今安徽亳州市)推事判官,监管会亭仓库。

由于连续多日下雨,仓司以民众送的谷子潮湿为由而拒绝收谷,因此自远方来输租的人,都快把干粮吃完了,还不能把谷子卖掉。

王钦若这时做了一件好事,命仓司把谷子全部收入仓库,并奏请太宗,不拘年次,先支湿谷,以防朽败。

奏至,太宗大喜,手诏准许,因此识其名。

任满后,王钦若入朝陛见,被擢为朝官,任秘书省秘书郎。

不久,王钦若升任太常丞,与毋宾古同在三司任职,王任理欠凭由司判官,毋任度支判官。

有一天,毋宾古对王钦若说:“天下宿逃之税,自五代迄今,理督未已,已使许多人族族家破,害民不浅啊。

我将请求皇上蠲免。

”谁知王钦若邀功心切,当晚就命小吏把全国所欠锐总数统计出来了。

为啥王钦若要怂恿宋真宗登泰山祭天?

为啥王钦若要怂恿宋真宗登泰山祭天?

为啥王钦若要怂恿宋真宗登泰山祭天?本文导读:王钦若“性倾巧,敢为矫诞”,善于察言观色、逢迎邀宠。

宋真宗伪造“天书”的把戏,就是他出的歪点子。

他看出宋真宗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战争,就找了个机会假意向真宗提议说:“陛下若出兵收复幽、蓟两州,就可以洗掉澶渊之盟的耻辱了。

”真宗说:“河北的老百姓刚免了战争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战争呢?还是想点其它主意吧!”王钦若乘机说:“那就只有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威示外国了。

但自古封禅,都得有‘天瑞’出现才行。

”他接着又说:“当然,这‘天瑞’不是说要就有的;前代所谓‘天瑞’者,有些是人为搞出来的,只不过人主把它当真的崇奉起来,并以之昭示天下,就会同真的一样了。

古代传说的‘河出《图》、洛出《书》’,难道真有这么回事吗?那不过是圣人以神道设教罢了!”宋真宗听了,当然心领神会,但又担心地说:“王旦也许不会同意这么干吧?”王旦是当时的宰相,因为之前寇准已被排挤出朝,所以宋真宗首先考虑王旦是否肯附从。

王钦若说:“我去向他暗示这是出于圣意,估计不会不同意。

”果然,经过王钦若说项,王旦同意了。

但宋真宗心里还是不踏实,就把王旦召来宴饮,正当喝得高兴的当儿,命人取出一樽酒来赐与王旦说:“带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家后打开酒樽一看,哪里是什么美酒,那里面盛的全是稀世宝珠!(典型的上级贿赂下级)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毕后,有司来报,称:“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

为了证明“天书”真的是从天而降的,宋真宗还特意精心编造了一个故事:“半夜我刚要睡,忽然卧室满堂皆亮,我大吃一惊,见到一个神人忽然出现,此人星冠绛袍,对我说:‘一月三日,应在正殿建黄箓道场,到时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话,神人忽然消失,我马上用笔把此事记了下来。

从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斋戒,在朝元殿建道场,整整一个月恭敬等待,终于盼来了天书。

北宋“五鬼”之首的王钦若,是个怎样的人?

北宋“五鬼”之首的王钦若,是个怎样的人?

北宋“五鬼”之首的王钦若,是个怎样的人?宋仁宗评价王钦若“久在政府,观其所为,真奸邪也。

”贤相王曾说“王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

奸邪险伪,诚如圣谕。

”王钦若则是“五鬼”之首。

他靠抢名臣毋宾古之功,受到真宗皇帝的器重,一举跨入朝廷核心机构。

他善诡辩、善迎帝意,靠“天书祥瑞”邪说迷惑真宗皇帝大兴土木、泰山封禅,为自己罢相后重新赢回了政治和经济资本。

他品行不端,屡行挑拨离间、嫁祸于人之恶劣行径,导致朝中大臣被罢官,有的甚至于被流放致死。

如此奸邪之人,丑事、恶事做多了,免不了被人揭露举报。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只是被暂时罢相,不久就被真宗皇帝官复原职,重登相位。

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王钦若仍得为宰相,并封为冀国公,恩宠日隆。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探究的兴趣。

壹——抢名臣毋宾古之功,一举跨入朝廷核心机构毋宾古当时任“度支判官”,曾在部门与人论事“天下百姓因逃亡拖欠赋税,自五代至今,政府不停地催缴、责罚,百姓已是精疲力竭,早就负担不起了。

我将启奏皇上免除这笔赋税。

”“度支”使,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

身为这个部门的一员,毋宾古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说明他是一名勤勉、尽职的官员。

谁知,他的话被时任“理欠凭由司”的王钦若听去了。

他连夜做了校对的工作,次日一早就以自己的名义上奏给真宗。

真宗大吃一惊“先帝竟不知道这件事吗?”王钦若从容诡称:“先帝当然知道。

只是他有意留给陛下处理,以收揽民心。

”真宗听了大喜,即日下令减免百姓所欠一千多万担赋税,并释放囚犯三千余人。

从此,真宗对王钦若愈加器重,召为翰林学士。

后调西川安抚使还朝,又授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副宰相),一举进入真宗朝的核心机构。

“理欠凭由司”的职责是,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所支官物,皆经其审核,无误,则盖印签发予以支领;有关机构支付后,再由其审核注销。

王钦若与毋宾古虽然不是直接上下级,但他所在的部门为毋宾古的上级审核部门。

他利用工作之便,将同事的合理化建议据为己有,并以此邀功晋级,不仅不厚道,而是投机取巧之辈了。

《龙文鞭影》卷二十二文貌疏宰相腹负将军

《龙文鞭影》卷二十二文貌疏宰相腹负将军

《龙⽂鞭影》卷⼆⼗⼆⽂貌疏宰相腹负将军《龙⽂鞭影》卷⼆⼗⼆⽂貌疏宰相腹负将军貌疏宰相腹负将军mào shū zǎi xiàng fù fù jiāng jūn【注释】(1)貌疏:相貌疏瘦。

(2)负:亏⽋。

【语译】王钦若是个外貌瘦弱的宰相,党进是个肚⼦⾥没什么谋略的将军。

【⼈物故事】据《太上感应篇》,王钦若容貌消瘦,举⽌粗鲁,脖⼦上⼜长了⾁瘤。

他曾经拿⽂章拜访钱易,钱易很瞧不起他。

刚好有术⼠在场⽽惊叹说:“这位是⼈中之贵,怎么可以轻视他呢?”钱易说:“中书省内会有这种宰相吗?”术⼠说:“只怕免不了,这事不远了。

”没⼏年,王钦若果然位居宰相。

据《通鉴长编》,太尉党进吃饱饭,摸着肚⼦叹⽓说:“我没亏待你了。

”随从说:“将军固然没有亏待这个肚⼦,可是这肚⼦亏待了将军,不曾出过⼀点智谋啊!”【说明】《宋史.王钦若传》记载,王钦若幼年⽗母就过世了,祖⽗王郁很疼爱他。

祖⽗任濠州判官,临死前告诉家⼈说:“我做官五⼗多年,谨慎⽤刑,救活很多⼈,后代必有兴盛者,⼤概就是我的孙⼦吧!”后来王钦若任三司理⽋凭由司,当时⽏宾古担任度⽀判官,⽏宾古曾说:“天下拖⽋赋税,⾃五代⾄今,不停督察催办,⼈民愁苦⼏乎⽆法承受了。

我将上奏免除赋税。

”王钦若便⼀夜之间命⼈查核数量,次⽇上奏。

宋真宗⼤惊说:“先帝(宋太宗)难道不知道吗?”王钦若缓慢地说:“先帝固然知道,⼤概要留给陛下收服⼈⼼吧!”宋真宗当天就免除拖⽋的赋税⼀千多万,释放⽋税关押的囚犯三千多⼈。

真宗更加器重王钦若。

不过《宋史》在王钦若传记的结尾论述说,王钦若⾝材矮⼩,脖⼦有⾁瘤,当时的⼈视为“瘿相”(颈瘤宰相)。

但他才智过⼈,每回朝廷有所兴建,便委屈迁就,以迎合⼼意。

⼜个性狡诈,敢做诡诈虚妄之事。

之后宋仁宗曾对辅佐的⼤⾂说:“王钦若久在朝廷,观察他的所作所为,真是奸邪啊!”宰相王曾回答:“王钦若和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当时被叫作'五⿁’。

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

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王钦若是宋代人,为北宋的宰相。

那么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对你有帮助!王钦若是个什么样的人王钦若是北宋年间,著名的五鬼之一,在《宋史》一书中,记录了王钦若的生平,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做了很多大兴土木之事,而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惜陷害他人。

但是后人在评价王钦若的时候,认为他既有功劳,又有过错。

所谓过错就是,王钦若为了取悦宋真宗,和丁谓商量在泰山修筑庙宇。

期间,花费了很多钱财,都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支出。

除此之外,王钦若在政事上,喜欢投机取巧,并且好大喜功,把别人的业绩揽到自己身上,以此加官进爵。

宋真宗任命王钦若和杨亿等人修编《册府元龟》一书,这部作品,宋真宗非常重视,每修完一部,就要将其中的文字拿给宋真宗过目,如果宋真宗觉得好,王钦若就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方;如果编纂的章节出了纰漏,王钦若就将问题推卸给杨亿等人。

王钦若的功劳就在于编撰《册府元龟》一书。

这本著作十分丰盛,里面涉及了上古时期到元代的事情,比如人物还有野史、正史等。

这本著作花费了8年时间编纂而成,共有1000卷内容,里面大多是第一手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本著作一直被史学家们所推崇,认为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研究史料。

除此之外,王钦若爱惜人才,在看到有才之士时,王钦若会毫不犹豫的将他引荐给皇上。

王钦若受奚落怎么回事王钦若是宋代人,为北宋的宰相。

后人评价王钦若时,认为王钦若一生有过也有功。

他为了讨得宋神宗的欢心,不惜伪造天书、挑拨离间、嫁祸他人;但是王钦若编修了《册府元龟》一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王钦若爱惜人才,在位期间,王钦若提拔了很多有志之士,为北宋朝廷输入了一批人才。

后人奚落王钦若的原因在于,他为了迎合宋真宗的趣味爱好,讨得真宗欢心,不惜伪造天书,后来以致于劳民伤财。

宋真宗比较相信迷信活动,有一次宋真宗做梦梦见一位仙人对他说,有一封天书处于泰山中,这是我送给你的。

王钦若高明的受贿手段

王钦若高明的受贿手段

王钦若高明的受贿手段宋朝,包括北宋和南宋,从960年,到1279年,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三百多年的国祚,诞生了许多令后人敬佩的名臣,但让人憎恨的奸臣却也不少。

而王钦若这样的宰相,算的上是亦正亦邪,有让人称赞之处,也有让人诟病的地方。

据《宋史·王钦若传》记载,在宋真宗咸平年间,王钦若担任科举主考官。

当时临津县有个叫任懿的考生为了能被录取,想走后门,他通过一个与王钦若很有交情的僧人惠秦的牵线搭桥,送了三百五十两银票给他,要他转交给王钦若以促成其事。

那时王钦若正在试院监考,王钦若的妻子李氏听惠秦说有人要送银票给她丈夫,就动了心。

于是就把任懿这名字暗中写在她家仆人祁睿的手臂上,要他告诉丈夫。

祁睿以给王钦若送饭食为由,进到试院偷偷地把名字和贿赂银两数额告诉了王钦若,这样任懿就被录取了。

但此事后来被人检举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把它上奏给了真宗皇帝,于是将祁睿等人捉拿归案,又逮捕了王钦若的属吏。

在讯问中王钦若不承认祁睿是他家的仆人,并且说不认识惠秦。

由于真宗帝很信任王钦若,于是命令邢籨、阎承翰等人在太常寺另外审讯案犯任懿。

在审讯时,任懿改口说他妻子的哥哥张驾认识知举官洪湛,他们曾一起拜访过洪湛的家。

至于银票,他说当初只是托付给了两个僧人,自己也不知道他们送给哪位主考官了。

根据任懿的口供,邢籨等人就判定是洪湛接受了任懿的贿银,当时洪湛刚刚出使完陕西返回朝廷,便吃了这场官司。

碰巧的是张驾又死了,所以该案没有证据证明是王钦若受了贿,再加上王钦若当时是真宗帝身边的红人,法司也不敢深究,这样这场贿赂舞弊就推到了洪湛身上。

洪湛既被削去官职,又被流放儋州,最后死于流放途中。

当时人们尽管知道洪湛一案是冤案,但由于王钦若是副宰相,权势很大,也就没有人出来为洪湛打抱不平了。

王钦若受贿一案,尽管最后他摆脱了干系,但他的行为确实很不光彩,他不但把自己的罪责推脱的一干二净,还让无辜的洪湛受冤流放而死,这固然与王钦若深受帝宠、位高权重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当事人任懿改了口供,拒不承认向王钦若行贿一事,使得这件案子在人证、物证上得不到证实,王钦若才得以侥幸躲过一劫,如果有确凿证据,即使是皇帝宠幸,恐怕王钦若也难逃此劫。

揭秘:澶渊之盟后,立下大功的寇准怎么被罢官?

揭秘:澶渊之盟后,立下大功的寇准怎么被罢官?

揭秘:澶渊之盟后,立下大功的寇准怎么被罢官?澶渊之盟后,立下大功的寇准怎么被罢官?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公元1004年,国力突飞猛进的辽国决定,萧太后携辽圣宗率军亲征,大举伐宋。

辽军兵强马壮,一路势如破竹,仅仅只用了两个月,就打到了开封门户澶州。

这使得众人皆惊,惶恐不已。

宋真宗召集各大臣,商议该如何应对辽国大军。

面对辽军的征势,宋朝这边众人脑中都只有避战这两个字,讨论来讨论去,有人觉得金陵繁华,依山傍水,是个好去处;有人觉得蜀地锦绣,安居乐业,又有天堑相隔,可以免于战火纷扰。

就连宋真宗都在认真思考,南迁到底是去金陵呢,还是去成都呢?这个时候才上任一个月的宰相寇准站了出来。

寇准厉声斥责了想要避难的诸臣对宋真宗说:“如果我们都纷纷跑去金陵或者成都,那剩下的百姓与士兵们又该怎么办呢?军心一旦动摇,必定兵败如山倒,到那个时候,辽军的铁骑将肆意践踏我们的土地,无论我们跑到哪里都是没有用了。

”但是形势逼人,辽军日益前进的军情如雪花般纷纷向宋真宗涌来,面对这样的情况,寇准几乎是半推半驾着宋真宗“御驾亲征”,上了前线。

哪怕宋真宗再害怕,御辇都出现在战场上了,他总不能这个时候再下令撤回吧,那也太有失威仪了。

这御驾亲征的效果还挺好,战场上本来士气低迷惧怕辽军的宋朝士兵们,没想到身为皇帝的御辇竟然出现在了他们身边。

一想到天子都与他们共进退,士气真是蹭蹭直往上涨,口中连呼“万岁”。

霎时附近的大宋军民全都聚集起来,打了辽军一个措手不及。

辽军毕竟不是主场作战,长驱直入深入大宋腹地,战线被拉得很长,这样一来,经过了这么久的征战,粮草自然跟不上了;再加上辽军不适应宋朝气候,长时间作战多少会有些不适应;最重要的是辽国此时本就也完全吃不下宋朝,打仗无非只是想多掠夺些物资。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又碰上了宋真宗御驾亲征,宋军士气高涨;且宋军在澶州前线以弩箭射杀了出来巡视的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辽军士气大挫。

萧太后就觉得,不行,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得议和。

民间故事:宰相卖绢

民间故事:宰相卖绢

民间故事:宰相卖绢北宋真宗年间,大宋朝同辽国一场大战后签定了“澶渊之盟”。

宋朝每年给辽国贡银10万俩,绢20万匹!可就在条约签定的第二年,由于连降暴雨黄海泛滥,两岸百姓流离失所,急需救济。

这时三个月后交贡银的日子就到了,但国库里只有五万两库银和二十几万匹绢布。

给不了辽国,人家又极可能借故发兵。

真宗愁得牙床都肿了。

朝堂上王钦若大人建议将多余的绢布售卖,以解燃眉之急!可他刚说完真宗就摇了头,这个办法他早想过了,绢布市面价格很底,即便老天爷保佑全卖完,也就能卖三万多两银子,哪里行得通。

王钦若连忙解释:“陛下,臣的意思是说,将这万匹绢布分摊到各地,给各地方官制定银两定额,限日上交。

多者地方上可留用。

少者一律罢其官职。

如此一来不就解决了吗。

”“不可!”王钦若的话音刚落,宰相寇准闪身出列!“陛下,如今大战初息国疲民困,如依王大人所说,地方官为完成银两定额,定会强行售卖。

一来,百姓们要那么多绢布何用?二来,我担心地方官员假借天意,暗中盘剥。

若真如此的话,必将使民生更难,极易激起民变。

请陛下三思。

”真宗看了看王钦若,又望了望寇准。

两人说的都有道理,正犹豫间,王钦若又说话了。

“那依寇大人之意呢?难道说寇大人已有了更好的办法?寇大人身为宰相,这次不会是再让陛下来个亲征吧。

”原来在和辽国大战之初,王钦若就极力主张同辽国议和,甚至还嚷嚷着迁都。

最终寇准借故调离王钦若,说服真宗御驾亲征。

现在王钦若如此言词分明是借机报复。

果然,真宗有些不高兴地看着寇准说:“既然寇爱卿否决了王爱卿的办法,那此事就完全交给寇爱卿。

如果寇爱卿想要朕做什么,朕为了大宋江山和子民一定会做。

连冒死被辽兵围困朕都做了,其他的更不再话下。

但寇爱卿务必要妥善处理好此事,既不能激起民变,也不能视而不救,更不能耽误了给辽国的贡银。

寇爱卿,听清楚了吗?”寇准的汗下来了,连忙磕头道:“臣领旨!”下得朝后,寇准驾着云似的返回了府。

他知道,真宗已经对自己起了杀心。

没听那话吗?“冒死被辽兵围困”,你都让皇上冒死了,办不好这事,你还想活?能不被灭九族就算开天恩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钦若为什么不入《奸臣传》?王钦若的
故事他的代表诗词
《奸臣传》列举了《宋史》中一些祸国殃民,危害百姓的奸臣。

凡是入此列的大臣,后来几乎都脱不开奸臣的标签,在后世的评价十分之低。

入《奸臣传》的大臣有: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蔡京、赵良嗣、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

这里面的人物有罪不至此的,也有名副其实的。

同样列举的也并不详细,还有一些遗漏的。

宋一朝著名的大奸臣史弥远,祸国殃民,对于宋朝政治危害极大,却没有被列入其中。

这也说明了,编撰史书之人的局限性,或多或少受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王钦若是北宋宋真宗一朝宰相,功绩不大,却干了伪造天书这么一件大事。

这件事情不仅是在当时流传甚广,就是放在今天,也是评价王钦若这个人的重要考证。

有些人就问了,王钦若做了这样一件事,根本没有当宰相的资格,为什么不入《奸臣传》之中呢?
王钦若本人为相,的确是受到许多人反对的。

首先他的前一任王旦,对于提拔王钦若为相,就坚决表示反对。

在宋真宗询问王旦关于王钦若是否适合为相的时候,王旦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王旦说: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

虽称立贤无方,然需贤乃可。

臣为宰相,不敢沮抑人,然此亦公论也。

因为王旦这么一番话,宋真宗于是打消了当时将王钦若提拔上来的打算。

不过等到后来王旦去世之后,王钦若到底还是如愿的当上了宰相。

为相之后,王钦若还曾经说:为王公迟我十年作宰相。

王旦反对王钦若上位,是因为觉得王钦若不贤,不适合为相。

这个评价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却王钦若不贤却并不代表他是个大奸大恶之辈。

王钦若虽然曾经为了讨好宋真宗。

增加自己在宋真宗心目中的地位,获取宋真宗的信任,帮助宋真宗伪造了天书,最终成功举行了封禅大典。

此事虽然的确劳民伤财,但是却也不至于达到祸国殃民的地步。

就王钦若个人而言,虽然有做的不对,甚至危害百姓利益的地方。

但是却不至于像秦桧、蔡京、丁大全、贾似道等人,根本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残害国家的利益。

王钦若之所以不入《奸臣传》,实际上很简单,虽然有错有过,但不至于大错大过。

所以尽管他在后世评价不高,但是却并没有被打入《奸臣传》之中。

而且他曾经还是干过一些拿得出手的实事,算是为百姓谋利了的。

王钦若在为亳州判官的时候,真遇到老天爷一连下了好久的雨。

连绵不断的雨势,让百姓们新收的稻谷一直没有晒干。

但是当时已经到了缴纳粮食的时间,百姓们便将这些湿谷送来。

但是仓司以老百姓送来的谷不干拒绝收纳,而好些百姓远道送
粮,盘缠都用完了。

不仅不收,还让他们原封不动的运回去,然后再找干谷送来,这哪里有啊。

百姓们都着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当时主管此事的王钦若,在了解这个情况后,当即下令将老百姓送来的粮食都收了。

他也考虑到粮食潮湿的问题,于是为了使稻谷不至于霉烂变质,在另放一处的同时,又奏请凡来仓要粮者,不分先后,一列先支湿谷。

王钦若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到宋真宗的大肆赞扬。

从这儿来看,王钦若还是有些实才的,所以他倒不至于入《奸臣传》之中。

王钦若诗词:
《觉林寺》
暂拂尘襟思倍清,竹风山色乱泉声。

安民功浅君恩重,又策羸蹄向古城。

《送天柱冯先生》
郁萧空殿倚云霓,玉气珠辉冠紫微。

暂到帝城朝斗会,却思岩窦负琴归。

日奔内景乾坤静,泉漱清音杞菊肥。

却到水乡深邃住,晴岚掩映簇春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