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
经济学中廊道效应的名词解释

经济学中廊道效应的名词解释在经济学领域,廊道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当特定地区或区域内某一行业或产业集聚,形成一个经济廊道,进而带动相邻地区或区域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廊道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首先,产业集聚是廊道效应的核心特点之一。
当一个特定行业或产业在某一地区获得成功并得以集聚,其他相关和相邻行业往往会被吸引到这一地区,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聚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就成为了制造业的集聚区,这种产业集聚现象带动了该地区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资源共享也是廊道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廊道效应的影响下,相邻地区或区域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一方面,成功的行业或产业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资源,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另一方面,相邻地区或区域的企业和机构也能够分享这些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例如,硅谷地区在信息技术行业的成功发展中就体现了资源共享的效应,吸引了大量的风险投资、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并带动了该地区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
此外,廊道效应还能促进技术创新。
当特定行业或产业集聚在一起时,不同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会促进技术创新的产生。
比如,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集聚区域往往会形成供应链,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各自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同时也会通过竞争来推动新技术的推出。
这种技术创新的推动效应有助于形成创新型经济体系,进而提高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最后,廊道效应还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资源共享,廊道效应能够促进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和增加产业链的长度。
这种多元化和产业链的拉长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例如,某地区由于廊道效应发展起来的航空制造业,不仅可以带动本地区的就业,还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零部件供应商、航空服务和旅游业等。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一、问题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
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
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分析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分析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地区内,一个或多个相关产业之间形成的一种紧密联系的生产和经营网络。
这种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市场开拓、经济增长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产业集群的概念、作用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来探讨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是实现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断聚集同一产业的企业在一个区域内生产和经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体,进而达到集中资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等目的。
在集群经济中,主导性企业集中在某一区域,其他企业则为其服务,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业生态系统。
二、产业集群的作用1.提高经济效益集聚同一产业的企业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整合产业资源、技术和人才,提高产业效益。
同时,通过共享设施、技术、信息等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科技创新在产业集群中,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往往集中在一个区域内,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技术需求。
这种“技术需求”可以促进知识、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在此基础上,互相刺激促进创新。
3.扩大市场份额在产业集群中,同一个产业的企业往往集中在一个区域内,这些企业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拓展市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
同时,完整的产业链赋予了企业更大的市场和销售机会。
4.提高就业率集聚同一产业的企业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群体,因此可以为当地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提高就业率。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和专业水平。
三、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1.深圳华强北电子集群深圳华强北电子集群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品交易市场。
该产业集群汇集了数以万计的电子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电子生产、代工、贸易、销售等多个环节。
在此基础上,深圳华强北电子集群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如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响应市场需求,对于深圳市电子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制鞋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制鞋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制鞋业作为一个传统而重要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产业集聚现象。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现象。
制鞋业的产业集聚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成因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探讨如何优化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制鞋业产业集聚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制鞋业产业集聚通常表现为地理上的集中。
在某一区域内,大量的制鞋企业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
这种地理上的集中有利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制鞋业产业集聚具有产业链完整的特点。
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在集聚区域内完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了产业的效率和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制鞋业产业集聚通常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企业在集聚区域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理念,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制鞋业产业集聚的成因制鞋业产业集聚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制鞋业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集聚区域通常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运营。
其次,政策支持和市场环境也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政府通常会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土地政策支持等手段,吸引制鞋企业集聚发展。
同时,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的集聚,也会吸引制鞋企业向特定区域集中。
最后,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也是制鞋业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
企业在集聚区域内可以更容易地进行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创新,提高整体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制鞋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制鞋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鞋业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扩张和产值增长。
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

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近年来,产业集中度成为了经济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产业集中度,指的是一个特定领域或地区内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同时市场份额较集中的现象。
产业集中度对于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文将探讨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首先,产业集中度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一个产业或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间的竞争相对较弱。
这意味着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生产,避免资源的浪费。
同时,产业集中度还能够促进合作与共享,企业之间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技术创新合作等,从而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产业集中度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效应指的是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单位成本能够递减的现象。
当一个产业或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能够更容易达到规模经济的效应。
这是因为在产业集中度较高的环境下,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市场上的资源,如劳动力、供应链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另外,产业集中度还有助于形成技术创新能力。
当一个产业或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较少,企业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这为企业进行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条件。
产业集中度高的环境下,企业更容易形成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共同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产业集中度还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集聚,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
然而,过高的产业集中度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当一个产业或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过少,市场供给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现象。
这会阻碍其他企业的进入和发展,限制了市场的竞争性,对消费者和经济系统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重视产业集中度的控制和监管,避免形成过于集中化的市场格局。
要实现良好的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支持产业集中度的形成,同时加强监管,避免市场垄断和不公平竞争。
企业应积极参与合作与共享,促进资源和技术的共享,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指在一个相对独特的地理区域内,一组互相依赖、相互关联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产业集群的出现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聚集效应、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三个方面,探讨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的形成,聚集了大量相关产业的企业,从而形成聚集效应。
相近的企业在一起,不仅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还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合作。
首先,产业集群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原材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在集群中可以通过共享成本,获得更为廉价的原材料,并且由于供应链的短缩,还能够减少运输成本。
其次,相近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创新。
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引入不同的视角和想法,激发创新的火花。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产业集群还能够促进技术创新。
在一个集聚了大量相关企业的区域,技术创新的信息可以更便捷地流动,在这种环境下,技术创新的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首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
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可以避免重复投入研发资源,提高研发的效率。
例如,某个企业研发出了一项新技术,其他企业就可以快速借鉴和应用,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产业集群能够聚集一批相关企业,形成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在集群中,企业之间可以形成协同创新的关系,通过共同的研发,共享技术成果,从而更快速地推动技术创新。
产业集群还能够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通过产业集群,企业可以集中力量刺激需求,并且扩大市场份额。
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可以共同进行宣传和推广,形成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例如,中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深圳和苏州,通过集中力量,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其次,产业集群还能够形成区域经济的优势,引进更多的投资和外来人才。
聚集在一起的企业和人才集中的区域更容易吸引外部资本的投资,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产业集聚和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产业集聚是指在其中一地区或其中一个领域内,同一或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密集集中发展的现象。
它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产业集聚有助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产业,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资源优化配置。
企业可以共享供应链和物流体系,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集聚还有助于形成产业专业化和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的专业技能和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享受着规模效益和专业化优势,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中心。
第三,产业集聚能够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
产业的集聚往往会吸引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目光,由此带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在同一地区集中发展产业,可以利用经济规模效应降低企业创办和运营的成本,并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产业集聚也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人才迁徙,缓解就业压力。
例如,美国的底特律曾因汽车产业的集聚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代表,吸引了大量人才和就业机会。
最后,产业集聚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通过产业的集聚,可以形成产业带和经济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产业的集聚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动力,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
综上所述,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创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吸引投资和促进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形成配套生产和供应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例如,汽车工业集聚区域的高效供应链可以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即时交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集聚还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相关人才流入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分工和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聚集非常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的IT产业集聚就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发人员,使该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这种区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产业集聚促进就业机会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人才需求,吸引外来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和互补,可以发挥分工效应,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例如,深圳特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产业从业者就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四、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些优势能够提升区域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中,鼓励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要素流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五、产业集聚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常常形成地方品牌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区域国际经济学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一个含有移民和中间产品革新的模型内容摘要:本文建立一个模型来论证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的正向关系。
模型含有Krugman(1991)型劳动流动性、Venables(1996)式垂直联系以及Grossman-Helpman(1991)型内生增长。
其中,R&D部门使用熟练工人开发中间产品的新种类且熟练工人间存在知识外部效应;中间产品部门使用专利与非熟练劳动生产每种中间产品;制成品部门则使用非熟练工人和中间产品的复合品生产制成品。
本文证明∶(1) 生产与贸易的格局取决于中间产品与制成品的运输成本的比较;(2)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相互加强: 熟练工人集聚于一地会提高该地R&D部门中每个熟练工人的生产率(因熟练工人之间存在知识外部效应) 因而提高中间产品种类的增长率以及该地熟练工人的工资, 该地的总支出因而增加。
于是制成品的生产移往该地 (靠近大市场可以节约较大部分运输成本)。
同样的原因, 中间品的生产也移向这里。
这就导致了生产活动的集中;另一方面,生产活动集中于一地会降低该地制成品的价格从而导致向前看的熟练工人移到这里以便获得较大的终生效用,从而导致R&D活动的集中因而提高增长率;(3)就熟练工人的福利而言,完全集中的增长路径Pareto支配分散的路径;若均衡时制成品仅由中心地生产,那么就所有非熟练工人的福利而言,完全集中的增长路径总是Pareto支配分散的路径;若均衡时中心与周边皆生产制成品,那么完全集中的增长路径Pareto支配分散的路径当且仅当由集中带来的附加增长足够强。
关键词: 产业集聚;内生增长;冰山成本;中心-周边JEL 分类: F12; F43; R12; R30英文标题及英文摘要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with migrationand innovation in the intermediate goods sector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lomeration and growth by presenting a model with Krugman-type (1991) labor mobility; Venables-type (1996) vertical linkage and Gr ossman-Helpman-type endogenous growth. Endogenous growth comes from R&D sector which uses skilled labor to create new varieties for intermediate goods sector and involves knowledge externalities among skilled workers. We show that(1)The production and trade patterns depend on the comparison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between intermediate goods and manufactured goods(2)Growth and agglomeration reinforce each other: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skilled in one region raises the productivity of each skilled in the region and thus the growth rate for the existence of knowledge externalities among the skilled; which in turn raises the wage rate of the skilled there and thus the total expenditure of the region; then the production of manufactures moves there (closing to the larger market so as to save a larger part of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so does the production of intermediate goods. In this way, production activities agglomerate in the same reg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on activities in one region reduces the price level of the manufactured good in the region and drives the forward-looking skilled workers to move there for high lifetime utilities and thus raises the growth rate;(3) The skilled always prefer the full-agglomeration-growth-path to the dispersion one; everyone is happy under full-agglomeration- growth-path if only one region produces the manufactured good in equilibrium; otherwise the welfare levels of the unskilled under the full-agglomeration-growth-path Pareto-dominates the dispersion one only when the additional growth from agglomeration is large enough.Key words: Agglomeration; Endogenous Growth; Iceberg Cost; Core-Periphery.JEL Classification: F12; F43; R12; R30一、引言经济活动的集聚(agglomeration)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二者的正向关系已被很多人研究过. Martin and Ottaviano (1999) 把内生增长与内生的产业区位一体化; 他们分析了经济增长如何影响企业生产场地的选择并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企业生产场地的选择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反过来又是如何影响作为增长源泉的技术进步的。
Baldwin and Forslid (2000)将Romer的产品革新式增长引入到Krugman型中心-周边模型,其中长期增长和产业区位被联合内生决定,产业集聚能促进两地的增长。
Martin and Ottaviano (2001) 建立模型将 Venables 式垂直联系与含有水平差异产品的Grossman-Helpman-Romer(G-H-R)型内生增长结合起来,他们证明经济增长与产业集聚是相互自加强的过程:一方面,经济活动积聚于一地会激发经济增长,因集聚会透过金钱外部效应(pecuniary externality)(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减少革新的成本(因革新需要耗费制成品的复合品,而制成品在异地间运输需花费运输成本);另一方面,增长促进集聚是因为当作为革新源泉的部门扩大时,新企业倾向于靠近这些部门生产。
Yamamoto (2003)虽也假定革新需投入制成品,但与Martin and Ottaviano (2001) 不同,他假定革新开发出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的新种类。
Fujita and Thisse (2002) 则假定革新需投入高技术劳动(而非制成品)并结合Krugman型中心-周边模型与含有水平差异产品的G-H-R 型内生增长模型证明产业集聚能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结合G-H-R型内生增长模型与Krugman型中心-周边模型建立一个两区域模型来论证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循环因果关系。
不同于Fujita and Thisse (2002),本文强调过程革新,革新部门使用熟练劳动去开发中间产品的新种类, 增长源自于中间产品新种类的开发。
本文能产生更多的分析结果:制成品与中间产品的运输成本的比较决定了制成品的生产和贸易格局;集聚与增长相互加强: 熟练工人集聚于一地会提高该地中间产品种类的增长率(因R&D部门熟练工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知识外部效应), 从而提高该地熟练工人的工资, 该地的总支出因而增加。
于是制成品的生产移往该地(靠近需求大的市场可以节约较大部分运输成本)。
同样的原因, 中间品的生产也移向那里。
这就是说,R&D活动的集聚导致了增长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活动的集聚。
另一方面,生产活动积聚于一地会降低该地制成品的价格从而导致向前看的熟练工人移到该地(因为在该地他们可实现较大的终生效用)。
这就引起了R&D活动的集聚从而提高增长率。
产业集聚在促进增长的同时也会引起中心与周边之间的不平等。
集聚一般会提高中心的利益但可能以牺牲周边的利益为代价。
例如十八世纪末欧洲的增长起飞大约发生在南北差距突显的同时;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高腾的同时也伴随着沿海与内地间差距的拉大。
在Martin and Ottaviano (1999)一文中,若产业中心的形成对革新率的正效应大得足以补偿南方产业损失,则产业集聚既有利于中心也有利于周边。
在Baldwin and Forslid (2000)一文中,产业集聚促进增长的效应能减轻周边地区因集聚所造成的静态福利损失。
在Fujita and Thisse (2002)一文中,就北方熟练工人与南北双方非熟练工人的福利水平而言,在一些条件下,中心-周边的增长路径Pareto支配分散的增长路径。
本文证明:在只有中心地生产制成品的均衡中,制成品的生产、中间产品的生产以及R&D活动完全集聚于同一地区,每一个人都会从集聚中获利;若中心与周边都生产制成品,那么仅当集聚带来的附加增长足够大时,集聚才会令每一个人皆大欢喜。
本文结构如下: 第二节建立模型;第三节讨论专利在地区间自由移动情况下的集聚与增长;第四节讨论专利不能自由移动的情况;第五节结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