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初儒学和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在东汉末年,以袁绍、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和扩张势力,先后采用了招揽人才、虚心纳谏的做法。

到了东汉末年,即便是最优秀的将领也不得不承认,各诸侯间彼此离心离德,谁也没有实力能够一统天下。

对于汉献帝来说,只有找一个强大的依靠,才能维持自己微弱的统治。

这时候,他才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于是从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入手,采用怀柔政策笼络人心。

在这样的情况下,读书人也都愿意投靠汉朝廷,为朝廷效劳。

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禅位于曹丕,汉王朝灭亡。

自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一种文教政策一直延续到了唐朝初期,一千余年来,不仅没有被取消,反而日益得到推广。

而这一文教政策的主导者正是统治者。

由此可见,在古代社会中,文教政策是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而统治者也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顺应民心,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但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却并非一帆风顺,统治者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

由于连年的战争,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文教事业,加上封建皇帝本身不喜欢读书人,又对儒学的道德内涵存在误解,再加上西汉后期开始兴起的谶纬之学,使得统治者与士大夫之间始终无法沟通,这就成为了独尊儒术难以深入推广的原因。

而后世的统治者也完全照搬前朝的政策,反而忽视了其中的问题。

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子开创儒学之后,两千多年来的儒学思想仍然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

如果以思想自由为前提,那么在思想的争论中,大多数人还是愿意相信权威,即使有不少人觉得疑惑,也只是会对某些观点产生不同看法而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统一思想,而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专制,打击政敌。

为了保证汉朝廷的长远利益,统治者极力宣扬儒家思想,让它变成了一门统一人心的工具。

这就导致当时的中国社会一度处于僵化状态,阻碍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并且,从儒家的理论来看,只有在统一的条件下,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定,这也是他们统治的前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 探究
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继承:先秦儒学的“仁”, “礼”“民本”思想。 发展:“四结合”,提出“大一 统”。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 出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区别: 地位不同:百家之一;正统独尊 主题不同:谈论现实;神话皇权 功能不同:追求真理;服务实政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吸取秦亡教训,重视人才
鼎盛时期的社会问题,需要人才
边境不宁、王国割据、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从“无为”到 “有为”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背景
2、方法:
3、影响:
推荐——策问(成为定制) 发掘治国之才 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 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 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 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 免费彩票计划软件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a 新儒学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b 为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 到了关键性作用。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儒学成为正统
1、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a 起用文学儒士参政 b 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让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官:五经博士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改造儒家思 想,从而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儒学体系。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简述汉武帝独尊儒术的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宽松政策,给各学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但各学派之向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

董仲舒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应居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从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鼓励儒学的发展,对其他各家学说采取排斥态度,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二、兴太学以养士
为了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也为了改变统治人才短缺的局面,董仲舒在对策中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

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实际上,兴办太学,政府直接掌握教育大权,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
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中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加强选举、合理任用人才的主张。

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强调“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

“材”“德”都是以儒家经术和道德观念为标准的,这对促进儒学确立独尊地位也有一定的作用。

根据董仲舒的这三项建议,汉武帝先后采取了三项措施:立五经博士;开设太学;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影响:
(1)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汉代之后各个朝代重教兴学;
(2)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3)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私学的统一、教育的儒学化;
(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为汉制法独尊儒

董仲舒:为汉制法独尊儒

点被汉武帝杀 了头 。当时 ,辽东的高庙有灾害 发生 ,董仲舒以其阴阳学大家的身份 ,在家 中
思想文化领域的最基本的国策 。
他 曾对 “ 人 三 策 ” 正 天 , 是 在 这 个 有 名 的 对 策
推说其意 , 只是一个草稿 , 并未上奏 给皇上。 主
父偃 嫉妒董仲舒 的才华 ,就 偷了董仲舒 的书 , 上奏给皇帝 ,汉武帝请大家看董仲舒的推演之 书 ,发现其 中有讥讽之意 ,汉武帝就要冶董 仲 舒的死罪 ,但最终被赦免 了。董仲舒从此长 了
董仲 舒提 出 了所 谓 的“ 黜 百 家 . 罢
马 上 召 集 当 时 一 些 有
见 地 有 思 想 的 人 , 讨 来
独 尊 儒术 ” 而 受到 了汉武 帝 的 高 论 治 国的 方 针 大 计 , , 董
度 肯定 , 此 这 也 就 成 为汉 以后 仲 舒 就 是 其 中 的 一 员 。 从
圃 ,这 应 该 是 一 个放 松 身心 的好 地 方 ,照 理 说
宗” 的董仲舒 , 在政治上并未被汉武帝 重用 。 他
曾做 过 江 都 相 ,后 来 又 做 过 胶 西相 ,这 其 实 都 只是 一 些 较 为 低 级 的 官 吏 。 即 便 如 此 ,有 的 也 是 出 于 别 人 的 陷 害 所 致 ,这 个 人 就 是 公 孙 弘 。
个教 训 ,以 后 再 也 不 谈 阴 阳 灾 异 之 事 。 董 仲 舒 是 汉 代 儒 学 的 宗 师 , 的思 想 “ 他 为汉 制法 ” ,成 为 当时 的指 导 思 想 。 ▲
中 ,他提 出 了所谓 的 “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而受到 了汉武帝的高 度肯定 ,从此这也就成为汉 以后思想文化领域
的 最 基 本 的 国 策 。 这次 对 策是 西 汉 初 年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的 一 个 重 要 的转 折 点 ,儒 学 已经 取 得 了

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

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

简述汉代独尊儒术的政策
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是中国从先秦到汉初长期不变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政策,它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中发展起来,有利于统治者实现统一和政策的执行。

本文将重点讨论汉初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及影响它的因素。

汉代统治者独尊儒术的政策,最初是由前秦的政策影响而演变而来的,它的实施有利于汉初的社会结构保持统一,同时也有利于统治者实施政策。

在秦末开始,汉初统治者推行“党政”制度,以维持社会经济政治稳定。

汉初统治者增加了官僚机构,实施了“面谱制”,以限制大臣的权力,从而维护政权的统一。

此外,汉初统治者还加强宗法的发展,不断改革宗法制度,以更好地管理官吏,维护汉初的社会结构稳定。

这些改革措施都有利于实现独尊儒术的政策,但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因素经济环境。

当时中国的经济正处于腾飞之中,汉初统治者不仅增加了官僚机构,还对农业和商业活动进行了改革,改善了农业和商业活动的稳定性,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这也为汉初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此外,文化环境也为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起着重要作用。

汉初政府加强宗教教育,重视儒家文化,宣传儒家思想,成为汉初帝王执政的指导思想,同时也促使汉初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

汉初帝王黄初和刘邦的政治观念,更是强调儒家的思想,他们在注重宗法的同时,也强调遵循儒家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推进了独尊儒术的
政策的实施。

总的来说,独尊儒术的政策是汉初统治者推行的重要政策,是中国从先秦到汉初长期不变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政策。

汉初统治者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和政策的执行,这些推行独尊儒术的政策的措施都是基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的考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那些事儿》载:一切的事 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农民 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 大家都知道了,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 朱元璋。大凡皇帝出世,后来的史书 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象记载。比如 刮风啊,下暴雨啊,冒香气啊,天上 星星闪啊,到处放红光啊,反正就是 要告诉你,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朱 元璋先生也不例外,他出生时,红光 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致于 邻居以为失火了,跑来相救。
• 材料五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 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 德主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 贱阴也。 • 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 主,妻为从。
材料五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 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 生。……是故(天)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 也。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 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 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 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 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 道,重现蓬勃生机。
探究:董学还是原来的儒学吗?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 所予也。 •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道之大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 阴阳,阳为德,阴主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王道以 教化为大务,以刑罚为辅。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 进。
• 材料四 • 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 •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 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 •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

浅论汉代儒学独尊地位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秦始皇与秦二世统治时期,大兴土木,《阿房宫赋》写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人民赋税徭役沉重,生活困苦。

秦朝灭亡后,全国陷入长时间的混战,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死于饥荒。

因此,西汉建立之初,国库空虚,如《汉书食货志》描述“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因此,汉初统治者都采用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到了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已经恢复并获得了很大发展,国家富足,人民安乐,《后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财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儒家思想的专制本质有利于加强君权,维护统一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其中爱自己的亲人是最重要的)。

除“亲亲为大”外,孔子主张“泛爱众”,主张“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

”这种“泛爱”并不是平等、博爱,而是“笃于亲”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血缘关系向外依次递减的爱。

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原则之上的有远近、有等级的爱。

儒家这种建立在血缘之上的有等级的爱,塑造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识。

为了维护、巩固这种不平等的仁爱,儒家发明了等级礼制。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开心。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从公元前213年秦朝的焚书坑儒到公元前134年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学在短短不足百年间便重现辉煌,并更进一步奠定了其国家意识形态的至高地位,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本文从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儒学在汉代的新发展和汉武帝的统治特点三方面来探讨儒学在汉代能够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标签:儒学;汉代;中央集权;大一统儒学在经历了秦朝的毁灭性打击之后,于汉代确立了其官方哲学的至尊地位,这是因为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执政理论需要发生相应改变。

时代的发展提供了这样的契机,儒学在汉代儒生们的改造下适应了上述要求,再加上统治者个人的喜好选择,最终奠定了汉代儒学的独尊地位。

1.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西汉建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的影响,社会凄凉残破,经济崩溃萧条,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对此,汉初的统治者在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来缓和社会矛盾。

事实证明,汉初的“黄老之学”在革除秦暴政之弊、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消极作用也日益显现:其一,在对外关系上,由于汉初朝廷并无反击匈奴的雄厚国力,便采取了“和亲”之策以苟安延年。

只是人们没有想到,苟且、让步并没有换来和平安宁的局面,反而激发了匈奴民族的掠夺本性,咄咄逼人大有侵略中原之势。

其二,在对内问题上,在处理中央皇权与地方藩王的关系中,“无为而治”的姑息妥协也没能使刘氏宗族团结一致形成稳固的政权,反而招来“七国之乱”,差点威胁到中央政权。

可以说,随着政治经济的逐步复苏,西汉政府在外压匈奴、内稳诸侯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逐步明确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思路,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新的能够克服“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内在缺陷的理论作支撑,这就给各种治国政策、学术理论界人士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而儒学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历史发展机遇。

2.儒学在汉代的新发展儒学在先秦“百家争鸣”中便已是名高势大,与墨学并称为显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初儒学——董仲舒儒学改造
中国长期以来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儒学为基础进行发展的,其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和学术思想都引领着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走势,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固有文化意识,其所产生的影响对后世的发展以及后人加以改造的结果(两汉经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可谓一斑。

本次论文以汉初儒学为主题进行探讨。

孔孟之道作为先秦儒学的代表,传达了一种基于当时礼崩乐坏,战乱不断,追名逐利的社会大背景下的对于理想社会构想的政治诉求,从个人价值观角度去探讨。

也正是因为是在这种因素下产生的思想理论不仅在治理社会的可行性上欠缺一定实践支撑而且忽略和冲突掌政主体的利益,导致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不适合作为治国利器。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汉初儒学的改造和发展,以及以儒学作为后世的治国思想的可能性。

在此不得不多结合汉初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实施的效率。

在秦朝的沉重的苛捐杂税徭役制度和多年的战争消耗下,西汉初年的社会可谓是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在此背景下,汉初实行了轻徭薄税的政策来缓解社会的困境,以无为而治的到道家思想来改善社会风气便于统治。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国土扩充的需要和豪强地主土地兼并等现象的出现,无为的思想显然已不符合激进有位的政治需求了,所以改变社会主流思想已迫在眉睫。

时势造英雄,儒学的复兴与昌盛就此开启。

先秦的儒学有“任”“仁政”“王霸并用”等一系列思想发展轨迹,但并不完全适用于汉代的政治发展模式。

在汉武帝的大力支持下,董仲舒作为两汉经学的开启者对儒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

其主要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所以说其实际目的仍旧是维护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运作。

可以说目的并非伟大着实称不上光彩。

其特点是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其主张统治者爱护百姓的内容依旧值得肯定。

这是新儒学所特有的,正是加入了这种类似信仰的元素(类似于宗教的存在价值)可能导致儒学数千年依旧岿然不到的不确定原因之一。

在此不得不提及董仲舒儒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三纲五常。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理论体现了法家的君本位思想,最早见于《韩非子·忠孝篇》。

韩非在此篇中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

此天下之常道也。

”五常则是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虽然当时力倡独尊儒术,其实从三纲五常的概念来讲也掩盖不了以“外儒内法”的作为真正统治思想的想法。

其结合了法家与儒家的学说试图建立一个井然有序,尊卑分明的传统社会,通过这种思想的传播来给广大百姓洗脑和灌输遵从的思想,不仅树立了天子的威严也安定了社会。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虽然三纲五常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有诸多的缺点,但是放在当时的背景下也可谓是中国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一大步了,其思想理论不仅延续千年如今也依旧深深的镌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对于当今而言,它也依旧存在许多的可取之处。

三纲五常中的父子兄弟朋友夫妇等社会关系以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来概括,对平复如今浮华的社会风气,重新弘扬孝道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同时也对于建设当今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有一定正面的影响力。

为了积极的宣扬儒学,汉初不仅开设太学,设立五经博士,也为一些有识之士开辟了仕途,通经致用成为了社会的主流。

汉初儒学跟上了汉武帝积极拓展,进取有为的国家发展策略,使其能够顺利地开展很多庞大的活动,例如击退匈奴,颁布推恩令等等措施。

所以说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归根结底,儒学能够顺利地推行和改造除却其本身优点以外更大程度上是因其实用性和适用性,使统治者可以借此名正言顺地进行政治方面的改革,安定民心。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要求下,儒学得以空前发展,而这种单一压倒性的学术思想膨胀虽然对于儒学本身而言是一种福音,但是对于其他学术思想可谓是灾难性的举措。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文化昌荣的现象在这种政策的推行下已逐步消弭,这种武断专横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独裁,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简单粗暴的方式不同,汉武帝采用的是一种看似温和巧妙的方式来禁锢百姓的思想达到“愚民”的目的。

从人类历史文明传承的角度看,儒学的独尊虽然丰富了其本身的内容,升华了内在的价值,决定了中国后世发展的走向,但是对于其他的学术思想而言也因此走向萎缩,所以单从“独尊儒术”这一点上,虽然统一了思想但是也存在很大的漏洞。

汉初的儒学相较于先秦儒学添加了许多适用于政治的内容,其普世性大大提升,也为汉武帝的政策推行排除障碍的利器。

但是董仲舒的儒学改造也一向被视为“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

董仲舒的改造可能已经与孔孟之道原本的初衷相去甚远。

所以说,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我们要站在辩证地角度去看待历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古人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