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许多传说把比较广泛的社会内容通过艺术概括而依托在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或某一自然物、人造物之上。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元朝至正七年,七十九岁的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一起从松江来到浙江富阳。
黄公望很快被“无处不画图”的富春山水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想再四处云游,而是想住下来描绘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无用虽然也酷爱书画,但他不擅绘画,于是独自云游去了。
这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富阳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在富春江边的一块礁石上坐下来,然后从皮袋中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
他正陶醉在秀丽景色中,突然背后被人猛地推了一把,黄公望毫无防备,一下掉入江中。
这时,那人发现驿道上远远有人走来,慌忙逃走了。
是谁想把这风烛残年的老人置于死地?这还得从头说起。
四十五岁那年,黄公望来到大都(今北京)都察院,成为一名书吏,参与江南经办有关田粮征收事宜。
他的上司张闾,官居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高位,又是经理江南田粮的主官。
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而逼死了九条人命,张闾被抓,黄公望也受到牵连。
在狱中,他供述了张闾贪污的一桩桩罪行,使张闾受到严惩。
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过半百,他心灰意冷,绝了仕途之望,寄情于山水,成了一名清修的道士,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因黄公望揭露了张闾的罪状,张闾的亲属怀恨在心,一直想对他进行报复。
后来,张闾的外甥汪其达得知了黄公望的去向,便一路追踪而来。
因为无用师弟一直不离左右,汪其达无从下手,只得等候时机。
如今无用离去,汪其达见黄公望独自在江边作画,就下了毒手。
也该黄公望命大,一个叫何树平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有人被推下江去,便飞跑过去,连衣服也顾不得脱便跳入水中,一个猛子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看他昏迷不醒,就把他拦腰抱起,头朝下拍着背部。
不一会儿,黄公望把肚里的水全都吐出,清醒了过来,在矶石上休息了一会儿就没事了。
黄公望估摸害他的人肯定是张闾的亲属,就把实情对何树平说了。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美术赣美六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word格式整理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朝著名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
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作《道藏》,并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
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
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
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
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
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
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
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
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
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董其昌题识:“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解析

黄公望生平
黄公望出生之时是南宋政权末年,黄公望十一岁 时,宋王朝彻底覆灭了。青年时代的公望本来还 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投身仕途干一番大事业 。 事件一: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廉 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田粮,黄 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元仁宗曾派 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得民不聊生,盗贼 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他治罪,于延拈二年(1315 年)九月逮捕入狱。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 入狱。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命, 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 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虞山画志》说:“每 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 水中,桥下殆满”。从这些记载中看出,黄公望 从那时候起,便将自己身心融会在大自然和艺术 中。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 了当时画坛名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 望已经五十岁了。
左图:《黄公望半身像》
1、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 廉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 田粮 2、黄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 元仁宗曾派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 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 他治罪 3、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入狱。 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 命,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 开始了隐士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为生。 4、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了当时画坛名 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
【名称】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纵 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娆峥, 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 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 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 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 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 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 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 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浅议《富春山居图》和黄公望的审美观

特 点。 画 中景致 穿插掩 映, 远 近错 落, 有群 山耸立 , 亦有平 湖之
幽眇, 千 里 江 山尽 入 眼底 。
黄 公望 的巅峰之作 , 是 画家5 O 岁时 为朋友无用 师所 画, 历经三 、 四年之久 才完成。该 画构 图变化 多端 , 技 法笔精墨妙 , 满纸透 出
境 开 阔的画风 , 既能表 现 出简 淡 、 空灵的艺 术境 界 , 又能显现 山
川造 化之美 , 这 是 以 黄 公 望 为 代 表 的 元 代 山水 画 家 作 品 的构 图 特 点。
倪瓒 、 吴镇并 称为“ 元 四家” 。黄公望 早年做过 小吏 , 宦 海无常 , 后 遭 牵连入 狱 , 出狱 即加 入全 真教道 门, 5 0岁左右图》 用笔爽快 , 虽源 自五代南方画家 董源 、 巨然一脉 , 但较之两者更少概念 化, 更简约 , 所以更好地 表 现 了树 石山水的神韵与灵 气。 画中所用之笔 法既施 以长 短干笔
皴擦 , 又 有湿笔披麻 皴, 变 化 多端 。 描 写 丛 林 , 用 笔丰富 、 概 括。
美 术日 寸 空
ART EoUCATl 0N R E SE A R C H
浅议《 富春山居图》 和黄公望的审美观
口巩
摘
向
朋
要: “ 元 四家” 之首黄公 望始创的浅绛 山水 , 开创 了新 的 中国山水画表现形 式。他 晚年的长卷 巨作《 富春山居图》 , 境界阔 大,
选 笔天成 , 别有韵味。黄公 望的绘 画体现 了文人 画萧索 、 平淡的审 美境界 , 画幅 中淡 简、 空灵的 艺术境界也折射 出了他 独特 的审美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作者:朱万章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12期黄公望(1269—1354年)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书法家,与王蒙、倪瓒、吴镇并称“元四家”,是代表有元一代画风的画坛巨擘。
他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给永嘉黄氏为义子,因而改姓黄,字子久,号一峰。
他曾经入道教的“全真教”,称为“大痴道人”,故后人常以黄大痴称之。
黄公望以山水画见长。
其画远师五代及两宋的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近师元代的赵孟頫等。
他能在融合古人画法的基础上,师法造化,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画从古人与写生中来,据说易学而难工。
古往今来,临习黄公望的画或追随其画风的人很多,但大多仅限于学其技法或得其形似,而黄公望画中所蕴涵的真正的文人画精神及其画中所折射出的高古、淡逸、宁静、深远的笔墨情趣却无法学到,这就是黄公望山水画的高深之处。
黄公望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极为显著。
他名列“元四家”之冠,代表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水准,是元代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而且对元代以后的山水画影响极大。
自晚明董其昌到清初王时敏、王原祁、王鉴、王翚等“四王”等山水画巨擘,无不深受其熏染。
在清代画坛,甚至出现了“家家一峰,人人大痴”这样的局面。
清代凡是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几乎很少有人没有心摹手追过黄公望的作品。
在中国绘画史上,像黄公望这样在当代和后世都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画家,是并不多见的。
在黄公望传世的山水画佳作中,《富春山居图》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的传世名作。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作于黄氏79岁归隐浙江富春后,历时三年所作,是其晚年画风极为成熟的时期,因此可以称得上是黄公望的鼎力之作,被称为“第一神品”。
他在题跋中这样写道:“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
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
兴之所至,不觉亶亶。
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
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
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设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据此可看出其创作此画的因缘。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明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作于元末明初,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长卷绘制了浙江富阳富春山区的山水景色,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场景,展示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注重山水的写意和构图。
他运用了写意的手法,以粗犷、简练的笔法勾勒出山峦的起伏和岩石的质感,如泼墨山水般自由奔放。
整幅画面中,多处运用了山势悬崖峭壁,给人以险峻、壮观之感。
黄公望在构图上注重对比和对称,善于运用深浅、虚实的巧妙变化,使画面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与山水风光的描绘。
他在画中描绘了山下村落的风貌,描写了人们在山林间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
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房屋、树木和人物的细节,展示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黄公望通过山水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人士人的情怀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体现了他对色彩的独特运用。
他善于运用色彩对比和色调的变化,使画面充满了韵味和光影效果。
他运用浅淡的墨色、淡雅的蓝、绿、紫等色彩,创造出富有诗意的山水氛围。
通过色彩的运用,黄公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然景色的风光和人物情感的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表现了他独特的构图手法和笔墨技巧。
他善于运用外轮廓线和平行线的交错,使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节奏感。
他运用墨色的渲染和点缀,使画面的空间层次更加丰富和立体。
黄公望的笔墨技巧独到,他能够驾驭细笔、破笔、散笔等不同的笔法,创造出独特的山水风格。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融合了文人雅士的情致、山水风光的描绘、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构图和笔墨技巧。
这幅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展示了黄公望深厚的绘画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山水画以及文人画影响深远。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八题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八题蒋金乐一、<富春山居图>与庚寅年有奇缘吗?<富春山居图》与庚寅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的题跋中说,“十年青龙在庚寅歌节前一日,大痴道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至正十年为农历庚寅,他的题跋时间是端午前一日,是年为公元1350年。
在<富春山居图》卷后还有明末清初画家邹之麟的题跋,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庚寅画之,题画人来又适庚寅"。
就在邹之麟题画后不久,画的收藏者吴洪裕在临终前,要把《富春山居图》烧给他作殉葬品,幸亏他侄子吴子文出手及时,抢出画卷,可惜画已烧成两段。
此年,又是庚寅年,即公元1650年。
今年,又是一个庚寅年。
巧不巧,国家邮政部门选在今年初举行{: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富春山居图》荣成“国家名片’’。
而富阳为了这个愿望,已经做了25年的努力。
更让世人关注的是,3月14日,温总理在与记者见面会上又深情地提到《富春山居图》。
三个庚寅年,对<富春山居图》来说,意义均不同寻常:第一个庚寅年为黄公望题跋之年,第二个庚寅年横遭火劫,第三个庚寅年不仅让画成为“国家名片"更令此画誉满全球华人世界。
从1350年至今,刚好660年,60年一个甲子,恰好11个甲子。
1350年到1650年,凡300年,为5个甲子。
<富春山居图》分藏海峡两岸,刚巧60年,一个甲子。
一个甲子就是一个轮回。
《富春山居图》有如此多的巧合碰在了一起,因此,成全了一个庚寅之传奇。
二、<富春山居图>烧掉了什么画面?<富春山居图》被烧成两段后,前段称为‘剩山图》,后段称为<无用师卷》。
因为到了不同的收藏者手中,所以,两幅画也各自开始了不同的命运。
<剩山图》仍在民间,而<无用师卷》被乾隆收入内府,并且发生了有趣的真假‘富春山居图》之“富春疑案一。
那么,有心者不禁要发问:‘富春山居图》烧掉的到底是什么画面呢?200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场书画拍卖会上,元人黄冰壶的l: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以1078万元的价格成交,为武汉买家所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朝著名画家,本姓陆,名坚,汉族,平江路常熟州(今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人,后过继永嘉府(今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
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椽吏,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作《道藏》,并收入金月岩编、黄公望传,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
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
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
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
其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其山或浓或淡,都以干而枯的笔勾皴,疏朗简秀,清爽潇洒,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略见笔痕。
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
树干或两笔写出,或没骨写出,树叶或横点,或竖点,或斜点,勾写松针,或干墨,或湿墨,或枯笔。
山和水全以干枯的线条写出,无大笔的墨,惟树叶有浓墨、湿墨,显得山淡树浓。
远处的树有以浓墨点后再点以淡墨,皆随意而柔和。
虽师出董巨,又超出董巨,把赵孟頫在《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双松平远图》中所创造的新法又推向一个高峰,自出一格。
元画的特殊面貌和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
元画的抒情性也全见于此卷。
后世的画家对此图评价极高。
董其昌题识:“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
”“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邹之麟题识谓:“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王羲之)也,圣矣。
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