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剡溪访戴图》及历代名家《雪夜访戴图》

合集下载

谈《世说新语》的人品和文风——以《雪夜访戴》为例

谈《世说新语》的人品和文风——以《雪夜访戴》为例
之“ 势 ”, 在 中 国 书 法 史 上 有 相
当 高 的 地 位 。 曾 历 任 车 骑 参
军 、 大 司 马参 军 、 黄 门侍 郎 。 生
“ 吾 本乘 兴而行 , 兴尽 而 返 , 何
必见 戴 ? ”
自己 明 明在 东鲁 , 不 在 山
阴, 却说 和王子猷 “ 山阴雪后” “ 月下 乘 舟 ” 同样 的 “ 风流 ” 。 这 样 的境 界 , 不 但 是 在 当
两千 年来 , “ 乘 兴 而来 , 兴 尽 而
返 ”, 可 以说是一 种准成语 , 表
冷, 把 门打 开 , “四 望 皎 然 ” , 欣 赏雪景 , 上 下左 右 , 一 片洁 白。
继而动 机强化 了, 光 是 看 不 够 过瘾 , 还要 饮 酒 助兴 。再 下 去 ,
有怀 》 的开 头“ 昨夜 吴 中雪 , 子 猷
佳兴发 ” , 就 是 以 王 子 猷 雪 夜 访 戴 的典 故 来 美 化 自己 的 朋 友 ( 王
现 的是 文人 潇 洒 的情怀 。
今 天 看起 来 , 其 特 殊 动 人 之处显然是一种个人化 的 自
十二 ) 。在《 东 鲁 门泛 舟二 首》 中
更 是 充 满 了这 样 的 夸 耀 :
日落 沙 明 天 倒 开 , 波 摇 石 动水萦回。
/ … 、
由 。 这 种 自 由 不 但 不 为 外 物 所
拘, 而 且 也 不 为 自 己 一 时 的 动
提 示这种 兴 , 不 仅 仅 是 为 自然 景观, 而 且 是 为 自 己 心 境 的 脱
机 所拘 , 如 陶 渊 明 所 谓 心 不 为
上的标点 , 不过七十字 , 但 是 对
后 世 影 响 很 大 。 在 绘 画 上 有

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

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

JIAN NAN WEN XUE《世说新语》是一本表现魏晋士人的“志人小说”。

专力表现魏晋时期士人的言谈行至、容貌外饰等,淋漓尽致体现了魏晋时期不同阶层独特的审美趣味。

本文以晋朝书画家王徽之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雪夜访戴》为例,分析晋人内在气韵和外在风貌的关系,以及这种审美观念与时代的关系。

晋人爱美,晋人之美不同于汉代的琳琅满目的美,也不同于唐代的雍容之美,它是一种内蕴深厚的风度之美。

王子猷“雪夜访戴”是表现古代士大夫“雅兴”最有名的故事,既是后世文学中常见的典故,也是画家特别喜欢的素材。

率性而为的王子猷短文前半部分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均是简短的句子,以一连串的动作,描摹王子猷于雪夜中醒来时在广漠的世界中独酌彷徨,令读者感受到那清冷而寂寞的氛围,能够体会到生命在这一时刻是尤其敏感的。

而后由咏左思《招从《世说新语·雪夜访戴》看晋人之美■许燕妮通假和引申存在,才使得它们在意义上有所关联。

又如:“诏、亮、左、右、相,导也。

”“诏、相、导、左、右、助,勴也。

”“亮、介、尚,右也。

”“左、右,亮也。

”“导,指导,教导,疏导。

诏,告戒,教导。

《吕氏春秋·应言》:愿大王之更以他们诏之。

亮,通“涼”。

辅佐。

《毛诗》中《大雅·大明》:涼彼武王。

《释文》说《韩诗》作“亮彼武王”。

左,‘佐’的本字。

辅助,佐助。

右,‘右’的本字。

帮助,赞助。

《周易·泰象》: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相,辅佐,扶助。

勴,赞助。

[案]根据《尔雅》释词条例,训释词当为常用词。

‘勴’是生僻字,应在‘助’之上。

介,传宾主之言人。

引申为佐助。

尚,尊崇。

引申为辅佐。

”对比前文,“亮”在“亮,信也”与“亮,导也”中虽是字形相同,但各自的通假字和意义却相去万里。

同时“左”“右”二字是分别与“佐”“佑”为古今字的关系,才有了“辅助”之义。

所以“展转相训”一词,只是对《尔雅》中一些反复辗转相互训释在形式上的概括,归根结底还是训释词之间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才会出现这种现象,而意义相通相近则是通过字音、字形和字义实现的。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文/薄松年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创造的独特山水画风格样式及笔墨技巧经常和明清文人画发展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他被列为“元四家”之首,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明代王世贞论及古代山水画艺术时谓:“山水画,大小李(指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不止阐明山水画由唐至元风格的嬗变,更指出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创新中名家巨匠的突出贡献,从中也可见到大痴道人黄公望在山水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来山水画在绘画艺术走向全面成熟的宋代已发生飞跃性的进步,高度的写实技巧,优美的意境创造,形成生动逼真精密不苟的画风。

至南宋时,社会上的名家高手聚集于宫廷画院,李、刘、马、夏又另出新意,精心设计的一角半边的构图和刚劲奇峭的山水形象风靡一时。

由于迎合贵族及世俗的审美取向,当时艺术上也出现细巧刻露,甚至萎靡柔丽之习。

元代统治者崛起于漠北,入主中原后未再经营画院建设,南宋画风亦渐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为之衰谢;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剧烈变更,却导致了文人士大夫绘画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特别是水墨写意山水画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

在这一画风转变中,元代前期的赵孟頫标榜“古意”,追求朴素文雅的“士气”,提倡以书入画,起着开启先河的关键作用,而亲身受到赵孟頫指授的黄公望更使之发扬光大,自成一家。

又著有《写山水诀》,言简意赅,论述明了而见解独到,理论上和艺术实践踏上均取得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

俗谓“宋画重理,元画重趣”。

但黄公望的绘画是在充分尊重和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创新的,他在追求抒发主观情趣和笔情墨韵的同时,并不忽略绘画的法度和形象意境的塑造,其作品有着真山水的形象依据和真切的生活感受。

他极力主张“大抵作画,只是一个理字最紧要”,表现了既强调师法造化,熟悉自然山水的规律,又重视掌握绘画艺术的方法技巧。

王子猷雪夜访戴 ppt课件1正式版

王子猷雪夜访戴 ppt课件1正式版

字词解释
〔山阴〕今浙江绍兴市。 〔眠觉〕睡醒了。 〔皎然〕洁白光明的样子。 〔左思〕字太冲,西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 隐士清高的生活。 〔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 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 〔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 (shèng)县。 〔经宿方至〕经过一宿的功夫才到达。 〔造门不前而返〕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造,到、至。
王子猷雪夜访戴
《世说新语》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 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记述 东汉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各色 人物的逸闻轶事的杂史。,是由 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 (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 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 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 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 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 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 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
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但盼风雨来 能留你在此隐约雷鸣 阴霾天空 即使天无雨 我亦留此地 笑那浮华落尽 月色如洗笑那悄然而逝 飞花万盏智者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仁者高山仰止,厚德载物。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大提琴的声音就像一条河,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 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心中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 冬雪。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顺其自 然就好。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或许前路永夜,即便如此我也要前进,因为星光即使微弱也会为我照亮前路 操千曲那而心到晓月然中,观千剑那而 心到识器。就让我们继续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即使岁月以刻薄与荒芜相欺。低级有低级的好处,人家不好意思难为你,只要你乖乖地,可以得过且过,一 旦升得高,有无数的人上来硬是要同你比剑,你不动手?他们压上头来,你动手?杀掉几个,人又说你心狠手辣,走江湖没意思。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 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累了们的睡吧不到只为了一个孤独的夜晚如着弃一个耀当生觉的黎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 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人生这条路,无论你走到哪里,身后有人追赶你,远方有人回头找你,已是最大的福分。胖子临走说了 一句套话: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说的挺有感觉,若不是这么多时间相处下来,又出生入死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套话里的意思有多么婉转凄凉。 我背 负着幸福,却追寻着痛苦。流浪也许是爱你唯一的去路。 曾经的自己拼尽全力在路上,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而活;曾经的自己咬紧牙关勇敢坚强,为了自己所想 的生活而活。而我今天的继续远行,是为了不辜负曾经的自己,是为了做和曾经一样努力的自己,是为了对得起曾经的那份隐忍和坚持。 无论是一片坦途的光明, 还是绝望寂静的黑暗,人总是不断向前走。你想到达明天,那么此刻就不要停下脚步。 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实的流露 你不是喜欢 披发

[专题]文:《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

[专题]文:《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

[专题]文:《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文:《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世说新语》——王子猷雪夜访戴王子猷者,何人,东晋书圣王羲之的第五子。

《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许多魏晋名士的风流风采。

其中关于王子猷的故事就有好几个。

这里不妨先摘抄几条共赏之。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

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

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

弄毕,便上车去。

客主不交一言。

——《世说新语?任诞》这是说有一次,王子猷应召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所乘之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过,王与他并不相识,船上一位客人道:“此人就桓野王。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字野王。

谯国锤县人,桓景之子。

淝水之战中,桓伊与谢玄、谢石带领北府兵迎战,大败前秦军队。

桓伊以军功封为永修县侯,进号右军将军。

桓伊不仅会打仗,还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尤其擅长吹笛。

《世说新语?任诞》篇42载:“桓子野每闻清歌,辄唤:‘奈何~’谢公闻之,日:‘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

”’清歌,就是声调悲婉凄美的挽歌。

桓伊每次听到清歌就大叫“怎么办啊”,感伤到了极点,说明他不仅对音乐有着极高的领悟力,而且十分重情,所以谢安说他“一往有深情”。

成语“一往情深”盖由此而来。

王子猷听说岸上之人竟是桓伊,便命人到岸上对桓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此时已是高官显宦,但他素知子猷之名,对如此唐突的邀请也不在意,当即下车登船,坐在胡床上,拿出笛子就吹,笛声清越,高妙绝伦。

据说他吹的曲子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人。

整个过程,“客主未交一言”真正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啊~2、王子猷作桓车骑骑兵参军。

桓问曰:“卿何署,”答曰:“不知何署,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

”桓又问:“官有几马,”答曰:“不问马,何由知其数~”又问:“马比死多少,”答曰:“未知生,焉知死~”---《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曾在车骑将军桓冲的幕府中担任骑兵参军一职。

王子猷雪夜访戴[1].ppt

王子猷雪夜访戴[1].ppt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望皎然」是因为大雪覆地,一片银白 (B)「因起彷徨」是因为思念友人戴安道 (C)「经宿方至」是因为缺乏交通工具 (D)「造门不前而返」是因为没有人在家
谢 谢 大 家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 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 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 真性情。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 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 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 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 雪、咏诗、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 一连串的动态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 却形神毕现,气韵生动。
刘 义 庆刘义庆源自王 子 猷 雪 夜 访 戴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 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 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 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 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 的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 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 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 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该书所记个别事实 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 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 史料,价值很高。被鲁迅先生称为:“一部名 士底的教科书。”
xi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原因
本来 是
表因果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 王子猷(yóu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五儿 子),居住在山阴,一次晚上下大雪,他 从睡梦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令仆人上酒, 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 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 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 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 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 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 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 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王子猷雪夜访戴》课件上海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王子猷雪夜访戴》课件上海版五四制

shàn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立即就
就:接近, 拜访
xiǔ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到,
至 名动,
进入
chéng xìng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原因
本来 是
表因果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解释全文
王徽之字子猷,弃官后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 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 望去,白茫茫一片。就起身徘徊,吟咏左思的《招 隐诗》,忽然想起戴安道(戴逵字安道)。当时戴 安道在剡县,王子猷就在夜晚乘小船到戴安道那里 去。走了一夜才走到,到戴安道门前却不上前敲门 就又返回了。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 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 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王子猷在雪夜突然想起 老朋友,就不顾百里之遥前去造访。
小结归纳:
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 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 “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 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命酒、赏雪、咏诗、 乘船、造门、突返、答问,王子猷一连串的动态 细节均历历在目,虽言简文约,却形神毕现,气 韵生动。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 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 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 真性情。
刘义庆(403—444), 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 州)人,南宋文学家。宋 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 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 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 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 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 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 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 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 建康(今南京)。刘义庆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 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王子猷雪夜访戴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王子猷雪夜访戴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王子猷雪夜访戴_450字王子猷雪夜访戴,是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的作品,以其深刻的历史典故和鲜明的历史背景而著称。

故事发生在南宋末年,主要讲述了王子猷在雪夜访问戴侯府的故事。

这个典故不仅展现出了王子猷的聪明才智,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情怀。

南宋末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

在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外敌入侵,内忧外患。

这种时局下,戴侯府堡东县杨万里是南宋一位较为有名的名士。

而王子猷则是当时著名的红学家、评论家和散文家。

他的父亲王予诩为江宁府通判,曾协助朱元璋收复南京,亦是《靖难录》的主要作者。

在这种大背景下,雪夜访戴的故事就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厚重感。

在这个故事中,王子猷作为南宋的志士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卓尔不群。

在一个寒冷的雪夜里,他前往东县戴侯府访问杨万里。

当时正是大雪纷飞的日子,山道崎岖,户外一片白茫茫。

潮湿的雪地上踩得咯吱作响,风雪阻挡了许多人前行的脚步,但对王子猷却如同踏着铺满红毯的大路一般,丝毫没有阻碍。

他一路披星戴月,行至密林深处,终于来到了戴府。

杨万里因为生活富足,对待穷人忽视者,他在家门口,豢养了一只穷人托名者之鸽子为食;夜半,驱使农夫着雨雪入山仓以筑蟊,使之死。

而王子猷在大雪之夜,访问贵族,本身就充满了讥笑意味。

王子猷前来戴府,意在不屑,却又藏得诗人有度。

王子猷到达戴府后,他对杨万里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番讽刺。

他用自己的帽子接下了杨的鸽子,以此来讥讽杨的奢侈之风;用绳子把杨户外的草层拆开,以此来嘲笑杨的残暴行径。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既是历史典故,同时也是一种文学传统。

在这个故事中,王子猷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挑战了杨万里,展现了他的志向和思想,也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

从这个历史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子猷是一个充满才情和正义感的文人。

他不仅在文化领域有卓越成就,更在时局紧张的南宋末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及历代名家《雪夜访戴图》【阴山工作室按】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传世名画《剡溪访戴图》是一幅以历史典故为主题的雪景山水。

在黄公望之后,历代画家也有不少《雪夜访戴图》。

这个历史典故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个“戴”指的是谁,又是谁在雪夜去访戴?下面我们就循着大家的墨迹,也去访一访这个神秘的“戴”。

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绢本浅设色74.6x55.3厘米云南省博物馆藏■ 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

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养子,这位黄公年已九十,膝下无子,得子万分欣喜,笑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黄公望,字子久。

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后人把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剡溪访戴图》是建国初筹建云南博物馆时由云南著名收藏家高荫槐先生捐赠的。

尘封二十多年后,1980年徐邦达先生到云南博物馆,从一大堆已被定为“参考品”(即伪品)中慧眼识宝,将《剡溪访戴图》鉴定为元代黄公望的真迹,从此《剡溪访戴图》成为云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剡溪”为曹娥江流经浙江嵊州境内的一段干流,夹岸青山逶迤,溪瀑奔流,历来有“剡溪九曲”之胜景。

黄公望的名作《剡溪访戴图》,是以东晋王羲之第五子王子猷雪夜乘舟造访剡县的戴逵为题材的一幅绝世名作。

作者采用了“借地为雪”的艺术手法,表现剡溪、山壑的美丽景色。

全图山峦叠嶂,高低错落,显得异常雄奇。

山下剡溪款款流过,溪中飘来一叶小舟,舟上有艄公和船客各一,舟中人物缩颈拢袖之状。

不远处,山脚之下,几排屋宇错落构置,山脚下的庭院积雪寂无一人,烘托出清寒萧瑟的气氛。

此画笔墨简淡,群山被大雪覆盖,雪中伸出的枝桠用浓墨点写,仅在深凹处略加擦染。

图中题款:“至正九年正月□王贤画,二十五日题。

大痴道人时年八十有□。

”此画当是黄公望去世前的珍品。

“王子猷雪夜访戴”源于南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

其文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文意思是说: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今绍兴)。

一天,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

四下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漫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间想起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行。

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这就是成语“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出典。

王子猷,字徽之,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五子。

《晋书》本传说他“性卓荦不羁”。

东晋时,士人崇尚纵酒放达,王子猷也如此。

他弃官东归,退隐山阴。

戴逵,东晋著名隐士、艺术家,字安道,谯郡人(今安徽亳州市)。

精于雕塑、绘画、音乐。

太宰司马晞使人召其弹琴,戴摔琴于地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遂避居剡县。

《晋书·隐逸传》评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

”据民国《嵊县志》记载:自剡山以北五里许东出曰艇湖山(道光志作县东五里)晋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舟至此返故名(名胜志)俗呼并湖山上有塔下有子猷桥访戴亭(万历府志)艇湖今淤为田(同治志)。

从此段记载中,我们可知王子猷是在艇湖山下的剡溪段返还的。

这故事洋溢着文人随心之所欲的“逸兴”,似乎正契合元代文人的画意,故黄公望画来得心应手。

图下是曲折蜿蜒的剡溪,上面是层峦叠嶂的山峰,山凹的岸边村舍错落,但空寂无人,溪中有一叶篷舟,舱中一人拢袖御寒,船夫用力划桨,而船行的方向似在离去,正是子猷“兴尽而返”的时刻。

画面萧瑟冷寂,寒气逼人。

宋以来画家惯用水墨留白的方法表现积雪,此图稍为不同的是树的枯枝杈丫上也刻意留白。

山石堆叠,结构繁复而勾笔简略,只在石根处略加皴、擦,空灵洒脱。

注重水墨渲染,而在石凹处及木质物件上施淡赭石,用的正是其倡导的浅绛法。

无论章法及勾皴,都接近于南京博物馆的《富春大岭图》。

在黄公望的绘画作品中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是笔势雄浑,另一种是意境深远。

《剡溪访戴图轴》便是笔意简远的一种,画作采用接地为雪的艺术技法,以简单的笔墨勾勒出层叠的远山,衬以淡墨烘染的背景,寥寥数笔便把雪后群山巍峨粉妆玉砌的景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专家说,没有《剡溪访戴图轴》这种化繁为简的冷峻也就不能确定黄公望在中国绘画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纸本水墨91.8x39.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张渥(?-约1356前)是和黄公望几乎同时代的画家。

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淮南(今安徽合肥)人,后居杭州(今浙江杭州)。

通文史,好音律,然屡举不中,仕途失意,遂寄情诗画。

能山水,“尽自然之性”,擅长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丽流畅之风;擅“铁线描”,被誉为“李龙眠后一人而已”。

亦尝作弥勒佛像。

所画线条刚劲飘逸,人物形神刻画生动,兼画梅竹亦潇洒有致。

张渥最著名的作品是《九歌图》(参阅阴山工作室《元张渥<九歌图>》)。

剡溪之上,小舟漂荡。

天气寒冷,夜风不时来袭,时而裹挟雪花,但王子猷还是将船帷绾系,敞开四围,让视野变得开阔。

他忽而左岸睃巡,忽而右岸凝神;寒风起,缩缩肚子,眼睛却一刻不歇地观赏两岸雪景,一点也不觉得疲劳。

橹声欸乃,雪夜岑寂,万籁无声。

疾过险滩,缓流平溪,心驰神往那个叫艇湖的地方。

这就是元代画家张渥笔下的《雪夜访戴图》(见图)。

图中的王子猷,此时此刻正坐在船舱里,缩颈袖手地借着雪光夜读,神态生动,情态逼真。

我一直弄不明白,画家为什么不选择横幅来展现剡溪两岸景色,而要在漫长的雪夜里作如此瞬间的“截屏”:一条小船,一棵大树,两个人。

树高,顶天立地,布满整个画幅的左侧;它繁枝横逸,片叶不遗,雪色熠熠。

岸之短,树之高,给人以冷峭之感。

如此天寒地冻的雪夜,还能安然若素地读书,实在令凡人不可思谋。

难道这就是名士风流,魏晋风度?张渥《雪夜访戴图》工笔细描,取景淡雅清新,别具一格。

画中王徽之坐在船舱,缩颈袖手看书,神态生动。

画家以简练的线条,表现出严寒的气象,刻画了人物的精神面貌,河岸古树枝干虬劲,或浓墨渲染,或淡墨勾勒,表现出画家高潮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底,实为他生平倾心之作。

明戴进雪夜访戴图立轴设色绢本保利2009秋拍成交价201万元■ 明戴进《雪夜访戴图》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明前期重要画派“浙派”的开创者与重要代表。

戴进在宣德间(公元1426—1435)官直仁殿待诏,绘画临摹精博,得唐宋诸家之妙,故道释、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兽等,无所不工。

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后工书画,以卖画为生。

其山水源出李唐、马远、夏圭,技巧纵横,画风健拔,一变南宋浑厚沉郁的风格,画神像、花鸟,都极精致。

他画人物远师吴道子、李龙眠,创蚕头鼠尾描,行笔顿挫,笔法豪放。

其画风风靡于当时吴伟、张路、王世祥、方钺、戴泉、夏芷、何适、谢宾举、谢时臣、汪肇、蒋嵩、夏蔡等多人,皆承其画风,而形成“浙派”。

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人物佛像能变通运笔;顿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别具格调。

画在明中叶影响较大,是“浙派”创始人。

参阅阴山工作室《明代浙派开创者戴进<雪夜访戴图>》。

明周文靖雪夜访戴图绢本淡设色161.5x93.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周文靖《雪夜访戴图》周文靖(?-1463以后)字叔理,号三山,明代宫廷画家。

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无声诗史》《图绘宝鉴》作莆田人;《福建通志》作长乐人)。

宣德(1426—1435)间以阴阳训术徵值仁智殿。

御试《枯木寒鸦》第一,授大庾县典吏,历官鸿胪序班。

子鼎,亦善画,袭锦衣卫镇抚。

工山水,学夏圭、吴镇,堪配谢环。

所作用笔细密遒劲,苍润精密,笔力古健,墨色苍润浑厚,构图新颖有致。

人物、花卉、竹石、翎毛、楼阁、牛马等亦有佳趣。

与戴进、谢环、李在、石锐等浙派画家齐名。

周文靖《雪夜访戴图》用笔老辣,烘染精到,设色雅淡。

右上自题“雪夜访戴。

周文靖写”。

钤“□理”、“日近清光”、“三翠轩”印三方。

在诸多的《雪夜访戴图》中,周文靖的画是人物最多的。

图中一只小船行驶在江面,站在船头、船尾的梢公奋力地划着;船上蓬中透着微弱的灯光,显见夜色已深;蓬外有一童仆,蓬内的人大概就是王徽之了。

全画构图简约旷远,用笔虚多实少,着力于对“夜访”主题的渲染,营造了画面的气氛:近处墨色较深,远处墨色朦胧,坡岸上及被夜色遮掩的茅屋顶上覆盖着白雪,虚灵空潆的笔调,显示出雪夜的寂静和寒冷,真是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雪夜行舟图。

画中山、石、树木的处理,有马远的笔法,而积雪则有元人韵味。

明夏葵雪夜访戴图立轴绢本水墨淡设色195.6x88.6厘米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藏■ 明夏葵《雪夜访戴图》夏葵,生卒年不详,活动在1405— 1435年前后。

明代画家,字廷晖,钱塘(今杭州)人。

画山水、人物师法戴进。

夏葵《雪夜访戴图》是典型的北派山水,学南宋马、夏画风,以斧劈皴刷山石,画树多露根,瘦硬曲折。

如果就画论画,夏葵的这幅画本身无可挑剔。

斧劈皴造就的刚猛风格,让夏葵的《雪夜访戴图》和前面几位画家迥然不同。

但“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嵊州的剡溪,以北派大刀阔斧的画法来写柔美江南,让人多少有些感觉不协调,锐利的棱角让传说中的魏晋风度少了几分潇洒,多了些许生硬。

剡溪之路是“唐诗之路”的一个重要环节。

据专家考证,先后有400多位唐代诗人曾沿剡溪一路游走,或浅吟,或狂歌,留下两千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常人眼里的“怪人”王子猷,恰恰用他怪异的行为,为“唐诗之路”遗留了美丽的花瓣,也为剡溪平添了无限的人文魅力。

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画家挥毫泼墨丹青,以“访戴”为题材绘出了诸如“雪夜乘兴图”、“雪夜访戴图”的传世之作。

据宋高似孙《剡录》载,就有钱逊叔、李商老、廉宣仲等人所作“访戴图”,画中有友人题咏。

此题材历元、明、清,可以说至今仍被文人雅士在诗、画领域里反复吟唱和创新,印证和阐释着“东南山水越为首,而剡为面”的意蕴。

━━━━━━━━━━━━━━━━━━━━━━━━【参考文献】张德宁《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新民晚报钱徐良《黄公望和《剡溪访戴图》——兼论历代“访戴图”和题画诗》,嵊州新闻网■ 本文为阴山工作室编撰,转载请保留此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