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黄公望《写山水诀》
浅谈黄公望的山水画

浅谈黄公望的山水画作者:刘柳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6期摘要:黄公望是元四家之一,位居元四家之首,也是“浅绛山水”的创始人。
他在绘画中师法董源、巨然。
黄公望博学多才,但是他一生并没有做官。
后来被诬入狱,出狱后学画。
晚年苍茫简远、博融众长、汲自然之灵,其法大变自成一家。
元初大师戴表元谓其过似晋宋酒徒。
至于风雨寒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士。
此岂寻常画史也哉。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的代表作。
其画风是简淡深厚,用色方面多赭色。
画中的景色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疏密有序、浓淡相应等。
画中的线条苍劲有力赋有节奏感等。
这些都和黄公望在作画中处于那种自然无为的状态和“成竹在胸”,“身与竹化”的境界有关。
关键词:元代;黄公望;山水画;自然;无为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
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养子,这位黄公年已九十,膝下无子,得子万分欣喜,笑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黄公望,字子久。
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后人把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在师法董源、巨然的基础上格外注意“师法造化,中的心愿”、“删拨大要、凝想形物”,致力于绘画技法和绘画风格的不断创新每当他在写生之前,都要对景致非常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合自己心意的景致就用随身携带的画笔描摹出来。
他积累了不少绘画方面经验。
例如,画石要突出三面,最要形象不恶。
石有三面,或在上,或在下,或在左侧,皆可为面。
临笔之际,殆要取用。
描绘山川要似与非似之间,身即山川而取之。
在出狱以后,他将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云游山川之间和用笔记录美景。
这些为他以后的绘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培养了他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审美意象的表达和自我风格的表现。
黄公望 元18

画家介绍黄公望——(1269——1354年),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
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
善画山水,继承董源、巨然画法而有所创新。
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
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作。
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为“元四家”。
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
代表作品《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九峯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嶺图》、《水阁清幽图》、《丹崖玉树图》等。
名画赏析元·黄公望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藏浙江省博物馆。
后段仍沿袭原名,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山光水色的初秋景色,山峦起伏,坡陀曲折,江水浩淼,林木疏秀,茅亭房舍,烟波钓艇,笔墨纷披,意境萧疏幽淡、苍茫简远,为黄公望的传世之代表作。
此图以水墨浅绛为主,景色平静、淡泊。
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
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
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富春山色,隔岸远观,轮廓平滑,毫无峥嵘之态,待上山近看,方知山头多有嶙峋大石,只是全被树木遮蔽,远观根本看不出来。
黄氏晚年自号“一峰道人”,当与他居处附近的山色有关。
我得缘亲访其富春居所后的“一座山峰”,果然在林木掩映的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微露头角,傲然挺立。
证之画卷,可谓得以传画家之神。
由是可知,山水画到黄子久,在结构上,要把远观与近玩的山水经验合而为一,并以随机应变的方式,即兴呈现;在笔法上,要把个人画法与古人画法合而为一,展现文化历史感;在墨法上,则要层次繁、呼应多,达到品位深厚、滋润丰富的境地。
在中国墨彩画“抒情山水”的传统中,《富春山居图》可谓上承王维、董源、“二米”与赵孟頫的艺术探索,下开王蒙、倪瓒、陈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涛……直至黄宾虹、余承尧的笔墨道路,承先启后,是一件转折点式的伟大抒情山水杰作,这第一件“即兴修改补充呼应式”的山水画,值得关注和研究。
智慧树知到答案 视觉与艺术章节测试答案

1、单选题:中国2016年启动的世界最大口径射天望远镜在哪个省?选项:A:贵州B:云南C:甘肃D:四川答案: 【贵州】2、单选题:人类创造的图形图像可概括分为几大类?选项:A:五大类B:两大类C:四大类D:三大类答案: 【三大类】3、单选题:人类个体之间视觉记忆的相互交流运用()。
选项:A:图像描绘B:语言表述和图像描绘结合C:语言表述答案: 【语言表述和图像描绘结合】4、判断题:每个人的经历、思想自然会成为人类或群体的记忆吗?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判断题:视觉信息,是人类信息的主要部分。
选项:A:对B:错答案: 【对】1、单选题:“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的画语录,这句话揭示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
选项:A:张大千B:刘海栗C:齐白石D:徐悲鸿答案: 【齐白石】2、判断题:毕加索是后现代主义画家。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3、单选题:杜桑给《蒙娜丽莎》画上小胡子的原因是()。
选项:A:失误B:对艺术观念的革命C:一种幽默答案: 【对艺术观念的革命】4、判断题:可以将世界不同文化体系下的视觉艺术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并判定它们的优劣之别。
选项:A:错B:对答案: 【错】5、单选题:梵高是()画家。
选项:A:印象主义B:现实主义C:后印象主义D:超现实主义答案: 【后印象主义】1、单选题:布德尔的雕塑追求的是雕塑造型的()。
选项:A:光线变化B:形体张力C:建筑感答案: 【建筑感】2、单选题:罗马尼亚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作品关注的是()。
选项:A:造型材料和工艺B:价值C:形象造型答案: 【造型材料和工艺】3、判断题:纪念性和象征性是雕塑艺术的特点之一吗?选项:A:错B:对答案: 【对】4、判断题:中国天津的泥人张,算是现实主义雕塑吗?选项:A:对B:错答案: 【对】5、判断题:绘画适合表现象征性题材,雕塑适合表现情节性和故事性题材。
选项:A:对B:错答案: 【错】第四章单元测试1、单选题: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一书中提到:“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的宇宙观。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的故事

黄公望与富春⼭居图的故事 黄公望与富春⼭居图的故事 元朝⾄正七年,七⼗九岁的黄公望和师弟⽆⽤⼀起从松江来到浙江富阳。
黄公望很快被“⽆处不画图”的富春⼭⽔吸引住了,于是便不想再四处云游,⽽是想住下来描绘富春江的美丽景⾊。
⽆⽤虽然也酷爱书画,但他不擅绘画,于是独⾃云游去了。
这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富阳城东⾯的鹳⼭矶头,在富春江边的⼀块礁⽯上坐下来,然后从⽪袋中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
他正陶醉在秀丽景⾊中,突然背后被⼈猛地推了⼀把,黄公望毫⽆防备,⼀下掉⼊江中。
这时,那⼈发现驿道上远远有⼈⾛来,慌忙逃⾛了。
是谁想把这风烛残年的⽼⼈置于死地?这还得从头说起。
四⼗五岁那年,黄公望来到⼤都(今北京)都察院,成为⼀名书吏,参与江南经办有关⽥粮征收事宜。
他的上司张闾,官居江浙⾏省平章政事的⾼位,⼜是经理江南⽥粮的主官。
因贪污舞弊掠夺⽥产⽽逼死了九条⼈命,张闾被抓,黄公望也受到牵连。
在狱中,他供述了张闾贪污的⼀桩桩罪⾏,使张闾受到严惩。
黄公望出狱时已年过半百,他⼼灰意冷,绝了仕途之望,寄情于⼭⽔,成了⼀名清修的道⼠,专⼼从事⼭⽔画创作。
因黄公望揭露了张闾的罪状,张闾的亲属怀恨在⼼,⼀直想对他进⾏报复。
后来,张闾的外甥汪其达得知了黄公望的去向,便⼀路追踪⽽来。
因为⽆⽤师弟⼀直不离左右,汪其达⽆从下⼿,只得等候时机。
如今⽆⽤离去,汪其达见黄公望独⾃在江边作画,就下了毒⼿。
也该黄公望命⼤,⼀个叫何树平的樵夫,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到有⼈被推下江去,便飞跑过去,连⾐服也顾不得脱便跳⼊⽔中,⼀个猛⼦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看他昏迷不醒,就把他拦腰抱起,头朝下拍着背部。
不⼀会⼉,黄公望把肚⾥的⽔全都吐出,清醒了过来,在矶⽯上休息了⼀会⼉就没事了。
黄公望估摸害他的⼈肯定是张闾的亲属,就把实情对何树平说了。
何树平想,那⼈如果知道黄公望还活在世上,肯定不会罢休,于是直截了当地说:“伯⽗,我家住在江边的⼭上,离县城不远,但⾮常隐蔽,您和我⼀起回去吧。
浅谈黄公望山水画中的风水思想

浅谈黄公望山水画中的风水思想作者:王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8期摘要:黄公望不仅是元四家之一,还是道教全真派的重要人物,他在山水画方面建树卓著,对后世影响较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对他作品中的风水布局思考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视点,但尚未充分展开,还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文章试以风水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资料等对其传世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其山水画中的风水要素,探讨风水思想对他山水画形式和构图的影响,揭示出风水与山水画以及风水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是构成黄公望山水画中风水思想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其具体分析,进一步认识黄公望的山水画艺术。
关键词:黄公望;风水;山水画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8.0261 黄公望与“相画”说《写山水诀》被学术界公认为黄公望所作,且评价较高,元人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说《写山水诀》“亦有理致”,郑昶在《中国画学全史》中也认为“语出中肯,尤作为后学之科律”,足见其影响。
该书在谈到李成绘画时有“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
米元章论李广丞有后代,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①的论述。
文中提到了画中存在风水,即“相画”的观点。
虽然该观点早在北宋时期已有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谈及,并不是黄公望首创,但可以看出他比较认可山水画中存在风水的观点。
2 水与早期山水画的关系黄公望之所以认同山水画中存在风水,原因比较多,但主要是因为山水画的起源与风水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风水,晋人郭璞在《葬经·内篇》中说:“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②这是简单介绍风水的最早言论。
之后,古今中外的很多学者都对风水做了各种阐释。
综合来看,风水包含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操作技术和方式方法,不仅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还是一种实用技术,在我国尤其是在古代的城镇、园林、民居、陵墓等建筑的选址、规划、营造等方面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与哲学、美学、心理、地质、气象、建筑、数理、生态、景观等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和谐统一。
黄公望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 《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在这幅画里,黄公望仿佛听到河流喜悦的声音,也听到了河流哭 泣的声音,听到自己科考时的得意,也同样听到了他46岁时坐牢 的痛苦。 画中,黄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 找到5个。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 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600多年前,80岁的黄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自我。 他在这幅“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画里,他找到了整个世界。
王献之的《中秋帖》
王献之写了30多个字,乾隆盖了80多个章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不关我的事,是印章先动的手
乾隆的印章有1000多个!
这么多印章在手怎么管理?
古代皇帝的印章是权力的象征。据说乾隆在 位时就因为印章过多而混乱发生过被盗用的 事件。有个太监张贾原来是当时某大官下的 舍人,后来以太监的名义入宫服式乾隆,备 受乾隆的宠爱。小人得志忘乎所以,一次醉 酒后与人争执竟自称以后要当皇帝的人。。。
在古代,50岁已是人生暮年,也许等待黄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从来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 对于黄公望来说,他的人生盛宴才仅仅是刚刚开始!
黄公望学画画,想到了就立马去学。 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是大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弃官隐居于浙江余杭的 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太晚了,回去吧! 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学,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之后的29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走哪看哪,极度专注,没有人知 但是只要他安静下来,整个世界好像都是和他无关的。
秋山招隐图诗翻译

秋山招隐图诗翻译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象的自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以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
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
”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富春山居图》为此格代表。
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
这是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演变技法的创新。
而《秋山招隐图》正属这一格。
大痴老人于至正七年丁亥归隐富春,时年七十有九。
这位一生仕途飘零的男子,在出狱后,看破世事,退隐山林,寄情山水,这张《秋山招隐图》正是他赠予友人朴夫隐君的佳作。
大痴老人在题跋中写到“结茅离市场,幽心辛有托。
开门尽松桧,到枕皆丘壑。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
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忽略。
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
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
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
莫似桃源渔,垂询路即错。
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
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可见大痴老人与陶渊明颇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草盛豆稀的住所里“悠然见南山”,黄公望在富春山的茅舍小筑中“不知身世在尘寰”,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画小洞天图之以招同志与之皆隐也。
黄公望在他写的《写山水诀》中说:“先以谈起,可补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秋山招隐图》正是黄公望运用淡起而渐用浓墨,施以浅绛绘画技法的典范之作。
整个画面以淡作为基调,只在要紧处略加重笔,淡为浓做铺垫,浓在淡中愈见精神。
此画用墨清淡萧散,淡而不失厚重,淡而不伤其神,可谓气韵生动,正是在这有与无之间,黄公望让这种淡雅到达极致,似高节名士遁隐山林,无一丝世俗烟火之气。
读懂黄公望字画

读懂黄公望字画黄公望在他写的《写山水诀》中说:“先以谈起,可补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秋山招隐图》正是黄公望运用淡起而渐用浓墨,施以浅绛绘画技法的典范之作。
整个画面以淡作为基调,只在要紧处略加重笔,淡为浓做铺垫,浓在淡中愈见精神。
此画用墨清淡萧散,淡而不失厚重,淡而不伤其神,可谓气韵生动,正是在这有与无之间,黄公望让这种淡雅到达极致,似高节名士遁隐山林,无一丝世俗烟火之气。
黄公望山水画集历代古贤之大成,他潜心研究唐人及北宋山水画的用笔用墨,对荆关、董巨之南北画派了然于心。
他并没有被前人的笔墨技法所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实践,潇散宋法,独创“浅绛山水”,自成一家。
其笔墨“苍润浑厚”,对后世影响极大,特别是明清山水画,几乎就是黄公望的翻版,但从未被超越。
观其存世《富春山居图》原作,确实如此,深得前人精髓。
其中的苍润之笔如此完美,韵味无穷,令后人仰止,顶礼膜拜。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道人,又号大痴道人,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
公望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氏为养子,这位黄公年已九十,膝下无子,得子万分欣喜,笑道:“黄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叫黄公望,字子久。
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后人把他与吴镇、王蒙、倪瓒合称“元四家”。
黄公望早年时就拜师于赵孟頫,并亲受他的指点。
赵孟頫是元朝官场与画坛上的著名人物,诗、书、画样样都很精通,绘画上继承了唐代古拙简率的余风,并有所变法,绘画风格既能精工笔又能写意。
他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书画学人的爱护使其成为一代宗师,他在元代是开启一代画风的领袖人物。
元代画家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受赵孟頫的影响,黄公望也是其仰慕者之一。
黄公望是通过好友王蒙的引荐才得到见面的机会,黄公望自身的博才多艺及绘画上的功力,使他有幸得到赵孟頫的亲向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
2014-03-28 點击右边关註 〉 书画新风景
1.近代作画。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2.树要四面倶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
3.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4.树要偃仰稀密相间。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
5.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6.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圆之法。须方多圆少。
7.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
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
8.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
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9.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
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10.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笔。谓之
有墨。水笔不动描法。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木皆用此。
11.大概树要填空。(去声)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可相犯。
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12.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
用螺靑入墨亦妙。呉妆容易入眼。便墨士气。
13.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
发生之意。登楼望空阔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煕。皆用此法。
郭煕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园画者是也。
14.山水中惟水口最难画。
15.远水无痕。远人无目。
16.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脉。要取活流之源。
17.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
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18.山坡中可以置屋舎。水中可置小艇。从此有生气。山腰用云气。见得山
势高不可测。
19.画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悪。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侧。皆可为面。临
笔之际。殆要取用。
20.山下有水潭谓之瀬。画此甚存生意。四邉用树簇之。
21.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纔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22.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更要记春
夏秋冬景色。春则万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粛杀。冬则烟云黯淡。天
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23.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有后代儿孙昌盛。
果出为官者最多。画亦有风水存焉。
24.松树不见根。喩君子在野。雑树喩小人峥嵘之意。
25.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山上有石。小块堆其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晕开。
加淡螺靑。又是一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26.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27.山水之法。在乎临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
字一般。以熟为妙。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
此谓之上品。古人作画。胸次寛阔。布景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28.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槌眼匾。然后上帧子。矾法春秋胶矾停。夏日胶多
矾少。冬天矾多胶少。
29.着色螺靑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
30.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靑理。
31.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
远近。故在生纸上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是也。
32.作画大要,去邪甜俗頼四个字。
33、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
成、范宽俗气,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陆道士皆宗其法,陆笔罕见,然笔
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其有学于然者曰:“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
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视然则大有径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
诗之学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