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写山水诀

合集下载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居图赏析 富春⼭居图是元朝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墨淡雅,⼭和⽔的布置疏密得当,墨⾊浓淡⼲湿并⽤,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传世名画”之⼀。

下⾯是爱汇⽹店铺给⼤家整理的富春⼭居图赏析,供⼤家参阅! 富春⼭居图赏析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常熟(今属江苏)⼈。

⽗母早亡,被永嘉(今浙江温州)黄⽒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久,号⼀峰,⼤痴道⼈等。

黄公望⽣平事迹,资料很少,只知道他中年在官衙当过⼩吏,后因平章张?的案件牵连,坐了⼏年牢。

出狱后,他看破红尘,加⼊道教全真教,并以卖⼘为⽣,⼤约活动于江浙⼀带,常常游历深⼭⼤川,以诗酒书画⾃娱。

据他在⼀则题跋中⾃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

后来主要学**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并且他在云游四⽅时随⾝携带“⽪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诀》)。

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岁以后⾃成⼀家,可谓⼤器晚成。

黄公望的⼭⽔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川景⾊,作画是“得之于⼼,⽽形于画”,落笔喜欢⽤草籀的书写⽅法,笔意⾮常苍简、雄逸。

作品有⽔墨和浅绛(在⽔墨⼭⽔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两种不同风貌。

据说浅绛⼭⽔是他的创造。

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的评价,⽽他本⼈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且越来越受到⼈们的尊崇。

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代画家,特别是清代⼭⽔有⼈认为是“家家⼀峰、⼈**痴”。

如果从画家师承上看,确实也是如此。

《富春⼭居图》是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是画家晚年居住在浙西富春江,为友⼈谢⽆⽤道⼠(画上题字称“⽆⽤禅师”)⽽作。

这幅画⼤约在元⾄正七年(1347),画家七⼗九岁⾼龄开始创作,他在题记中说“三、四载未得完备”,究竟何时完成,已不可考。

这幅《富春⼭居图》在明清时代受到画家极⾼的赞誉,许多画家(如沈周、王翠等)都有临仿之作。

黄公望绘画年表

黄公望绘画年表

黄公望绘画年表
陈履生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1269年南宋咸淳五年(已巳) 1岁八月十五日生于常熟城内子游巷。

按:关于黄公望的生年,一般史籍中均无记载,仅张昶《吴中人物志》谓生于宋德祐己巳八月十五日。

考宋德祜无己巳,而宋朝有己巳者,仅北宋的开宝、天圣、元祐,南宋的绍兴、嘉定、咸淳,根据黄公望作品题跋中"至正元年七十三","至正四年七十六","至正九年八十一"等年款推论,当是宋咸淳己巳。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陈履生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1.26
【相关文献】
1.浅析黄公望《写山水诀》中绘画观的传与变 [J], 杨琳琳
2.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 [J], 尹虹;王伯伦
3.探析黄公望绘画观--以《秋林烟霭图》为例 [J], 尹虹;王伯伦
4.关于黄公望绘画理论的影响研究 [J], 张子千
5.波洛克与黄公望绘画风格两极化管窥 [J], 赵海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富春山居图是什么?富春山居图全图及作者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什么?富春山居图全图及作者简介

富春山居图是什么?富春山居图全图及作者简介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别号: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历史背景《富春山居图》,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虽黄公望晚年定居今富阳市境内,但画卷内容对比宽敞平坦的"富阳江"和山峰峻奇峡谷雄伟的"桐庐江",就可得知,富春山居图所画内容约80%在桐庐境内富春江的景色,20%为富阳的景色.《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82岁时为无用师所绘,用三、四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气度不凡,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明朝末年富春山居图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每天不思茶饭的观赏临摹。

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幸被吴洪裕的侄子及时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称“无用师卷”。

乾隆年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征入宫,乾隆皇帝爱不释手,但在隔年又一幅富春山居图进入清宫。

前者称“子明卷”是后人伪造;后者是“无用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子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玉玺,并和大臣在留白处赋诗题词,将真迹当赝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搞错了。

从而保住了一个完整的无用师卷。

“剩山图”今天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而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基本情况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

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关于黄公望绘画理论的影响研究

关于黄公望绘画理论的影响研究

摘 要:本文阐述了山水画大家黄公望的经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其山水画的绘画思想及艺术风格,最后叙述了黄公望绘画理论对明清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山水画;绘画思想风格;绘画理论影响元代大家黄公望,字子久,本名陆坚,1269年生于江苏常熟,中年从吏,任中台察院椽吏一职,擅诗能书,才华斐然。

得赵孟頫指授,黄公望五十岁后才开始描绘山水,宗法董源、巨然,兼修关仝、荆浩、李成法等。

其撰有画论《山水诀》,对山水画的布局、笔墨、着色、画理、意境等都有精辟论述。

他的画作多为描绘富春江、虞山、九峰一带的天然胜景,传世佳作不胜枚举,代表作有《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等。

一、黄公望的经历南宋威淳五年出生在江苏常熟的黄公望,自幼聪颖好学、通达博览,十二三岁时便应神童科,长大以后,更是博学多能。

元人钟嗣成撰写的《录鬼簿》中记载了黄公望的丰富学问与极高的艺术造诣,说黄子久这个人“天下大事,无不通晓;经史九流之学,无所不知;薄巧小技,无所不能;音律词曲,落笔即成”“人皆师尊之,尤能作画”。

黄公望擅书法、通音律,身兼多种奇技巧艺,长词短曲信手拈来。

但后来受贪官张闾连累,被诬入狱。

出狱后,黄公望便断了仕途的念想,加入了全真教,曾在苏州天德桥一带传道,也曾在松江、杭州等地卖卜,后来又隐于南山,过着漂泊的隐士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寄情于描绘山川江水的书画之中,纵情放浪于山水之间。

二、黄公望的山水画创作思想及艺术风格探析成为一代著名山水画大家的黄公望,在临摹学习阶段特别注重对山水画大师的名作佳作的研究。

他以深入细致地临摹研究董源、巨然等人所作山水画为基础,以江南大自然的山水为师,在创作过程中重视师法传统的同时,还不忘融入自身对眼前山水的真实感受[1]。

郑伦逵曾在《虞山志》中写道:“黄公望笔下描摹表现的虞山一带山水美景,是董巨两家联袂演绎的虞山景象。

”还称他为“元代四大家之冠。

”黄公望也曾在他的《山水诀》中写道:“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

黄公望与“公望四说”

黄公望与“公望四说”

黄公望与“公望四说”作者:杨占丽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对黄公望的绘画历程进行了阐述,并就“公望四说”的艺术思想展开了总结与概括,以及黄公望对其绘画思想“公望四说”的完美践行。

关键词:黄公望;公“望四说”;绘画实践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20-0171-02一、前言13世纪初,蒙古族逐渐发展壮大并于1234年灭金,1278年灭宋,中国再次从割据走向大统一。

除少数专业画家服务于皇室贵族,大部分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成为画坛的主力,由于改朝换代,他们在政治上失势,悲愤之情难以排遣,只好将自己的情趣意向和理想抱负寄于山水、枯木、梅兰、竹石等绘画题材上,反应人间烟火和社会生活的人物画也随着他们的“出世”日渐稀少。

笔墨之韵,简逸为上,这与宋代院体画追求形体和工整的艺术特色大相径庭。

在元代短短90年的历程中,山水画领域大家辈出,其中“元画四大家”最为闻名,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作为山水名家影响了后代一批又一批山水画家的艺术创作和精神追求,而有着极高山水画造诣和绘画思想影响深远的黄公望则被后人推举为“元画四大家”之首。

二、黄公望的生平与绘画历程黄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陆坚,浙江常熟人,因父母早逝而被过继到今浙江苍南的黄氏家中收养。

黄氏常说:“黄公望子久矣。

”故给陆坚改名为黄公望。

史书记载,黄公望幼年就饱读史书、天资聪慧;青年时的他被招入督察院为官,见识了官场生态的复杂恶劣和社会人情冷暖的他自有不甘,可也小富即安。

然而在元人治下的中国,政治压抑,汉人被划分最低等级而不受待见,到了黄公望40多岁的时候,由于上级的一场官司,黄公望受牵连入狱,他在狱中收到肉体上的拷打和精神上的摧残,甚至一度生命垂危,这是他人身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的心境从“入世”彻底转变为“出世”的时间分割线。

和其他生不逢时、仕途无望的文人一样,黄公望看透了元朝政治的黑暗,在释放了压抑十多年的天性之后,黄公望加入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归隐山水,放浪形骸,过着一种自我流浪的生活。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

“元四家”之冠——黄公望文/薄松年黄公望是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大师,他创造的独特山水画风格样式及笔墨技巧经常和明清文人画发展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他被列为“元四家”之首,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明代王世贞论及古代山水画艺术时谓:“山水画,大小李(指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一变也,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又一变也。

”不止阐明山水画由唐至元风格的嬗变,更指出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创新中名家巨匠的突出贡献,从中也可见到大痴道人黄公望在山水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本来山水画在绘画艺术走向全面成熟的宋代已发生飞跃性的进步,高度的写实技巧,优美的意境创造,形成生动逼真精密不苟的画风。

至南宋时,社会上的名家高手聚集于宫廷画院,李、刘、马、夏又另出新意,精心设计的一角半边的构图和刚劲奇峭的山水形象风靡一时。

由于迎合贵族及世俗的审美取向,当时艺术上也出现细巧刻露,甚至萎靡柔丽之习。

元代统治者崛起于漠北,入主中原后未再经营画院建设,南宋画风亦渐失去社会的支持而为之衰谢;但由于历史及社会的剧烈变更,却导致了文人士大夫绘画异军突起别开生面,特别是水墨写意山水画取得极为突出的成就。

在这一画风转变中,元代前期的赵孟頫标榜“古意”,追求朴素文雅的“士气”,提倡以书入画,起着开启先河的关键作用,而亲身受到赵孟頫指授的黄公望更使之发扬光大,自成一家。

又著有《写山水诀》,言简意赅,论述明了而见解独到,理论上和艺术实践踏上均取得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

俗谓“宋画重理,元画重趣”。

但黄公望的绘画是在充分尊重和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创新的,他在追求抒发主观情趣和笔情墨韵的同时,并不忽略绘画的法度和形象意境的塑造,其作品有着真山水的形象依据和真切的生活感受。

他极力主张“大抵作画,只是一个理字最紧要”,表现了既强调师法造化,熟悉自然山水的规律,又重视掌握绘画艺术的方法技巧。

秋山招隐图诗翻译

秋山招隐图诗翻译

秋山招隐图诗翻译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象的自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以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

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

”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富春山居图》为此格代表。

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

这是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演变技法的创新。

而《秋山招隐图》正属这一格。

大痴老人于至正七年丁亥归隐富春,时年七十有九。

这位一生仕途飘零的男子,在出狱后,看破世事,退隐山林,寄情山水,这张《秋山招隐图》正是他赠予友人朴夫隐君的佳作。

大痴老人在题跋中写到“结茅离市场,幽心辛有托。

开门尽松桧,到枕皆丘壑。

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

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忽略。

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

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

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

莫似桃源渔,垂询路即错。

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

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可见大痴老人与陶渊明颇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草盛豆稀的住所里“悠然见南山”,黄公望在富春山的茅舍小筑中“不知身世在尘寰”,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画小洞天图之以招同志与之皆隐也。

黄公望在他写的《写山水诀》中说:“先以谈起,可补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秋山招隐图》正是黄公望运用淡起而渐用浓墨,施以浅绛绘画技法的典范之作。

整个画面以淡作为基调,只在要紧处略加重笔,淡为浓做铺垫,浓在淡中愈见精神。

此画用墨清淡萧散,淡而不失厚重,淡而不伤其神,可谓气韵生动,正是在这有与无之间,黄公望让这种淡雅到达极致,似高节名士遁隐山林,无一丝世俗烟火之气。

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驺摇(公元前200年前后)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期“世王东瓯”。

秦朝末年,率领瓯人加入抗秦队伍,共同推翻秦朝。

后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海阳齐信侯。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东海王,建都东瓯,世称东瓯王。

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三地。

历来被奉为东瓯人文始祖。

明代在华盖山下建东瓯王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拥其塑像巡游街市,驱灾祈福。

今温州鹿城区瓯浦垟有东瓯王墓,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276-324)晋代学者。

字景纯,山西闻喜人。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筹建郡城。

郭璞经过乐清郭路村,来到温州卜城。

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五条河流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城“山分九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并影响至今。

谢灵运(385-433)中国山水诗鼻祖。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

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

现留存他在温州写的山水诗20余首,名章佳句,千余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的摇篮。

释玄觉(665-713)唐代高僧。

字明道,俗姓戴。

世称宿觉大师。

童年出家,精研佛学。

在曹溪(今广州韶关南华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时,受到六祖印可。

永嘉禅学从此名传天下。

著作以《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王开祖(约1035-1068)宋代学者。

字景山,学者称儒志先生。

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主簿。

后退居郡城东山书院,讲学授徒。

重视教育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作用,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

被推为“永嘉学术开山祖”。

著有《儒志篇》。

周行己(1067-约1124)宋代学者。

字恭叔。

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

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

在谢池坊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基础。

北宋时货币思想集大成者,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山水诀
收藏 分享 2010-10-2 21:53| 发布者: caa| 查看数: 13| 评论数: 0

摘要: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
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
等。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 ...
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
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
关于他名与字的来历,颇有趣味。因黄公望父亲得子后,友人来贺,说:“黄公望子久矣!”,
因而黄父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一说浙江平阳人,因他的《山居图》
自题落款为“大痴道人平阳黄公望”。曾做过小吏,因受累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入道教
全真派。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
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
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
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
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有
《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剡溪访戴
图》、《富春大岭图》等传世。黄公望的山水画,很多创作于70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
《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
色。在构思时,他跑遍了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画成,画面表现出秀润淡雅的风貌,
气度不凡。他在创作风格上主张学习前人,并提出见到好山好水就随时写生,不被动绘画创
作。 作为地位显赫的富贵文人画家,王原祁更关注纯真的绘画语言,他"为艺术而艺术"的
迷狂心态,值得后人学习。

近代作画多董源、李成二家笔法,树石各不相似,学者当尽心焉。
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园润。
树要有身分,画家谓之纽子,要折搭得中,树身各要有发生。
树要偃仰稀密相同。有叶树枝软,面后皆有仰枝。
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
石无十步真,石看三面,须方多园少。
董源坡脚下多有碎石,乃画建康山势。董石谓之麻皮皴,坡脚先向笔画边皴起,然后用淡墨
破其深凹处,着色不离乎此。石着色要重。

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
曲为之,再用淡墨破。

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描处糊突其法,谓之有墨;水笔不动描法,
谓之有笔。此画家紧要处,山石树林皆用此。

大概树要填空,小树大树一偃一仰,向背浓淡,各不相犯,繁处间疏处,须要得中。若画得
纯熟,自然笔法出现。

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吴
妆容易入眼,使墨士气。

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登楼望空
阔之处气韵,看云采即是山头景物。李成、郭熙皆用此法。郭熙画石如云。古人云“天开图
画者”是也。

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
远山无湾,远人无目。
水出高源,自上而下,切不可断 ,要取活流之源。
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脈皆顺,此活法也。
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山坡中可以置屋舍,水中可置小艇,从此有生气。山腰用云气,见得山势高不可测。
画石之法,最要形象不恶,石有三面,或在上,在左侧,皆可为面,临笔之际,殆要取用。
画一窠一石,当逸墨撇脱,有士人家风;才多便入画工之流矣。
或画山水一幅,先立题目,然后着笔;若无题目,便不成画。更要记春夏秋冬景色:春则万
物发生,夏则树木繁冗,秋则万象肃杀,冬则烟云黯淡,天色模糊。能画此者,为上矣。

李成画坡脚,须要数层,取其湿厚。米元章论李光丞后代有儿孙昌盛,果出为官者最多,画
亦有风水存焉。

松树不见根,喻君子在野;杂树喻小人峥嵘之意。
夏山欲雨,要带水笔。册上有石,小块堆在上,谓之矾头。用水笔浑开,加淡螺青,又是一
般秀润。画不过意思而已。

冬景借地为雪,要薄粉晕山头。
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
纸上难画,绢上矾了好着笔,好用颜色,易入眼。先命题目,此之为上品。胸次宽阔,布景
自然,合古人意趣,画法尽矣。

好绢用水喷湿,石上捶眼匾,然上帧子。矾法:春秋胶矾停, 夏日胶多矾少,冬天矾多胶
少。

着色,螺青拂石上,藤黄入墨画树,甚色润好看。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吴融诗云:“良工善得丹青理。”
作画用墨最难。但先用淡墨,积至可观处,然后用焦墨、浓墨分出畦径远近,故在生纸上,
有许多滋润处。李成惜墨如金也。

作画大要,去邪、甜、俗、赖四字。
山水之作,昉自汉唐,古笔遗墨,不复多见。米南宫评品称董北苑无半点李成、范宽俗气,
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陆道士皆宗其法,陆笔罕见,然笔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
其有学于然者曰:“江贯道用墨轻淡匀洁,林木树叶,排列珠琲,宋人亦珍之,视然则大有
迳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为师法,如吟诗之学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