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精讲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本讲主要内容】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是要以意会之。

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

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

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变形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家应该首先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在第一部分中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人变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大家应该注意,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了解了以上情节后,大家会发现,小说的情节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它们分别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新高考外国文学知识梳理

新高考外国文学知识梳理

新高考外国文学知识梳理一、关于叙述谁来说:1、谁来说就是给小说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叙述的立足点,它决定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不可理喻,决定了小说是现在进行时的叙事,读者和人物一起经历着成长的阵痛。

2、上帝俯瞰和凡人眼光上帝俯瞰即全知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了解小说的全部人物和事件。

第三人称一般属于全知视角。

传统小说比较喜欢采用全知视角,比如莫泊桑的《项链》。

凡人眼光即有限视角,这种视角下,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不作评论和心理描写时)属于有限视角。

《桥边的老人》即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方式,“我”作为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比如老人的感受就只能揣测。

这样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角度发挥想像。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我真实自然说话人是叙述者也是参与者不足之处是比较主观第二人称你亲切抒情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也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第三人称他客观灵活说话人是旁观者不足之处是比较疏离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用第三人称的叙述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遭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

叙述腔调:1、腔调的背后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比如伍尔芙小说的睿智与抒情,海明威小说的深刻与蕴藉。

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2、讲述与显示讲述即主观叙述,比如《墙上的斑点》,显示即客观描写,比如《桥边的老人》。

速度控制: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当概括性叙述时,小说节奏就快,当细致描写时,小说节奏就慢。

叙述知识:1、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西方现代派课堂内容全整理

西方现代派课堂内容全整理

象征主义文学*远祖:爱伦·坡A波德莱尔(创始人)1.“本格”的象征主义从波德莱尔(法国诗人)开始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创始人2.波德莱尔有诗集《恶之花》,这是象征主义文学的起点包括《愁之愿》、《巴黎图》、《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六个部分B.象征主义文学的两个时期:一、前期(19世纪80、90年代)主要人物:(法国):兰波、魏尔伦、马拉美1.兰波:十四行诗《母音》、《醉舟》2.魏尔伦:《温柔的歌》、《无词的浪漫曲》3.马拉美:《牧神的午后》二、后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主要人物:瓦雷里(法)、叶芝(爱尔兰)、里尔克(奥地利)、勃洛克(俄)、艾略特(英)1.瓦雷里(法):《幻美集》中的《海滨墓园》2.叶芝(爱尔兰):《柯尔庄园的野天鹅》(诗风转变时期的重要作品)3. 勃洛克(俄):《十二个》4.里尔克(奥地利):《豹》C.象征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病态性:传统文学以写“美”作为使命,象征派将写“丑”作为主旨2.象征性:用暗示的方法表现诗人内心感受,主张诗歌必须暗示;要求“思想知觉化”,使“意念具有触摸得到的形貌”3.通感性:*通感:人的视觉、直觉、嗅觉、味觉彼此之间的沟通;象征主义诗人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息息相通,在可见的事物与不可见的精神之间是互相感应契合的4.音乐性:象征主义诗人基本是用音乐来思维的。

他们将自己的感情按照感受到它们时的律表达出来D.艾略特一、代表作:早期:《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期:《荒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晚期:《四个四重奏》二、《荒原》:1.“圣杯传说”是理解荒原的钥匙(这首诗不仅题目,甚至它的规划和有时采用的象征手法也绝大部分受魏士登女士有关圣杯传说一书的启发)2.荒原是现代诗歌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懂的一首。

虽然“拯救”是《荒原》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生与死互转”是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思想,但《荒原》主要写的并非此二者,当然它也不是纯粹表现“绝望”的情绪。

西方现当代文学笔记

西方现当代文学笔记

西方现当代文学第一章绪论1.1社会思潮的演进1.1.1两个历史事件20世纪初的两个历史事件,即1914-1918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基于西方现代文学深远的影响,和谐优美的牧歌情调从此成为文学世界的遗迹。

纳粹主义(Nazismus)(民族主义,1933-1945,德国)斯大林主义(1929-1953),卡廷事件(1940年4月-5月)1.1.2由外在转向内在面对破碎飘零的世界,从思想家到文学家都在寻求新的出路,从存在主义到马克思主义都在广泛传播,由外在的内苏内在的心灵。

1.2文学的两个潮流1.2.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西方现当代文学不仅涌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同时演绎着重要的角色,两者并存成为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1.2.2意识流小说的个案意识流小说:内心独白与自由联想的结合演绎着文学空间的无限可能性,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从根本上改变文学样式。

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1833)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871-1922)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意识流小说先驱。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瑟尔德》乔伊斯《尤利西斯》1922福克纳《喧哗与骚动》19291.2.3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1953),在20世纪50年代将单一视点的内心独白发挥到了极致。

甚至一出戏剧只有35秒。

他的三部作品《摩菜》(1951)《马龙死了》(1958)《无以名之》(1960),将一些先行者的实验推到艺术的极致,他以哲学家的视觉来写戏剧。

第二章卡夫卡式的奇幻荒诞2.1.1社会与思想文化背景卡夫卡以天才的敏锐表达出充满对抗与混乱的现代世界,即是尼采所谓的“上帝已经死了”。

现代社会分裂成为冲突的集团,个人被拉平成为人群,没有激情与创造性。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讲稿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第一节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释名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学流派的总称。

它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复杂性,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二十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艺术思潮。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

1、社会生活的变化:19世纪中后叶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对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制下,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化程度加深,西方人精神上的恐惧不安加剧。

加上二十世纪初欧美社会的各种现代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使人对人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2、文化思潮的影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普遍流行。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叔本华的唯意识论、尼采的权利意识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等。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现代主义文学正是西方现代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后的产物。

3、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主要受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19世纪后期,作家们开始感觉,以往的文学,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而主观内在因素被忽视了。

于是,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现代主义流派众多,价值观念的取向复杂而多元,但它们作为一个极富创新精神的文学思潮,又具有一些基本一致的特征。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一点,就是“反传统”,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明显不同于(或曰“超越”了)传统文学。

高三语文现代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现代文知识点

高三语文现代文知识点一、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1.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鲁迅)、《朝花夕拾》(鲁迅)、《巴金自传》(巴金)2. 新感觉派文学- 代表作品:《白痴》(莫泊桑)、《魔鬼的把戏》(波德莱尔)3.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 代表作品:《空中花园》(巴赫金)、《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4. 现代主义文学- 代表作品:《集中营的故事》(拉蒙特·托尔)5. 新文化运动文学- 代表作品:《狂人日记》(鲁迅)、《阿Q正传》(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陈独秀)二、典型作家及其作品1. 鲁迅(1881-1936)- 代表作品:《呐喊》、《朝花夕拾》、《阿Q正传》2. 茅盾(1896-1981)- 代表作品:《子夜》、《春蚕》、《蚀》3. 钱钟书(1910-1998)- 代表作品:《围城》、《我的母亲和她的母亲》、《管锥编》4. 巴金(1904-2005)- 代表作品:《家》、《春》、《秋》5. 贾平凹(1952-)- 代表作品:《带灯》、《秦腔》、《苦菜花》三、文学思潮1. 现实主义简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问题,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

- 代表作家:鲁迅、巴金、茅盾- 代表作品:《阿Q正传》、《家》、《子夜》2. 浪漫主义简介:强调个人感受、情感和想象,强调独特性和超凡能力。

- 代表作家:顾城、韩寒、海子- 代表作品:《九十年代的激情与痛苦》(顾城)、《一个人的朝圣》(韩寒)、《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3. 现代主义简介:追求个体意识的解放和自由性,倡导创作的独特性和变革性。

- 代表作家:陈抟、张扎、路遥- 代表作品:《黑暗中的舞者》(陈抟)、《浮躁年代》(张扎)、《平凡的世界》(路遥)四、文学理论与创作手法1. 写实主义- 简介:力求表现客观真实,真实再现社会生活。

- 代表作家:巴金、茅盾- 代表作品:《家》、《子夜》2. 感觉派文学- 简介:追求描写对象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感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PPT课件
❖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个 时期。
❖ 前期的主要流派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后 期主要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 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 实主义等。
❖ 1、社会生活的变化:
❖ 19世纪中后叶到20世纪初,欧美科学技术飞速发 展。科学对人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 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在新的经济结构体制下,人的自由度反而降低,,异 化程度加深,西方人精神上的恐惧不安加剧。加上二 十世纪初欧美社会的各种现代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 十月革命……)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观念,动摇 了宗教信仰,使人对人的本性产生怀疑,对未来的命 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 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 和内倾性特征。
❖ 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 认为以往文学看似逼真的描写,实则是 一种假象,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 的世界,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的真,追 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 eg:卡夫卡《变形记》
12
② 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方式,追 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 3、文学自身的发展、演变:
❖ 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 结果。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主要受亚里士多
德“摹仿说”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中期的现
实主义文学,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
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19世纪后
期,作家们开始感觉,以往的文学,过于强调
再现外部客观世界,而主观内在因素被忽视了。
❖ 19世纪→社会批判(政治、经济)
பைடு நூலகம்
❖ 20世纪→文化批判
❖ 即对以往的一切艺术遗产和人类社会的现存文化,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背离姿态,着力探求现代社会中 人的苦闷与焦虑,甚至对文明的发展意义公开采取 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高考语文复习之外国文学常识

高考语文复习之外国文学常识

(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作家名 作品 国别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 鲍狄埃《 欧仁 鲍狄埃 国际歌》 铁匠的梦》 起义者》 法 高尔基 《 海燕之歌 》《 母亲 》《 在人间 》《 童 海燕之歌》 母亲》 在人间》 年》 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 马雅可夫斯基《列宁》 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前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 法捷耶夫《青年近军》 毁灭》 前苏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外国文学常识 外国文学常识
(一)、史前神话 )、史前神话 )、希腊罗马时代 (二)、希腊罗马时代 )、中世纪文学 (三)、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 (四)、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 (五)、古典主义 )、启蒙文学 (六)、启蒙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七)、浪漫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七)浪漫主义 英国: 英国: 拜伦《唐璜》(诗体小说) 拜伦《唐璜》 诗体小说)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 雪莱《西风颂》(诗)《致云雀》 雪莱《西风颂》 致云雀》 法国: 法国: 雨果 《 巴黎圣母院 》《 悲惨世界 》《 九三 雨果《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年》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美国: 美国: 惠特曼《草叶集》(诗集) 惠特曼《草叶集》 诗集)
(五)古典主义 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 悭吝人》 阿巴公) 《悭吝人》(阿巴公) 伪君子》 答尔丢夫) 《伪君子》(答尔丢夫) 唐璜》 《唐璜》 (六)启蒙主义 德国: 德国: 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阴谋与爱情》 剧本) 席勒《阴谋与爱情》(剧本) 法国: 法国: 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 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 忏悔录》 卢 梭《忏悔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本讲主要内容】第四单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这个单元鉴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

学习外国文学要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阅读时,一要抓住基干,二是要以意会之。

要注意外国小说中静止的大段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会带领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西方小说的心理描写,也是把不同时空的情节高度集中起来的一种手法。

从心理描写中可以了解丰富的情节。

以变形、荒诞的情节反映现实,是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

读这个单元的小说,要注意对非现实的情节的欣赏。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变形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是荒诞的情节、真实的细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效果。

同学们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弄懂感到不习惯的译文语言和不符合我们民族欣赏习惯的艺术手法,从而走进外国文学的殿堂。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家应该首先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在第一部分中要了解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后的心情,变成甲虫的原因。

人变甲虫,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大家应该注意,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这完全是有可能的;读第二部分要注意分析格里高尔对家庭的感情和他的责任感,以及他的自责心理;读第三部分要注意:全家人对格里高尔态度的变化,妹妹要把哥哥弄走,格里高尔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

了解了以上情节后,大家会发现,小说的情节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它们分别是: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被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是卡夫卡创作《变形记》的时代、生活背景。

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间变成了一只甲虫,造成人变虫的深层原因,就是社会环境的严酷和劳动本身的机械和繁重。

公司老板严密地统治着整个公司和每一个雇员,秘书主任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员工的行动,就连医生也站在老板一边说话。

职业呢,是旅行推销员,一个“多么累人的差事”,每天4点钟就得起床赶火车,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饮食很差又不定时,由于工作关系,连个知己的朋友也没有。

弄得晕头转向,“痴痴呆呆”。

格里高尔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份职业。

这环境是具体的,但更是抽象的、普遍的,是绝大多数人每天所面对的。

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得麻木、机械、萎缩,成为工具,成为“非人”。

人变甲虫,是多么荒诞的事情,但又深刻而尖锐地表现了社会与人之间一种可怕的“异化”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社会是强大的,而人是被动的、软弱的。

《变形记》对人与人关系的描写,是小说的重心所在。

格里高尔在父亲的公司破产、全家处于困顿的境况下,去当旅行推销员,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爱戴的。

当他被人依赖时,他与别人的关系自然会处于正常状态。

但当格里高尔变成了大甲虫,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妹关系突然间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显示出一幅极端自私、冷漠、残酷、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亲情、伦理之情荡然无存了。

格里高尔虽然成了甲虫,但作为人的情感还在。

他为不能按时上班而着急,他为父亲暗暗存了一笔钱,他为妹妹上音乐学院而筹划……他是一个善良、勤劳、正直、有责任心的人。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引起了他父亲、母亲、妹妹态度的变化。

他的母亲可怜儿子,想看看儿子。

看见儿子,却昏过去了。

她内心把儿子当作一个沉重的累赘。

他的父亲由惊奇而愤恨而狂怒,用手杖赶儿子回屋里去,用苹果砸他,慈父之爱已消失殆尽。

他的妹妹开始还照顾他,不久便厌恶,最后把他锁在房里。

由于他的父母亲和妹妹亲情淡薄,人性扭曲,致使格里高尔绝望而死。

他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大家沐浴着三月的春风,一身轻松地外出郊游。

格里高尔的死并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

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这种关系的只是金钱和利益。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

它是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

这种意识流小说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定义。

《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它描写了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的鉴赏重点,一是“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小说家、评论家。

生于伦敦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家庭。

伍尔夫自幼在父亲的书房里受教育。

当时许多学者名流是她家的常客。

家境的富裕、父亲的博学、书籍的滋养以及学者名流的影响熏陶,使她具有极丰富细腻的情感和高贵敏感的气质。

也许是精神世界太丰富敏感的缘故,伍尔夫漠视甚至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

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

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而不管它们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

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⑴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

⑵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

⑶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

⑷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

⑸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

⑹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

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

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

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

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

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

“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

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

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

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

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

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意识流小说的结构与传统的写实主义作品的结构是不同的。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是按情节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

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重叠。

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据或漫无边际。

这种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意识流小说的特点:1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

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识活动过程。

在意识流小说里,即使是描绘环境、外貌、举止和性格,都不是作家从旁叙述,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回忆、体验、感知和想象表现出来。

2互交织,来回流动。

意识流小说家直接从弗洛伊德那里吸取了“自由联想”的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般正常的联想,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意识流小说家在运用自由联想时,却表现出意识流动的跳跃性、随意性和突兀多变、无规则的特点。

《墙上的斑点》写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思绪就“一哄而上”,想到人生的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这一连串的“自由联想”展现了主人公头脑中意识流动的随意性、跳跃性。

3统小说的回忆倒叙,虽然也有将时序颠倒、打破时空界限的,但在具体“回忆”的那段时间,时序依然是正常有序的。

意识流小说则不同,它们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时,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互相倒置,甚至互相渗透,而导致作品在时间与空间上形成多层次的结构,颇具立体感。

意识流小说的“回忆”是大量的,而且常常是许多回忆互相冲击碰撞,用以显示人物意识活动的突兀变化。

小说《墙上的斑点》中主人公的遐想,“斑点”成了主人公从一种思绪转向另一种思绪的中间媒介,从而使描述符合心理轨迹,使作品浑然一体,具有内在的和谐。

等待戈多(节选)《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我们课本上节选的是第一幕。

大致情节是这样的: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