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和语境
现代汉语--语境和词义教学课件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 双方牵涉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 及说听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手势 等非语言因素)。实际上情景语境指的是人们进 行交际的活动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语境规定 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也限定了交际者的角 色(说话人、听话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对 话语形式的组合,选择和语义的隐显,变化也都 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语境是交际中十分重要的因 素。
二、语境和词义 词在具体使用中所表示的意思,不 仅靠词义的组合来实际,有时还需要靠 语言环境的辅助或补充来实现。这种由 语言环境的补充所确定的词义,就是词 义的语境形态。语境形态的词义,仍以 词汇形态为基础,有的是在这一基础上 明确了具体的用意,有的是在这一基础 上,增减了概括内容。
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总是结合着情景语境选择词语, 理解词语的。如“这小伙子不错”。如果说话的人年龄不 大,便不会用“这小伙子”这样的词语称号同龄人,老年 人选用这样的词语往往带有喜爱的感情色彩,而且也只有 依靠当时的情景,才能明确所指的是哪个小伙子。 说话人对听话人情况也须有大致的了解,说话不看对 象,不考虑对方的接受能力、程度,便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效果。例如鲁迅《药》中康大叔转述夏瑜劝阿义的话,不 仅阿义接受不了,康大叔、花白胡子之类都是理解不了的。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 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 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妈,可是没有料到他 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 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了他两个嘴巴。
中国民间流传这样一个笑语:有一个傻女婿要到岳父 家给岳父拜寿。临行前,其母再三叮嘱他,说话要吉利, 多讲带“寿”字的话。到了岳父家,傻女婿果然非常注意, 把“腊烛”、“蜜桃”、“面条”称为“寿烛”、“寿 桃”、“寿面”,岳父听了十分高兴。谁知在大家吃寿面 时,一只苍蝇落在老寿星头上,傻女婿立刻用手去拍,并 且安慰岳父道:“不用怕,我不会打痛你的寿头,拍伤你 的寿脑的。”岳父想躲开,面汤洒在衣服上了,傻女婿说 道:“好好的一件寿衣,浇了一片寿汤,怪可惜的。”吃 完面,傻女婿摆弄起桌子上一个红木匣子说:“这寿木寿 材可真漂亮!”气得老岳父当场昏死过去。 个笑话告诉我们,说话千万要注意语言环境,什么语 境说什么话,要得体。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语境和词义

现代汉语讲义-词汇-语境和词义目的要求1.掌握语境的分类2.掌握语境的作用一、语境的分类语境指语言环境,有小语境与大语境之分,小语境指上下文语境,大语境则指情景语境。
(一)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本句话前后的语句。
例如:——你好!吃饭了吗?(问候语)——哼,你好!(讽刺)(二)情景语境1.情景语境内容(1)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性格、职业、身份等。
(2)交谈的话题。
(3)交谈的时间、场合等。
(4)双方生活的时代背景。
(5)双方所使用的辅助性交际手段。
青年流行语的某些词语其使用频率(说/不说/偶尔说)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等有密切关系。
有些流行语的使用频率与交际场合有关:2.上下文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关系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影响。
情景语境越具体,上下文语境的作用就越小;反之,情景语境越少,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越大。
日常会话情景语境比较具体,所用词语简短;小说、剧本的作者与读者不在同一具体语境中,多用上下文语境来补偿。
二、语境的作用(一)根据语境解释词义1.直观法(指示法)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2.语境设计法例如:果然(下雨)/终于(买书)3.根据语境确立多义词的义项,并使词义单一化。
(涉及第四节多义词)(1)搭配对象不同,义项不同。
【打】①打门/打鼓--撞击;敲击。
②打碗/打鸡蛋--器皿、蛋类因撞击而破碎。
③打架/打援--殴打;攻打。
④打官司/打交道--发生与人交涉的行为。
⑤打墙/打坝--建筑。
⑥打刀/打烧饼--制作(器物、食品)。
⑦打卤/打糨子:搅拌。
⑧打包裹/打铺卷--捆。
⑨打毛衣--编织。
⑩打蜡/打格子--涂抹;画。
(11)打井/打开盖子--涂抹;画。
(12)打伞/打灯笼--举;提。
(13)打雷/打电话--放射;发出。
(14)打介绍信--付出或领取证件。
(15)打旁杈--除去。
(16)打水/打粥--舀取。
(17)打油;打车票--买。
(18)打鱼/打鸟--捉。
(19)打草/打柴--割。
[语境与词义新解]词义和语境
![[语境与词义新解]词义和语境](https://img.taocdn.com/s3/m/6f1e40c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9.png)
[语境与词义新解 ]词义和语境语境的观点,源于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他以为语言不是一套齐备的系统,语言的意义不行能完整由它自己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可分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语境指话语产生的当时及其前后的各样事件,可称为“情形语境”,包含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序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又称小语境 ;广义语境则包含话语产生的整个文化背景,可称为“文化语境”,除包含狭义语境外,还包含与人的语言表达行为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氛围、社会背景等,因此又称为大语境。
伦敦学派的首创人约翰 ?鲁伯特 ?弗斯汲取了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观点,并主张语境有两种: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构造和一个系统内各个成份之间的组合关系 ;另一种语境来自语言外面,即语言是不行能和语境分开的。
西方语言学家对语境理论的论述对于我们今日对语境与词义的理解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词义除了组合表现出来的意义外是由环境增补、确立的。
所以,词义的运用、理解与社交的环境,说听两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亲密的关系。
一个句子终究说的是什么意思,常常需要参加社交的人自己去增补。
而社交的语言环境则能够使词语拥有比较切实的意义。
详细的说,语境就是客观要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要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语境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解说功能,其二是过滤功能。
语境不单帮助我们推究词义,还帮助我们防备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的出现。
所以,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研究语境对词义的影响是很有必需的。
下边来共同商讨一下:(一 )社会语境决定词义(1)历史社会环境在不同时代,所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环境也必定有所不同。
学习时必定要注意到这类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词义,理解文章的要旨所在。
比如:小说《六十年的变迁》里季交恕问方维夏:“你知道这个信息吗?”方:“什么信息?”季:“蒋介石开刀了啦! ”方:“什么病开刀?”季:“你还睡觉 ! 杀人 ! ”明显方没联系到 1927 年社会革命局势的变化,就不理解“开刀”两字终究指什么,要他人做进一步的解说。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关系在日常交际中,语境总是在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这导致了语境中的词义也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语境的变化造成了词义的变化,语境对词义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在不同的语境下,词义和词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标签:语境;词义;影响;关系一、概念阐述(一)语境概念语境,即语言环境,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定的具体场合”。
根据交际的原则,语言交际必须符合语言环境。
语言是一套不完备的体系,词义不可能完全由它自身决定,而要由语境来决定。
语境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一般可以概括为狭义语境和广义语境两大类。
狭义的语境指一定的语言上下文,包括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话语产生的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以及交际双方的相互知识,包括狭义语境,及与人的言语表达行为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环境气氛等等。
(二)词义概念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的最初的含义称作本义。
以本义为出发点,根据它所反映的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特点,词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又会产生若干个与本义相关但并不相同的意义,这就是词的引申义。
词义是词的内容,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主观主体对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各种特点的认识,它所反映的是有关客观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或本质的特点。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其中的词义也就理所当然地有了很多变化,一般来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等。
语境和词义的关系就是指词义在不同语境中发生的以上的变化。
二、语境和词义的关系一切语言的应用和言语的交际总是限定在一定的语境范围之内,因此,语境对词义有制约作用。
首先表现在对词的理解和选用上。
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可能不同,这时就要依据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理解。
单词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因为没有语境我们就无法确定讲话者想用这个词所表达的哪个确切意义,很多词的词义往往是特定的语境中扩展出来的。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的,因此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离开一定的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独立起来分析,就难以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的结构和意义。
词义和语境及同义词

“自然”是个多义词,有不只一个义项,在这句 话中,用的是“理所当然”的义项。 需要注意的是,语境有时候会赋予一个词以临时 的意义。例如: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有粗犷。(刘 湛秋《雨的四季》) “热烈”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绪或环境气氛,指 “情绪高昂”“兴奋激动”,在这个语境中则带上了 “强烈”“热情四溢”的意味。
词语的感情色彩 (1)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 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毛泽东《纪念白
求恩》)
(2)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 主义的国际主义。(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这两个句子,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句(1) 的“高尚”“纯粹”充满赞美、喜爱、肯定的情感; 句(2)的“狭隘”充满贬抑、厌恶、否定的情感。 汉语中有不少像上面那样有或褒或贬的感情色彩的词 语,如“伟大”“温柔”“慈爱”“纯真”“奋不顾 身”“大公无私”“见义勇为”等,称为褒义词; “愚蠢”“卑鄙”“丑陋”“贪生怕死”“损人利 己”“见利忘义”等,称为贬义词。
的意义,叫引申义。
(3)某种负担,如“思想包袱”。——这是通过
比喻产生的意义,叫比喻义。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上下文 中,我们称其为语境。语境对于词的意义起限制作用, 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多义词在文中的具体意义。 例如: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莫怀戚《散步》)
后者则指一段较短的时间,所指范围小。有的同义词 存在集体和个体的不同。例如“布匹”和“布”所指 事物相同,但前者一般指同类事物的集合体,后者多 指具体的、个别的布。还有些同义词在语体风格上存 在差异(语体色彩)。例如“父亲”和“爸爸”,前 者书面色彩较浓,后者口语色彩较浓。
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表扬—— 赞扬 讽刺—— 挖苦 狡猾—— 狡诈 美丽—— 漂亮 失败—— 挫败 阴险—— 奸诈 丑陋—— 难看 爱护—— 保护 谦虚—— 谦虚
现代汉语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第六节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1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3)全民常用性 全民常用性是指基本词汇流行地域广,使用频率高,为全民族所 共同理解。 基本词汇是表示最必需、最重要事物和概念的,因此是掌握和使 用这一语言的人谁也不可能缺少的词汇,是被全民普遍使用的。
有些词出现在一定语境中时,词义中增添了一些新的义素,如: “观鱼”的“鱼”一定是活的,凸显了[+活]这样的义素; “煎鱼”的“鱼”一般是死的,增添了[-活]的义素。
“鱼”的义素是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与“父亲”的义素[+有子女]不同, [+有子女]是“父亲”的词义中必备的义素,[-有子女]便不能是“父亲”, 鱼却不论死活都是鱼。
再能独立成词了,但作为一个能产的构词语素,仍然活在很多复 合词中,如:人民、农民、公民、市民、良民、民主、民生、民 族、民俗、民风、民情……
1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2)能产性 所谓能产性,是指基本词的构词能力强,能作为语素不断地派
生出新词。 汉语中,基本词的这种极强的构词能力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如:
xxxxxxxx学院
1 现代汉语词汇的组成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一)基本词汇 词汇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语言中最重要的、最核
心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和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基本词的总和,它包含的词比一般词汇中的词少,但反映
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纪不大,便不会用“小伙子”,如是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则合适,并表达 了对小伙子的喜爱。因此,只有依靠当时的语境才能确定“小伙子”用得是否正确。
5.第五节语境和词义

(二)两种语境的相互影响: 两种语境共同产生影响; 两种语境此消彼长(日常交际、文学作品)。
二、语境和词义
1.根据语境揭示词义。 ①释义中的“指示法”,就是使词义直接在 情景语境中获得解释。 ②词义的概括离不开上下文语境。根据上下 文语境解释词义是“因文定义”,而不是“望 文生义”。 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遂入见。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第五节 词义和语境的关系
一、两种语境 (一)语境即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 景语境。 1.上下文语境:与一个词有关的前后词语或者 一句话前后的语句。 例: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例: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看不见。
2.情景语境:言语交际中的人物、背景,包括 时间、地点、具体背景、社会环境、交际对象及 辅助性的交际手段等。 例:(在两个朋友之间)有钱吗? (在深夜僻静无人处)有钱吗? 例:(对中国人)——吃过了吗? ——吃过了/没有。 (对西方人)——吃过了吗? ——吃过了/没有。
4.语境增加临时性意义
①墙:砖、石或土砌成的房屋周围或中间起间隔作 用的建筑体。 用的建筑体。 +[完成 完成] 完成] 刷墙(+[完成]) 砌墙(-[完成]) ②书:装订成册的著作。 装订成册的著作。 翻书( +[完成 完成] 写书( 完成] 翻书( +[完成]) 写书(-[完成]) 有鳍和脊椎、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卵生动物。 ③ 鱼:有鳍和脊椎、生活在水中的一种卵生动物。 他喂鱼(+[活 他吃鱼( 他喂鱼(+[活]) 他吃鱼(-[活]) 语境使词义增添新的义素, 语境使词义增添新的义素,这些义素并不是该词 固有的。 固有的。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理解

浅谈语境与词义的理解一、语境的概念什么是语境呢?同学们先来看一段文字: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
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
”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同学们知道是选自哪篇文章吗?这是冰心的《小橘灯》,我们去理解里面两个“好”字的词义,就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也就是语境,语境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特定环境。
一般情况下,把语境分为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
上下文语境是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构成的言语环境,文段中第一个好字,联系上下文语境,是指妈妈的病会好起来,健康、痊愈的意思。
情景语境是交际时的具体场合或社会背景。
文段中第二个好字,我们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即文章写作背景,爸爸回来指革命胜利,大家都好,显然指生活美好。
正是由于语境涉及的面特别广泛,会影响对词义的解释,使词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那么,词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二、词义在语境中具体化婆借冷笑道:“你这黑山倒乖,把我一似小孩儿般捉弄,我便先还了你招文袋、这封书,歇三日却向你讨金子……我这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水浒传》“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个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滴的往下滴。
——鲁迅《药》第一个例子,选自《水浒传》,第二个例子,选自鲁迅的《药》。
单个的词语表意是概括性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就会变得具体、单一。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如果没有具体语境,表达的意思是泛指的,但在更大的语境中,表达就很清楚了,阎婆惜手里拿着的这封信,就是“货”,梁山泊送的一百两金子便是“钱”;而在鲁迅的文章《药》里面,这“货”特指沾着人血的馒头。
其实,我们充分了解语境使词义具体化的作用,还有助于我们文言文学习。
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暗地里)——《陈涉世家》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b. grammatical context 语法语境 ---syntactic structure of the context determines meaning of a polysemous word. I will get her to do my homework. The days are getting colder.
4 . Ambiguity歧义 and vagueness模糊 • ambiguity :condition whereby any linguistic form has two or more interpretations. • lexical ambiguity: • homonym : The man decided to wait by the bank. polysemy: The food is hot.
• B. enabl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implied meaning Husband: The telephone is ringing. Wife: I am in the bathroom. • C. enable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omitted parts --What should I buy for my girlfriend? -- Flowers .
2)extra-linguistic context言外语境 situational context cultural context
•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which communication occurs •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Chapter VII.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eaning and context
• Main contents: • • • • 1.definition of context 2.types of contexts 3. roles of context 4. differences between ambiguity and fuzziness
• There are about a million people in San Antonio.
• He is sort of musician.
• Your lecture seems good.
• This does save you eight or so dollars. (ad.)
• Exercise: • 1.Linguistic context may cover the following except_______. a. a paragraph b. participant c. a whole chapter d. the entire book • 2. ___refers to the words that occur together with the word in question. a. linguistic context b.Lexical context c.grammatical context d.cultural context
•
a. the actual speech situation
It is a difficult operation.
Is the window open?
A: 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 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b. cultural background
• Meaning of a word ---determined by linguistic / extralinguistic contexts.
2. types of contexts
1) linguistic /intralinguistic context语言语 境 a. lexical context 词汇语境 ---lexical items combined with a given polysemous word.
structural ambiguity: I found the boy in the shop. ******* vagueness模糊 (fuzziness) • a language item can not specify the member relationship within a class of objects. • red ? • rose 玫瑰红 crimson 深红?morning
E. indicate referent 1. Lily told Mary that Alice was angry. 2. a. She said it secretly b.But she didn’t believe her. c. But she was not angry. *F. make clear the range of meaning of a word Men are mortal. Women are kinder than men.
hard
luck
winter
blow
discipline
• 1.
Context
In a narrow sense it consists of the lexical items that come immediately before and after any word in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In a broad sense : whole passage, whole book, entire social or cultural setting
• different cultures, different meanings
• animal: fox dog cat mouse rabbit • chicken pigeon bat • tiger lion (lion heart)
3. role of context • A. eliminate ambiguity • (lexical/structural ambiguity ) • A: I’d like to buy a book. • B: Something light? • A:It doesn’t matter.I have my car with me. * I found her on the roof.
• Aim of learning context and meaning
• ---learn how to understand meaning of words and sentences according to context
--- learn how to use English language properly in different context ---impro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