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物质的溶解性(第4课时)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

《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推荐14篇〕篇1:《溶解》优秀的说课稿《溶解》优秀的说课稿各位评委好!我是来自新站镇中心校的王小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第七课《溶解》。
这局部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水是什么样的物体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他物体的性质;从才能培养来看,属于“实验才能和归纳概括才能”的系列。
课文分三局部:一、通过观察食盐、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搅拌后的变化过程,与沙子放入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做比拟,加深学生对溶解的印象,在这根底上,讲解什么是溶解。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判断几种常见的物体,哪些在水中溶解了,哪些没有溶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溶解。
三、指导学生认识溶解的应用。
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常见的现象往往关注不够。
另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展简单的'、有条理的考虑,并且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与才能。
根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科学课程教学建议,我对原教材的教学思路做了一些调整,注重给学生活动的空间,表达探究的过程。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及重、难点为:教学目的:1、知道溶解现象;会判断某种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理解溶解现象在消费、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会用自己的语言呈现观察的结果;会交流、合作、评价。
3、通过对身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愿意关注生活现象、乐于生活。
教学重点:知道溶解现象;会鉴别在水中溶解和没有溶解的物体。
教学难点:知道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及溶解的过程;理解过滤方法。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取“引导-探究-发现”的教学形式,观察比拟、理论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我准备了食盐、沙子、高锰酸钾、白糖、面粉、清水,过滤装置,评价卡等;学生准备配置好的食盐水溶液。
初中化学溶解度表及口诀

初中化学溶解度表及口诀
初中化学溶解度表及口诀如下:
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氯化亚汞氯化银,硫酸钡和硫酸铅,生成沉淀记心间,氢硫酸盐和碱类,碳酸磷酸硝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钙。
钾钠铵盐硝酸盐,溶入水中都不见;硫酸盐类不溶钡,氯化物中不溶银;碳酸盐类多不溶,只有钾钠铵盐溶。
溶解度表: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硫酸盐除了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外,其他都溶。
盐酸盐除了氯化银不溶外,其他都溶。
碳酸盐除了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外,其他都不溶。
需要注意的是,口诀和表格只是帮助记忆的工具,具体物质的溶解度还需要参考实验数据和资料。
此外,溶解度不仅受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还与温度、压强等条件有关。
因此,在理解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第4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人教版2024)

新课讲解
(2)关注物质的变化。例如,受热时石蜡熔化等物理变化;燃 烧时发光、放热的现象,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等化学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对物质在 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系统地、细致地观察和 描述,而不是孤立地关注物质的某种性质或变化,经过比较和 分析等思考过程,得出可靠的结论。
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 先后罩在火 焰上方(如图1-27),观察并描述烧杯中的现象。
新课讲解
(3)熄灭蜡烛,观察并描述蜡烛熄灭时的现象。用燃着的火柴去 点蜡烛刚 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28),蜡烛能否重新燃烧?蜡烛熄 灭后,其颜色、 长度等与点燃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2.描述实验的三项内容 (1)实验操作过程; (2)实验现象; (3)实验结论。
新课讲解
探究
——观察与描述蜡烛及其燃烧
新课讲解
【问题】
蜡烛主要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感 官,在一支蜡烛点燃前、燃烧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 察,你能够观察到哪些现象?
新课讲解 点燃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容易切下 浮在水面上 木条靠外焰部分碳化严 重,焰心部分却完好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复燃
结论
质地柔软 不溶于水且密度小于水
外焰温度高 产生了二氧化碳 白烟是未燃尽的蜡烛小颗粒
新课讲解
讨论:通过探究活动,你认为化学实验中应关注那些方面? 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例如,石蜡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 密度、熔点等物理性质;石蜡能否燃烧、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等化学性质。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4课时)
学习目标
初中溶解性表

NO3
SO4
CO3
PO4
H
hno3
硝酸
溶挥
HCl盐酸溶挥
H2SO4
硫酸溶
H2CO3
碳酸溶挥
H3PO4
磷酸溶
K
KOH
氢氧化钾溶
kno3硝酸钾溶
KCl
氯化钾溶
K2SO4
硫酸钾溶
K2CO3碳酸钾溶
KPO4
磷酸钾溶
Na
NaOH氢氧化钠溶
NaNO3
硝酸钠溶
KCl
氯化钠溶
Na2SO4硫酸钠
溶
Na2CO3
碳酸钠溶
碳酸亚铁
不
Fe3(PO4)2磷酸亚铁不
Fe
+3
Fe(OH)3氢氧化铁
不
Fe(NO3)3硝酸铁
溶
氯化铁溶
Fe2(SO4)3硫酸铁溶
Fe2(CO3)3碳酸铁不
FePO4
磷酸铁不
Cu
+2
Cu(OH)2
氢氧化铜不
CU(NO3)2硝酸铜
溶
CuCl2氯化铜
溶
CuSO4硫酸铜
溶
CuCO3碳酸铜不
CU3(PO4)2磷酸铜不
溶
AlCl3
氯化铝溶
Al2(SO4)3硫酸铝溶
A%磷酸铝不
Z+n
Zn(OH)2
氢氧化锌不
Zn(NO3)2硝酸锌
溶
ZnCl2
氯化锌溶
ZnSO4硫酸锌
溶
ZnCO3
碳酸锌不
Zn3(PO4)2磷酸锌不
Fe
+2
Fe(OH)2
氢氧化亚铁不
Fe(NO3)2
9.2溶解度④(第四课时)气体溶解度

9.2溶解度(第四课时)气体溶解度一、学习目标:1.知道气体溶解度的涵义及影响因素;2.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黎明时分,池塘里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面处浮游呢?【预习自测】课本P41.9.【我的疑惑】通过预习,你对本节课内容有何疑问?【情境导入】俗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烧开水时,为什么水中不断地冒气泡?知识点四:气体溶解度一、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在因素【交流讨论】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系呢?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有关;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
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还与有关;3.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归纳小结】气体的溶解度与、有关,越高,溶解度越小;越大溶解度越大。
二、气体溶解度的涵义【阅读】课本P38,气体溶解度的定义。
⑴定义:气体在为101KPa和一定时,气体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的气体。
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
即:在101KPa和温度为0℃时,1体积水里。
⑵五要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⑶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阅读】课本P39,知道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1.烧开水时,加热不久在锅底会出现许多气泡,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2.采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大汽水中CO2的溶解度?或。
3.天气闷热时,鱼塘里的鱼为什么总是接近水面游动?。
4.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回顾反思】想想你有哪些疑惑?还有什么知识想进一步探究?三、自我测评1.人的生存离不开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硫在O2里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夏天鱼池内开启增氧泵,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溶解量减少C.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D.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2.如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3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为0.20g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C.升高温度可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饱和溶液D.增加溶质可使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3.每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下列有关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常饮用蒸馏水对身体有益B.所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D.地球上的水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4.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氮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减小C.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D.餐具上的油污可利用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将其洗去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变化而变化的是()A.夏季,鱼塘中的鱼常常会浮在水面呼吸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C.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D.烧开水时,沸腾前水中有气泡产生6.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B.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t2℃时,30g a物质加入50g水中得到80g溶液D.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有晶体析出7.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事实解释A 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氧气有可燃性B 洗洁精可用于除油污洗洁精具有乳化功能C 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冒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D 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集气瓶底部预先要装少量的水8122211(1)饮料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序数);(2)开启时,会看到有大量的气泡从罐内冒出,该现象可说明的减小使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夏天的“雪碧”比冬天的“雪碧”(填“难”或“易”)挥发出CO2气体,这说明温度升高使气体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全册6.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全册6.3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沪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知道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知道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1。
消毒酒精中酒精的质量分数是多大?2. 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3。
工业制氯气通常采用电解食盐水的方法,我们知道,越浓的食盐水中氯化钠越多,得到的氯气越多,为什么工业上只用26%的食盐水溶液,而不用30%、40%甚至50%的食盐水来电解呢?交流讨论: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是否都容易溶解呢?联想与启示:P166小结:一、溶解性1。
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活动探究:P166实验1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质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2填表:在室温条件下结论:(2)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即与溶剂的种类(或性质)]有关活动探究:P167实验3填表:结论:(3)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交流讨论:P167阅读:P167过渡:上述实验3中在室温下将3g硝酸钾加到5ml水中,硝酸钾没有全部溶解,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无限制的溶解,也就是不能无限制地提高溶液的浓度)那么,你能否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电解食盐水制氯气时,为什么不用50%的食盐水呢?交流讨论:那么,除了用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未溶解的硝酸钾溶解以外,你还有什么方法呢?活动探究:P167小结:①大多数固体,在一定量的溶剂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量增多.②大多数固体,在一定温度下,随着溶剂的量增多,溶解量增多。
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认识溶解》教材解读

第三单元溶解的秘密本单元是三年级上册第三个综合探究单元,在一年级中,我们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了初步训练,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对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作进一步的训练,即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发生的条件提出假设。
本单元设计了《不一样的溶解》《溶解与搅拌》《溶解与加热》《溶解的多与少》四个主题活动,通过对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过程、溶解快慢的观察,能描述出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通过实验,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前两单元通过《小小气象员》、《动物的特征》的学习,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不仅仅是“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已经学会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筛选,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指导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与一年级的“猜想与假设”能力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不仅能作出假设,还能说出假设的理由,这些假设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所学知识分析推理而来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进阶思维。
关于“溶解”,学生在一年级《水与溶解》单元中已有所了解,但在一年级时,仅限于认识溶解现象,对于溶解,学生还有很多很感兴趣的问题,还有很多奥秘值得学生进一步探究。
本单元第一课《不一样的溶解》就是从容易观察溶解过程的高锰酸钾导入,引导学生在对比观察高锰酸钾外形特征和在水中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重新唤醒学生对溶解知识的记忆,提出问题“通过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我们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在“问题银行”中存入关于溶解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本单元中逐一进行探究。
《溶解与搅拌》、《溶解与加热》从生活场景导入,引发学生猜想假设:搅拌对溶解有什么影响?还有什么方法能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在猜想假设的基础上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这也帮助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溶液一轮复习

D.改变条件, 能够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解析] 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第4课时
溶液
例2 如图4-1所示,向小试管中加入适量下列物质,U形 管中a、b液面出现高度差,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C )
图4-1 A.硝酸铵 B.蔗糖 C.生石灰 D.氯化钠
第4课时 考点3
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不能 继续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________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还能 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称为该溶质的不饱 ______ 和溶液
概念
溶剂
相互 转化 溶质
溶质
溶剂
一般情况下,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来实现不饱和溶 液向饱和溶液的转化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
[解析] 用洗涤剂洗去油污,形成的是乳浊液,不是溶液 ,利用的是乳化作用;在洗涤剂的作用下,油污以细小的 液滴分散到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第4课时 类型3
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例4 能证明某KNO3溶液在20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 是( D )
第4课时
溶液
考点2
乳化现象
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与洗涤剂清洗油污有本质的差别 溶液 ,利用汽油能______ 溶解 油脂的 ,汽油清洗时形成的是________
乳化 油 性质;而洗涤剂清洗油污仅仅是将大的油珠变小,______
脂,形成的是乳浊液,属于________ 乳化 现象。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考点聚焦 考向探究 当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教师: 日期:
班主任:时段:
课题6-3物质的溶解性(第4课时)教学目标通过练习,结合溶解度曲线,加深对温度、溶解度、溶液的状态、溶液的
质量分数之间联系的理解,能解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重难点透视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变化与溶液状态及质量分数的变化的对应关系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教学内容
课堂总结一、回顾
【旧知回顾】:
1.在3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5gA物质,在60℃时,50g水中最多溶解10g物质,则A和
B的溶解度比较则是()
A.A的溶解度大B.B的溶解度大
C.二者溶解度相等D.无法比较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
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
3.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
(2)40℃时,若将40g乙(不含结晶水)放入160g水中充分溶解,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该溶液是溶液(填“饱和”
或“不饱和”);
(3)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20℃,析出晶体
(均不含结晶水)的质量关系是:m(甲) m(乙) (填“﹥”、“﹦”或
“﹤”)。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讨论溶解度曲线图示中的点的运动问题。
[来源学科网ZXXK]
如右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其中点A、D所代表的是该物质的
溶液。
欲使C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通常有以下3种,
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应的C点变化的轨迹为:
若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C点变化轨迹为,
若采用降温方法,C 点变化轨迹为 。
[来源学_科_网]
活动二 根据上述分析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右图表示M 、N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
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30℃时M 的溶解度小于N 的溶解度
B .P 点表示t ℃时M 、N 的溶解度相等
C .M 、N 都是难溶物质
D .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 的不饱和溶液,N 的饱和溶液
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将t 2℃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 1℃。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
A. 两溶液仍饱和
B. 甲溶液仍饱和
C.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D. 溶液质量:甲 = 乙
3. 甲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a 、b 、c 、d 为图象中的四个点。
①t 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 。
②t 2℃时,25g 水中最多能溶解甲物质_________g.
③要使甲物质的饱和溶液成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
法是_______。
④甲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a 、b 、c 、d 四点时,溶液中甲的质
量分数大小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下列编号)。
Ⅰ.c >d =b >a Ⅱ.c =d >a =b
Ⅲ.c >a >b =d Ⅳ.c >a =b >d
4.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回答如下问题:
⑴图中B 点的意义:表示该物质在t 3℃时,每100g 溶剂和
S 1g 溶质形成不饱和溶液。
A 点的意义:
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来源学§科§网Z §X §X §K]
⑵若A 、B 两点的溶液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各加20克水,
A 点的溶解度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A 、B
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前者大”、“后者大”或“相等”)。
⑶当温度降低时,A 点变动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与原来比较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⑷若使M 点的(100+S 1)g 溶液成为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
至 ℃;或增加溶质 g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中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30℃时,50 g 水可以溶解25 g 甲物质
B .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 .3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2. 右图是KNO 3和NaCl 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NaCl 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
B. KNO 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
C. t 1℃时,100g KNO 3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克 KNO 3 %100100g S S m2m1m1100g S S m2m1100g S ⨯+=+=+=)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物质的溶解度(ω甲 乙 0 20 30 温度25 溶解度/g
D. t2℃时,NaCl的饱和溶液与KNO3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3.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
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___________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
质量关系是A___B。
(填“>”、“<”或“=”,下同)
(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
欲
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
【课后训练】
1. NaNO2(亚硝酸钠)、NaCl和物质M (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
线如图24-1所示,请根据图像和有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24-2所示,当往试管中加入5mL稀盐酸时,饱和溶
液中有晶体析出。
请判断: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NaNO2、
NaCl和M中的。
(2)分别将NaNO2、NaCl和M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
时,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3)为了区别NaNO2、NaCl固体,小明同学设计的鉴别实验方案如下:20℃时分别取NaNO2、NaCl各5.0g于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10mL水(水的密度看作1g/cm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观察。
你认为此方案是否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5.硫酸亚铁铵晶体俗名为莫尔盐,简称FAS,是一种蓝绿色的无机复
盐,分子式为(NH4)2Fe(SO4)2.6H2O。
其俗名来源于德国化学家莫
尔。
在制药、电镀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学生打
算用含有少量铜的废铁屑来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
收集资料:Ⅰ硫酸亚铁铵晶体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酒精);
Ⅱ硫酸亚铁铵晶体在100℃-110℃时分解。
三种盐的溶解度(单位为g/100g H2O )
温度/℃Fe SO4(NH4)2 SO4(NH4)2 SO4.Fe SO4.6H2O
10 20.0 73 17.2[来源学。
科。
网Z。
X。
X。
K]
20 26.5[来源学科网ZXXK]75.4 21.6
30 32.9 78 28.1
实验流程如下:
(1)废铁屑倒入容器中,倒入热水和洗涤剂,充分搅拌。
目的是利用洗涤剂的______ 作用,除去废铁屑表面的油污。
(2)倾倒出液体,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操作1的名称为________,进行该操作时,要趁热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所需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
从下图中选择合适仪器,并用仪器名称填写)。
得到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当通过浓缩硫酸亚铁和硫酸铵的混合溶液时,能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②适宜用________结晶法。
(5)洗涤干燥时,有人建议使用无水酒精洗涤快速晾干。
这样做的优点是______(选择合适的序号)
A.避免用水洗涤,造成晶体损耗。
B.酒精挥发能带走水分,无需干燥,避免强热烘干造成晶体的分解。
课后作业:
课堂反馈:
学生签字:___________主管签字: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