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
感恩教育是一种提升学生情感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教育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感恩教育,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营造感恩氛围
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一些感恩的故事,或者通过诗歌、文章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感恩之情。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表扬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加强班级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
二、激发感恩意识
通过一些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自身的价值,增强感恩之心。
同时,也要加强语文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先贤思想和文化传统,从而加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关注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最为直接的影响来源,家长对孩子对教育是重要的影响力。
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等方式,告诉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情感发展,并鼓励家长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注重实践教学
除了上课讲授知识外,教师也要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
可以开展一些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思想,或者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感受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成就感和责任心。
在语文教育实施中,感恩教育不是一个静态的教育形式,而是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学习。
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将感恩之情转化为行动,让学生真正拥有美好、平和的心态。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
感恩是个舶来词,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所谓的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报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说白了就知恩、图报.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或者子女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语文是最富人文性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这中渗透感恩教育,是社会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
教师要注意充分挖掘,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和风细雨,都是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礼物.它还以壮美的山川陶冶我们情操,开阔我们胸襟,哺育我们精神。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特殊的葬礼》使我们知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鸟的天堂》、《绿》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二)父母之恩。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
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父母之恩,有《春蚕》中年年辛劳无怨无悔的母亲,有《秋天的怀念》中给残疾儿子重燃生活信心的病重的母亲,还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三)祖国之恩。
祖国是具体可感的,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课文中的几十首古代诗歌,《万里长城》《赵州桥》《芦沟桥的狮子》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夏明翰英勇就义》《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探究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探究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的渗透引言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情感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感恩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而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的渗透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将结合初中语文课程特点,探究在语文课程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以及这种渗透对学生的影响。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初中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的重要课程。
语文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情感品质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诵读等活动,感受和传递着美好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文学作品的选择在初中语文课程中,文学作品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感悟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所以,选择一些关于感恩主题的文学作品,如《小兵张嘎》、《草房子》等,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其中的感恩情感,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2. 作文题目设计在语文课程中,作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
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感恩的作文题目,如“我的家人给我的最大的帮助”、“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等,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3. 课文的引导在语文课程中,学生会接触到一些富有感恩主题的课文,如孟子的《滕文公》和《离娄篇》,这些课文都有着鲜明的感恩情感。
老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其中的感恩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的影响1.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通过初中语文课程中感恩教育的渗透,可以培养学生对生活和他人的感恩之情。
在阅读文学作品、写作、课文解读等活动中,学生逐渐认识到生活中的点滴之恩,培养起感恩之心,为人处世更加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的渗透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
通过感受和传递感恩情感,学生的情感修养得到了提升,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使学生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爱和懂得关怀他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甘肃省天祝县职教中心刘武(733200)【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感恩,教育孩子感恩之心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一些社会问题,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
再加上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都把他们当作宝贝,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吃苦”,自然就觉得长辈付出他们接受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另外,隐藏于素质教育中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使得学校的品德教育出现了空架子,政治教育多于情感教育,1.,为我们养育之恩。
中学语文教材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有《傅雷家书》中对也多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情。
如《羚羊木雕》中好朋友万芳对“我”的恩情,《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对师恩的怀念,《柳毅传》中龙女对柳毅感激之情……教材中这些动人的情感将使学生的祖国之恩。
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歌颂祖国灿烂文化、民族瑰宝和民族精神的文章。
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体现我国独特的建筑艺术,《云南歌会》、《端午的鸭蛋》等展示了祖国灿烂的民间文化,《黄河颂》、《邓稼先》等抒写祖国深厚的民族精神……这些感恩的素材将会激起学生热爱祖2.感恩教育的第二步就是感恩,也就是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懂得珍惜生命。
要让学生明白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二是学会承担责任,要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报效祖---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国是自己应该尽的责任。
三是学会和谐相处。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与自然、他人、社会和谐相处,自己体地感受、体验。
可以在朗读中感受、体验,如在《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中,可以反复引导学生品读阿长买《山海经》部分,感受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激与怀念;在《背影》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品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感受父亲的爱子之情;在《陈情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第一段,感受李密家庭的不幸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怀,也可以在思考中感受、体验;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品读文章结尾并思考:是什么导致了美丽的仙湖消逝,我们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品读文本中思考,明白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获得幸福的道理。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使用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品德的重要渠道。
在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涵盖了学生对家庭、老师、同学、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感恩之情。
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让他们懂得感恩的重要性,学会感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本文将讨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具体方法。
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往往容易忽视身边的帮助和支持。
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从小培养感恩之心,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辛勤教导,感恩同学的帮助,感恩社会的关爱。
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心底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感恩教育的实施,可以促进学生情感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增加对文学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感悟,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而且,感恩教育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在日常的交往中,能够更加真诚地对待他人,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白,得到了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有责任去回报,去帮助别人。
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奉献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撰写感恩日记、感恩文章,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和反省,让他们知道自己在成长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就应该有责任去回报社会。
二、感恩教育的实施方法1. 以身作则,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模范。
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暖意。
教师还要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让学生懂得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第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范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感恩乃为人之本,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
学会感恩是培植善良品性的第一站,而如今的小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得知恩图报,把父母的呵护、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心视作为理所当然地给予,他们的字典中没有“感恩”这个字眼。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有着进行感恩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感恩教育。
一、知恩感恩,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是一曲传诵千古的佳音,它涵盖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生而为人,要懂得感恩万事万物,如此方能拥有快乐的人生。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社会之恩等。
进行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
1.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但赐予我们壮丽秀美的山川,让我们获得愉悦的感受,而且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保证。
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要从小培养环保意识。
表现大自然之恩的课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从而才会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2.父母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感恩是人行善的表现,是一种生活态度,忘恩负义必遭唾弃。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
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文章从各个角度表达父母之恩。
课文《月光启蒙》中母亲给我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丰富了我的想象,启迪了我的智慧,为我以后成为一个诗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中感受了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3.社会之恩古人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做人应有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实施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在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情感、品德和人文素养。
而感恩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恩教育,以及它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感恩情感。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感恩主题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欣赏,并引导他们从中领悟感恩的力量和意义。
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到身边人的关爱和帮助,培养出感恩之心。
通过学生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感恩题材的作文,让学生通过文字表达对家人、老师、朋友的感恩之情。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反思感恩的意义,增强感恩之心。
语文教学中的口头表达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让他们学会用语言表达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段感恩的词句进行朗读,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进行表达。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到感恩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课外活动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感恩主题的课外活动,比如感恩演讲比赛、感恩主题的读书分享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感恩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感恩意识。
这些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回报,比如通过志愿者活动、慈善公益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让感恩教育得以更好地落实和实践。
感恩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但是人们的精神追求却相对匮乏。
通过感恩教育,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懂得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老师的教导之恩,感恩朋友的帮助之恩,从而培养出一颗感恩的心,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语文课堂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堂中感恩教育的渗透
感恩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教师示范感恩: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可以示范感恩的行为,比如感谢学生的回答、感
谢学生的帮助等。
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学
会感恩。
2. 选取教材和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蕴含感恩主题的课文或故事,比如《感恩的心》、《孝顺的儿女》等。
通过阅读和讨论这些教材,学生可以了解到感恩
的内涵和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写作: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写一些感恩的主题作文,比如写感谢
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等。
通过写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感恩的对象和原因,进一步培养感恩意识。
4. 分享感恩故事:可以邀请学生分享一些感恩的故事或者自己的感恩经历。
通过分享,学生可以体会到感恩的力量,并且互相鼓励和学习。
5. 感恩活动和实践: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活动,比如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给老师送上
一份感谢礼物等。
通过实践的方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感恩的喜悦和意义。
通过以上的渗透方式,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让他们学会感
恩他人的帮助和付出,并将感恩的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作者:于虹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一、语文教师要教导学生正确理解感恩教育
1.源于父母之恩。
中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描写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
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哀哀父母,生我够劳”,要让学生永存对父母的感激之心。
2.源于祖国之恩。
我们伟大的祖国底蕴深厚,浓浓的爱国之情凝聚在神州大地,吸引着无数祖国的优秀儿女为之奋斗、为之拼搏,让我们从中感知到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3.源于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二、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语文教学,教导学生树立感恩教育的价值观
1.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
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定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
2.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
生命的权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
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3.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和谐相处。
现在高中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行为中都带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因此,语文教师开展感恩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和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教会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1.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知恩。
语文教科书中多角度表达了父母之恩:有《背影》中的父亲、有《我的母亲》中的母亲。
大自然不仅以丰富的资源养育我们的生命,更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身上感知祖国的凝聚力。
2.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报恩感恩教育重在落实。
语文教师可以指导中学生诵读古今中外赞美母亲的诗文,老师再指导他们写作赞美自己母亲的诗文,活动结束后把优秀作品集结成小册子。
语文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感恩节等好契机让学生以书信作文方式对父母说说心里话,或者制作祝福卡片,表达感恩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感恩的价值观”。
高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以后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课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