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word文档资料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C. 冯太后的影响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7、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③8、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令的解释,下面不正确的是()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3_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作业人民版选修1一、选择题1.“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踩踏致死。
这要紧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妥B.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C.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D.北魏的军队战斗力强解析:“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反映了北魏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
答案: C2.电视剧《北魏冯太后》讲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冯太后充满传奇的一生。
这部电视剧中不可能显现的镜头是( )A.冯太后研习儒家经典B.孝文帝聆听冯太后的教诲C.冯太后病逝于洛阳D.冯太后训斥保守派贵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迁都洛阳是孝文帝亲政后的重大举措,时刻是495年,而冯太后早已于490年归天,故不可能病逝于洛阳。
答案: C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人B.将国家把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人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派解析:均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国有制度,确实是将政府把握的土地授予无地或少地的农人,以进展农业生产,稳固社会秩序,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 B4.《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址,保守势力十分壮大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要紧缘故之一。
答案: C5.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方法,这项方法的要紧意义在于( )鲜卑姓改成汉姓A.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明白得能力。
人民版选修一 专题三第1课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检测(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检测一、选择题1、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初,鲜卑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北魏统治者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致使民族矛盾激化。
③④不符合史实,故选A项。
答案:A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
故选B。
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
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B3、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化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由“征调赋敛,靡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
由此可知,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故选B项。
答案B4、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答案:C5、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3.1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

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同步练习)知识点一智者的选择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3.在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孝文帝实行汉化,推广教育,改变姓氏,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
这次改革顺应了下列哪一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在朝堂A.民族的融合B.分裂走向统一C.中央集权加强D.经济中心南移知识点二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农耕取代游牧成为鲜卑族主要的生活方式应发生于()A.建国前B.建国后C.统一黄河流域后D.迁都后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魏均田制的推行产生的重大影响有()①限制了土地兼并②增加了政府控制的编户③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在改革中,孝文帝大力整顿吏治,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这项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②相对缓和了民族矛盾③有利于北魏政权的稳定④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8.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
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A.缓和民族矛盾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C.平息阶级矛盾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综合提升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屋舍),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人民版选修1 专题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课堂练习 Word版含解析

1.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解析:选D。
解题关键是理解D项的含义,它实际是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这自然最有利于北魏的长远发展。
2.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B。
可用排除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魏是北方政权,因此不可能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为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为巩固统治,北魏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实行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这样拓跋部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重用崔浩等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还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但是由于各种制度的建设不够完善和欠缺,使得北魏政权面临许多突出的问题,如宗主督护制的存在加重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
材料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对于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士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拓跋贵族的残暴统治,激起各族人民不断爆发起义。
请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北魏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后果?(3)你若生活在那一时代,处在孝文帝的位置,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随堂测试

1.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和租调制的作用有( )①限制了豪强的土地兼并②政府控制的人口增加③促进农业生产发展④政府的收入增加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北魏孝文帝改革制定官吏俸禄制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减轻了人民的赋税负担B.增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控制C.有利于吏治的进一步好转D.为豪强地主割据一方提供了物质基础3.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该观点中的“空前之世局面”指的是( )A. 秦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4.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政权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 )①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之间的矛盾②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③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④鲜卑族各部落之间的矛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5.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6.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 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 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 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8.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高中历史专题3北魏孝文帝改革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练习人民版选修

一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北魏都城平城应位于今( )A.河南省B.黑龙江省C.内蒙古自治区D.山西省2.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民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3.485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辅佐下颁布了均田令。
促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实行宗主督护制,由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和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为了加强政府对农民的控制,北魏实行均田制。
4.北魏前期,吏治混乱,各级官吏贪污现象相当严重,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为此,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迁都洛阳,削弱保守势力B.定期考核,依照政绩提拔官吏C.限制“恩荫”,防止权贵垄断D.发放俸禄,并由国家统一筹集,484年,孝文帝下令正式给百官颁行俸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品第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故答案为D项。
5.(图文探究)电视剧《胡笳汉月》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为推行改革,孝文帝起用颇有能力的寒士李彪为钦差,赴山东琅玡督察均田制的施行。
李彪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返回都城后,被破格提拔任用。
探究:(1)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它“完备”在何处?(2)孝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均田制的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配与赋役制度紧密结合,既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得到了土地,同时还限制了土地兼并,保护了统治者的利益。
(2)均田制的推行,关系到封建政府的收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能力提升1.关于北魏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发展农业经济,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北方”的原因。
【南方新课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1练习:3.1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一、选择题1.促使孝文帝改革的动力是( ) A.挽救北魏统治的危机 B.孝文帝宠爱汉族文化C.孝文帝要求实行民族公平政策D.排解冯太后影响,加强皇权解析:北魏在统一北方之初,政治黑暗,社会冲突尖锐,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答案:A2.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始终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解析:均田制是指政府在把握大量无主荒地的前提下,将土地分给流亡的农夫耕种,按人口安排,不论男女,这样就形成了大量的个体农户。
答案:C3.下列评论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 A.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B.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C.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照旧存在 D.农夫并未从中得到实际好处解析:均田制的实行,在肯定程度上使农夫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可以安居乐业,生产乐观性有所提高,故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答案:D4.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这是由于( ) A.推行均田制 B.实行租调制C.实行俸禄制,整顿吏治D.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通过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 项。
答案:C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白(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格外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反映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答案:C孝文帝南征6.观看右图,与图中内容相关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颁布均田令 B.整顿吏治 C.迁都洛阳 D.移风易俗解析: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将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措施有()
①恢复汉族礼仪制度②与汉族通婚③迁都洛阳④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了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3、北魏孝文帝尊儒崇经兴办学校讲授儒家经典其主要目的是()
A.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汉文化
B. 当时的人们喜欢儒家文化
C. 冯太后的影响
D. 适应巩固统治的需要
4、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此制度针对的是当时()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6、小李在图书馆翻阅有关孝文帝改革的古籍时,看到一句话:”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
”小李觉得这应该是改革前的北魏社会状况。
请问,孝文帝改革中改变了这一状况的措施有( )
①均田制②迁都洛阳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7、史书记载,北魏统治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
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8、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令的解释,下面不正确的是()
A. 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
B. 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
C. 提倡鲜卑人说汉话
D. 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
9、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B.农业化的过程C.工业化的过程D.汉化的过程
10、帝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材料中的“帝”是()
A.秦孝公 B.孝文帝 C.宋仁宗 D. 宋神宗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
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
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
12、北魏孝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名元宏。
杰出的政治家、改
革家。
当时,有人对他推行的一项改革措施加以称赞:“雄擅之家,不独膏腴之美;单陋之夫,亦有顷亩之分……。
”该措施是()
A. 均田制
B. 租调制
C. 俸禄制
D.三长制
13、南宋叶适评价孝文帝:“用夏变夷者,圣人之道也。
”又认为:“孝文志切有为。
”“有舜,文王之姿。
”属于鲜卑封建化表现的是()
a. 游牧民族陆续成为中原农民
b. 鲜卑贵族广占良田,成为中原地区的封建主
c. 鲜卑贵族还兼营工商业
A.ab B. abc C. ac D. bc
14、《通典·田制》规定的授永业田,“亲王百顷(注1顷等于100亩),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土地兼并没有彻底解决 B.有效的限制了土地兼并
C.对官僚贵族具有特殊优待 D.授田主要以军职人员为主
15、据《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609年)设置在黄河中游和河套地区的有18个郡,总户数为55万,以每户五口计,约有275万人。
由此可以推断出()
A.原住地少数民族实行了汉化B.边疆军事防务得到巩固
C.魏晋分裂战乱导致人口流失D.地方行政机构日趋完备
16、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17、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8、南朝某将领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貌后感叹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该材料直接说明了()
A.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卓有成效的
B.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必要的
C.北方社会局势非常稳定
D.洛阳城的繁华、富庶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
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材料二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颍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颖阳郑平城女,次弟颖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颖阳郑懿女。
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材料三 (太和)十有八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诏迁治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赐冠服(即按官位高低不同赐给汉宫服装)
——引自《魏书·高帝纪下》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亢也,宜改姓元氏。
诸功臣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孝文帝为迁都提出了哪些理由?
(2)材料二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此措施有什么作用?
(3)材料三、材料四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些措施。
(4)根据所学,分析孝文帝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
答案
1、A
2、B
3、D
4、D
5、C
6、A
7、B
8、B
9、B10、B 11、C 12、A 13、B 14、C15、A
16、B17、B18、D
19、(1)理由:平城地区民族之间差异很大,且民风强悍,难以文治;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巩固统治。
(2)和汉族通婚姻。
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
(3)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改籍贯。
(4)主观动机是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
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