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导学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课题《故都的秋》课时:第二课时课堂笔记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手法;掌握以动衬静,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和品读中感受故都的画面美,在小组讨论中体会文章背后作者的性格特点。

情感与态度: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凉、伤感之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习过程【回顾】一、基础知识1、字词注音匪:fēi愆:qiān将:qiāng载:zài 于:xū说:tuō徂:cú汤:shāng裳:cháng 靡:mǐ隰:xí角:jiǎo2、简介《诗经》二、整体把握(一)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

(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二)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互释疑问。

(三)全诗理解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完成本文结构图:情节表现手法事件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恋爱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女子感叹“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比兴)婚变第四章: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比兴)第五章:追述婚后生活(比兴)第六章:表明决绝的态度(赋)决绝(四)找出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

(孔子“过犹不及”)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

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三、相关链接【研习】一、精析文本【学法建议】切入点:女子对这段爱情婚姻状况最清醒的认识体现在哪里?《氓》叙述的正是一个古老的、至今仍在无数次重复上演的生活故事:一个痴情女子负心郎的爱情婚姻悲剧。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 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受,理解其深沉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底蕴。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品味文中细腻、清新的语言。

3、培养对自然与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笔下故都秋的特点,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

(2)分析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2、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复杂情感,探究其文化内涵。

(2)学习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写景抒情的片段写作。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 年 12 月 7 日-1945 年 9 月 17 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2、写作背景《故都的秋》创作于 1934 年 8 月 17 日。

当时,郁达夫到达北平,饱尝了故都的秋味。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 年 7 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该文。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潭柘寺()驯鸽()平仄()颓废()譬如()廿四桥()混沌()鲈鱼()2、解释下列词语。

(1)不远千里:(2)混混沌沌:(3)疏疏落落:(4)一叶知秋:3、初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故都的秋具有怎样的特点?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几幅故都秋景图?(2)这些秋景图分别体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2、精读赏析(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秋景图,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示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最新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最新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最新优秀教案导学案2套(含答案)[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

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

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1. 全面理解本文的题旨。

2.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 欣赏作品的绘画美。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阅读《故都的秋》,找出五幅画面,思考:每幅画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八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新知学习(一)理清思路1. 配乐《秋日私语》,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为后面从五幅画中分析郁达夫,深度感知文章作好铺垫。

2. 请同学回答故都的秋的特点。

提示:清、静、悲凉。

3. 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

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明确探究的要求:首先,既然说是探究,就要立足文本,不能做架空的分析。

第二,探究,强调的是合作的精神。

全班同学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探究小组,进行探究。

第三点,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我们不可能就每一幅画面泛泛而谈,面面俱到。

大家都选择五幅画中的一幅所涉及的语段作为探究的对象,细细品味语言,看看这文字的背后究竟站立着怎样一个郁达夫。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领略作者的感受与思考。

2. 掌握一些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理解和感受唐代文学的艺术及其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增强其综合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都的秋》的诗歌欣赏和分析。

2. 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其价值。

3. 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1.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本课课文,了解诗歌的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特点。

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品味诗歌,感受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课堂讲解首先,讲解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并与现代文学做一些比较和对比,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

接着,讲解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审题、找出诗歌的核心意思、寻找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对仗、假设等)、找出诗歌的情感倾向和主旨、探究诗歌与生活的关系等等。

最后,结合指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分析和欣赏。

学生可以就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 诗歌的主题和中心是什么?2)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转折如何?3)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是怎样的?4)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哪些?5) 诗歌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何联系?3. 课后作业基于上课吸收的知识,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唐诗作品,了解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师根据上课情况,评估学生的诗歌分析和欣赏能力,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补充。

针对学生自己选个唐诗进行分析和写作,评定学生的诗歌分析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总结在此次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着重介绍了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以及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具体实践。

希望学生们可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唐代文学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学习了诗歌鉴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导学案高一备课组《故都的秋》导学案一.语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歧(zhī)韵一椽(y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è)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è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姿态赏玩即使黄城人海B.细腻清闲啼唱尘沙灰土C.田圆深沉严厉不能自已D.蓑弱悠闲陶然回味不永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

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完整版)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一)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时间:编号:40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课时安排: 两课时一、课前准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见新学案P10)2、回顾学过的有关“秋”的诗句,体会其感情基调a 王维空山新雨后,。

b 杜甫无边路木萧萧下,。

c 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

d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

e 毛泽东看万山红遍,。

二、自读课文,注意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混混沌沌()( ) 潭柘寺()槐树()扫帚()落蕊()一椽破屋()廿四桥()蟋蟀()( ) 嘶叫()房檩()平平仄仄()譬如()颓废()鲈鱼()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理解题目。

“故都”两字指明,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3、郁达夫先生对于故都的秋,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来朗读一下。

来得静,却特别地来得清,北国的秋,可是啊,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秋天,明确: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2、找出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四、段落分层:思考写了哪些秋景,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一(1 --- 2 ):抒发感受,向往故都之秋1秋晨院落故2秋槐落蕊都二( 3 -----12 ) 3 秋蝉残声==>特点:清,静,悲凉的 4 秋雨话凉5秋日胜果三(13----- 14 ):总结全文,眷恋故都之秋鉴赏思考五、的牵牛花视为最次?”、作者为何将1“淡红色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

《故都的秋》导学案【学习目标】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学时安排】二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学习要点:1、了解作者及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理清文脉。

一、自主学习1、作者信息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

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导学案导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体会课文疏朗不羁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

2.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进而让学生懂得当时国民党白色恐怖的严酷。

(四)、重点、难点作者是在一种特定的心境下写下《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作者选取的故都风物自然带有作者心灵的影子,作者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导学方法1.适当介绍作者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小说、散文中有或多或少的伤感,甚至带有颓废色彩,如《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这种伤感除了有个人情感特点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时代在作者心灵打下的烙印。

2.强化朗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

在朗读中领会,在朗读中鉴赏。

3.有重点地分析一些段意。

自由讨论,指导点拨。

知识链接1.关于秋的描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

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

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

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

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

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

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1.释题:“故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为何不用“北平”代替呢?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

2.学生思考题:1)本文描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明确: 牵牛花、槐花落蕊、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

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

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3)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还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文眼:清静悲凉牵牛花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疏疏落落的衰草故静对着都槐花落蕊“扫街……清闲”极细微落寞风极柔软物秋蝉残声啼鸣衰弱秋雨凉风都市闲人息列索落凉悠闲缓慢4)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明确: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1.总起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①清晨所见、牵牛花②槐树落蕊故记叙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④秋雨话秋凉后的⑤枣树奇景呼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3.总写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扩展阅读《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曰:“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简注与简介悚(sǒng)然:惊惧。

(cōng):金属相击声。

(lì)冽:寒冷。

砭(biān):剌。

黟(yī):黑。

戕(qi āng):杀害。

此赋作于仁宗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描绘了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萧条景象,借景抒写了对人事忧劳和与秋关联的音声情象的悲感,但最后“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却转喻祸根在人。

全篇语言流畅、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译文:欧阳先生我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声,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好像金属相互撞击。

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听不到到任何号令声,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

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秋风未起时,绿草彼此争盛,丰美繁茂;树木葱茏青翠,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

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

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

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

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作业1、同步训练练习2、作文训练,当堂写作300字的歌颂本地任何一个季节的散文,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10分钟)当堂加以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