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三十五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五)古代诗歌鉴赏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五)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岭①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念奴娇·瓢泉酒酣,和东坡韵①辛弃疾倘来轩冕②,问还是、今古人间何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之杰。
休叹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世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故人何在?长歌应伴残月。
【注】①作于绍照无年(1190年),时辛弃疾赋闲于带湖,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韵而自抒怀抱。
②轩冕,出自《庄子》:“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倘来,寄者也。
”1).辛弃疾这首词也以健笔写豪情,风格上极力追步东坡。
但是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区别。
同是抒发__________的情怀,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章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则表现为__________。
2).整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请结合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集训提升练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1)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行路难张籍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八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八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
“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三十一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形象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九江口作【注】王昌龄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渺、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
“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
“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选D。
“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
★(2)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
请比较两首诗词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首诗词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
两首诗词作者借助“把吴钩看了”“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不同之处在于两首诗词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答案: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首诗词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
(2分)不同点:两首诗词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十四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9分)初到黄州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
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
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
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
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
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
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解析】选B。
题干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B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
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6分)(9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行路难张籍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八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八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
(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
“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
“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
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三十三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含解析)新人教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表达技巧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实则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解析】选C。
C项,“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错误。
由第二句“系舟岳阳城下树”可知,此时诗人的船是停着的,故应为“唱歌的人驾着轻舟离去了”。
这里属于人物判断错误,选项明显将诗人和轻舟中的人混为一谈了。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并序》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以及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描写音乐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本诗前六句借月下水面的景象烘托歌声美妙,“听不尽”借听众的反应侧面表现歌声之美妙。
另外考生要熟悉《琵琶行并序》中侧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乐声美妙的诗句。
答案: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歌声与乐声。
《琵琶行并序》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唯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以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的美好感受。
(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三十二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语言的鉴赏(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语言的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景中蕴情,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
B.“为问寒沙新到雁”一句与作者《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一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归雁来喻思归之人,表达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
C.“来时还下杜陵无”一句,轻声一问,把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D.这首诗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发感情,富有情韵,给人以深致的回味。
【解析】选B。
B项,“比喻”错,应该是“拟人”。
★(2)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诗句解释两个拟声词的含义,然后结合整首诗的思想情感,阐释其情感内涵。
答案:“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2分)“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行舟水上、漂泊无依之感。
(2分)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衬托了孤寂悲凉之情。
(2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凝香斋①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
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对点练33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不分版本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3 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不分版本专项对点练33分析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时间:30分钟分值:33分)一、流程练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①芜城:扬州的别称。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历阳:今安徽和县。
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诗中二、三两联进行赏析。
推导流程:此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
(1)确定技巧:。
(2)从景物特点的角度分析。
①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寒烟、暮鸦、秋雁是诗人看到的景物,木落、暗浦风起都是诗人听到的,所以二、三联描写景物的手法:。
③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诗人目睹之景,“长疑雨〞“欲上潮〞是诗人想象之景,所以,这两联诗运用的描写手法:。
(3)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表达技巧。
这两联诗描写的环境:。
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所以,这两联运用的描写手法:。
自主尝试:[答案]推导流程:(1)借景抒情(2)①远近结合②视听结合③虚实结合(3)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归乡之情、羁旅之愁借景抒情自主尝试:①借景抒情。
借芜城登高远眺所见的凄迷秋景,抒发归乡之情、羁旅之愁。
②远近结合。
京口寒烟暮鸦、历阳秋雁是远景,清江木落、浦口风大是近景。
③视听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是视觉描写,木落、风多是听觉描写。
④虚实结合。
寒烟、暮鸦、秋雁、木落、风多是实写,“长疑雨〞“欲上潮〞是虚写。
二、对点练2.(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①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专项练:比较阅读1.(2019·佛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从军行张祜少年金紫①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②飞。
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
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
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
【注】①金紫:金印紫绶,唐宋的官服和佩饰,亦用以指代贵官。
②虎翼:古战阵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金紫”暗示了少年的身份,“直指”“虎翼”既写出了少年的用兵,也衬托了少年形象。
B.打败了“千骑虏”,杀出了“百重围”,展现出少年的勇猛,也流露了作者对少年的赞美。
C.“寻鹰去”和“射雁归”,都从侧面表现了少年的箭术高超,使得少年的形象更加丰满。
D.“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格律自由、不拘对仗,但本诗对仗工整,已深得近体诗的精髓。
【解析】选C。
“寻鹰去”“射雁归”是对少年的正面描写,而非侧面。
★(2)在情感内容上,本诗末两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相同的是:两者都表达出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2分)不同的是:前者是少年满怀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后者则是英雄垂暮,悲叹壮志难酬。
(1分)本诗尾联借少年之口,说大丈夫与建功立业本就相依,宁可在边塞从军,也不愿在朝廷中担任文职,白首无为。
(1分)辛词也说想要替君主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但无奈“白发生”。
(1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江苏徐州东南。
本诗作于诗人任徐州宝丰监时。
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出诗人的歆羡之情。
此联侧重于想象和联想,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第二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第三联由上联的回忆转入实写,说乌鸦带引斜阳之光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第四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解析】选A。
A项,“想象和联想”错,诗中没有运用这两种表现手法,而是前一句写听觉,后一句写视觉。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和章法结构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意境是由若干意象组成的画面,本诗写清蝉、斜阳等冷色调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
杜诗写急风、高天、落木、长江等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写景和抒情的内容穿插交错,首联写景,颔联抒情;颈联再次写景,尾联直抒胸臆。
杜诗在章法结构上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
答案: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落木、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每点3分)3.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山中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维诗的第一句,描写了天寒水浅,清澄莹澈的山溪变成蜿蜒穿行的涓涓细流,露出粼粼白石,小溪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B.王维诗的三、四句,写山色苍翠粼粼的特点,人行在山中,仿佛置身于一片翠绿的山雾中,似乎感觉到细雨湿衣的凉意。
C.王维的这首诗与《山居秋暝》一样都富有诗情画意。
此诗描绘了清浅可爱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组成的山中初冬之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氛围。
D.王勃诗的第一句,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悲已滞”,化动为静,衬托诗人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
【解析】选C。
C项,“营造了萧索孤寂的氛围”错误,景色欢快明丽,没有体现萧索孤寂的氛围。
★ (2)两首诗都写到了“叶”这一意象,二者有何不同?(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王维《山中》的“红叶”是静态的,王勃《山中》的“黄叶”是动态的;(3分)王维《山中》的“红叶”体现的是一种闲适之情,王勃《山中》的“黄叶”体现的是悲伤之情。
(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9分)乙亥岁除渔梁村①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②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乙亥年十月,秦桧死后,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即在此列,其在大年三十行经渔梁村时写下了此诗。
②柳眼桃腮:柳眼,初生的柳叶;桃腮,桃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颔联,用“爆竹”渲染节日的气氛,用“残灯”“永夜”刻画凄凉的环境,对比之下,表现了诗人旧愁之上又添新愁的悲凉情怀。
B.“云容山意商量雪”句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景色,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
C.从诗歌第六句描写的景色分析,诗人对这次回朝之行充满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诗人终于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D.整首诗以情出景,以景寓情,虚实结合,情景相生。
在时地的跨度中,开拓了诗的意境,虽无大波澜,但用词鲜明,真切质朴。
【解析】选B。
B项,“比喻的手法”错误,应该是拟人的手法。
★(2)诗歌首联“年来似觉道途熟”一句,有的版本写作“年来犹觉道途熟”。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认为“年来似觉道途熟”更妙。
(1分)“似觉”含有不确定之意。
诗人多年来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似乎觉得谙练世情,但又感到政治风云变幻难测。
“似觉”一词准确地写出了诗人对前途把握不定的心理状态,能很好地呼应下句中的“空更”一词。
“犹觉”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5分)5.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9分)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尾联写诗人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泰山共鸣,表现出诗人羡慕仙人的快乐而自我感伤叹息之情。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解析】选C。
C项,“自我感伤叹息之情”错,这里主要表现出作者乐观的情怀和达观的人生态度。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
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3分)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3分)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2)题。
(9分)采桑子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撚轻拢。
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润州甘露寺弹筝苏轼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注】。
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
【注】浮玉:喻指金山。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感”“病”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
B.“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只有“多情”“多感”“多病”依然。
C.《润州甘露寺弹筝》一诗首句写在多景楼上弹奏一首神曲,悲伤的弦音像要断裂一样再三紧促,开篇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这两首诗词皆出自苏轼之手,均写多景楼中与友人相聚之事,都借用音乐抒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一喜一忧,迥然不同。
【解析】选D。
D项,“一喜一忧,迥然不同”有误。
★(2)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简要分析。
(6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两句都运用了以景结情、情景交融的手法。